项脊轩志完整版_第1页
项脊轩志完整版_第2页
项脊轩志完整版_第3页
项脊轩志完整版_第4页
项脊轩志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不满周岁:襁褓婴儿:黄口二三岁:孩提七八岁:始龇幼年:垂髫幼年\童年:总髫\总角童年\少年:总发\束发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成年):及笄之年男子二十岁(成年):弱冠三十岁: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花甲七十岁:古稀八九十岁:耄耋百岁:期颐《震川文集》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整体感知,触发语感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听录音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解题《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本文记项脊轩,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项脊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饭馆的字号)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正音:垣墙周庭()婢女()姊妹()呱呱而泣()先妣(

)持笏()断句:顾视无可置者庭中通南北为一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yuán

bìzǐgūbǐhù渗漉()shèn

lù修葺()qì偃(

)yăn

正音:垣墙周庭()婢女()姊妹()呱呱而泣()先妣()持笏()断句:顾视无可置者庭中通南北为一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yuán

bìzǐgūbǐhù葺垣偃籁斑驳珊珊爨庖妪婢妣兹姊呱呱而泣阖笏扃牖殆枇杷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常有:“尔、乃、汝、若、而”等,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3.他日汝当用之文言文中数词文言文中,数词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不用量词。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直接修饰名词凡再变矣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

—直接修饰动词不能得日

得不焚室始洞然

冥然兀坐

然余居于此河东凶亦然雍之言然

得到、获得

能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但是这样是的、对的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总共、一共解释字词1、殆有神护者2、吾妻来归3、吾妻归宁殆,大概。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2、东犬西吠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状语,“向西面”名—状语,“用手,亲手”4、垣墙周庭名用动

“砌上垣墙”指出词类活用情况1、内外多置小门5、乳二世名—状语,“在内外”名用动,“哺乳,喂养”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3、使不上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使之不上漏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句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本文写于两个时期。依据写作时间,将文章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1-4):写于18岁时后半部分(5-6):补记朗读感知

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琐事,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文中文字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多可喜,亦多可悲。

本段是过渡段,用“然”起笔,上文写“喜”,下文写“悲”,可见,“悲”是全文的基本情调。悲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破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阴暗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前后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幽雅多可喜鲜明对比修缮第1段:衰败阴冷凄清面貌一新,自得其乐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画面,写了兰桂竹,写了万籁有声,写了小鸟时啄人至不去,写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渲染幽静的环境、自己在此的读书生活,表现了自得其乐的喜悦和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也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高洁的性格情趣。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小鸟时啄人至不去也写出环境的寂静。1、祖传老屋2、整旧若新3、环境宜人4、自得其乐喜

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变化情况及作者在此的生活读书情趣。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

然后写项脊轩修缮前的破旧、狭小、阴暗,渲染了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继而写修葺与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但作者不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作者的“悲”因何而发,他怀念的是什么?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

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事,借轩抒情。项脊轩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回忆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悲回忆母亲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思念、悼亡之情慈爱大家庭零落衰败3段、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的的变化和对亲人(母亲和祖母)的思念期望爱抚教诲本段重点写“悲”,情感的表达有何变化?1、诸父异爨2、追念先母3、忆先大母感情变化:内向到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客观记述,寄寓深长的感叹“泣”,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瞻顾遗迹”,“长号不自禁”,思念、愧疚、悲伤,如汹涌潮水,完全失去控制。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自己闭门苦读多次遭火未焚进一步写悲四段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生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死后补记(5-6):悲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生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死后室坏不修。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一段生活,抒发对亡妻的怀念乐鉴赏:语言委婉含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子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如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可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结:补记部分是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伤,仍是紧扣了文眼。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人物殷切期望细节描写:环境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幽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祖母写作特色1、难言的悲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主旨、结构)2、平凡的景物,琐碎的家事,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借景抒情,真挚含蓄(选材、表达)

写作方法指导1、选材要恰当2、要注重细节描写3、语言力求准确贴切、简洁生动。

娃儿19岁那年,离开了大山,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母亲站在村口,看着娃儿的背影渐渐模糊,两行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昨天,自己还摇着蒲扇坐在娃儿身边,一边驱赶蚊虫,一边看着他写字。今天,娃儿怎么突然就要离开呢?现在,娃儿的来信成了母亲唯一的期盼。每个月一到来信的日子,她就会早早站到村口,有时候一等就是一整天。看着娃儿从部队寄来的照片,母亲总有流不完的泪。母亲学生作文:

部队有任务,娃儿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母亲大病了两场,都不晓得是怎么熬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又收到娃儿的来信,娃儿立了二等功,部队批准回家探亲了。面对这份惊喜,母亲竟不知如何是好,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跑到村长家,还没进门,就开始喊:“俺娃儿要回来了!”嘴巴张得好大,眼泪又不住地流下来。不久,全村人都知道娃儿立了二等功。娃儿要回来了。今天,母亲穿得很整齐,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她煮了一大锅娃儿最爱喝的粥,盛在碗里冷着。突然,大婶火急地跑来,“进城拉东西的车在坡上翻了,死人了!”“啪”地一声,母亲手中的碗突然就跌在地上,摔得粉碎。母亲急忙去捡碎片,可是手忙脚乱地,捡在手里的又落下去,捡起来,又落下去。

“娃儿她妈!”大婶喊了一声。母亲扔下碎片,拔腿就向外冲。是的,娃儿就是要搭进城的车。到了出事点,娃儿好端端地站在那儿。母亲竟一下子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眼泪又簌簌地流下来,落在衣服上,手臂上。娃儿轻轻地走过来,一手搭在母亲肩上,一手为母亲抹去眼泪,“娘,您看!”儿子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母亲那永远也流不完的泪再一次落在手臂上,这一次越抹越多……小结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言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王锡爵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借鉴的典范。试翻译下列句子: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译文: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试翻译下列句子: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2、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或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倾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3、每月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摇动,真是美丽可爱。第四段写什么,感情变化如何?

此段为补叙,是小小的插曲。亲切地写出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表现了对轩的深厚感情,也使上段的写大悲转而变得感情平静起来。此段后本有一段议论,使感情平静下来,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准备。比较阅读寒花①葬志

婢,魏孺人②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③之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④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夫。[注]①寒花:婢女的名字。②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魏,归有光的妻子姓魏。③爇(ruò):点燃。④奄忽:指时间过得很快。阅读上文并同《项脊轩志》的最后两段比较,完成下题。⒈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①室坏不修②其制稍异于前③事我而不卒④曳深绿布裳⒉下列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后六年(那)其制稍异于前(它)B予入自外,取食之(代荸荠)魏孺人笑之(代她,即寒花)C然自后余多在外(可是)冥然兀坐(……的样子)D或凭几学书(有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者)⒊下列句式同“予入自外”相同的一项是()A婢,魏孺人媵也B其制稍异于前C今已亭亭如盖也D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⒋下列句中与“婢初媵时”用法一致的是J()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予入自外,取食之C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D事我而不卒⒌翻译句子:①一日,天寒,

③之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②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目眶冉冉动。⒍请写出《寒花葬志》中的两处细节描写,并简析其作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苏轼

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是乙卯正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