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培训课件_第1页
炭疽培训课件_第2页
炭疽培训课件_第3页
炭疽培训课件_第4页
炭疽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炭疽防治

技术培训班炭疽概论主要内容炭疽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预防控制及防控对策一、炭疽概述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炭疽概述炭疽为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和处置。畜间炭疽为Ⅱ类动物疫病。流行概况:国际流行形势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炭疽地理分布人间炭疽在世界各大洲有散发或局部流行。主要在发展中国家,非洲西部尤为严重。全球每年约有2-10万病例,以皮肤型为主。我国在30个省区有病例报道,主要在西南、西北的广大农村、牧场,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以农牧民为主。

国内流行趋势

我国30个省(区)市有炭疽病例发生,近十年来,炭疽的发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十个高发省(区),即西藏、贵州、广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内蒙、甘肃、湖南,每年发病人数在数百至上千例,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发病频率平均在0.16-10.82/10万之间,可以看出我省及相邻所有西部省份均在其中。我国自1952年颁发《防治炭疽暂行办法草案》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住炭疽的流行。但仍有散发和局部暴发疫情出现。Bacillusanthracis

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主要引起食草动物其它牲畜发病,病畜尸体及其分泌排泄物可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且可在自然界适宜环境中发芽增殖,并造成这种生物污染的持续存在。炭疽

炭疽是人类最早认识和研究的重要疫病之一。该病对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和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1、炭疽芽孢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2、1876年,Koch首次以该病作为描述细菌性病因的第一种模型。炭疽历史3、该病病原菌炭疽杆菌是用显微镜从染病动物材料中检出的第一种微生物。4、该病是以纯培养物在实验动物中人工感染成功的第一种疫病。5、1880年~1881年巴斯德用该病原研制成功第一种活菌减毒疫苗,并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科赫:koch|RobertKoch生日:1843年12月11日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成就: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细菌照相法;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炭疽热的病原细菌——炭疽杆菌;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引起一种特定疾病的原因;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伤寒杆菌;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蒸汽杀菌法;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结核病细菌;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接种方法;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霍乱弧菌;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霍乱预防法;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鼠蚤传播鼠疫的秘密;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睡眠症是由采采蝇传播的。RobertKoch被授予德国的皇冠勋章被授予红鹰大十字勋章(为医学界第一位获此荣誉者)189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结核菌和结核菌素而获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年5月27日因患心脏病卒於德国巴登。终年67岁。罗伯特·科赫对医学事业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使科赫成为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令德国人骄傲无比的泰斗巨匠。科赫法则(Koch’spostulates,1884年)包括:一种病原微生物必然存在於患病动物体内,但不应出现在健康动物内;此病原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分离得到纯培养物;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人工接种敏感动物时,必定出现该疾病所特有的症状;从人工接种的动物可以再次分离出性状与原有病原微生物相同的纯培养物。二、病原学需氧芽胞杆菌属:需氧,形成芽胞,革兰阳性大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炭疽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其他:不致病

枯草芽胞杆菌或条件致病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长4~8μm,宽1~1.5μm,两端平截,呈链状排列,镜下形态呈竹节状,链的长短因菌株和细菌所在环境而异。在人体、动物体内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于碳酸盐琼脂培养基上于5%~25%CO2下培养),该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此菌无鞭毛,不运动。(一)培养特性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细菌培养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为粗糙型,表面湿润,呈狮子头状,有的菌株在菌落一侧形成尾突。细菌培养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5~24h,分离较好的菌落直径为2~5mm,扁平和微突起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边缘为波浪状,表面光滑。培养物为黏性,当用接种环挑取时会形成立起的尾状突起。在静止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在上层和底部,培养基透明,拿起则呈丝絮状下垂,摇之均匀混浊,无菌膜和壁环,该菌在纯培养菌接种肉汤培养的基培养特征为絮状沉淀生长,肉汤培养基不混浊。

炭疽杆菌不造成β-溶血,但在长时间融合,过度生长区可能见到微弱溶血现象,不能与β-溶血混淆。(二)炭疽杆菌形态染色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系一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形态染色: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变异后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具较强致病性,无毒菌株不产生荚膜。涂片、G染色、荚膜染色、光镜检查G+,杆状,成链状排列,常无限长(粘性菌落的原因),繁殖体为平头荚膜染色、光镜检查有氧环境下形成芽胞,芽胞不膨出菌体,位于中央,有的靠一端芽孢染色荚膜染色(三)抵抗力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在体外不适宜的环境下可形成卵圆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皮毛上能存活数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140℃热3小时、110℃高压蒸气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分钟、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四)抗原组成及作用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芽胞抗原及保护性抗原四种。荚膜抗原是一种多肽,能抑制调理作用,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菌体抗原虽无毒性,但具种特异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保护性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抗原结构1.荚膜多肽抗原

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

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

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细胞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炭疽毒素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由第Ⅰ因子(水肿因子,EF)、第Ⅱ因子(保护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致死因子,LF)所组成的复合多聚体。3种成分分别注入动物体内均无毒性,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分别引起水肿、坏死或动物死亡。三、致病机理当一定数量的芽胞进入皮肤破裂处,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加上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借其荚膜的保护,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疽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进行全身播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如人体健康,而进入体内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则可以不发病或出现隐性感染。致病机理炭疽杆菌的致病主要与其毒素中各组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炭疽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时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使小血管扩张,加重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灌注量;又由于毒素损伤血管内膜,激活内凝血系统及释放组织凝血活酶物质,血液呈高凝状态,故DIC和感染性休克在炭疽中均较常见。此外,炭疽杆菌本身可堵塞毛细血管,使组织缺氧缺血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三、病理改变炭疽的主要病理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局部呈痈样病灶,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肤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肺炭疽呈现出血性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纵隔高度胶冻样水肿,支气管及纵隔淋巴结高度肿大,并有出血性浸润,胸膜及心包亦可累及。病理改变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性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脑膜受累时,硬脑膜和软脑膜均极度充血、水肿,蛛网膜下腔除广泛出血外,并有大量菌体和炎症细胞浸润。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四、流行病学五、流行病学云南省炭疽流行情况我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中曾经报导过人、畜间炭疽疫情的有104个,占全省总县市数的80.62%。16个州市均有分布。(一)传染源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而感染;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二)传播途径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病后免疫力持久与否尚无定论,有再感染的例子。全年均有发病,7~9月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五、临床表现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临床可分以下五型:

(一)皮肤炭疽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丘疹或斑疹,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小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直径可达5~20cm,坚实、疼痛不显著、溃疡不化脓等为其特点。(一)皮肤炭疽继之水肿渐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再过1~2周愈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治疗贻误,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病例病例病例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二)肺炭疽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样症状,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紫绀、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仅闻及散在的细湿罗音,或有脑膜炎体征,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则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三)肠炭疽临床症状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迅速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于起病后3~4日内死亡。(四)脑膜型炭疽大多继发于伴有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明显脑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内死亡。脑脊液大多呈血性。(五)败血型炭疽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较少。可伴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预后本病的预后视临床类型、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而不同。皮肤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为1%左右,但位于颈部、面部、并发败血症或属于恶性水肿型的皮肤炭疽预后较差。肠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而又较难及早确诊,故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患者常于发病后数日内死亡。六、炭疽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接触史(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

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诊断要点患者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皮肤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有关工厂工人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尤其当症状与体征不相称时应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培养。涂片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色、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炭疽诊断卫生行业标准炭疽诊断标准WS283-2008七、实验室检查(一)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在1万~2万/mm3,少数可高达6万~8万/mm3,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二)涂片检查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先加1∶1000升汞固定,以破坏芽胞,染色后可发现有荚膜的典型竹节状大杆菌。(三)培养检材应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检材明显污染者可先加热65℃30分钟以消灭杂菌,并于肉汤内增菌4小时后接种于平板。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炭疽病原检验程序标本处理(方法根据标本情况选择)直接涂片、G染色、荚膜染色、光镜检查接种培养(可用选择性培养基、血培养基)37℃,16~48hAscoli试验可疑菌落(形态)初检培养性鉴定试验深入鉴定涂片、G染色、荚膜染色、光镜检查动力检查液体培养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性试验产荚膜培养及光镜检查串珠试验生化试验基因检测实验室检查(四)动物接种取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h出现典型水肿、出血者为阳性反应,动物大多于36~48小时内死亡,在动物内脏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分离出的可疑炭疽杆菌应用鉴定试验。(五)鉴定试验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2培养法、青霉素G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上述各种检查宜在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检查(六)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法,ELISA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供追溯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Ascoli沉淀试验主要用以检验动物脏器、皮、毛等是否染菌,但本法常出现假阳性,对其结果判断应慎重。军科院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条人血清中炭疽抗体水平检测的意义血清中抗炭疽芽胞和保护性抗原(PA)的IgG抗体水平反映人或动物接种炭疽疫苗后或接触及感染炭疽杆菌后产生的体液免疫水平。检测方法目前都为间接ELISA法;报告方式以定量分析结果的滴度单位表示;检测时应以接种疫苗前或初报告病例的人或动物的血清作为阴性血清,如有可能也可设阳性血清对照。人血清中炭疽抗体水平检测的意义主要在于下列几个方面:正常人群血清炭疽抗体水平资料收集,特殊人群(产业工人、畜牧人员、实验室人员)血清炭疽抗体水平观察,疫苗接种人群血清炭疽抗体水平分析,患病人群血清炭疽抗体水平研究。采取标本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前采取标本。除必要时,取样要在具备操作细菌条件的实验室内,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取标本。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建议采集标本清单可疑皮肤炭疽:水泡,用两个棉签从之前未溃破的水泡中采取水泡液,一个用于培养,一个用于PCR反应;焦痂,提起焦痂边缘,用两个棉签在焦痂下旋转取样,一个用于培养,一个用于PCR反应;溃疡,用两个用盐水湿润的棉签在损伤处采样,一个用于培养,一个用于PCR反应;如病人有全身症状,在抗生素治疗前采取血液进行培养;丘疹或水泡包括相邻皮肤的活检标本用于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未使用抗生素治疗或治疗<24小时的病人,采取第二份活检标本用于培养和PCR;急性和恢复期血清标本用于血清学检测。

CDC,USA建议采集标本清单可疑吸入性炭疽: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胸膜液,如有,做培养和PCR;脑脊液,有脑膜炎症状的病人,培养和PCR;胸膜和/或支气管活检标本用于免疫组化检测;急性和恢复期血清标本用于血清学检测;死亡病例组织标本用于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

CDC,USA建议采集标本清单可疑胃肠道炭疽: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腹水,做培养和PCR;粪便或直肠拭子,做培养和PCR;如有口咽部损害,取材做培养和PCR;急性和恢复期血清标本用于血清学检测;死亡病例组织标本用于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

CDC,USA标本采集和样品处理新鲜病患标本: 血液、组织、皮肤水肿液,痰液、鼻腔拭子、排泄物、脑脊液。陈旧标本: 腐烂标本、动物产品,皮、骨、掩埋的脏器、干血块。外环境标本 :可疑污染的土壤、污水、粪便、呕吐物。空气标本: 鉴别诊断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肺炭疽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肠炭疽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炭疽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七、治疗措施(一)一般及对症治疗本病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给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皮肤恶性水肿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日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G的掩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潘生丁等。

治疗措施(二)局部治疗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三)病原治疗以青霉素G为首选。对皮肤炭疽,成人每日160~320万u,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及败血症型炭疽,每日剂量应增至1000万~2000万u,作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疗程需延长至2~3周以上。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每日成人剂量2g,4次分服。强力霉素也有效,成人每日200mg~300mg;环丙沙星500mg,每日2次;红霉素成人每日1.5g,疗程同上。治疗措施抗炭疽血清治疗目前已少用。如有供应,则对毒血症严重患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静脉注射,第1日100ml,第2~3日各30~50ml,应用前需作皮试。八、预防控制(一)管理传染源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严格隔离病畜,不用其乳类。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二)切断传播途径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预防控制(三)保护易感者1.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预防控制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预防接种,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防治对策加强联合防治卫生与农牧业部门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群众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增加防制经费投入,科学开展炭疽监测强化疫情处理措施防治对策各级卫生及畜牧防疫部门,在接到炭疽病疫情报告时,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上报炭疽病疫情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一)在疫区推行动物炭疽疫苗的免疫人间炭疽病的防治取决于畜间防治工作的好坏,只有真正消灭了传染源,才能有效保证人的安全。由于炭疽病往往对于食草家畜是致命的,在易发生炭疽病的地区应采取预防战略,每年对易感染动物(通常是牛、绵羊和山羊)接种疫苗。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动物免疫工作,尤其是来年春季,在动物炭疽病流行季节前一月要完成此项工作。防治对策(二)加强动物检疫及疫情监测实施检疫法规,迅速处理死亡动物、草垫和受感染材料,控制食腐动物,限制放牧等。医学观察和发病死亡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的人和动物,必要时预防性服药。(三)卫生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发生疫情时,严格按照人畜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疫情的核实、上报及处理工作。卫生和畜牧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疫情,商定对策。共同针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要让群众认识到家畜发病的特征,及时发现并上报可疑疫情,不剥杀可疑病、死牲畜。要做好这件事,卫生和畜牧部门必须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四)加强疫区各级各类人员炭疽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好应急物质的储备。防治对策(五)宣传教育:在炭疽的预防和控制中,卫生宣传是最简明有效的办法。通过广播,宣传画,通告等多种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炭疽的传播方式和危害性,提高群众对炭疽的警惕性,提高认识,一经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兽医或卫生部门报告,严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对死于炭疽动物的尸体必须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缺少科研和防制经费投入缺乏必要的设备条件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工作尚未开展缺乏炭疽在自然界分布、发病影响因素以及病原的认识等方面的系统资料。没有完善的全省炭疽监测系统,无法长期监测各地区疫情情况诊断技术落后生物武器的威胁生物武器:用人为的方法扩散传染病手段,达到伤害敌人,削弱敌方的战斗力的目的。所使用的这些传染病就是生物武器。生物战:战争时期,利用生物武器对敌方进行攻击,同生物战争。生物恐怖:和平时期,恐怖分子或邪教组织利用生物武器对平民和军政人员进行袭击,造成无辜伤亡,引起社会恐慌者。生物武器目前,炭疽仍然是第一位的战略性生物武器。它可以在短时期内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给一个国家的畜牧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持续性破坏。同时,生物攻击是直接以人类为目标,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发病。由于炭疽在全世界广泛分布,获得这种细菌极为容易;它又不容易死亡,构成了生产、保存和播散这种细菌的便利条件,因此,它成为恐怖主义首选的生物武器。生物武器生物战一战期间已经开始研究生物和化学武器,战后(1925年)虽然签定了日内瓦协约,只规定不能作为武器用,而没有规定不许研究、生产和储存生物和化学武器。美、英、日、德、法、意、匈、加都在研究,日德还是作用了生物武器。二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和朝鲜作用了生物武器,包括鼠疫、炭疽和霍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