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重点总结_第1页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_第2页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_第3页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_第4页
植物营养重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植物营养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

李比希的“三大学说〞★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的要点: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随最少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假使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指出了营养平衡的作用,说明施肥应有针对性。

其次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的确定

在不供给该元素的条件下进行营养液培养,根据植物的反应来确定该元素是否必需。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不可缺少:

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对高等植物来说,即由种子萌发到再结出种子的过程。2、不可替代: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病症,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病症才能减轻或消失,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营养作用。3、直接作用:

这种元素必需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化学元素才能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大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占干物重的0.5%以上,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占于物重在0.1%-0.5%,它们是钙、镁和硫;

★微量(营养)元素:平均含量一般占于物重在0.1%以下,有的只含0.lmg.kg,它们是铜、锌、铁、锰、硼、钼、氯和镍。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同等重要律:虽然17种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作物就会出现缺素病症,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可代替律: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特别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

四、肥料三要素★氮、磷和钾被称为“肥料三要素〞或“植物营养三要素〞。

五、有益元素(Beneficialelement)★除了17种必需营养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1,不是所有高等植物所必需,但为某些植物必需的;

2,能在某些专一性较低的功能上替代其它矿质养分的作用;(钠-钾)3,是食物链中所必需的。(钴、硒)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主要有钠、硅、钴、硒、铝5种。基本概念

1、质外体★: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是由细胞壁上的微孔、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及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2、共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共质体是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穿越细胞壁,使两细胞之间的原生质相通,质膜连续。是细胞之间

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3、根自由空间: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允许外部溶液中离子自由扩散进入的区域。依据根自由空间中离子存在形态,根自由空间可分为:

水分自由空间(WFS)★:既水溶性离子可以自由进出的那部分空间。是根细胞的大孔隙,离子随水分自由移动。杜南自由空间(DFS)★:即根细胞上所带的负电荷点位而吸持阳离子、排斥阴离子所占据的空间。(二)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

1,质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存在浓度差,从而产生化学势梯度;同时由于膜内外电荷分布的不均匀,存在电位差,产生电势梯度。二者的共同作用在膜内外形成一个电化学势梯度。

2,离子的跨膜运输,根据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顺着电化学势梯度,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3,电化学势是区分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重要指标。★被动运输:当某一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时,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为被动运输或被动吸收,也称非代谢吸收。被动运输包括两种方式:简单扩散和杜南扩散。

★主动运输:当离子逆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这种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或主动吸收,也称代谢吸收。主动吸收方式:载体讲解和离子泵讲解。离子养分跨膜进入细胞质的方式:1、简单扩散

2、离子通道运输★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能被动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孔隙的蛋白质。

3、离子载体运输★离子载体是指质膜上能主动或被动、有选择性地携带某种离子穿过质膜的蛋白质。

4、离子泵运输★离子泵(ATP酶)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泵入〞或“泵出〞细胞。

★由于细胞内常以带负电荷为主,所以,阳离子(K除外)多属被动吸收(顺着电位梯度);阴离子(包括阳离子K+

)多属主动吸收(逆着电位梯度)。(四)养分吸收的动力学曲线★

根据根系吸收离子的培养试验,可绘出养分吸收动力学曲线,并用图解法可求得Km值。★由Km=(K2+K3)/K1知,Km与结合常数(K1)成反比,即Km值是载体对离子亲和力的倒数。★Km值愈小,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就愈大,离子就愈易被吸收。一、介质中养分的浓度★

需把握的主要内容:根据养分吸收的动力学原理说明K+和Na+吸收曲线的差异。

1,在低浓度范围内,离子的吸收速率随介质养分浓度的提高而上升,上升速度较慢。(主动)2,在高浓度范围内(如>1mmol·L-1),离子吸收选择性较低,对代谢抑制剂不很敏感,而陪伴离子及蒸腾速率(环

境因素)对离子的吸收速率影响较大。(被动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都有其浓度与吸收速率的特定关系。

★根据养分吸收的动力学原理,两条曲线的差异反映了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载体结合位点对K+和Na+亲和力差异,即对K+亲和力大(Km值小),而对Na+的亲和力小(Km值大)。六、土壤反应(pH值)★

土壤pH变化对离子养分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细胞膜上的电荷变化及H+与K+、Ca2+、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的。

土壤pH的变化改变了膜的带电性,直接影响根系对阴阳离子的吸收

★当外界溶液pH值较低时,抑制了植物对阳离子的吸收,吸收阴离子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介质pH值较高时,则会抑制阴离子的吸收,而吸收阳离子的数量有所增加。★(一)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根系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分为竞争性拮抗作用和非竞争性拮抗作用。竞争性拮抗作用

√拮抗离子与被吸收离子具有一致的电荷或相像的化学性质,竞争载体上同一结合位点。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拮抗离子与被吸收离子之间的拮抗作用取决于载体和拮抗离子的浓度以及拮抗离子与载体的亲和力的大小,拮抗离子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改变载体的结构和性质而抑制对离子的吸收,这类拮抗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与被吸收离子浓度无关。两种离子在结构和半径方面没必要相像。试验证明,任意提高膜外某一种阳离子的浓度,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阳离子的吸收,这种状况与竞争结合位点不同。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只适于低浓度的状况,当离子浓度增高时,离子进入根内的机理大多属于被动吸收的过程。(二)离子间的协助(同)作用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2、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的协助作用:最典型的是维茨效应。

★维茨效应:Ca2+具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别功能,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因此,Ca2+对多种阳离子有协助作用。√Ca2+的这种作用能明显改善盐渍土上植物的生长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它能提高K+/Na+的吸收比值。

1,有Ca2+存在时,K+的流入量增加,Na+的流出量也增加,从而避免Na+的累积造成毒害;2,在缺Ca2+状况下,K+和Na+的流入流出比例失调,作物易受盐害。(三)植物吸收养分的两个关键时期1、营养临界期:★

★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时期。2、最大效率期:★

★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叫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植物除可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地上部(叶、茎)吸收养分的营养方式为根外营养。四、叶部营养的特点及局限性★(一)叶部营养的特点★

1、可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特别是易被土壤固定的微量元素,养分利用效率高。2、某些生理活性物质,如赤霉素、增产灵等,施入土壤易于转化,更适合叶部喷施。3、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在作物缺乏某种元素时,叶面喷施可及时满足植物需要。4、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有效性较低,叶面施肥能及时供给作物养分,见效快。5、促进根部营养。加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6、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二)叶部营养的局限性★

1、肥效短暂,每次施用养分总量有限,不能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要。2、养分易损失,流失或被雨水淋洗。

3、有些养分元素(如钙、硼)从叶片的吸收部位向植物其它部位转移相当困难。4、劳动强度大。叶部营养不能完全取代根部营养,仅是一种辅助的施肥方式。

第三章养分的运输和分派

◆养分的运输方式:横向运输和纵向运输

★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皮层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横向运输。又称短距离运输。★养分从根部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养分纵向运输。因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长距离运输。一、养分短距离运输途径

1,质外体途径是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所组成的连续体。水分和养分可自由出入。2,共质体途径是指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的连续体。一、木质部运输的动力和方向

★木质部中养分纵向移动的驱动力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由于根压和蒸腾作用只能使木质部汁液向上运动,因此,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是单向的。

二、韧皮部运输★韧皮部运输的特点是养分在活细胞内进行的,而且具有两个方向运输的功能。韧皮部中养分的移动性★

1.不同营养元素在韧皮部中的移动性不同。

2.将营养元素按其在韧皮部中移动的难易程度分为移动性大的,移动性小的和难移动的三组。养分的再利用★:某一器官或部位中被利用的矿质养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释放出来,再运往其它新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二、养分再利用与缺素部位★

1.再利用程度大的元素,养分的缺乏病症首先出现在老的部位;

2.而不能再利用的养分,在缺乏时由于不能从老部位运向新部位,首先表现在幼嫩器官。

★氮、磷、钾和镁四种养分在体内的移动性大,再利用程度高,当这些养分供应不足时,可从老部位及时地转移到新器官,以保证幼嫩器官的正常生长,缺乏病症首先出现在老的部位。★钙和硼为不能移动的元素,缺乏病症出现在幼嫩器官。

第四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养分系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化学有效(性)养分是指能采用不同化学方法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养分。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可以用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的关系表达。二、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是指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土壤养分的容量因素★土壤养分的容量因素(Q)指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也就是不断补充强度因素的库容量。二、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一)截获★是指根系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养分不经过迁移。

(二)质流★是指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土体之间出现明显水势差,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水流向根表的迁移过程。

(三)扩散★是由于根系不断的吸收养分,使根表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梯度差,从而引起土壤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方式叫扩散。★根际(rhizosphere):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根际范围很小,一般离根表面数毫米之内。

★根际最明显的特点是根际pH、氧化还原电位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与土体不同。

★根际效应:由于根际特别的环境条件,使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高于土体的现象。“根际效应〞猛烈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根际pH★根系的生命活动常使根际pH值升高或降低,与土体相比,有时相差1个pH值单位。★当吸收阴离子>阳离子时pH升高;吸收阳离子>阴离子时pH下降。影响根际pH变化的因素1、氮素形态★★

施用NH4+-N肥时,总吸收量中阳离子量大于阴离子量,为了维持体内电荷平衡和正常的pH值,根系向外释放H+,根际pH值下降,根际pH值要低于土体;相反,施用NO3--N时,根系释放OH-,根际pH值上升,根际pH值要高于土体。NO3--N使根际pH值上升的幅度一般低于NH4+-N使根际pH值下降的幅度。2、共生固氮作用3、养分胁迫4、植物遗传特性5、根际微生物

第五章大量营养元素氮素

★植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某些可溶性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酰胺和尿素,也能被直

---

接吸收。★介质pH值升高,N03的吸收减少。由于OH-与N03有竞争作用,使N03的吸收减少。

⑴喜铵植物★水稻是典型的喜NH4+-N作物。⑵喜硝植物★烟草是典型的喜NO3-N作物。★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下部叶片首先失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单子叶植物叶片从叶尖沿中脉变黄。玉米氮过剩病症玉米对缺氮:★下位叶先黄化,叶尖枯萎,从叶尖沿中脉叶片变黄,常呈“V〞字形向下延展。

第五章大量营养元素磷

磷能提高作物抗逆性★1、抗旱2、抗寒3、抗酸碱:(一)植物对磷的吸收

--

1、吸收形态★主要是吸收正磷酸盐:H2PO4>HPO42>PO43-植物缺磷的典型病症:

★叶片:轻度时叶片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带紫红色。★叶色:暗绿→青红→紫红。从较老叶开始,逐步向上扩展。★水稻缺磷病症

水稻缺磷植株矮小,直立,分蘖少;紧束呈“一柱香〞株型;轻度缺磷时,叶片及茎为暗绿色,叶尖及叶缘常带紫红色。*缺磷加剧时,下部叶尖出现小的褐色斑点。★缺磷严重时,斑点连在一起形成赤枯症。

★玉米缺磷病症*缺磷玉米植株瘦小。玉米缺磷严重时上部叶色暗绿,基部叶片的叶尖及边缘呈褐色,焦枯。★茎、叶尖及叶缘大多呈明显的紫红色。*缺磷严重时老叶叶尖枯萎呈褐色。

第五章大量营养元素钾

存在形态:

★钾在植物体内的特点是不构成任何结构物质或不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呈离子状态或以可溶性无机盐形式存在。与氮、磷养分相比,并不是以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钾能加强植物的抗逆性★

1、抗旱性:★

增加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可提高细胞的渗透势,有利于细胞从外界吸收水分,也提高了细胞对水的束缚能力,防止细胞或植物组织脱水。供钾充足时,气孔的开闭可随植物生理需要而调理自如,使作物减少水分蒸腾。钾还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从而加强作物吸水的能力。所以钾有助于提高作物抗旱能力。5、抗病性:★

钾能使细胞壁增厚,提高细胞木质化程度,因此能阻止或减少病菌的入侵和昆虫的危害。钾能促进植物体内低分子化合物(如氨基酸、单糖等)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等),可溶性养分减少,减少病菌的营养,抑制病菌滋生。钾能促进体内酚类物质的合成,植物抗病能力与体内酚化合物的量成正相关。6、抗倒伏:★

钾能促进茎秆细胞壁纤维素等物质形成,细胞木质化程度加强,致使作物茎秆维管束发育,使茎壁增厚,髓腔变小,因而加强了抗倒伏的能力。植物缺钾的一般病症4、叶★

从老叶的叶尖和叶缘开始出现黄化或褐色斑点或条带,叶基部往往依旧保持绿色;病变部与正常部界限比较明白;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双子叶植物沿叶缘开始出现黄化或有褐色的斑点或条纹,并逐渐向叶脉间曼延,叶脉间失绿,最终发展为坏死组织。单子叶植物叶尖先黄化,逐渐沿叶缘向叶基部伸展,或带有褐色斑点或条纹,随后逐渐坏死。

玉米缺钾病症★下位叶尖黄化或焦枯,并逐渐沿叶缘向叶基部伸展,呈倒“v〞形;老叶逐渐枯萎。叶片皱缩或卷曲。

下册第六章氮肥

按含氮基团进行分类★分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氰胺态氮肥(常用)铵态氮肥★凡氮肥中的氮素以NH4+或NH3形态存在的均属铵态氮肥。(一)铵态氮肥的共同特点★(1)易溶于水,是速效氮肥。

(2)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被2:1型粘土矿物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不易淋失。(3)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氨的挥发损失。

(4)在通气好的土中,铵(氨)态氮可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易造成氮素的淋失和流失。(5)作物吸收过量的铵会对Ca2+、Mg2+、K+等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6)施用过量或不当易对作物产生毒害,特别是幼苗易造成“氨中毒〞。(二)碳酸氢铵(NH4HCO3)★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是在氨水中通入CO2,离心、枯燥而成。碳铵的生产具有投资少、生产工艺简单、能量消耗低等特点。

1、养分含量★碳铵纯品含氮17.7%,因生产过程中含水和某些杂质,实际含氮量为16.5%-17.5%。2、主要性质★

(1)白色结晶或颗粒,有猛烈的刺鼻、熏眼氨臭。

(2)易溶于水,速效性肥料;水溶液pH8.2-8.4,呈碱性反应。

(3)化学性质不稳定,即使在常温下也易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水易造成氮素的挥发损失。(4)物理性状不良,吸湿性强,易潮解、结块。在贮存、运输中应密封、阴凉枯燥处保存。(5)最大优点是施入土壤后不残留酸根。3、合理施用★

(1)碳铵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

(2)可作基肥、追肥,但不易作种肥,因本身分解产生氨,影响种子的呼吸和发芽。(3)深施覆土;施肥后结合灌水,均可减少氨的挥发。

(4)选用粒肥,能提高利用率,用量可较粉状减少1/4-1/3。★生理酸性、生理碱性、生理中性肥料

★化肥中阴、阳离子经植物选择性吸收利用后,其在土壤中残留部分产生酸性的肥料称生理酸性肥料。★反之,其在土壤中残留部分产生碱性的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

★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选择性吸收利用后,其在土壤中无残留成分的肥料称为生理中性肥料。3、硫铵在土壤中的转化★

(1)在酸性土壤上★酸性土壤施用硫铵后,NH4+一方面可交换土壤胶体及根系表面吸附的H+,另一方面NH4+被作物吸收后可使根系分泌出H+,这些H+与SO42-结合形成H2SO4,使土壤酸性加强。所以应协同施用石灰(CaO),中和土壤酸性,补充钙的损失,消除其副作用。(2)在石灰性土壤上★

石灰性土壤碳酸钙含量较高,呈碱性反应,硫铵在碱性条件下分解产生氨,如表施会引起氮素挥发损失,必需深施覆土。

SO42-在石灰性土壤,很易与CaCO3或土壤胶体交换下来的Ca2+起反应,形成难溶性的CaSO4,易堵塞土壤孔隙,长期大量施用引起土壤板结。石灰性土壤中施用硫铵时应注意协同施用有机肥料。(3)水田★

硫铵施入水田,在俺水条件下,硫酸根中的硫会还原为硫化氢,H2S浓度过高,使水稻根系受害而发黑。发生这种现象后,应及时排水通气。硫铵不宜施入水田。硝态氮肥

★凡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NO3-)形态存在的均属于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钙和硝酸钠等。其中硝酸铵兼有NH4+和NO3-,属硝-铵态氮肥,但习惯上列于硝态氮肥。硝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1、易溶于水,速效性氮肥。

2、NO3-带负电荷,不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流失。所以,水田一般不宜施用,多雨地区与雨季也要适当浅施,以利作物根系吸收。

3、在土壤嫌气条件和碱性反应下,或有机物大量存在时,硝酸盐简单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NO、N2O、N2而引起氮素气态损失。反硝化作用是水田N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4、物理性质不良,硝态氮肥吸湿性大,易结块,吸水后呈液态,造成施用困难。

5、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放出氧气,使体积骤增,易燃易爆,贮运中应注意安全。五、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

★酰胺态氮肥是指含有酰胺基(-CO-NH2)或在分解时产生酰胺基的氮肥。尿素是主要的酰胺态氮肥品种。★尿素的主要优点是含氮量高、物理性状较好和无副成分等。养分含量★含N46%,是固态肥料含N最高的氮肥。主要性质★

1、结构:H2N-CO-NH2,

2、纯品为白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商品为白色颗粒。3、易溶于水,速效,水溶液呈中性。

4、物理性状:在枯燥条件下良好;寻常有一定的吸湿性,贮、运时应注意防潮。5、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基本不分解。

6、尿素制造过程中,温度超过135℃时,会产生缩二脲(NH2CONHCONH2)。缩二脲含量超过2%,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国内外公认的标准是尿素中缩二脲含量一般不应超过1.5%;作物根外追肥时,不应超过1.0%。在土壤中的转化★1、分子吸附作用★★尿素施入土壤后,在未被水解转化前,20%左右借助于氢键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或腐殖质吸附。即尿素分子中-NH2上的氢与腐殖质分子中=CO(羰基)上的氧结合;或尿素分子中=CO上的氧与土壤粘粒表面的-H;腐殖质分子中-COOH、-OH等基团上的氢联结。

★分子吸附的吸附力弱,吸附数量少。因此,尿素分子在未被水解转化前,在土壤中移动性大,易淋失。土壤对尿素分子的吸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尿素在土壤中淋失的作用。2、水解作用★

★尿素施入土壤后,除少量以分子态被吸附外,大部分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水解,形成碳酸铵,并进而释放出氨。

★因此尿素表施也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3、尿素施入土壤后不残留任何副成分。★

4、缩二脲进入土壤后会转化成NH4HCO3,水田分解较快,旱地29天有60%分解。★尿素水解前防淋失,水解后防氨挥发、氨毒害。

施用★

1、土壤、作物:适合各种土壤和作物。

2、施肥方式:可作基肥和追肥,应深施覆土;不提倡作种肥,由于:①尿素水解产生氨,影响种子的呼吸和发芽。②尿素中含有的缩二脲是植物生长的紊乱剂。最适作根外追肥,喷施浓度0.5-1.0%,缩二脲的含量应小于1.0%。3、注意:施用量过大,氨中毒;缩二脲含量过高,对作物引起毒害。六、长效氮肥长效氮肥可分为缓释氮肥和控释氮肥。

★缓释氮肥:肥料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延缓,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

★控释氮肥:肥料中的氮素释放速率不仅延缓,而且能按植物的需要有控制地释放。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氮肥在土壤中的主要转化过程:生物固定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铵的吸附与矿物固定★硝酸盐淋洗氨挥发(铵态氮的分子态化)

★化肥氮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即为生物学固定。★由于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迅速被有机化,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的现象称为激发效应。铵的固定★土壤中的铵进入2:1型粘土矿物晶层间晶穴内而被固定,寻常称为铵的晶格固定。★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固定的铵称为固定态铵。影响铵固定的因素★

粘土矿物类型:2∶1型粘土矿物能固定,1∶1型的几乎不固定铵。干湿交替促进固定作用。K离子也能填入一致的固定位点。因此,先施钾肥后再施铵肥可减少铵的固定。

土壤含有机质多时,有机物在粘粒表面的吸附,阻塞了铵进入2:1型粘土矿物晶层间,铵的固定量也会减少。(二)铵的硝化作用★1.概念★

在好气条件下,土壤中NH4,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为硝化作用。是旱田土壤铵态氮肥的主要转化方式★。

2.影响因素(1)土壤通气状况(2)土壤反应★

在pH5.6-8.0范围内,硝化率与pH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H值升高,土壤硝化率加强;pH>8或<4.5,硝化作用不能进行。

(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可抑制硝化作用进行,硝化率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4)土壤温度:硝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35℃(四)硝态氮的还原作用—反硝化作用1、概念★

★反硝化作用是在嫌气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从NO3-或NO2-中取得氧,并使之还原成气态氮(N2O和N2)的过程。也称脱氮作用。我国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40%左右★。(一)差值法★差值法是计算氮肥利用率的常用方法。(看书公式)★如何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派和施用氮肥?(一)根据土壤条件施氮肥★1、土壤的供氮能力

?土壤肥力状况好,有机质含量高,含氮量也高,在肥料有限时可少施氮肥。?氮肥着重施在中、低产田上。2、土壤质地

?砂质土壤,保肥性差,要少量屡屡施用氮肥,特别是硝态氮肥,以防止氮素的淋失。?粘重土壤可一次多施些氮肥。3、土壤反应

碱性土壤施用生理酸性或化学酸性肥料;

?酸性土壤施用生理碱性和化学碱性肥料,以调理土壤酸度;?盐渍土上不要施用含Cl-和Na+肥料,避免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二)根据作物需肥特性施氮肥

1、不同作物需氮量不同2、不同生育期需氮量不同3不同作物对氮素类型的反应不同

★水稻是典型的喜NH4+-N作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作物,铵态氮肥>硝态氮肥。

★烟草是典型的喜NO3作物。大多数旱地作物表现喜硝性。4、忌氯作物不要施用含有Cl-的肥料(三)根据肥料性质施氮肥★

1、铵态氮肥易挥发。水、旱田表施均易挥发,水田施在还原层,旱田深施覆土。

2、硝态氮肥易淋失,易发生反硝化损失。旱田不要大水漫灌,雨季尽量少施或不施,水田不宜施用。宜作追肥,少量屡屡施。避免与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施用。

3、含碱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氯、盐分等氮肥,不宜作种肥。(四)根据气候条件施氮肥(五)重视平衡施肥(六)坚持“深施覆土〞的原则★

铵态氮肥和尿素要利用土壤的吸附作用减少挥发量。深施,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层,大于6cm。深施方法:基肥、种肥、追肥深施,可采用沟施或穴施等方式。(七)开展推荐施氮量★

养分平衡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估算施氮量方法。

养分平衡法又称目标产量法。即根据作物计划产量所需用氮量与土壤可供有效氮之差,估算适合施氮量。养分平衡法估算施氮量的基本公式为:(看书)

(八)采用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以水带氮〞深施技术

第七章磷肥

磷肥的分类★

★一般按磷肥中磷的溶解度不同,把磷肥分为三种类型: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一)水溶性磷肥★★凡主成分溶于水的磷肥,称水溶性磷肥。

★水溶性磷肥是用硫酸、磷酸、硝酸等单酸或混酸处理磷矿粉,制造的磷肥。过磷酸钙(SSP、普钙、过石),重过磷酸钙(TSP、重钙),半钙或部分酸化磷矿粉(P.A.P.R)。★水溶性磷肥主要成分:

★肥料中所含磷酸盐均以一水磷酸一钙[Ca(H2PO4)2·H2O]形态为主;

易溶于水,H2PO4-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为速效性磷肥。

(二)弱酸溶性磷肥★★凡所含磷成分溶于弱酸的磷肥,又称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沉淀磷肥和钢渣磷肥等。★主要成分是磷酸氢根(HPO42-)。

(三)难溶性磷肥★凡所含磷成分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均称难为溶性磷肥,也称酸溶性磷肥。(一)主要水溶性磷肥的性质和施用★1、过磷酸钙★★(1)制造方法★

用62-67%的硫酸与磷矿粉混合搅拌使其充分作用,并移入化成室继续熟化1-2周后,经枯燥、磨碎、过筛,即可。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2)成分★

?过磷酸钙的有效磷(P2O5)含量为14-18%,一般不得少于12%;?主成分为一水磷酸一钙[Ca(H2PO4)2·H2O];?常含有3.5%-5%的游离硫酸和磷酸;?有40-50%的硫酸钙(石膏);

?2-4%的难溶性磷酸铁、铝盐和硫酸铁、铝盐等杂质。(3)性质★

?过磷酸钙是灰白色粉状或颗粒。

?肥料呈强酸性反应,pH2-3,并稍带酸的气味。

?物理性状:游离酸的存在使肥料在潮湿的条件下易吸湿、结块;对包装袋有腐蚀性。?化学性质:易发生过磷酸钙退化作用(磷酸退化作用)。★过磷酸钙(磷酸)退化作用

?过磷酸钙吸湿后,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与肥料中硫酸铁、铝盐等杂质反应转变难为溶性的磷酸铁、磷酸

铝,结果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这一过程称为过磷酸钙退化作用或磷酸退化作用。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发生在肥料施用前的贮运过程中。

?因此,过磷酸钙产品的含水量和游离酸的含量均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在贮运过程中应防潮,贮存时间也不宜过长。(4)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的利用率一般为10-25%。

?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水溶性的磷酸一钙易被土壤吸持或产生化学固定,降低磷的有效性。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包括:溶解过程(异成分溶解)磷酸沉淀作用(化学固定作用)阴离子吸附固定、

生物固定、闭蓄态固定等

①溶解过程:异成分溶解★

★使肥料中一水磷酸一钙水解,形成二水磷酸二钙和磷酸,磷酸一钙这种溶解方式称为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的合理施用★

1,过磷酸钙在土壤中易被固定,移动性小。2,石灰性土壤磷的移动试验说明:过磷酸钙施入土壤2-3个月,90%

磷移动不超过1-3cm,绝大多数集中在施肥点周边。★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

?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避免水溶性磷酸盐被土壤固定;

?增加肥料与根系的接触机遇,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层中,以利吸收。★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技术措施:

①制成颗粒磷肥集中施用②分层施用④根外追肥⑤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重过磷酸钙简称重钙。(1)制造方法★

用过量的硫酸处理磷矿粉,产生磷酸和硫酸钙。将硫酸钙分开出去后,把磷酸浓缩到一定浓度,然后按一定比例参与适量的磷矿粉,加热搅拌等,得到重过磷酸钙。

(2)成分★含有效磷相当于普钙的2-3倍,故又称浓缩过磷酸钙,三倍磷肥或三料磷肥。(3)性质★化学性质:由于无硫酸铁、铝等杂质,吸湿后不发生磷酸退化作用。★枸溶率——2%柠檬酸溶液浸提的有效磷量占全磷的百分率。

有效性磷的固定:土壤有效磷的固定主要包括磷的吸持作用和磷的沉淀作用。1、磷的吸持作用

★吸持(sorption)作用:指土壤溶液中的磷酸根离子被固持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过程。

?磷的吸持作用包括吸附和吸收两个难以截然区分的反应,一般统称为吸持。

?解吸(desorption)作用:指吸持的磷释放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是吸持的逆过程。(1)吸附(adsorption)作用

★磷的吸附作用是指溶液中磷酸根离子被保持在土壤固相表面的过程。

★黏土矿物或氧化物表面上正负电荷数目相等时的pH值称为零电荷点(PZC)。★在土壤pH值大于9时不会发生铁铝氧化物表面的-OH对磷的吸附作用。①非专性吸附★

★当介质的pH值低于黏土矿物或铁、铝氧化物的PZC时,这些物质表面的-OH被质子化而带正电荷,就会吸附磷酸根等阴离子,这一吸附过程即为非专性吸附。

②专性吸附★为配位基团的交换吸附。多发生在铁、铝氧化物含量高的酸性土壤。A、酸性土壤

★由于土壤pH值低于PZC,黏土矿物或铁、铝氧化物表面的配位基-OH被质子化,形成-OH2+,被吸附的H2PO4-或HPO42-可进一步与配位基进行交换;这种吸附作用为专性吸附。(2)吸收(absorpton)作用

★吸收作用是指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磷酸根离子部分、均匀的渗入土壤固相内部的现象,也称化学吸附。基本上为不可逆反应。

2、磷的沉淀作用(化学固定)

★土壤溶液中的磷酸根离子,可与土壤中的铁、铝或钙等阳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铝、钙盐等沉淀,即为磷的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

?磷的沉淀作用与吸附作用往往同时发生,又相互交织进行,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当介质的pH<7时,以磷的吸附为主,但在强酸性土壤,铁、铝离子含量较高,也会产生沉淀作用;★当pH>7

时,主要是磷酸钙盐的沉淀。

(1)石灰性土壤上磷的沉淀作用★

★水溶性H2PO4-与交换性钙、溶液中钙离子或土壤中碳酸钙反应,逐步形成不同溶解度的含水磷酸二钙、无水磷酸二钙和磷酸八钙等中间产物,最终形成稳定性的羟基磷灰石(即磷酸十钙),有效性不断下降。3、磷的闭蓄作用

★土壤中磷酸盐易被溶解度很小的无定形氢氧化铁(铝)或氧化铁(铝)胶体所包蔽,在磷酸盐表面形成胶膜,使磷酸盐更难溶解,这种含磷化合物,称为闭蓄态磷(O-P)。★一、磷肥的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磷肥中吸收磷素占所施磷素总量的百分数。★磷肥当季利用率一般为10-25%。(三)磷肥品种的选择★

?普钙和重钙是速效性的磷肥,适用于大多数作物和各类土壤,可以作基肥和种肥,必要时也可作追肥。?钙镁磷肥等弱酸溶性磷肥都适合作基肥,尽量分派在酸性土壤上施用。

?磷矿粉和骨粉等属于难溶性磷肥,最适合施在强酸性土壤上作基肥。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效果很差。一

般不宜选用。

(四)磷肥与其它肥料协同施用1、磷肥与有机肥协同施用★

?有机肥对土壤中碳酸钙、铁铝化合物等具有包被作用,可减少磷的化学固定。?有机肥对土壤固相吸附位点的掩蔽作用,可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

?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与土壤中的钙、铁、铝等阳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减少这些离子对磷的化学固定。

?有机酸能络合难溶性磷酸盐中的阳离子,促进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

第八章钾肥

一、氯化钾(KCl)(三)施用★

1、土壤:除盐碱地外适合各种土壤。

(1)在酸性土壤上:与磷矿粉、有机肥、石灰等协同施用,以中和酸性。(2)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增施有机肥料,防止脱钙引起土壤板结。2、作物:因含有47.6%的Cl-。

特别适于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不宜忌氯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甜菜、柑桔、烟草等。如必需施用时,应及

早施入,以便利用浇灌水或雨水将氯离子淋洗至下层。

3、方法: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二、硫酸钾(K2SO4)(三)施用★

1、土壤:除水田外适合各种土壤。

(1)在酸性土壤上应与磷矿粉、有机肥、石灰等协同施用,以中和酸性;(2)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应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3)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尽量少用,水田不宜施用,水田施用易产生H2S危害。2、作物:喜硫作物效果好;

?硫酸钾的价格比氯化钾昂贵,因此寻常状况下应尽量选用氯化钾,增加经济效益。?但对于忌氯作物则应选用硫酸钾,如烟草、马铃薯、甘薯、甜菜、葡萄、苹果等。3、方法:可作基肥、种肥、追肥及根外追肥。以基肥最为适合。(一)速效性钾★: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

(二)缓效性钾:指2:1型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云母类次生矿物中的钾。★有效钾是指当季作物能吸收利用的钾。包括速效钾和缓效钾。

(三)矿物态钾★:又称难溶性钾,是指含钾原生矿物中的钾,如长石、白云母等。(一)氯化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氯化钾施在中性与石灰性土上:

中性土壤上,K+与胶体上的Ca2产生代换作用,形成CaCl2,由于CaCl2溶解度大,易引起Ca的淋失,如长期使用,会使土壤板结。

?中性土壤上,由于KCl的生理酸性,长期大量施用会使土壤变酸,要防止酸化。?石灰性土壤有大量CaCO3,可以中和酸性,不致变酸,但也会引起Ca的淋失。2、氯化钾施在酸性土壤上:

?K+与胶体上的H+产生交换,使土壤溶液中H+浓度升高,土壤活性酸增加,再加上肥料生理酸性的影响,使

土壤pH值迅速下降;

?K+与胶体上的Al3+产生交换,土壤溶液中Al3+浓度升高,大量Al3+存在易产生铝毒;?K+与胶体上的Ca2+产生代换,使钙淋失。(二)硫酸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K+与Ca2+交换形成的产物为CaSO4,其溶解度比CaCl2小,使土壤脱钙程度也较小。但硫酸钙会存留于土壤孔隙中,若长期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2、在酸性土壤上生成硫酸,酸化速度比氯化钾缓慢。

3、水田土壤上硫酸根在渍水的土壤中可还原为硫化氢,累积到一定浓度后会危害水稻根系的生长,因此,水田不宜施用硫酸钾。

三、土壤中钾的固定★

★钾的固定是速效性钾进入2:1型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转化为非交换性钾的现象。(二)影响钾晶格固定的因素★1、粘土矿物类型

2、土壤水分状况★一般随土壤枯燥而固钾作用加强,特别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更能促进钾固定。3、土壤pH值★土壤对钾的固定随土壤pH值升高而增加。4、铵离子★NH4+和K+的半径相近,它与钾离子竞争结合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