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与病因目录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一部可以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编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芳编著的《诸侯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2、宋金元时期

宋﹒陈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三因方》。

金﹒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后人称为“寒凉派”。

金﹒张从正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后人称为“攻邪派”。

金﹒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后人称为“补土派”。

金﹒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人称为“滋阴派”。3、明清时期

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著《湿热条辨》。

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中医学气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近代与现代

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质2、精气的运动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合与平衡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4、五行胜复5、五行相乘6、五行相侮7、五行的母子相及

藏象,近年来有写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想通应的事物和现象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血脉,主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旨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主运化,统摄血液,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疏泄,主藏神,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藏象学说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传化糟粕与主津贮存和排泄尿液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分类1、阴阳平和质:是机体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2、偏阳质: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3、偏阴质: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体质学说一、六淫

即风、寒、署、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的共同特点。二、戾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三、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是指由这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四、饮食失宜五、劳逸失度六、病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