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原著理解_第1页
马原原著理解_第2页
马原原著理解_第3页
马原原著理解_第4页
马原原著理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要点: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要点: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4、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章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答案要点:毛泽东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恩格斯:“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答案要点:恩格斯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要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世界不可能认识无余,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是非至上的。但是,在人类世世代代连绵不绝的延续中,人们对无限广大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越全面,从这一点而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这种至上性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3、恩格斯:“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4、列宁:“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答案要点:这是列宁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5、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明确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6、恩格斯:“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答案要点: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好方式,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列宁:“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双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如果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么,因此我们就得承认: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答案要点:这是列宁关于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经典表述。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区分了不可知论与可知论。同时,列宁又指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无限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直理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使认识凝固,就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第三章1、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经典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他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基本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2、马克思:“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答案要点: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3、“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的论述。他把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形象地比喻阶级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页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他的论述表明,意识形态是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而且是对统治阶级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统治阶级通过对物质生产的统治也支配着意识形态的生产,并使得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5、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答案要点: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则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虽然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并不是物本身,而是体现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第五章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思想。考察世界历史,自然离不了对投资、贸易、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舍此无法探寻世界性的经济联系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其他政治、文化联系等。但是,仅靠这样的分析、研究,又不足以深刻地把握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仅停留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而是更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从历史观上予以说明。指出世界历史既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以致冲破了各个国家、民族原有孤立、封闭的状态,使世界连为一体,人类历史也因此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2、“竞争转化为垄断。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展。就连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的过程也社会化了。”“这些同盟对市场的容量也进行了大致的估计,并且根据协议瓜分这些市场。它垄断熟练的劳动力,雇佣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如美国的铁路、欧美的轮船公司。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紧紧接近最全面的生产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和意识,可以说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的竞争自由向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2-593页)答案要点:这是列要关于垄断阶段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论述。他分析了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生产社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社会化的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而少数垄断者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垄断阶段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小企事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而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第六章1、恩格斯:“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恩格斯致格·特里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5页。答案要点: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强调了暴力革命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意义。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在资产阶级暴力镇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它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下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答案要点: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揭示出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3、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答案要点:这是列宁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述。由于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状况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消除社会弊端的周密方案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详尽描述,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不能真正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第七章1、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第四个问题:你们的财产公有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第一,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和殖民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共产主义是关于奴隶、农奴或手工业者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37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答案要点: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要达到财产公有,需要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条件,那样的社会制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共产主义还是一种学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南,是无产者解放的精神武器,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