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题型-论述题综合训练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题型-论述题综合训练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题型-论述题综合训练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题型-论述题综合训练_第4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题型-论述题综合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

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

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

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

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

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

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

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

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

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

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

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

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

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

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

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

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

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

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

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

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

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

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

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

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

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

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

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

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弯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

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

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结合

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1.教师要对学生亲

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

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

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

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来

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四)、论述题的套路

论速题的答法也是有套路的,先看懂了题目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先答题目中

核心概念的解释,这一点类似于名词解释,这一点有时非常必要和重要,而又

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然后根据要求举一些例子,论点要分开写(如1、

2、3等)。每个论点的开头第一句话写理论上关于问题的解释或者思想,然后简

单阐述。阐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加你要举的例子,根据例子在把开头的中心思想

用其他的话重复一遍,这些就要发挥您自己的创意和语言才能了,当然,也可

用教材或资料上的原话(如果您记忆好的话)。最后总结,能简明的回顾这个题

目。基本上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字数的多少。个人以为字数不宜太少,毕竟这是论述题,

不是简答题,简答题可以只写要点,不用展开论述。页面篇幅以占这个题给您

的空间的2/3多,甚至能占满也是不错的。假设即使您答题的理论点是错的,

阅卷老师一般也会给你一定的分数的,无法相像,只是短短的几句话,阅卷老

师会给你高分。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

可以有何作为?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

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

的打算和设想。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7、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

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试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⑴教育与生产力:

①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i、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ii、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iii、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iv、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i、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ii、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

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

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

创新、知识创新。生产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⑵教育与经济基础:

①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ii、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一强化或者削弱一消解作用

i、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

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ii、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

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

iii、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

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⑶教育与政治制度: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i、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ii、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

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

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i、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

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ii、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高

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i、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ii、“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

一思想。

皿、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

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

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

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iv、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

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

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V、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

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

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

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一保存、传播一丰富、选择一提升、创造一更新文

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

①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一般特征:a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b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

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

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

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

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

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

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

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

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②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i、学校教育面临挑战: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

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ii、全民教育与“学会关心”: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

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从提供知识、技术、

价值观和人生面,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

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

的当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才有

可能解决。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

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

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③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

i、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是60年代富勒、赫钦斯等一批欧

美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设想。《学会生存》一书中归

纳了这一设想的主要观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特别

倡导发展非正规教育。

五、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

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

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

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

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iii、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相近的思想观念的兴起: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

育思想发展的同期,西文国家还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相近的思想观念。

“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

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

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回归教育”,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

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

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传统教育视学生辍

学为消极行为,而回归教育认为可以化作积极行为,即在一定时期内主动离开

校园,就业、旅行和进行社会活动,尔后重返学校,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回

归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个人离校和复学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

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

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

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

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

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

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

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

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

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

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

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

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

用。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

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

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③环

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

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

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

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

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

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

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

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

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

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

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

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

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

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

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

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

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

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

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

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

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

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

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

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

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

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

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

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

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

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

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

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

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

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

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

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

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

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

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i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ii不均

衡性;iii稳定性和可变性;iv个体差异性

4、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

⑴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发展的

关系问题。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变成

了不同生产个体之间的分工,分工便带上了社会性质。表现为物质劳动和精神

劳动的分离,它造成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

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它的顶点,同时开始走向它的反

面,因为大工业要求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担社会局部职能的个人。

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①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征的人的片面

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

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

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

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

王国”。

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

造了重要条件③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

人必须全面发展。④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

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⑷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

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①考察了男

女青少年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可能性②考察了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综合

技术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③考察了当时制定的工厂法中有关使初

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相结合的条款④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

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

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

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

绪论

一、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谈谈你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二、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一解释教育实践二指导教育实践三推动教育改革

第一章

一、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⑴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⑵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⑶教育

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

重要手段之一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

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⑶教育;即社会

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②遗传素

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

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

的范围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

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

门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学校教育还具有

高度的组织性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

课本

7、谈谈你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要现代化一教育自身的现代化.⑴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⑵教育现代

化的表现形式二教学现代化的内容⑴教育观念现代化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

条件设备现代化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章

1、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

一在教育活动的务个环节中.

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

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

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

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

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帮

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

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

参考题

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智力

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

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

平衡上.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要夸大它.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

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

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

们的个性.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而差异又往往比智力因素大,只是我们以往的

教育未予关注重视罢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

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

二、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

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学生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对于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

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

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参与教育

过程,也可促进发展,教育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四章

、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

1.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传统继承与批判的认识问题我国基础

教育的传统是什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中,许多教育理论术

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教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课程”这一教

育理论术语的含义,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可

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其含义逐渐变得

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

基础教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

题呢?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

择,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

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

2.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源问题的认识关于教育理论的大规模全

面移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两次:一是刚刚建国时的全面移植苏联的教

育教学理论;二是这次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移植的

发生和移植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是具有一些现实的条件的。

3.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问题的认识对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促使我们长期内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而不是短期

内近似“一刀切”的全面推开。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过高地估计了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却过低地估计了教育

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作用,这可以通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和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与实践和内容上的轻描淡写相比较清楚地看出来。事实上,

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育教学经验远比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

实践的指导作用来得直接、有效果。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出现问题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

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实施条件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

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第五章

参考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进行分析。

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所谓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

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所谓的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自实践

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直接一间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

础.任何知识都是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三防止忽视

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

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

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

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

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

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

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

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

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

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你的的教学实际经验,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

活动.主要由兴趣,叫维,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一非智力因素

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中发展.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天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

力因素作为一种内驱力用于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泉.二要按照教学需

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般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增

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教

育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动机,肖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四、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

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

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贯彻理

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情况,有目的的地联系实际.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五、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

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

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贯彻一,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

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

际操作能力.三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第六章

参考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

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由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对学生的发展水

平作出科学的估计,目前,学生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发掘.二要做到"及时而教"三

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所接受新知识的最高限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

密切的关系.

一、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讨论法的教学效果.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

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可扩展学生的思路,活

跃学生思维;深准确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各抒已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讨论法可分

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讨论,短时间讨论,运用讨论的基本要求是:一充分

准备二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三作好总结

二、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的理念,并

把这种理念不断深化,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新课改

的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交流方式,倡导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展现学生的个性等。

做到这一点为优,否则为劣。举例略

第七章

参考

1、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

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

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

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

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

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

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

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

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

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2、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

期的,反复的过程.二人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

的等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的制

约作用.三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过程.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对于

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

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

育要抓反复,反复抓.

一、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

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

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

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

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

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

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二、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

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

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

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

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

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

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

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

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

参考3、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应该如何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德育原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边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

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要注意抓

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青少年成长的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

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第二,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和连贯.第三,要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

对学生的影响主力连贯一致

三、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

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

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

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

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

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

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

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

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

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

四、讨论如何才能运用好心理咨询的方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

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影响人思想品德的因素,不仅有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认识问题,还有心理上

的障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对生

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也有种种的困惑和疑虑.比如,对一个本来学习

很努力但因各方面给予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紧张,焦虑,恐惧而导致学习成绩,

学习效率下降的人,再给他讲如何为四化刻苦学习,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更加痛苦

和紧张.许多事实表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从政治思想入手,从道德,纪

律上入手,而且也注意从解决心理矛盾入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咨

询疏通心理障碍,往往会使德育收到奇效.

心理咨询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防止出现变态心理,促进心理健

康,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

能使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运用心理咨询

法,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包括正

当行为和失当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

爱护学生.真挚的师情,会使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把深藏心底的秘密告诉老师,

便于教师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第八章

一、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任务很多,内容也较为丰富,责任重大,其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要关心学

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而且要关心学

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首先,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促

使本班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

内的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其艰苦朴素的思想和劳动

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再者还要研究和了解除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班

集体活动,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做好评价值工作,还有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二、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

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

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

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

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

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

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

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

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

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

第十章

一、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

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

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

生和对集体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

应自学自学自觉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

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事业中追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说

的,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师应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

学,精益求精,时刻要想着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对学生:真心热爱.这

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

梁.对教师:团结协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应集

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认识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

情况,机灵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教师的劳动

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各自具有其特殊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性

格和现实的教育基础.在做思想工作时,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取

得好的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立足现实,不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不断

发现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台可以灵活利用广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

等传媒.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创造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

魂.我们需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2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认识.

能力素养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除具

备一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言语

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教师要具备教材分析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思

想体系,对定义,原理,定理等要逐一推敲,准确,科学,简练地掌握其本质内容,

能深刻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思想因素.其次教师要能完整,艺术地再创出教材

内容,通过合理的组织,以一定的顺序,科学安排主次详略,精心营造教育情境,

使学生能清晰,准确地理解教材.

言语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应通俗

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

组织管理能力从教育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外教育的指导,到班集体

的组建和管理及各种活动开展,无不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管理.

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事着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解

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本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

30联系实际,试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教师的进修提高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二它是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完善自己

的需要三客观存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四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

和能力

十一章

课本P422

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合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

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

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一三

结合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⑴三结合教育盒和的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⑵三结合教

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⑶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二三

结合教育盒和的基本形式⑴互相访问⑵通讯联系⑶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⑷教育讲

1、论述教育的起源?27页

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

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

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

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

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

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三)民族文化

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

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

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43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

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

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

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

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

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

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

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

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

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50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

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

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

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

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

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

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52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

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

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

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

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

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

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

力。

5、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见简述题12、13题

6、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

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

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7、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

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

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8、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

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9、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一、科目本位

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

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

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

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

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

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10、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164页

答: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

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

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

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

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

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1、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1%页

答: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

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

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三、

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

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

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

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

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

新的变化。

1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97页3条(该题包含两个小

简述题)

答: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单独是简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

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

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

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

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

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

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有是自发、自然而然而

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

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

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答:1、导向原理: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目标正确,效率越高,所获得的成s效越大目标错误,效率再高,也只能是负

效益。2、循环原理: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循环式向前推进的状态,学校

管理过程各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循环运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周期。3、

动力原理:学校管理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动力和助动作用,而激发

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启动学校管理系统市郊运行的关键。4、反

馈原理:学校管理过程是通过主动调节实际工作状态和目标值的偏差,以使管

理活动始终保持既定的管理方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

控制过程。5、功效原理:管理活动就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

构成管理对象系统的各种要素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管理投入与管理工资

之间并非必然的等量关系,即管理事功是不守恒的。

14、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P270

答:1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

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

系。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5、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

会化、国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4、教

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6、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1、鉴定功能。2、改进功能。3、激励功能。4、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17、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

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

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

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

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2、客观性原则:客观

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

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

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

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

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

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

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

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

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

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

目。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

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6、教育性原

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

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

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

和批评。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

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

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8、

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

的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