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_第1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_第2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_第3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_第4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委托方:杭州市规划局

承担方: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规证甲字:0250084)

院长:顾朝林教授、博导

总工:崔功豪教授、博导

项目总指导:崔功豪教授、博导

项目负责人:张京祥博士、副教授

项目参加人:陈雯博士、副研究员

林炳耀教授

周诚君博士

黄春晓博士

罗震东硕士

王兴平博士、高级规划师

刘兆德博士、副教授

管驰明博士

向俊波硕士

普敏娜硕士

方倩硕士

特邀顾问:范朝礼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城市处处长

朱家良浙江省经济规划院研究员

马裕祥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教授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ConceptPlanningforHangzhouCityDevelopment

•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一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ConceptPlanningforHangzhouCityDevelopment

•规划总报告

导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数以亿计。我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往往自以为对城市已经很熟悉、很了解。然而欲真正把握

城市发展的真谛,却并非易事。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化,信息在爆炸,社会在变革。城市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任何人

期望驾驭城市发展的规律,都需要不断地重新认识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概念规划,正是对杭州城市及其发展的系统再认识。

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启动和起飞阶段,急迫需要大城市依靠其集聚度高、辐射力强的优势,承担起区域发展中心的职能。

前不久,杭州的决策者果敢冲破缠绵多年的“西湖情结”,将钱江两岸的萧山、余杭划入杭州都市区。这是一个石破天惊、富有魄力的大决断,是一个顺应规

律、超越自我的大融合,也是一个抢占先机、影响深远的大手笔。本概念规划,正是这•重大战略举措的阐释和延伸。为赋予其应有的价值,我们未敢懈怠:

以理性思考,力图把握杭州城的脉动;以纵横比较,力图唤醒杭州人的警觉;以前瞻眼光,力图解析杭州魂的未来……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总报告4、英烈文化

二、撞击与反思..................................................(14)

目录1、自耕垄田

2、勾留西湖

3、醉浴暖风

导言4、商唯坐售

5、乐水乐静

三、融合与再造..................................................(15)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1、扬弃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7)2、融合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3、再造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第三篇:理念与目标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一、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城市竞争的新法则.................(17)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8)

I、城内以功能比强弱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2、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3、城市以空间视优劣

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4、城市以环境定胜负

4、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二、重构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人间天堂的新理想..........(18)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1、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9)

2、辐射带动,功能卓越的中心之城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3、空间整合,弹性生长的有机之城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4、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3、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5、灵秀文润,人居最佳的诗韵之城

4、偏安•隅的杭州醉文化

三、新构杭州在长三角中的关系坐标~区域发展的新角色.......(19)

1、杭州与上海:依托上海、错位经营、互惠互利、相对独立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

2、杭州与苏州:各为一翼、资源共享、良性竞争、局部超越

一、根脉与情结.(14)3、杭州与宁波:依江借海、双赢联动、有扬有放、巩固中心

1、生态文化

2、偏安文化

3、工巧文化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四、优化配置—都市区空间规划的政策导引....................(35)

1、从旧八区到新八区:都市行政区域的再划分

一、产业战略:转变中的希望.........................(21)

2、加大引导与管制的力度:都市区空间生长进程的调控

1、产业体系一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

3、对空间的合理调整:都市区重大要素的整合

2、产业性质一从综合型到特色化

五、内外双修~雕琢生态与文化并蓄的宜居环境...............(37)

3、产业功能一从生产中心到资源配置中心

1、复归自然:确立都市区发展的生态理念

4、产业组织一从碎石型到规模集群

2、营建家园:构筑绿色的都南区生态网架

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的成长.....................(22)

3、融合文化:凸显城市底蕴与个性风貌

三、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先机.......................(23)

1、以错位服务培育区域C业金融中心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

2、以供应链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中枢

3、以环节经营发展技术中介基地一、城市经营城市政府的现实课题.........................(39)

四、旅游业:转型中的延伸...........................(25)1、城市: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活化资产

1、市场延伸:由国内旅游走向国际旅游2、资金导向和功能导向:明确经营城市的目的

2、产业链延伸:从单一观光走向综合产业3、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

3、空间延伸:从西湖走向区域4、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经营

4、功能延伸:从发展旅游业走向提高城市竞争力5、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

二、制度创新~城市进步的必由之路........................(40)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1、政府职能定位:寻找有为与无为的契合

2、土地制度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

一、拐点与中枢区域交通网络的构筑...............(27)

3、城市与区域管治:弥合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隙痕

1、基于清醒判断的对策

2、以主通道拓展城市影响腹地

3、以强大功能支撑中枢地位

二、容量与模式—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比选...........(28)

1、都市区的人口发展预测

2、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

三、有机的秩序-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整........(30)

1、轨迹与症结:城市空间演化剖析

2、东进或南下: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走向

3、双核拥江:都市区空间总体构造

4、载体与内容:都南区产业空间布局

5、雄心与步骤:杭州CBD21空间发展的构想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一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正如中国的其他诸多城市一样,杭州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工业化背景,还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信息化、

方面(Batten,1993:市场化、现代化的宏观时代背景。

(D能否把所有的有形实体网络(即基础设(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国家

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

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2能否在世界无形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

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主体,其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导向,而且会影响别国政府的行为方

(3能否创新和适应性地不断开发网络中所式和决策导向。

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向导作用。(3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无论采取何种政治制度,经济的市场化取向都十分明显。我国主动选

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近10年。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

计划体制的轨道上行事,因而,对政府来说,用计划的方针来指导市场经济,以计划的意识影响领导的思路,以计划的手段和方式寻求发展出路等现象仍较严重。而与此同时,市

场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政府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经营好包括城市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方式和力量重塑着当今世界的时空格局。它对城市功能、规模、形态的冲击,将彻底打破人们对城市既有的传统

而狭隘的认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可以摆脱距离的约束,而按照其内在的需要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运动。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

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争力的大小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单一取决于城市规模。

(④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受世界不平等竞争规则的支配,尽管现代化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前景都光

明灿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现代化,还必须包括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制度环境、全民素质等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的区域上不是仅限于城市,

还必须包括农村:不是基于一座城市,还必须包括其周边的广大区域。中国现实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质量尚不高的社会与经济运行体系,国际化进程

中可能占有的有限空间,以及快速崛起而竞争力强大的周边国家环境,都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

竞争力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经济全球化一非对称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9.11”事件后,中

国尤其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上投资最安全的地区,极有可能迎来一个国际投资的新高潮和产业专业的新高潮。有必要指出的

是,这次产业的全球性转移将有可能区别于80年代、90年代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行业甚至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将更为青睐中国,青睐中国的沿海地区。从全

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L本世纪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格局。这既使得长三

角中的杭州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内环境挑战: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投入将大为减少,包括杭州在内的沿海城市必须凭借自身的

实力来不断扩大国际竞争中的份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条经济轴线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对国内的资源、要素及对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要素的争夺将大为加

।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发展大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要支挣东部等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这是•个大局: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地区也要支持西部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这也是•个大局。

剧,而杭州此前在这些方面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资源、力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

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X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另•个趋势是区域•体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不仅是中国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核心经济区,是中国在新世纪有望首先与国际经济接驳

的地区。经过80、90年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轮发展竞争以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眠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

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

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随着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的实施,一批实力强大、后劲充足的中心城市(宁波、温州等)正在加速发展,而诸多具备各种比较优

势的中小城市也如繁星闪耀于浙江大地。总体而言,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在这个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里,杭州的影响腹地

不断缩小,杭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受到其他城市的挑战……。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若要高度概括杭州城市自古至今最显著的发展特征,那就是两个字:“富”和“稳”。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秦时,杭州因其优越的区位而成为钱塘江南

北岸商贩活动的中枢,隋代大运河的开筑,以杭州为终端,使之“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犊:唐、宋、元时

期,杭州一直是全国水陆驿站交通枢纽,也是通往中亚、东欧各地的东西陆上交通线的起讫点,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

中心地位。南宋时杭州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杭州城“辇毂驻摩,衣冠纷集,民物阜藩,尤非昔比”,一跃而为全国政治、经济、教

育、文化的综合中心,可谓世界的第•大都会。元时,杭州政治地位虽有所下降,然作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发达、城市繁

华,仍不失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并享有“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马可・波罗游记》)等美誉。

明朝海禁,使得杭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南京、扬州等城市。但其仍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清末,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祥地之一的杭州,工业资本总额仅次丁•上

海、广州、天津、武汉,居全国第5位。金融业也异常繁盛,并以“江浙财阀”而享誉全国。民国时期,表:杭州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排名变化

指标1990年1995年1999年

杭州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和商缘关系,是我国东南部大宗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浙江行的

地区

866

GDP

金融中心。

市区151112

地区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1210

市区252011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20余年来,杭州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地区1712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

市区181412

势。杭州已经不仅是浙江的省会城市,更是全国的一个经济大市。“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

地区

自然科学方面从业人员282116

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紧市区312816

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GDP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1其在全国100万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注:这里的“市区”未包括萧

山、余杭。

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考察近20年来杭州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其年度增幅平均宸动率

柳永:“望海潮”。

为0.98,而同期的苏州、无锡分别为1.81和1.64.杭州的发展一直维持着和缓增长的模式,即便是浦东开发的外缘效应,对其影响也没有苏州、无锡那么明显。

区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浙江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发育最快的地区,在这个区域氛围中,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已经逐步确立了贴近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遵循市场

经济规则,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绩效提高为标准,使得杭州经济体制创新者在不完全违背原有经济体制规则的前提下获得了政策运用收益的最大化。浙江精神“讲求实

效、注重功利”的精髓在杭州城市发展中也得到r巨大的彰显。在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中,杭州人以务实的精神首先在事实上尽量摆脱门日体制、旧规则的约束,创造了新的所有

制关系和新的分配模式,从而比全国其它许多城市捷足先登,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先机,捕捉到了更多的获利机会。杭州大多数企业发展已经形成贴近市场的

灵活机制及自我投资、自我积累、白我发展的稳健格局。

、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4杭、苏、锡三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图(现价)

灵活高效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由此而成长起来的发达的私营个体经济,在杭州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

70

份额与地位,使其在连续几年不振的国内经济疲软大环60

增5。

境中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杭州

长40

-----苏州

个“亮点”,再度显现了“浙江模式”的优越性。杭州大率30

%20无锡

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自我投资、自我积累、

10

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1E在形成。11七外,杭州目前欠0

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客观上使其对外资的依存度较小,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

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古往今来“占尽湖山秀,最宜烟雨开”的杭州,•直以其美仑美奂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家住

西湖山水间”的梦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融入她的怀抱,“欲寻盘古去,被西湖留住,尽消受六桥烟景,一:竺风光”(高

英)。连漂泊半生的白居易都不得不发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3的感慨。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

极大的优势。尽管杭州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但其旺盛的房地产市场引力已不仅是局限于杭州市、浙江省,甚至已经影响全国。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杭州房地产购买者中,60-80%是外地人,由此可一窥杭州城巾的磁力所在。

三、难以维系的安逸梦一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富饶而美丽的杭州城令多少人沉醉而神往,然而曾经的辉煌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枕于安逸的杭州人在新轮区域经济竞争的帷幕拉开之时,开始逐步意识到自身发展的

潜伏危机。

3白居易:“春题湖上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表: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及排序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笫11位上

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序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首先,上海调整并明

上海91.41

南京45.92确「“•个龙头,: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日益加强,杭州中心城市原有的•些功能已逐

苏州43.13

渐被上海所替代。加之沪甬跨海高速通道的即将兴建,宁波、温台地区与上海的关系将日益密切,这些地区的发展计划亦显得

杭州42.34

宁波36.95雄心勃勃。而杭州原有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相应城市功能的模糊与不合理界定,以及高昂的要素成本和交易

南通32.56

扬州30.47成本,都使得杭州的吸引力在弱化,区域中心影响力也F1渐式微。

无锡29.98•先进制造业南移------个不确定的命题

常州29.79

绍兴26.310近10年来,长三角南翼的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对优越性;而长三角北翼则率先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尤

嘉兴25.711

其是先进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南翼遥遥领先。针对这一态势,有专家认为,随着北翼工地供给的减少,先进制造业将

湖州23.412

苏锡常地区55.5会移至长三角南翼。根据我们的研究,制造业南移还只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命题。在现代全球经济发展充满变数的背景中,区域

苏嘉湖地区49.4

发展的机遇与轨迹一般是不会再简单重复的。长三角南翼是否会迎来类似北翼的发展机遇,尚难预料,更乏充足依据。即便行

资料来源:《苏州经济》,200LnQ4

此可能,北翼也不会暂停或放缓发展以等待南翼的追赶。长三角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

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当前,杭州制造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制表杭州、苏州、无锡的企业规模比较

约,诸如技术投入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占

数均产值规模(万元)均从业人员规模(人)总产值比重(%)

偏高,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杭州乃至浙江如果在竞争环节上

杭州2715568024842

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苏州3002641628736

无锡2702574126438

资料来源:杭州、苏州、无锡三城市统计年鉴,20(X),

・强市弱中心-----个尴尬的角色

表:浙江省四市各项指标占全省比重及杭州地位一览表(1999)

现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

指标杭州温州宁波金华

对区域要素资源的聚集能力和运作支配能力。杭州经济总GDP占全省%20.4412.2317.378.34

人均(元)

量名列强市行列,然而,这--经济强市地位和其实际表现GDP19961101861940511271

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占全省%21.0315.4223.366.54

出的对区域发展的中心组织作用,却是很不匹配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23.2712.5716.967.17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省%

浙江省域的中心城市,杭州独领风骚的中心地位已不复存34.044.5932.361.64

社会消费品零倍总额占全省%17.3017.9816.677.42

在,宁波、温州已经崛起为能够与杭州相抗衡的新的区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全省%23.538.8221.576.86

中心城市,并已在浙江行内同杭州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体系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次2000C

的IE构,宁波、温州乃至更低层级的市镇,与上海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于•它们来说,杭州更多的只是个办文、听会的地方。作为省会城市,金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它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刻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

岛、南京、武汉、原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影响腹地缩小-----个远去的区域族群

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由于大区域发展态势及交通格局的变化,杭州的经济中心组织作用大为卜降,

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根据我们对交通、信息等要素流的调查,杭州的强力影响腹地已经收缩到了市域范围和南部

的金华地区。周边上海、宁波、苏州等城市的吸引、扩张力量已将杭州团团包围,随着宁杭通道的建成,或许南京也会很快加入其中。从某种意

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虽然长角北翼中心的南京,也面临着苏锡常腹地逐步丧失等类似问题,但其自成

体系的产业结构和在宁镇扬、安徽邻近地区不断成长的“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使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得以弥足和重构:加之杭州城市

的综合影响力本就比南京稍逊一筹,杭州可能日趋孤立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道东移-----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杭州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它目前依然还扮演着全国公路、铁路主枢纽城市(四条铁路线、四条高

速公路的交汇点)、内河枢纽城市及八大航空港之一等角色,杭州依然是上海向东南、大西南物流辐

射的中转站,宁波一舟山港口的后方疏运中心。如果说,杭州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其成为真正的区域

经济中心城市的话,那么,这个不可多得的“交通区位”确曾对杭州“截流”往来的发展要素做出过

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这一至关杭州发展的外界条件正在产生着值得关注的变化:区域网络化

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尤其是沿海大通道的东移一慈溪•嘉兴跨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远景的未来,

在杭州以下的钱江上还将有另外一:个通道),将对杭州的“节点”地位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威胁。杭州很可能成为•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杭州,一个可能被逾越的角落

落,这种命运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并不鲜见。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研究杭州的城市发展,不能不关注杭州的工业化问题0

•工业化一一杭州走了多远

改革开放后,杭州产业结构进入•个快速的变动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机械、建材、冶金、仪表、丝绸等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通信、电气、医药、化学

等一批新兴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带动和政府扶持的双向推动下快速发展:旅游、餐饮、商贸、金融等带动了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升(老市区1990年占GDP44.8%,1999年占51.3%;萧

山区1990年占16.4%,1999年占33.1%)。根据我们

对杭州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图杭州老市区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杭州市制造业主要行业结构的变动

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依据之一:1999年新市区的人均GDP28008元,

折合3400美元(外汇比价),三次产业比重为

5.4:49.8:44.8,相当于台湾80年代中期产业高度化阶

段的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