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_第1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_第2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_第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_第4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方法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教学内容思考题及参考书1第一页,共89页。

第一章科学的本质2第二页,共89页。科学的构成-直观面貌由四个部分构成:1、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获得和记忆(经验)-科学的基础2、对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测-科学的核心3、经过逻辑推理,演绎出结论或预言-科学的主要部分4、对结论进行检验-科学的必要途径3第三页,共89页。关于科学本质的探讨: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科学对话4第四页,共89页。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古希腊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Επιοτήμη(知识),拉丁文scientia或scire,就广泛意义来讲,指学问或知识。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语scientia皆由此衍生转变而来。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性质是一种“获得关于可以论证的事物的知识”,以区别于“意见”。希波克拉底:“我将尽力治好您的病,但我是学者,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势)”。5第五页,共89页。16世纪西学东渐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兴起时才改称“科学”。1885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一词介绍给国人。1894—1897间严复译《天演论》时,把science译为“科学”。6第六页,共89页。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原则整体组成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商务,第2页)。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的知识。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哲学史讲演录》卷1,35)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返回次目录7第七页,共89页。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卷25,120、97)中指出,任何个人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明确提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精神生产领域。丹皮尔“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史》,9)梅森:“科学就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返回次目录8第八页,共89页。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1919年M·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加以研究。指出科学已发展到这样的专门化程度,以致于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化训练的科学家才能胜任,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9第九页,共89页。1942年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提出“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一定数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是科学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分,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共同体。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1953)中指出,科学建制是一个社会事实,一个国家科学建制的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的重要标志。返回次目录10第十页,共89页。作为生产力的科学马克思“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1988“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我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知识经济。返回次目录11第十一页,共89页。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方法,ετσοδοѕ,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黑格尔把方法表述为“人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手段的工具”。在《逻辑学》(下,532)中写道:“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培根《新工具》,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12第十二页,共89页。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M·玻恩在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致谢辞中谈到,“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家》,213)13第十三页,共89页。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1871年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先提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8世纪中,卢梭《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中,把科学置于社会文化中加以批判1918年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把科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14第十四页,共89页。萨顿把科学史规定为文明史的一部分,“从最高意义来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贝尔纳认为“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1940年代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1957年斯诺《两种文化》中谈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隔膜与对立。1972年李克特指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同名书)指出科学文化有三个特征:科学文化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别于个体的认知;是传统文化的生长物,具有特定的发展特征;其发展速度快于生物进化。15第十五页,共89页。科学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化,虽然生长自民族文化环境(西方),但科学成果一旦被公认,就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因而又是超民族的;一旦成为文化系统的独立成分,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1)实证精神;(2)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3)开放精神;(无国界、无终极真理);(4)民主精神(反权威、迷信);(5)创造进取精神。科学的文化特征返回次目录16第十六页,共89页。科学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从混沌到有序》普利高津认为科学是“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话”。在传统科学中,人是旁观者,从外部描述自然。但量子力学、相对论“向我们表明了自然界不能‘从外面’来加以描述,不能好像是被一个旁观者来描述。描述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通信,而这种通信受到的约束表明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物”(P357)科学是向自然提问。惠勒:逼近答案。

17第十七页,共89页。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辨

——对科学内涵的一种理解

18第十八页,共89页。什么是“非科学”?或什么不是科学?典型的几种非科学:艺术宗教迷信哲学魔术19第十九页,共89页。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特异功能”与“大师”严新、张宏堡、张香玉、沈昌王洪成与“水变油”(1984-1995)前苏联:李森科事件

返回次目录伪科学的几个案例:20第二十页,共89页。伪科学的类型分析“江湖型”伪科学“学院型”伪科学“权贵沙龙型”伪科学:有中国特色的新类型,它体现的是一种制度性思想腐败21第二十一页,共89页。如何识别“伪科学”?不要用常识的概念框架理解科学“眼见为实”之批判:科学实验“官大学问大”之批判:科学家22第二十二页,共89页。伪科学的危害首先,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伪科学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相当多行为已触犯刑法。伪科学宣传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等界限,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宣传和大、中、小学文化教育。伪科学与科学争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危害:严重影响科教兴国之大计23第二十三页,共89页。中国“伪科学”之猖獗及“反伪存真”之艰难——原因剖析土壤:愚昧之群众:大众化阳光:无知之官员:政治化帮凶:无耻之媒体:信息化本质: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太过于肥沃,舶来的赛先生仍然未入我心,仍然水土不服!24第二十四页,共89页。反伪科学的基本对策对中国伪科学的定性分析:社会问题+学术问题依法去伪治乱。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民主监督领导干部介人伪科学活动状况。加强媒体管理。定期召开反对伪科学的全国性会议。加强彰显科学精神的全民科学教育25第二十五页,共89页。什么是反科学(antiscience)?反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20世纪下半叶的典型风景,前身是反技术,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新时代运动、环境保护主义者、女性主义者等等反科学没有伪科学那么多虚假成份,持反科学见解的学者没必要与科学套近乎,他们的动机就是要反思科学、批判科学无论细节如何,反科学比伪科学都要强百倍,伪科学更多地造就伪君子和人格分裂患者,而反科学可能造就一批有独立人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真正学者26第二十六页,共89页。“科学地”对待科学、非科学和反科学之间的关系非科学: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反科学:科学也有毛病,需要批评力戒学术问题行政化和政治化解决:拔苗助长返回次目录27第二十七页,共89页。科学的本质(续)——兼论科学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28第二十八页,共89页。科学与哲学对科学与哲学的思考:有人打比方说,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笛卡尔);有人说,哲学和科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哲学是普遍性,科学是特殊性(斯大林);更早有人说,哲学是人类天性中喜欢寻根问底的好奇倾向,是超越经验的“在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有学生给黑格尔写信抱怨哲学太艰涩、太“抽象”,黑格尔回信说,只有科学才是抽象的,而哲学却恰好是具体的。

29第二十九页,共89页。科学与哲学1、科学和哲学有共同的起源2、哲学对科学的影响

哲学为科学活动设定方向或开辟道路

哲学为科学提供认知图式或解释框架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30第三十页,共89页。3、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科学为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科学的发展促进哲学形态的变革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科学本身,从而导致新的哲学分支学科的诞生31第三十一页,共89页。科学与技术之区别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的猜测和和解释,而在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指的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的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包括两层含义:技术活动(劳动中的手段和方法);技术成果(技术理论、工艺和产品)

科学与技术32第三十二页,共89页。对技术本质的探讨在技术本质的问题上主要有:“方法技能说”“知识应用说”“劳动手段说”等等多种观点。返回第二节33第三十三页,共89页。

技术是历经熟练过程而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能力。(村田富二郎)方法技能说34第三十四页,共89页。技术是人类生命延续和生活得以幸存的条件。(从技术的功能角度),技术是人自然肢体的延长,当今,生物技术实现了对生命的改造和重组。方法技能说35第三十五页,共89页。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认为人是一种缺陷存在,技术弥补、承担了这一缺陷;依附于技术并与技术共存的人的本性就是时间;每一天都带来新的技术并不可避免地淘汰一批老化、过时的东西,是技术(工具)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属于任何个体的记忆时空。这就是人类自身。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古代希腊技术神话]方法技能说36第三十六页,共89页。

古希腊神话使我们触摸到人的限度:其一,在与动物的比较中,就起源而言,人没有任何与生俱来的属性,它的属性是一种因过失、缺陷而致的被给予,人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其二,人必须远离缺陷,远离的方式就借助普罗米修斯的火与技术创造技能。所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人只有依靠技术,运用工具以补身体之不足。37第三十七页,共89页。劳动手段说E·卡普对技术本质的哲学探讨始于欧洲。1877年德国的E·卡普用人类学的术语写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技术哲学的著作。卡普把技术看成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联系,技术发明是创造力的物质具体化,技术活动是器官的投影,手是所有人工制品的模型、原始的工具。如榔头是摹仿握紧拳头的手臂。卡普对技术持乐观态度,认为技术是文化、道德、知识进步和人类“自我挽救”的手段。38第三十八页,共89页。劳动手段说马克思把技术看作劳动过程的要素,认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因而把之归结为工具、机器和装置这些机械性的劳动工具。受其影响,苏联《大百科全书》把技术看成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39第三十九页,共89页。技术是合目的的劳动手段和工具,是人的理性行为。相川春喜---“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手段”“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埃吕尔---技术是合理有效活动的总和,是人的理性行为,是“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劳动手段说40第四十页,共89页。

技术是知识。邦格《技术的丰富哲理》: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技术不是物体,而是关于如何行事,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与科学的联系)知识应用说

41第四十一页,共89页。技术哲学家M·邦格认为,技术哲学的使命是:(1)区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特征;(2)在本体论上如何区别自然客体和人工产品;(3)区分技术预见和科学预见;(4)经验规则、技术流程和科学定律的关系如何(5)技术的价值系统和伦理规范;(6)技术和现代文化其他分支的概念关系。42第四十二页,共89页。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对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关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43第四十三页,共89页。技术的本质(从起源上讲)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物质手段和方法技能、知识的总和。技术的本质(从发展过程看),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44第四十四页,共89页。海德格尔: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是展现方式,是“座架”。

技术不单纯是工具和手段,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通过人自由设计的“产品”而参与到自然、世界和现实的构建中,并以自身的丰富性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中。它参与决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凡是使用一种技术的地方,就能构造出人与事物的一种关系;凡是使用一种新技术的地方,则总是构造出一种新的人与事物的关系。(手机)由此,他引入了“座架”的概念。45第四十五页,共89页。与技术本质相应的技术批判1社会视角的批判2生态视角的批判返回技术价值46第四十六页,共89页。1、社会视角的批判从技术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后果去批判技术由来已久。《庄子·天地》中提到技术发端于省力,但机械技术的应用会造成“人为物役”和投机取巧、不纯正的“机心”。卢梭认为,科学技术生于游手好闲,反过来又会培养这种心态。“科学很少不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艺术无不与奢侈并行”,他还认为,农业技术和冶金技术,乃是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谷物和铁使人类进入文明,同时又造成奴役和贫困。47第四十七页,共89页。马克思对技术的看法马克思肯定了科学技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同时剖析了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用的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早期,捣毁机器的卢德派运动误认为是机器导致了人们的贫困。马克思在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时提出,要把机器的社会使用形式同机器本身区别开来。希望通过工人阶级掌握机器来减少因为技术的不当使用带来的贫困。

48第四十八页,共89页。科学家对技术的态度20世纪初,一些科学家对完全肯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观念表示怀疑。居里夫妇1905年在接受诺贝尔奖金时谈到,镭在罪犯手里极其危险,人们不知道认识自然的秘密是否对人类有益。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谈到,应用科学在战争期间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匆忙和不安定。绝大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在毫无乐趣中厌倦地工作,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49第四十九页,共89页。爱因斯坦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议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50第五十页,共89页。维纳:技术是双刃剑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我们应理智地利用它。技术的为善与为恶不全决定于技术本身和技术专家个人,而是该项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51第五十一页,共89页。维纳在《控制论》的序言中提到,科学技术家只能把自己的成果交给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虽然在促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上科学家有主动性、选择性,但他们对技术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后果却是无力选择和控制的,只有无可奈何地让社会来支配和应用某项社会成就。(比如李森科事件)52第五十二页,共89页。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异化现象,特别是对科技的批判。启蒙理性---启蒙理性具有历史进步性,因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也造就了技术理性的神话,导致了工具理性的霸权,从而使人文理性遭到了贬抑。

文化工业—工业化导致人的异化单向度的人—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进步创造了富裕、特定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大众传媒同化那些不同的声音。结果,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他们的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就被消除,丧失了批判思维的能力,以及哲学的超越性,变成了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返回53第五十三页,共89页。2、生态视角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从生态视角看待人类、改造自然的先河。1960年代以来的生态批判思潮返回54第五十四页,共89页。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在19世纪学者庆幸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时,恩格斯深刻地批评了技术的无节制应用。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有六点值得注意:(1)人属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一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人能支配自然界。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而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3)人对自然界的支配和控制基于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55第五十五页,共89页。(4)人不能把自然界作为异己的、外在的征服对象。(5)自然界会报复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6)人们行为的自然影响是受社会利益制约的。如西班牙种植园主烧掉古巴雨林仅只是为木灰可作为咖啡树的肥料,但没有想到热带大雨会冲毁沃土。返回56第五十六页,共89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生态批判思潮世界上出现了明显的、严重的生态问题1963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推动了1972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57第五十七页,共89页。1972《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是生态技术批判的重武器。在随后第二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中,明确得出了技术的结论:“在地球上人类的生活中,人类第一次被要求进行自我克制不去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人类被要求不要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继续推进,或者至少将其引导到不同于从前的方向上去”。技术生态批判的后果是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付诸行动。58第五十八页,共89页。

7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成为声讨现代工业文明弊病的经典著作。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拉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生态视角的伦理批判59第五十九页,共89页。存在主义者巴雷特认为,有技术的人发动了一场统治自然的狂热斗争,并虚伪地把这种斗争等同于进步;技术本来只是一种手段,但现在变成了人的目的;技术已经成为对人的个性桎梏,人成为异化的人。返回主目录返回技术的批判生态视角的伦理批判60第六十页,共89页。科学与技术区别之具体表现1、目的不同:认识;改造2、动力不同:求知;应用3、标准和追求目标不同:正确性;有效性4、成果形式不同:精神形态;物质形态5、奉行的原则或遵循的规范不同:公有主义;私有主义或排他主义6、研究方法或程序不同:WHY;HOW7、本质不同:解释;改造手段61第六十一页,共89页。联系之

技术起源于科学这是指依据理论而创造的技术而言的,是知其所以然,即:它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仅仅是在西方诞生的,是仅仅凭借经验所不能完成的(凭经验可以制造出唐三彩、宫殿、金字塔、丝绸等等,但却不能造出原子弹、也不能克隆出任何生物)近代以来,techne转变成technenology,-ology源于logos(罗各斯),有“学问”“规律”之意,表明了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倾向。在此前,技术是起源于经验的62第六十二页,共89页。科学与技术联系之——当今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现代技术的进步完全依赖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并不是对等的或对称的63第六十三页,共89页。科学与经验区别:

现象的记忆或再现;合逻辑推理一元的;多元的(民族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总结过去;预言未来(经验也能进行某种预言,但却与科学语言有本质的差异)不可错;可错渐进性的(知识的集合体);突变性的(实质是新假说代替旧假说)64第六十四页,共89页。科学与经验联系:1、经验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2、科学能预言未来的经验现象,但科学预言的正确与否也需要经验的检验65第六十五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关于宗教的本质(与哲学比较)----人类以信仰为基础,用超自然的、神秘的、理想化的外在原因对现实世界所做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以给予信仰者以心灵或精神上的慰籍,从而使他保持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66第六十六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关于各大宗教之间的差异:基督教与佛教: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无神。

二、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有计划,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空,无计划、无目的的。

三、基督教看人生是乐观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四、基督教看人与禽兽有分别;佛教看众生平等。

五、基督教劝人信耶稣,出发点是赦罪得救;佛教劝人信佛修行,出发点是离苦得乐

六、基督教有救恩;佛教讲因果(二者最大的区别—与科学有无关系)。

七、基督教的究竟是永生;佛教的归宿是涅槃。67第六十七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关于各大宗教之间的差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1)从宗教起源看,与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是一种更为年轻的宗教。(2)从宗教本质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旗帜鲜明的一神教。68第六十八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关于各大宗教之间的差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具体讲)1、神的形象比较抽象(不同与耶酥)。2、“仁慈”和“报应”并重(基督教“宽恕”)。3、祈祷着重于“崇拜”,而不是基督教的“感谢”。4、强调真主的“指引”,这和基督教有些类似。5、祈祷文有少量诅咒色彩,即所谓“受谴怒者的路”,这与基督教有区别。69第六十九页,共89页。三大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同:基督教中上帝不仅主宰着人类社会,也主宰着整个宇宙,主宰着世上的一切事物,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有新的发现,对原先教义造成冲击。佛教中既没有全能的造物主,也不涉及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及其秩序,他只强调人如何修炼成佛,所以自然科学无论取得什么成果都与他不相干。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是只管人间的事情,与自然界无关。70第七十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存在差异:71第七十一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一,基督教认为信徒可随时藉着基督之死直接和上帝来往,向上帝祈求,并读圣经。天主教则认为信徒离上帝甚远,中间不仅需有基督做中保,还需圣徒在上帝面前代求、尤其是圣母——玛利亚的代求、做中保;72第七十二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二,基督教认为基督徒若干人聚集在一起祷告就是教会,教会也是一个社会团体,它的任务是传福音,使天国早日降临。天主教则把教会看得极为重要,教会就是天国,教会在世上的扩大就是扩大天国的疆界,当疆界扩大到全世界,天国就完全实现了;73第七十三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三,基督教传统上按圣经认为人死后因信主得永生、升天堂。天主教则认为人死后有“炼狱”过程,暂不能升天堂,又不够下地狱的,尚有争取改变的机会,经过“炼狱”考验之后,再定上天堂或下地狱,故教会要为死者代求;74第七十四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四,基督教认为牧师等职只是一个信徒灵性生活的指导者。天主教则认为教会应由神职人员组成,主教、神甫等握有神权,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圣经的解释权也属于教会神职人员;75第七十五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五,组织机构方面,基督教虽有一些松散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但不是各地教会的领导。基督教在世界上教派繁杂,各有其自己的组织体系,天主教则有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梵蒂冈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罗马教廷”领导,没有明显的派别,内部组织结构严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天主教自独立自办以后,自办教会,自选自立自圣主教以后,已和罗马教廷断绝联系;76第七十六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六,基督教的职务区分简单,主要有主教、牧师、长老、执事、传道等,而且还因不同教派而异。天主教教内职务区分相当复杂,上至教皇(教宗),下至信徒形成圣品教阶制;77第七十七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七,基督教的教会生活松散、自由,方式灵活,教会场所因陋就简。天主教的教会生活严谨、庄重,教堂大都装饰豪华,富丽堂皇;78第七十八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八,基督教神职人员如牧师、长老、执事、传道员,包括主教在内全都是过世俗生活,可以结婚成家。天主教神职人员如司铎、神甫、修士、修女,包括主教在内全都是过脱俗生活,终生献身于教会,绝不能结婚成家;79第七十九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九,宗教活动的一些名称不同。如天主教一般在教堂的大小聚会都叫——弥撒,基督教在教堂的聚会叫作——礼拜;80第八十页,共89页。科学与宗教科学与基督教:盟友还是敌人?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第十,基督教堂一般在圣殿前方置备一醒目十字架。天主教堂不但装饰各类大小十字架,往往还要恭奉耶稣背负十字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