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物
目年 1年教学教学参
(6(月
…………(8 ( 和(欧姆定律的冗余表述及教学 (20001029231(2000年10月7日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
(—— 毛架湘( 郏宣连(1972年创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 …………(
………………徐宁( 编东延 李参军(责任任纠责任王东策划田心电脑郑广责任任纠责任王东策划田心电脑郑广法律王健
… (
…...............................( 任常富( (
( 管中民教育 办陕西师范大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内 版陕西师范大 刷陕西省富平印
从物理学科角度看今年高考三省理科综合试卷.....................(34)2000年高考三省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22题试题 邬建平(2000(与霍尔效应有关的几个问题........................................................(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卷 (国内陕西省邮政报 52
…………( 阅各地邮电局(所国外中国国际贸易总公(399信箱 M号ISSN1002218XCN611033/G 价3.80 6100004000031
用示意图求解竞赛题几例 (巧解见创新 (用Excel处理高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尝试…沈华( ⋯⋯⋯⋯⋯⋯⋯⋯⋯⋯⋯⋯⋯⋯( …...........................................(无火的炉灶——电磁 任德军( 密立根与电子电荷的测量………范晴岚(本(本www.cfe21. phy@cfe21.
封面:DNA双螺旋结构示意图.1953年,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许成功地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怎样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教与学得到优化组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着重研究教法和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构建教法与学法优化组合的桥梁.学案导学过程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除了要考虑到的教法,同时必须编写出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在学案中,可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设疑引导,激发,指导自学.通过学案导学,有些物理知识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些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学生虽然记住了,但不够理解,在学生急于想弄明白的情况下,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案中重点的教学目标和带有共性的疑点加以启发点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板演示范,可指导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并完成学案中的课堂训练.课堂训练可根据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布,学为主体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导学的引导下,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基础差的学生利用学案在课前用充分的时间对教学目标要求的进行预习,使得在课中能跟上教学进程与全体学生同步,课后可根据学案进行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和补救.学生说得好:学案导学使我
们学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理得清,学得会.利用学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根据学案的导学指导,带着问题听课,注等,在学案上都有,避免了学生笔记过多和教师大量板书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效率利用学案导学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案上的预习作业也可超前反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课中可利用学案设置的课堂训练,进行随堂反馈,得到及时纠正.课后检查课堂训练及通过批改作业,可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得到每个学生需要矫正和补救的反馈信息.总之,学案导学法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带着有利于学法的教学法上讲台,学生是带着能与教法呼应默契的学法进课堂.利用学案这一载体,一方面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变成学的学法又反馈给教师,从而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编出更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使得教与学进一步优化组合,功夫,以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的、思、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下面就“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对学案编写与应用做比较详细的阐导学方导学方案的编写可采用要点提示,网络纲点、学法及技能要求等通过导学方案可促使并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该节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明确自己上重点注意些什么问题,解决些什么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动机,使自己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导学方案还可较好地解决在大班教学中教育与整体教育间的,使得个性全面和谐如表1所示.表 知道什么是电磁感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理解磁通量变化是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吗?手定则的内容是什么2.法拉第是怎样发现电预习新课,3.物理意义各是什么?第四节,磁场中磁通量的计算公料式5 ,式各量的含义是什么根据54.如何理解磁通量的变BScosH5.分析课本中给出的三量的计算,个实验,说说各实验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容,查看书本导思及导练方案是课堂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学习思考使学生明确并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掌握认知方法及得到必需的技能训练.在学案设计上可分设四个部分,课题引入—探索规律—深化规律—实践反馈,其具体操1)课题引入诱本阶段旨在激发引导,设置情境.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以及学生的知
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学案中拓宽的知识面(如知识内容的实际意义或物理学史,趣味性知识等)可诱发学生学”为“我.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学案也,(2)探索规律——指本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旨在开拓思路、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认真细致地设计好学纳等形成新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知识持有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教师可根据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讨论题目,或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或出示讨论提纲,学生讨论可采取以组为单位(4个)进行,教师巡回解疑,再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启发引导以补充完善讨论结果.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使科学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也提供了不同见解的场所和机会,形成了自己的知(3)深化规律——疏本阶段的目的是突破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台阶,使学生化解疑难,思维顿开.一是教师应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思维及,让学生拾级而上自己,这样既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发展了思维.二是老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有意识,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高的悬念向低的悬念过渡,逐步找到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地进行.学生通过2.实验二:学生自己动手做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实验.问:利用所给仪器应怎样连接电路?电流表的作用是什么?应电流可采取哪些方法?2.实验二:学生自己动手做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实验.问:利用所给仪器应怎样连接电路?电流表的作用是什么?应电流可采取哪些方法?内容,结合实验,相互析:1.弄清—种方法产生的感应电流的;2.规范最大?实验操作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吗?3.螺线管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实验结论是什么3.实验三:开关S闭合和打开瞬间及示实验,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左右移动时,线圈中有无感应电生问:没有相对运动会不会产1.5生感应电流?I现象?2.得出什么结论归纳I感(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2)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5在变1.演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示实验,场中平动或转动时有无感应 辅助.1.问:(1)有哪些方法可使穿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改变(2)切割磁感线一定会产生象;2.感应电流吗?的实质是什么2.类,使之系问:感应电流方向、磁场方方向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空间关系?中知识,和适用范围是什么4)实践反馈辅为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据学习的重点选择变式或发现式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设问,将知识规律巧隐在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更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看到学生的知识水有差别的辅导,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在搞清一堂课的基本内容后,可以让他们探索一些层次较高的思考题,使尖子更尖.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使他们也能将知识消化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赶上其它2学法指导1.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2.实验设疑:行跳绳游戏,发现与长导线相连的电流表指针不停的析现象,摆动,试问这个电流是怎样确原因,产生的3.引导推理:1.实验一:直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的实质是什么知识,观察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哪些物理量发生演示实验猜想结论了变化?实验结论是什么3.认为物理学科4.对物理实验感5.认识并应用实6.认为物理学习7.对课外作业感8.认为自己对物境1.以下四幅图分别表示在匀强磁场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电1.以下四幅图分别表示在匀强磁场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握的关系,2.如图所示,恒定电流,,下列情况下线圈产生感应A.B.C.D.E.bc班项级目容易题分知识得分率中等难题理解、巩固部分知识较难题)0高一刚进校的两个新生班(物理基础相近)进行对比实验教学,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试验,问卷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明:90%的学生认为,班项级目(50人班项级目(50人(50人1.上物理课总是2.对物理学习有
在导学助学上作用大,提高了物理教学课堂45分钟的效益.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提高,课外可以有的时间去开展发挥特长、发展个性的活动学案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江苏省徐州一中部分.那么,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笔者在本文将以力学规律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和研,使学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过程,都是人们运用创造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是人类极其宝贵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重视物例如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的回顾这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可是,有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重视物理规律的结果,轻视物理规律的发展历程,面对极易培养创新精神的物理学史,不是,就是低调处理,让学生课外看看了事.笔者认为,在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上述错误的教学倾向,应该认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教学时,以静止的车为例,用力推它就运动起来;不用力又会停下来等事例来学生脑海中的错误概念,即“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请脸戴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位学生分别介绍各位科学家的观点,使学生全面理
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以上生动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使创新精神得到有二、在物理规律导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物理规律的导出通常采用实验归纳法或理论分析法.然而上或教师所采用的规律导出的方法,未必就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最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怀疑,敢于自己的不同看法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增加教学效果,笔者根据中的彩色闪光一张投影片,进行投影放大,却遇到学生的质疑.不少学生认为这不是闪光,有的学生还大声询问:投影片数据是否进行了加工?为此,我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数据,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g98ms2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再如,在进行高一物理(必修)“匀,笔者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内容,注意中是怎样推后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从而让他们亲自发现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也能推导出位移s=vt+1at2,0解牛顿第一定律发现的历史过程.行以下评述:要在物理学上有所创新,绝对 均速度:
v0+vt)2 ;理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方法;及时而正确的科学总结对科学的发展
没有怀疑,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新.物理规律导出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思维的性,使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培养学生的物理规律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其正确性应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十分重要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力求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同时对于部分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努力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探索性实验.例如,胡克定律在中学中是直接给出f=kx,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不利.我们可以用劲度系数较小的弹簧或橡皮条进行演示实验,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实验的可见度大,有利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也可以利用物理现有的螺旋弹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得出胡克定律,从而对于分组实验,可以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验证第二定律的分组实验,可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先用实验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第二定律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创新精神在探索实验过得到进一步培养.在这里我们应特别注意,验证性实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实验,物理学任何规律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都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验证性实验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检验方法.因此,验证机都应让学生认真做好,在实验过加强实验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领略验证性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小实验,要求学生自筹器材,按时去做,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进行交流与评价.对于实验性习题,要开放,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尝试成功,尝试创新.实验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挥和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
发展创新精神四、在物理规律应用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物理规律应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来探索问题的结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应用物理规律处理物理习题时,一题多问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可以选择一道简单的习题:某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s内通过的位2m3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大让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及最佳解法,然后再把上题稍加改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求上述汽车通过第32m位移所需的时间你能用几种方法解题最佳方法如何?若上述汽车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从速度为20m/s开始做匀运动,它在开始减6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它刚停止前1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度值为10m/s2,反应时间为0.5s.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前进,发现前方有危险时立即制动,问停车时距开始制动点的距离学生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能够使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得到克服,发散性思维将会得同样,在力学部分进行综合练习时,也可列举水平射进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等典型题目,让学生能够分别运用运动方法求解,使发散性思维受到强化训练.考试是评价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科学的考试方法不仅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具有很强的反馈功能.综合考试法包括三部分内容: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a(省自贡市第十中学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而从面向少数优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物理学习中的差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暂时型这类学生一般占差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物理学习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惯较好,意志
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整体性型这类差生人数比例也不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弱,抱负水平低,求知欲意志和好胜.因而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是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其分数占总成绩的60%.开卷考试开卷考试是采用撰写物理小进行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分数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操作考试部分着方面的实验技能,其分数占总成绩的20%.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如何评价这是实施综合考试法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创新的内涵上来看,力在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通过综合考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开卷考试更能够体现综合考试中凡是有点新看新意新做法,我们都给予
励.当考试结果信息反馈给学生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过,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一件易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升学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自身也应该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和创新精神,相信学生在学习过能起主体作用,应该留一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要倡导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提高.乔际平、刘甲珉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首2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2世纪学习观人民教育,2000(收稿日期200007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对暂时性的差生这类差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物理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类差生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外应增加对这类学生的感情投资,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赶上全帐”越来越多,造成学习继续加重.对能力不足型的差生这类差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但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视为包袱,对他们要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其中包括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方面的,以及通过补实验或设计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物理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掌握物理习题解题技巧.对这类差生重点是通过个别辅导方式,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通过这种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如及时补习好学习物理知识必备的数学知识,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注意对动力不足型的差生这类差生相对较多,几乎占差生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学习动力不足情况复杂但其中深刻的原因居首要位置.例如学生中独生多,学习条件较好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另外一类学生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原因造成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因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缺少正常家庭教育,家长多数对无大的希望,这也是形成学生动力差的原因之一对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充分与家长配合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教育好的重要意义,长学生同,就有可能激励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对整体性的差生这类差生由能力差,个性特征水平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数是由于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知识积累、基本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有可能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和动机.这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学习程度较大.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此,物理教师不仅要教好物理,使师生间形成感”,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物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浓厚的学习.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外,还要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
都是十分重要的●教法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
浙江省玉环县教委教研室一观点,透镜成像课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推导透镜成像,在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只是按照的顺序,以凸透镜成实像为例,从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出发,利用光路图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推导得到1+1=1,然后介绍符号法则, 推广到凸透镜成虚像及凹透镜成像的情形中.这种教法看上去能够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显得十分生硬.学生在学习过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不但思维得不到充分的训练,使推理的基本思想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理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就可以对教学过程提出如下质疑:推导透镜成像,你怎么知道从成像光路图入手?你又是怎样想到可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来求解?图中有那么的三角形,你怎么知道这两对相似三角形你怎么知道找两对相似三角形,而不是只寻找一对或三对相似三角形?将由凸透镜成实像的特例推导得出的关系1+1=1 凹透镜成像的情形,依据何在?所有这些问题,问题解决的理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过程.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围绕问题,提出一系列存在着递进关系的子问题.根据这
思想:强化问题意识,强化目标意识,注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重探究的过程.利用系统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将教学过程设计本课题教学的问题是:如何推导一个单关系?在教学中,这一问题分解1根据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像距的大小不但跟焦距的大小有关,也跟物距的大小有关.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来反映物距、像距和焦距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坚信这一关系式的存在.但是,我们从哪对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目标与相一致的原则提出如下方案: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三个几何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知的是透镜成像作图法,而透镜成像光路图给出的正是一个几何图形.利用已知的透镜成像光路图,也以推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确这只是一个猜测性的方案是否可行还有画出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如图1所示)后2个子问题21所示的光路图中寻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方案:图中存在着许多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也以推出这个.同样让学生明确:这也是一个猜测性的方案,在进一步推理论证之前,也不能肯定这一方案是否可行,接着提出第3个子问题.31所示,图中有许多三角形,解决问题3,也应当根据目标与相一致的原则,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我们的uvf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uvf三个量的三角形.如果当学生根据如图1所示的光路图中找出△ABO∽△ABO,建立了等式AB=u后AB′4个子问题4我们要确定三个量的关系中AB=u中只出现两个AB′ABAB′这两个我们所不需要的量,怎么办?学生回答应当再建立一个等式.5你希望建立的新的等式中,有哪些量出现为此你应当再寻找哪一对相似三角学生回答f
?学生回答我们希望这个对凸透镜2所示的光路图进行推导,就可以得到公1-1=1 7个子问题7 凸透镜成实像和成虚像的两种 图形,分别推 1+1=1和1-1=1 这两个很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这两个能统一吗?科学是要追求统一的,因为科学坚信自然界是和谐的.统一也使得科学能够启发学生要将事物统一起来,就要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力求消除差异,8个子问题问题 两 的差异只在于1项之v号做怎样的处理你处理过其他物理量正、负2学生回答在学习变速运动时,我们学过,当物体做匀运动时,它的速度和位移vt=v0-at,s=v0t-1at2a2取绝对值),如果规定:做匀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a取负值,则上述即转化为vt=果同时也出现AB和AB,则可能由两个等 得到uvf三个量的关系,而消去AB和AB′v0+at,s=v0t+2at.这样, 运动这两个量当学生在此思路指导下,选择相似三角△COF∽△ABF,建立等式 =AB,u- AB
与匀加速运动的就统一起来了.参照这做法,如果我们规定,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v取负值,那么,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成像1+1=1.这样,进而推 1+1=1后,提出第6个子 题6式1+1=1.这 对凸透镜成虚像的
实像与成虚像两种情况就可以运用统一的公式了.接着9个子问题9我们已经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这个对凹透镜成像的情形也适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和(省浠水汪岗中学在研究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而后突然灵机一动,豁然开朗,找到了问题的解法,通常把这种思维称为顿悟思维或称灵感钱学是二维的,灵感思维好象是三维的.,顿悟是人们在认识(或学习)和创造过,进行各式各样的组合联想之后,在头脑中突然浮现出最适当的新的构想,这是创造性思维顿悟的瞬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顿悟通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须善于最大限度地运用这种的思维.本文试结合实例,就物理教学中促成顿悟思维的训
练,谈一点极不成肤浅认识,作为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与探讨.产生顿悟的决定因素可能很多,然而,因相似而导致顿悟,应该是灵感的规律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将新的问题与已经解决过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寻找并发现两者的相似点,往往能促成顿悟思维的呈现,从而1在酱油上面滴些菜油其他油也可以1a导,你能猜测出推导的结果吗?学生回答凸透镜成虚像时,推得的成像1-1=1式中的负号表明像是虚像 透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实像有两点不同一是成的像是虚像;二是透镜是凹的.由此可以猜测到凹透镜成像的1-1=-1提 10你所猜得的结果是正确的,为了使凹透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的情形能够统一用一个,应当进行怎样的技术处理?学生回答对凹透镜成像,只要规定虚像v取负值,f取负值
(1)推理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受目标控制;(2)当对问题的前景不甚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进行大胆的科学性猜测.但猜(3)猜测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类比,因此,在从解决的问题中难以直接看清问题的结果时,应当进行广泛的联想,利用相似的问题,问题相似的处理方法,来启发自己的思维,进行合(4)解决问题通常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时需要走一步,思考一步,再走一步;(5)科学是追求统一的,世界的统镜成像 也就转化为1u
1=1
常表现为不同的情形可以用统一的数学语言整合起来 追求统一性与追求简单性是一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对推导过程进
的,我们相信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科a收稿日期2000 所示.试作出菜油的受力分析图一般情况下,多数学生作出菜油的受力分析图如图1b所示.他们认为地球施加给菜油一个重力,方向向下,酱油施加给菜油一个浮力,方向竖直向上,F浮=G,因此菜油静止在酱油表面.菜油密度比酱油小,所以浮在上面.教师若直接:静止在酱油上面的菜油不受浮力”学生是不会理解和无法接受的.教师若这样提出问题A静止地摆放B上1c所示A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能很快作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1d所示然后引导学生比较1b1dF与F的来历和相似点1bF是错误的F支即酱油对菜油的支持力.学生顿悟到菜油居于酱油液体的上面的表面现象误认为只要在液体上面的就一定受到浮力,没有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第一个“浸”字菜油未浸在酱油里,1cAB上一样是相似导致了顿悟顿悟深化了对“浸”的理解.顿悟不会凭空产生,要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并在积极的思显现.在教学过,当学生遇到难题,思路闭塞,无从下手时,常用假设的物理量或物理过程代替实际的物理量或物理过程,从中揭示与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促成顿悟思维的呈现,指导同类问题的解决.替代之后效果相同,这样的等效替代可以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或225m深的井底200NA匀速提起若绳子每米长0.2kg求从开始到把重物A拉出井口,拉力所做的功至少是多少?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一般都注意到了绳子的质量不能忽略.当考虑到绳子在提升过其质量在不断减小,拉力也随之减小,学生这是一个变力做功的问题.因而在列式计算时他们“卡壳”了.此时教师若能直接告诉学生“由于绳子是匀质的,绳子重心在井深一半的地方,mg1h处的等效重B替代实际的绳子而等效重物B和井底重物都被一条已不计自重的理想绳子拉出井口,这样就可以得计算式WGh+mg·1h2的讲解,虽然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但是,却没有帮助学生把于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顺利的迁移,达不到有效地训练及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目的从启发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学生对本题感到困惑的焦点是不知如何处理绳子质量的变化问题,为此,教师可干脆利索地在绳子的中一个小小的“m(如图2所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知识的浮现,认识的跃迁,必然促成顿悟思维的显现,学生的困惑在顿悟中消除了,等效的方法在顿悟中掌握了;教师 的次数减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增强了可谓一举数得顿悟不是模仿,而是在变异中求得发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知道,事物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不同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物理
教学中,注意比较相似事物之间的内在差异,注意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都能促成顿悟思维的呈现.同中析异,异中求同,突破常规,开拓思路,定2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33a所示,某同学站在教室的墙角处,左右手各握一只球拍向相互垂直的墙壁击打乒乓球.P点处发球,问AB上才能使球经BC的第二次反射后,恰能飞向左手所处的Q点?解答这道题目,若想通过尝试的方式来确定乒乓球行进的路线是比较的.为此我们联想光的反射现象,发现乒乓球与墙壁的碰撞和光的反射现象相类似,都遵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据此,可以设想ABBC视为平面镜PAB经两平面镜反射后,Q点射出.根据镜像对称关系,PPP3b所示连接可知O1点时ABBC反射后,恰能飞向Q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可不必如此这般费时费力详细讲解,而应该借助学生已经做过如图3b所示的光学习题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还记得人类在月球上安装的激光反射镜吗?一语足以道破”.学生一般都能顿悟出其中的道理.接下来的具体解“顿悟是在相似情况下出现的大脑皮质的暂时神经联系.当感官受到某种剌激时,往往能激发灵感.在物理教学过,有些物理问题初看上去似乎很难下手,但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找出其物理过程的物理本质特征,把研究对象模型化,通过物理模型(或其他教学)对感官的直接剌激,引起学生于大脑中的知识点和各种方法的联想与演变,必然促成顿悟思维的显现,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在顿悟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4如图4a所示的一棵枯树,O点处用绳子悬挂起来正好平衡,O处将它锯成两段,AB两段哪一段较重?这道题尽管不难,可是有些学生却不加常规教学的纠错办法,是根据力矩的平衡条件进行论证和讲解.其教学效果未必理想.教师若以简单的几笔画出如图4b所示的杆秤称东西的示意图,然后问学生:“图4a与图4b所示的问题性质相同吗?若在秤纽O′处将它截成两段,AB′两段难?点拨,就点出了“若不一样重怎么会平衡呢”的症结所在,就是对“力矩的作用是使物体绕某一转动轴加速转动没有 图正理解.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等教师画完图形、作出讲解,学生一般就已经顿然省悟,自觉地纠正了错误,得出了正确的结论:A段比B段重,这就是由于顿悟而作出的决断.总之,在物理教学中促成顿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实验演示的直观启迪、电教的动静转化、特殊状态的对比分析、数形转换的化隐为显、不同学科的互补渗透、科技活动的尝试创新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促成他们对问题产生顿悟.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学生本来就有天赋的智慧潜能,既要潜移默化的诱导与熏陶,更需要着意的训练与开发,只要持之以恒,对促进素质教育,
高教育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a(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分析证明,中学物理中欧姆定律的表述有冗余成分,本文肯定地论述了这种冗余成分在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欧姆定律电阻冗余表述教学策略非线性材料在现行初、高中物理中,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都是这样表述的: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种表述对中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很有帮助,但这种表述到底是不是科学?这种表述有没有必要应怎样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本文力图回答这些问题.实验表明I与导U成正比.所以,I
给出的由此我们自然想到,第二定律中对不是也是冗余的呢这个问题的更进一步的提法是:质量是不是由第二定律定义的?最初所下的定义是: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注尽管这个定义在逻辑上是的,方法定义的.如果我们把惯性质量,,那么,表述也是冗余的!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质量仍然有两种定义: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其中引力质量由万有引力定律给出,并且证明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成正比U均为常数,用
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 用,它仅与导体自身性质有关,所以定义比值IR=U叫做导体的电阻将上述变形即为II=U这就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R根据上面的推理可知,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实际上这是是冗余表述,因为它是“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定律等的表述那样,理论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等,理由同样是因为
尽管我们认为中学中对欧姆定律的表述是冗余的,但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表述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把欧姆定律与定律电阻定律等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定律中的劲度系数k电阻定律中的电阻Q等很自然都是正比∝U”结论中比例常数的倒数在定义上转了一个弯,在理解上就立即变得起来.其次,对于气体、半导体等非线性元件,仍R=UI劲度系数电阻率分别是定律电阻定 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静态电阻,但我们却a收稿日期200003RIU来说明它们也都符合欧姆定律.其原因是上述中的“I=RU”只不过形式上与欧姆定律相同,而实际上RRU的函数因此电流强度与电压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所以,
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定义,算出自己实验中R总结得出I1R教师收集学生实验的原始数据,找出在同一电压下,由阻值不同的电阻所对应的电流强来对于金属导体就非常有必要强调: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图象.通过图象总结得到 有了上述认识以后,我们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和认知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以学段,学生已经有了欧姆定律的知识,再加上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则教学思想要更加突出物理理论的实验基础,教学重点则要求转变为获取物理理论的抽象思维方法.因此,教学则应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展开研究.具设计一个分组实验,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U-I图象进行分析,由学生得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一特殊结论 然后师生从多:
这一步骤的实验要求,是教师参与数据搜集,而由学生自己进行作图归纳总结,再次体引入并比较导体与非线性元器件的U-I图象就能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物体物质导电时都满足“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就不满足这个结论.因而,只有导体的电阻才R无论何种物质都要用=URI其电阻,加的电压或所通过的电流有关.这样,学生R=U具有普适性,I=学生的数据中分析总结得出
体的电流强 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一普遍规律实施中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给学生实验的电5~308的范围内而且要准备4~5种规格分发给各实验小组二是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所加电压必须有教师指定的几个数值,为后面教学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这一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其主要体对电流具有阻碍作用,这种作用就叫做电阻而比值U能反映这种作用,所以定义
却有局限性,这就使电阻的定义已经从欧姆定律中超脱出来从而对=URIR的飞跃这一教学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似静实动”,留有余味.上述教学过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整个课堂气由此可见,虽然欧姆定律在中学中的表述是冗余的,但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 [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质量的U叫做导体的电阻,并且给出电阻的单位及I
义1:.2000年0 PhyscsTeachngMddle Oc●教法拓展例题教学功能a湖南省桂阳三中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从短期看可能有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
末速度作为行驶中的最大速度而实际上汽车第一阶段:匀加速运动,各量的变化为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堂教学效益,拓展 例题的教学功能,这是
a
Ff不v
PP例如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例题.该题是求轮船在额定功率下行驶的最大速度问题.为了拓展知识,我将该题的条件改变,布置了一道课堂练习题.一辆停在水平平直路面上的汽车,质量3
在这一阶段中,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增大,汽车的输出功率不断增大,经t1时间(16s)达到额定功率,以后输出功率不能再增大.应注意的是第一阶段运动结束时F>fF=0.75×10N,f=0.5×10N汽车还要加速第二阶段:输出功率不变,各量变化为5×10kg,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设 Ff01倍,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
v↑PFvFP
f驶中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所用时 A.等于16 B.大于16C.小于16 D.无法确在课堂练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汽车匀加速开出后,当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速度达到最大,因而错解为:由F-f=maF=ma+f=0.75×10v=P=8m/F
这段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变加速),t2时间加速度减小到零,F=f即该段运动末汽车达到最大速度.第三阶段:以最大速度做匀速运动.上述整个过程,vt图象和F-v=at
t=v=16
图 图a16s速度达到最大aA为正确答案上述错解在于没有对汽车的运动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想当然地把汽车匀加速运动
由以上分析可见,此题正确选项为通过对该例题的拓展和分析充分发挥了例题的教学功能,不仅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与老师商毛架湘湖南省平江县第四中学贵2000年第4期登的老师“用赋值法速解物理选择题”一文,本人读后不敢苟同.用赋值法解题,解题速度固然快些,但准确率却不能保证.这主要是因为赋值具有随意性,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因而解题时往往会以偏概全,导致错误.下面试举两例对此予以说1把徐老师文中的例3稍作改动如下: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分别放入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漂浮.1所示,甲木块大部分浸入液体中,乙木块小部分
如果有同学假设甲和乙露出液面体积分别占总体积1/43/4,木块体V,则再V甲V乙=3V/16,由此则会得出选项C正确.同理也可能得出选项B正确,而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论证如下.考虑普遍情况,设木块体积V,Q,第一次露出液面体积为V1,切割后第二次露出液面体V2,对这两种情况分别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得Q(V-V1)g=木 Q(V-V1-V2)g=木(V-V1)g 1浸入液体中 若将木块露出液面的部分切 由¹º式,得V2=(-1/V)V2+V11后 比较木块再次露出液面部分的体 )A.甲较 B.乙较C.一样 分析与解答如果仍如原文中假设甲和1/33/4,V得出再次露出液面的体积分别为V甲2V9,V乙=3V16,由此就会得出选项A正确.
上式是一个关于自变量V1的二次函数,其图象如图2所示由物理意义其右部画成虚线由数学知识可知,V=V2时,V2大值V/4.题中 图于不知体积的具体关系(当然两种情况下一种V/2小,一种V/2大),因而无法确定再次露出液面体积的关系,故答案应为选项D.例 如图3所示,=108,R′为0~208接到电压U恒定的上Ra收稿日期2000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郏宣连浙江省玉环县玉城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假设,从内容要素看有参量,从运用策略看有假设、假设和等效假设等.利用假设,我们可以方便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
其看作O为支点的杠杆(2所示),为了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必须对有关参量作出假设,设木棒与水平面间的夹角H,木棒的长度lSQ,根据题意,得断,恰当地运用假设,可以起到化拙为巧、化难为易的效果.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假设法在物
OA=1l
1l4
1l4理解题中的具体运用有些物理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甚少,仅凭这些条件是无法建立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中必须恰当地假设一些辅助参量,根据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运算中逐一消去这些辅助参量,求得问题的解.11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置于盛水的杯上,恰好静止,木棒露出杯外和浸在水中的长度均为木棒全长1,求该木棒的4
OB=l-(1l+1l)=5l木棒所受重G=木棒受到的1F浮=4水gl1由杠杆的平衡条件,G·OA·cosH=F浮·OB·cos代入有关参量,QglS·1lcosH=1glS·5lcos密度
图 图
Q=8水0.625×10千克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是在一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发生的.但是,有些物理问分析与解答1所示情况下保持静止,可以认为木棒处于平衡状态,并将
往往隐去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描述,让解题者自己去设置物理现象为物理量之间架起滑动时,R上消耗的功率 )A.增 B.减C.先增大后减 D.先减小后增分析与解答0208,30V,种情况下R020由此就会得出选项A正确.同理给以适当的
值也可能会得出选项B正确.而正确答案应为选项C,这里不再赘述.通过以上两例可见,用赋值法解选择题不符合物理分析的严谨性,因此,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而只是一种凑巧而已.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物理量间成线性关系时进行验证,而不能推广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联系的桥梁个物理量,是在物质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中发生联系的.因此,为了建立起这四个量之间的联系,我们假设对这块合金加热,让它吸收Q的热量升高$t的温度设合金的比热为c则Q=c1m1$t+c2m2$tQ=c(m1+m2)$由以上两式c(m1+m2)$t=c1m1$t+c2m2$t上式变形,c1m1+c2m2 m1+m2对物理过程设置,使物理过程隐晦莫测,这是许多物理习题的一大特点.避开过程,大胆巧妙假设一个虚拟过程,用假设的虚拟过程代替真实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原例3,质量分别为234千克,温度分别为1525℃、35℃,4.2×103焦千克·℃2.4×103焦千克·℃2.1×103焦·℃).求这三种液体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混合过的热量损失不计)分析与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乙液体的温度介于甲和丙液体之间,在利用热平衡方程解题时,因不知道乙液体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使解题思路受阻,且看下面的解答.先假设三种液体的温度都降低到15℃,Q=Q1+Q2+Q=0+c2m2$t2+c3m3$=0+2.4×103×3×(25-15)+2.103×4×(35-=2.4×105焦再假设这些热量全部被三种液体吸收,
Qc1m1t-t0)+c2m2t-t0)+c3m3t-t0),变形,得t +c1m1+c2m2+代入数据求解,t=25即这三种液体混合后的共同温度25 假设就是抓住问题中的某些变化因素,假设把这些变化推向,通过状态的分析,对问题作出快捷的判断.4甲、乙两人都从跑道的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一半时间内跑,在另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一半路程上跑,在另一半路程上走,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相同,问谁先到达终点?A甲先到终点B.C甲、乙同时到达终点D分析与解答从跑变为走的差别在于:跑的速度大于走的速度,用假设法把这种差别扩大到,设跑的速度比走的速度大无穷倍,则甲在一半时间里跑的路程就很接近终点,走的路程很小很小;而乙不管怎样都要走一半的路程,显然甲先到达终点. 问题中的物理情景也许只呈现出正面的正常现象,如果顺着题意仅从正面考虑,会觉得问题无懈可击,找不到解题的一点蛛丝马迹.正难则反,假设一个现象,从着手,常常会茅塞顿开,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5ABCD四个标有“110V100W字样的灯泡,220伏的电路中使用3甲、乙所示的两种接法中哪一种更好?试说明理由.分析与解答如果仅从正面去分析这四个灯泡正常发光的情形,别,若从考虑,假设某个灯泡断丝损坏,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 (山东省诸城市西郊职工学校262200)262200)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意识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因此,在教学过,始终把创造性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思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真正为学生在更高一级的学习和工作中的自我发展奠定扎实
基本素质基础的前提和保证.物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学科.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特殊作用,故笔者试就如何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谈种接法就有很大的差别.例如A灯损坏,在甲图中,CD两灯并联的总电阻小于B灯的电阻,B110伏,B灯损坏CD灯也不会发光而在乙图中A灯损坏,不会造成其它灯的损坏,只是与其串C灯不发光BD正常发光.可见,乙的接法效果好.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假设把一个陌生问题变换为一个熟悉的等价问题,
分析与解答本题的吊灯受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三个力不共线,难以用平衡力求解.对此,我们作如下假设:先撤掉ABF1代替设想BC硬化使灯BCC点转动,5甲所示;再撤BCF2代替AB硬化使ABA点转动,5乙所示.根G·BC=F1·BC是等效假设.其中的等价问题,虽然只不过是
F1=
BC=G·
=14.1牛解题中的一种假设,问题带来许多方便64所示,10牛,用两根柔线悬挂AB45°线BC与竖直墙垂直.试求线ABBC的拉力.
BC sin45°由乙图得ABF2= =ABAB图 图
综上所述易见,假设法的运用,不仅为快捷解题提供了便利,更为培养创新能力开辟了途径.但是,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假设法,必须深涵与问题本身并不否则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a收稿日期2000 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行家实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的转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样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中是很难得到表现和较好表现的.要真正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真正突出物理学的这一主要特育观念,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增加学生实验的时间和次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把学生实验作为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探索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各部分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创造性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利于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性或验证性实验,以进一步充实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和完善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将原来穿插在每一节新课前进行的演示实验或课后小实验,变为在讲授每一章或单元前集中进行的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和管理模式(把原来必须由教师定时,统一组织到做指定学生实验的封闭式管理,变为由任课教师集中组织或学生自己向实验员申请随时到进行实验的开放式管理)等,尽可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变以演示实验为中心为以学生实验为中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以学生实验为主线,创设物理情境,激趣设疑,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动手操作,深入思考,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同步增长,而且对他们学习物神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其它任何教学
不可比拟的作用育,不仅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更要重视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试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实行探究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性实验依据为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理概念或规律.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讨论知识的发现并进行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已知到未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变为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对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并不是要引导学生抛开物理教学内容另学一些专门方法的概念、理论,或把教学与教育搞成,,程中把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如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
法和思维法等各种科学方法教育;在实验过渗透观察法、实验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渗透假.从而使学生掌握独立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和获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爱因斯坦曾经主张: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从爱因斯坦对教育主张不难看出,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是培养学生一切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若学生的思维没有独立性,则其它思维品质就会很难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教学过首先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促进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培养各种良好思维品质奠定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开发学生一切思维能力的最高目标,但其开发是建立在学生思维的独立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若学生的上述思维品质培养不起来,则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只能是一纸空谈.故在教学过不仅要注重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引导学生将一些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知识和一些虽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在结构形式或分析方法上存在相握知识的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物理规律的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性和独立操作能力.在习题教学中,通过引题多拓”等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迁移能力等.而且要注意研究和选择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便在培养学生其它良好思维品质的过,不断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彼此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把学生塑造成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造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
所侧重,以此才能真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特殊的学四、针对物理学科特点将活动课建成活动课是适应中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需要,以学生的为主要依据设计的课程.它尊重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在自我设计的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在合理安排好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妥善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以日常生活食品袋和粘合剂等),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做课外实验或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巧妙设计的特殊体育活动和游戏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深刻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这样必然会对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产生十分明显的教育功能.实践证明,针对物理学科和学生特点,把为初中物理教学服务的活动课,建成一个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在此还需,以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是相互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物理学科和学生特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具体内容有2000年0 PhyscsTeachngnMddle Oc徐宁陕西省西45中学浮力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占分量较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向学生提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当撤去外力后,哪个下沉?哪个上浮?”甲同学答道:沉轻者上沉”乙同学则说“受浮力大者上浮,受浮力小者下沉.”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先不作结论而是针对甲同学的答案做实验将一大木块和一小浸没于水中G木>G针松手后实验现象是重者上浮,轻者下沉.针对乙同学的说法做实验:将一石块和一木块浸没于水中(V石>我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条件.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高涨,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物体沉浮的条件,而且印象深刻.二、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分析,用实验来回答,用原理来解释.用演示实验研究物体露出液面前,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用弹簧秤称出钩码的重G,然后将钩码拴在弹簧秤下端并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处弹簧秤的示数G不变由
F浮=G-G知,浮力不变.由原理F=QgV排知,物体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处总有V排V物所以浮力大小不变.实验说明,当物体浸没于液体中时,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深度无通过实验说明物体露出液面后,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在上面实验中,拉着弹簧秤使物体渐渐露出水面,在露出部分越来越多的过,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G逐渐增大,由F浮=G-G知,浮力减小.由原F浮QgV排知V排减小则浮力减小说明浮浸没深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三、船在河水与海水中没入船由河里驶向海里或由海里驶向河里时没入水中的深浅问题,因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有机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对此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橡皮泥捏一个小船代替轮船准备一杯清水(代替河水)和一杯盐水(代替海水),将小船放入清水杯里,并在其上放一重量适中的小物体,记下船没入清水中的深度h1,再将小船及小物体一同放入盐水杯里,记下小船没入盐水h2h1h2实验表明船在用浮力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轮船不管是在河里还是在海里(航行)都是漂浮,F浮河=G=F浮海F浮=QgV排gV排河=gV排海Q海水<海水,V排河>V排海,也就有h河>h海.教学实践证明,做以上的实验可以有效地a收稿日期200009
PhyscsTeachngMddle谈谈物理学中的tg李参军陕西省户县大王中学
Vol29NoOc贵2000年第4期载了“对图象中斜()读后使人很受启发.但笔者认为该文并未全面而准确地理解物理学中的tgH,现提出自己一点看法,供们参考.tgHH角的正切值,是一个纯数字.但在物理学中的tgH有时确实表示H角的正切值;有时它却表示的是某一物理图象的斜率,既有数值又有单位,这样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表示H角的正切了.那么,在什么时候认为tgHH角的正切值,在什么时候又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呢?笔者认为,当H角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角时,与分解中,tgH表示的就是H角的正切,是一个纯粹的数.反之,当H角并不客观存在时,而是由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象(s-tvt图象等)而引入,则tgH就不再表示一个角的正切值了.因在显而易见横、纵坐H角的大小这时,它只能被理解为表示图象的斜率,即纵 图标变化量与横坐标变量的比值1st图象中v=tgH=$s=20m或40m60m
⋯⋯)=20m/s,v=tg1显而易见若引入曲线的切线tgH还可现在,让我们回头再看一下江文的论述.江文认为如果横、纵坐标的单位长度相等则H角的正切值表示的就是图象的斜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横、纵坐标表示的是不同的物理量,比如秒与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怎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单位长度相等呢?况且,即使H角的正切值也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根本就不表示一个既有数值又有单位的物理量.所以,江文认是图象的斜率并不可行.反之,如果我们认为tgH表示的是图象的斜率而不是H的正切值),而这一斜率需要由纵坐标变化量与横坐标变化量的比值求得,则根本就不需要横、纵坐标单位长度的一致,这已从前面的例子中得到了证实其实正是因为物理图象的横、纵坐标可以不一致,它才能更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更广泛地被应用.试想,如果要求横、纵坐标的单位长度一定一致Ek-M图象能画出来吗?它的tgH>h可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值呀!所以要求物理图象中横纵坐标的单位长度一致既非必要,也不可行.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数学是表述物理知识的工具它对物理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将物理学简单地等同于数学,物理学也便失去$ 1 2 3 了自身的价值a收稿日期200006
PhyscsTeachngMddle
Vol29NoOc谱湖南省隆回一中“贵2000年第4期第35面上山东沂源三)行高级中学试验《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1995122版71面摘录了一段关于位移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数值“的描述:v=s=
y“但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单位长度(如位移图象中1m1s的长度)一般是不相等的12所示等,既然如此那么江2中的tgAtg45°=1当成图线的斜率呢?也就是说,在上题如图2示的图象中如果A是图线的倾角A=45 H,其中H为位移图象中直线的倾角(1示),tgH为直线的斜率,这就是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位移图象题由此得出:如果纵轴(位移轴和横轴时间轴)单位长度不相等,v=
该一致;=显不一致A45图线的倾角应该是arctg15arctg5.=3t≠tg.笔者认为该结论是不正确的,所列举的两题,其中一题也是有问题的.图 图3所示的图象中AB45,其斜率A=tgB=1,根据以上叙述,则应v1=v2=1m/s,23所示的数据得出v15msv2=1ms”,于是得出结论v1=tgA=1ms是错误的也说明了原因:,ykxk=tgC4所示xa收稿日期2000
图 图中错误的根源就是H”.在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长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图的,,也可以写成tgH=DtgAD为纵坐标与横坐标相同长度所表示的数值之比,如上题如图2所示的图象中5m横坐标上相1s,D=5=5.所以,1k=tgH=5tg45=5=v=st
PhyscsTeachngMddle大气压力做功不计对吗a山东省莱州市第四中学
Vol29NoOc观点和功能观点综合解题的能力,学和电学有关综合题目,例如还编选有下面这
$%=1mv2-1·2mv2 v0=I代¹º两式求解m一水平放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绵阳求职招聘技巧》课件
-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字的分与合
-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练习题大全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口算题
- 《汽车行业概述》课件
- 《运输与包装》课件
- 吉他行业客服工作总结用心服务打造音乐快乐
-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课件
- 酒店招聘与人才引进策略
- GB/T 9128.2-2023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第2部分:Class系列
- 网络经济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主治医师(中级)-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考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
- 顺产临床路径
- 人教版培智一年级上生活适应教案
- 推动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 RoHS检测报告完整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海建桥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同济大学土力学试卷2023
- 南理工2023运筹学试卷A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