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钢卸料平台施工方案_第1页
工字钢卸料平台施工方案_第2页
工字钢卸料平台施工方案_第3页
工字钢卸料平台施工方案_第4页
工字钢卸料平台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川市高远商住区海天华府工程卸料平台专项方案编制人铜川市高远商住区海天华府铜川市高远商住区海天华府#-411.21.21.22悬挑卸料平台平面图二、次梁的计算次梁选择16号工字钢,间距1.20m,其截面特性为面积A=26.10cm2,惯性距Ix=1130。00cm4,转动惯量Wx=141。00cm3,回转半径ix=1.89cm截面尺寸b=88。0mm,h=160.0mm,t=9。9mm1。荷载计算面板自重标准值:标准值为0。35kN/m2;Q1=0。35X1。20=0。42kN/m最大容许承载力均布荷载为2.00kN/m2;Q2=2。00X1.20=2。40kN/m工字钢自重荷载Q3=0。20kN/m经计算得到,静荷载计算值q=1.2X(Q]+Q2+Q3)=1.2X(0.42+2。40+0.20)=3。铜川市高远商住区海天华府63kN/m考虑施工材料器具堆放的实际情况,将堆放荷载转化为线性荷载,经计算得到,活荷载计算值P=1。4X10.00X1。20/4.60=3.65kN内力计算内力按照集中荷载P与均布荷载q作用下的简支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仁屮川川I]最大弯矩M的计算公式为84经计算得到,最大弯矩计算值M二3。63X2.002/8+3。65X2.00/4=3.64kN.m抗弯强度计算其中Yx—-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5;[f]—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00N/mm2;经过计算得到强度O=3.64X106/(1.05X141000.00)=24.58N/mm2;次梁的抗弯强度计算O〈[f],满足要求!4。整体稳定性计算其中eb—-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查表《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2)附录B得到:叱00由于eb大于0.6,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2)附录B其值用®b查表得到其值为0。929经过计算得到强度0=3。64X106/(0。929X141000。00)=27。78N/mm2;次梁稳定性计算O<[f],满足要求!三、主梁的计算卸料平台的内钢绳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作为安全储备不参与内力的计算。主梁选择16号工字钢,其截面特性为面积A=26。10cm2,惯性距Ix=1130.00cm4,转动惯量Wx=141.00cm3,回转半径ix=1。89cm截面尺寸b=88。0mm,h=160。0mm,t=9.9mm1。荷载计算栏杆自重标准值:标准值为0。30kN/mQ1=0。30kN/m钢自重荷载Q2=0.20kN/m经计算得到,均布荷载设计值q=1。2X(Q]+Q2)=1o2X(0O30+0.20)=0.60kN/m各次梁产生的集中荷载取次梁支座力,分别为P1=(1.2X(0。35+2。00)X0.60X2.00/2+1。2X0。20X2。00/2)+14。00X0.60/4。60/2=2.85kNP2=(1.2X(0.35+2.00)X1。20X2.00/2+1.2X0.20X2。00/2)+14。00X1.20/4。60/2=5.45kNP3=(1。2X(0。35+2.00)X1.20X2。00/2+1.2X0。20X2.00/2)+14。00X1.20/4。60/2=5.45kNP4=(1.2X(0。35+2。00)X1.10X2.00/2+1.2X0.20X2.00/2)+14。00X1.10/4.60/2=5.02kNP5=(1.2X(0.35+2。00)X0。50X2。00/2+1.2X0。20X2.00/2)+14。00X0.50/4。60/2=2.41kN内力计算卸料平台的主梁按照集中荷载P和均布荷载q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2.855.455.455.022.41xzr0.60kl/LJaLJ1600I3000I1400I悬挑卸料平台水平钢梁计算简图经过连续梁的计算得到8-668.182.732.01——1L・LiLA285J573.013.619-02926悬挑水平钢梁支撑梁剪力图(kN)悬挑水平钢梁支撑梁弯矩图(kN。m)各支座对支撑梁的支撑反力由左至右分别为Ri=17.92kN,R2=7.32kN,R3=—0。46kN最大弯矩Mmax=7。504kN。m3。抗弯强度计算其中Yx—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5;[f]—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f]=215。00N/mm2;经过计算得到强度0=7.504X106/1。05/141000。0+19。232X1000/2610.0=58。05N/mm2主梁的抗弯强度计算强度小于[f],满足要求!整体稳定性计算<[/]其中eb——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查表《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2)附录B得到:%=0・88由于大于0。6,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2)附录B其值用®b查表得到其值为0。748经过计算得到强度0=7.50X106/(0.748X141000.00)=71。14N/mm2;主梁的稳定性计算O〈[f],满足要求!四、钢丝拉绳的内力计算:水平钢梁的轴力RAH和拉钢绳的轴力RUi按照下面计算2-1其中RUicosQi为钢绳的拉力对水平杆产生的轴压力.各支点的支撑力RCi=RUisinQi按照以上公式计算得到最大钢绳拉力分别为RU1=26.29kN五、钢丝拉绳的强度计算:钢丝拉绳(斜拉杆)的轴力RU我们均取最大值进行计算,为Ru=26。288kN钢丝绳的容许拉力按照下式计算:叭[^]=—目K其中[Fg]―钢丝绳的容许拉力(kN);Fg钢丝绳的钢丝破断拉力总和(kN);计算中可以近似计算Fg=0.5d2,d为钢丝绳直径(mm);Oa-—钢丝绳之间的荷载不均匀系数,对6X19、6X37、6X61钢丝绳分别取0。85、0.82和0.8;K—-钢丝绳使用安全系数,取8.0。选择拉钢丝绳的破断拉力要大于8.000X26。288/0。850=247。414kN.选择6X19+1钢丝绳,钢丝绳公称抗拉强度1400MPa,直径为23。0mm。钢丝绳夹的选用:参见《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P803页。钢丝绳夹作绳端固定或连接用。其外形及规格如下表。

蝇吏公.称尺才乞钢螳绳審秫直便时1:OlUlj尺寸(nni〕「螺毎d单纽壹量偏jARCRN&门2273;金310.0別81713564.了4】MSo.m]Q2123羽5.5■5】M]Q0,】北]22工2S乩了&2M120.w]4'292由】浪;F11間]40.372163.1S.$?7⑷40.他13站?25.$S7M160.60]3?10,、?2M]60,62d22P3;8?12.(?]Q8M2Q1.]22@q<5,5q白?]]3.0]13M2Q1證05■2647.y?3M,0]ITM2Q1,■^23门,:5]02]J.0]鸭M221.60532弦:5106]7.0】站M221,729钢丝绳夹规格选用M20的钢丝绳夹。钢丝绳夹使用注意事项:钢丝绳夹应按图所示方法把夹座扣在钢丝绳的工作段上,U形螺栓扣在钢丝绳的尾段上,钢丝绳夹不得在钢丝绳上交替布置。钢丝绳夹的正确布置方法每一连接处所需钢丝绳夹的最少数量如下表所示。绳夹济称尺寸Cnml數-逆(组)问鉅3]A5.广3倍钢丝绳直径无7钢丝绳夹使用数量和间距本工程选用4组,间距为150mm.绳夹正确布置时,固定处的强度至少为钢丝绳自身强度的80%,绳夹在实际使用中受载1、2次后螺母要进一步拧紧。离套环最近处的绳夹应尽可能地紧靠套环,紧固绳夹时要考虑每个绳夹的合理受力,离套环最远处的绳夹不得首先单独紧固.为了便于检查接头,可在最后一个夹头后面约500mm处再安一个夹头,并将绳头放出一个〃安全弯〃。当接头的钢丝绳发生滑动时,〃安全弯〃即被拉直,这时就应立即米取措施。安装钢丝绳夹放〃安全弯〃方法六、钢丝拉绳吊环的强度计算:钢丝拉绳(斜拉杆)的轴力RU我们均取最大值进行计算作为吊环的拉力N,为N二Ru=26。288kN钢板处吊环强度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拉环钢筋抗拉强度,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7.6,f]=65N/mm2;所需要的吊环最小直径D=[26288X4/(3.1416X65X2)]i/2=17mm七、锚固段与楼板连接的计算:水平钢梁与楼板压点如果采用钢筋拉环,拉环强度计算如下:水平钢梁与楼板压点的拉环受力R=0。459kN水平钢梁与楼板压点的拉环强度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拉环钢筋抗拉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