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值:150)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九霄阿谀大拇指启承转合B.翌年嘻笑校正版山洪暴发C.伤心厮取水龙头源远流长D.端量揣摹联锁店渡过难关依次在以下横线处填入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够有什么语言?长歌当哭,是在痛定此后的。②对其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难忘:在德国人撤离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绽放。③小说中大卫的房主密考伯夫妻是狄更斯以他的父亲母亲为_________塑造的。这对夫妻子女众多,欠债累累。A.必需平生原形B.必定一生原型C.必需一生原型D.必定平生原形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适合的一句是()A.随着我国惩办贪污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经常能够在各样媒体报道中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B.姚明和刘伟早在上海东方篮球队时就结下了深邃的友情,能够说是一对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的好兄弟。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诚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仍是值得必然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D.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平那独到的“秋味”。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徐志摩作为一个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短暂的人生的旅途,既表现出其绝代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显露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天真和可笑。B.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辛发展历程,我省的远程开放教育终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定法、评有成规,表现出活力勃勃的发展态势。C.动用了“高出一个国家的战力”的美韩黄海结合军演刚结束,紧接着“规模高出美韩演习6倍”的美日结合军演又开始登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D.在中国,慈善经常被赐予道德的光环,但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天真和滞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需要确立的心态。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达成第5~7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优秀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虑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详细表现。“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重视于个人的道德节操方面,表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尊敬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道德节操的贞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其实不一般地歧视出仕,而是不肯狐群狗党。他希望立功立业,又要功遂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经常发生矛盾,可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典范。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可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虑。“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样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原来这样的、自可是然的。人间万物皆按其原来的容貌而存在,依其自己固有的规律而变化,不用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适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原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回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这样,受不了绳墨的拘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获得自由的欢乐。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梦想,“影”指代人求善扬名的梦想,“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烦忧。“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己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应了他人生的矛盾与调解。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满而一直的哲学。总之,陶渊明的思想能够这样归纳:经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己道德的完满。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路子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或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办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倒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优秀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许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目光看来,陶渊明的一世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目光看来,他的一世倒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改正)5.以下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道德和节操。这样的“道”,表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崇高而贞洁的道德和节操。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原来这样的、自可是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虑。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虑,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固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建立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优秀代表。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陶渊明信心保持贞洁的道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穷之士特别尊敬。所以,即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B.陶渊明在《回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示他天性这样,受不了绳墨拘束。所以,他不肯与政界狐群狗党,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碰到歪曲。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碰到某些方面的矛盾矛盾。所以,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梦想,“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烦忧。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所以,他只好追求自己道德的完满,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7.以下理解和剖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样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回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世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消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诚然是无效的,可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倒是有益的。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获得了较宽松的张扬;可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旧拥有积极的意义。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达成第8~11题。苏轼传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可是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能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此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时时推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不多,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时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摇动,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够败城。”驱遣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全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仅,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明年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部署。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8.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置。B.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坐:犯法。C.以诗托讽讽:嘲讽。D.以虞水之再至虞:警戒。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质量的一组是()。(3分)①此可是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够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10.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切目的,应该撤回诏令。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分没能准时履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求遏止了对百姓的处分。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生死,牢固民心,向来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1)然百姓不能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2)富民出,民皆摇动,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够败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达成8~9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久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景色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时期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骄横的样子。12.在诗人的笔下,青山、明月拥有怎样的特色?(4分)13.简要剖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7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________,杨柳依依。(《诗经·氓》)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6)山盟海誓,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5.阅读下面的文字,达成第(1)~(4)题。解读人生朱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论是文采仍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特别在立意方面,作者别出心裁,小题大做,从一次一般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其真谛的思虑,显得与众不同样。东晋时期,由于士族统治阶层门阀庄严而且生活豪侈无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有文化修养的士族文人遁入尽兴山川、游山翰墨的隐逸之途。他们重视精神自由,爱惜人格圆满,崇尚自然情味,善于真谛思辨,真率任情,风流旷达。可是,由于政治的险恶和社会的杂乱,他们在流连山川、饮酒赋诗的同时,又感觉“所之既倦,事过境迁”而不能够不“临文嗟悼”,所以痛快之余,心里无不愁闷,无不感想。文章开篇记述了此次会稽兰亭的文人雅集,忧如突出了一个“乐”字,有良辰、美景,更有赏心、乐事。作者的表达平稳伸展,保持了沉稳潇洒的仪态。在景色描绘方面,三月是花季,该是繁花似锦,而摄入笔底的只有山、水、林、竹,这表示了作者排挤艳妆艳抹,追求清爽淡雅的美学情味。写宴饮,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醉于大自然之中,既有广阔与开拓的胸襟,又有勃勃活力之意会,更是显示了文人之雅。生命的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乃“信可乐也”。文章后半部分,痛惜人生之短促,命运之无常,紧扣一个“悲”字。由乐转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理所应当。作者在享受了吉日良辰、赏心乐事此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作者进而深切感悟到:再圆满的聚会终要失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刚毅的生命终要死亡。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好痛惜“死生亦大矣”!而生死问题,特别是对死亡的惧怕和忧虑,向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王羲之由眼前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事过境迁,自然乐极而生悲,进而想到生命短促,会短离长,嘉会难再,怎不令人痛心;由兰亭一族到普天下之民,由生离到死别,伤感的广度大大扩展了。不仅这样,作者更推进一层,由现在回首过去,由现在推想未来,“死生亦大矣”,这种感想,是对人生真谛的追索,伤感中包含着对生的执着,对永远的生命价值和人惹祸业的敬慕和追求,所以这种感想不是消极,不是宁静,此间自有积极的一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羲之在文中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对庄子思想提出不同样的见解,与虚无主义划清了界线。人间毕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又是那么难遇易逝,短暂的生命就显得特别可贵;死是生命的损坏,长寿毕竟不同样于夭折。王羲之对老庄思想的责备,反应了中国“隐士”的另一种思想取向。他作为作家和书法家,尽兴于文学艺术,以形象思想为重,但他爽快认同生命的纤弱,而兰亭嘉会却能够不因参加者的去世而湮没人间,那就是作序记盛,流传后代。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流行的东晋,敢于责备庄子的虚妄之言,而且将深邃的伤感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胆识和理念,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洒脱的思想与深情超俗的感情无不让人怦然心动,既而掩卷长思。是啊,读此文,也是在解读人生啊。(选自《语文授课之友》2001年第12期)(1)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兰亭集序》“显得与众不同样”?(5分)2)试简要剖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3)怎样理解文中句子“这种感想,是对人生真谛的追索”的含义?(6分)4)作者朱威在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也是“解读人生”,那么读过此文你有什么感想?试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见解。(8分)五、(8分)16.依照下面的新闻资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高出15字)。(4分)淮河、巢湖向来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安徽省依照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组提出的评估建议,采用举措进一步张开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据认识,今年,安徽将加速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动工的城镇污水办理厂项目,4月底从前必定全面动工建设,年关前实现两流域全部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办理厂的目标。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看守,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纪行为的处分力度,激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17、下面是以“月色”为话题的一首小诗。请从“星星”“小河”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仿写一首小诗。要求意思完满,句式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能够不相同(4分)小巷的月色是聪颖的,当我扣第一声门时,他告诉我:友人出去了。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资料,按要求作文。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仔细听取。一个谦逊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奋发图强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好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在倾听中成长。请以“倾听”为题写篇很多于800字的记述文。要求:1、立意自定;2、文中不得出现真切的校名、人名。高一语文试卷翻译题(共10分)(5分)(5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11分)12、(4分)13、(7分)1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________,杨柳依依。(《诗经·氓》)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6)山盟海誓,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四、现代文阅读(25分)(1)(5分)2)(6分)3)(6分)4)(8分)五、语言表达(8分)(4分)16、(4分)六、作文作文班次姓名考号2002004004006008001、C(A、起承转合,B、嘻嘻,D、推测,连锁店)2.B(“必定”后边一般跟动词,必定做某项事物,带有逼迫性;“必需”后边一般跟名词,表示特别需要的事物,是主观急迫性。“平生”重视指亲自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务、权益等;“一生”重视指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等方面。“原形”原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照的现实生活中的人。3.D试题剖析:D项中的“栩栩如生”形容表达、描绘生动传神。适合该句语境。A项中的“耸人听闻”意思是成心说夸张或惊异的话,令人震惊。同表示真实情况的“耸人听闻”意思不同样。此句应更换为后者。B项中的“举案齐眉”形容夫妻间互敬互爱。此题指代对象不对。C项中的“余勇可贾”意思是还有节余的力量能够使出来。此题表意不当。4.C试题剖析:A.中途易辙。B.成分残缺,“评有成规”后应加上“的场面”等词语;D.前后不照料,“天真”与“滞后”应交换地点。5.A思路剖析:A项,“指的是个人的道德和节操”有误。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重视于个人的道德节操方面。文中可是“重视”,而不是全部。6.D思路剖析:D项,“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有误。应为“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目的”。7.B思路剖析:B项,偷换见解,“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目光”才能看到。8.C思路剖析:C项,“讽”,宛转表示。9.D思路剖析:①是说苏轼劝谏皇上,④是说卒长的做法,⑥是说苏轼被贬后的漠然生活。除去这三句即可。10.B思路剖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诘责司农,“据理力求”也于文无据。参照译文: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命令为宫中购置花灯,而且要求压廉价钱。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可是是为了让皇太后和皇后快乐罢了。可是老百姓却不能能家家户户都理解您的专心,都以为您是为了知足眼睛赏析这样小的需要,强抢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回收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止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缺点。王安石很气愤,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眼前说苏轼的过错。苏轼于是恳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每日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老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益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所以生活平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推行手实法,严禁时推行的人按违犯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犯制度的判罚,若是是出自朝廷,谁敢不遵照?现在命令出自司农,这是私自制定律法。”提举官惧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查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律危害百姓利益,于是命令取销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周边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停上升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立刻被冲垮,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若是富人都出了城,民心必然会摇动,我和谁一同守城呢?只需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入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即是禁军也要暂时为我全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闪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当为您效力。”于是带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建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尾端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每日住在城上,即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捍卫,最后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建旧城墙,修建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遵照了他的建议。调任湖州知州。由于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表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诋毁朝廷,把他拘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许久也没有裁决。神宗特别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当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同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建房舍,自号“东坡居士”。11.(共10分、各5分)参照答案:(1)可是老百姓却不能能家家户户都理解您的专心,都以为您是为了知足眼睛赏析这样小的需要,强抢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玩”,名词活用为动词;“资”,资财。)(2)若是富人都出了城,民心必然会摇动,我和谁一同守城呢?只需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吾谁与守”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决”是决口。)12.(共4分)青山貌似骄横却又充满情谊,(1分)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1分)“偃蹇”,由说明可知,是写青山的高耸,骄横的样子,故可归纳出来即可。“劝”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青山的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