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020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Ⅰ)2019。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带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_______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为了远方,而不只是近处;应是________,久久为功。A。耳熟能详领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了如指掌领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C。了如指掌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耳熟能详领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修饰“诗词”,此处主要强调听得多,很清楚,选用“耳熟能详”。领略:欣赏,晓悟。领悟:体会,解悟。结合“一次……之旅”分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搭配,选用“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结合“久久为功"等分析,此处主要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选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故选D。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默默守望,森林消失,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①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②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③“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④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⑤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⑥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A.①②⑤③⑥④ B.②①③⑥⑤④ C.②①⑤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抓住“他”分析,②①应该在一起。结合“守灯塔"分析,③应该在⑥前面。结合“与弄潮儿相比"“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分析,⑤应该在④前面。结合“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分析,⑤④和后面衔接恰当.故选B。3。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②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③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④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A。①舞蹈②书法③戏剧④绘画 B。①戏剧②绘画③舞蹈④书法C。①舞蹈②绘画③戏剧④书法 D.①戏剧②书法③舞蹈④绘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理解诗句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主要讲舞蹈.“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主要讲书法。“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双方主角后面站几个龙套就可以喻示为宋辽的百万大军对峙的场面。而里面的将领在舞台上转一圈子就表示为行军百里追杀敌寇或者兵败溃逃的意思.主要讲戏剧。“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画家对创作怀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欲罢不能。提笔作画,倾情而注,一挥而就.主要讲绘画.故选A。4.下列对“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彩带呈“7"字型,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B。会徽上方第一颗星左边一角呈现“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C。会徽“彩带”造型,飘逸动感,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表现出军人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D.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设计寓意丰富,契合国际军体“体育传友谊"的宗旨和武汉军运会“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主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C项,“又表现出军人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错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7"等元素共同构成.会徽的“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又形似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地域文化特色。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弱冠,为郡功曹。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那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在荆州数年,继母亡,以三辅开通,负其母丧北归。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领西平太守。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太祖遣夏侯惇讨之,未至。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道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莫如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遂诡道从郖津度。范先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余人,畿举动自若.于是固曰:“杀之无损,徒有恶名;且制之在我.”遂奉之,畿谓固、范先曰:“卫、范,河东之望也,吾仰成而已,然群臣有定义,大事当共平议。”以固为都督,将校吏兵三千余人,皆范先督之.固等喜,虽阳事畿,不以为意,固欲大发兵,畿患之,说固曰:“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訾募兵。”固以为然,从之。后大兵至,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今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复其徭役,渐课民畜牛马,下逮鸡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文帝践阼,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追赠太仆,谥曰戴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畿亲临狱,裁其轻重裁:判断B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绝:渡过C。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縻:牵制D.遣令归谛思之谛:仔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畿幼年丧父继母折磨他,他毫不在意,继母亡故后,他在三辅地区开通大路负丧北归,以孝闻名天下。B。杜畿为郡功曹时,亲自审问犯人并定案发送,虽然判处得不是都很妥当,但郡中人都为他的年轻有大志而感到惊讶。C.高干在并州谋反,太祖任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单车前往,稳住卫固和范先,等到大兵到来,一举击败叛军。D。河东平定后,杜畿推崇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富足了,他又开设学校,亲自传授儒家经典,郡中风气有了很大变化.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訾募兵。(2)举孝子、贞妇,复其徭役,渐课民畜牛马,下逮鸡犬豕,皆有章程。8。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杜畿的形象特点。【答案】5.B6。A7.(1)想成就非凡的大事,就不能轻易地动摇军心。现在倘若发动大军,部下一定会(发生)骚乱,不如慢慢用钱来招募士兵.(2)推举出孝子贞妇,免除他们家的徭役,渐渐地开始督促百姓养牛和马,直到鸡、狗、猪,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8。为人孝顺、年少有为、有勇有谋,理政宽厚(为政有道)【解析】【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绝”,结合后面“畿至不得渡”分析,卫固等人派遣几千兵士拦截渡口,于是杜畿便没能够过河。应该译为“拦截,断绝”。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他毫不在意”“他在三辅地区开通大路负丧北归”错误.结合“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继母亡,以三辅开通,负其母丧北归”等分析,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却因对待继母很孝顺闻名。继母去世,以三辅地区开通,带着母亲的灵柩返回北方。“他毫不在意"于文无据;“他在三辅地区开通大路负丧北归”错误.故选A。【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为”,动词,做;“非常”,不同寻常(古今异义词);“众心”,很多人的心,此处之军心;“今”,表假设,如果;“发”,发动;“徐”,慢慢地;“以”,介词,用;“訾”,钱财;“募",招募。(2)“举”,推举;“其”,代词,他们;“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章程”,具体的规章制度。【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杜畿的形象特点”,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继母亡,以三辅开通,负其母丧北归”分析,为人孝顺。结合“弱冠,为郡功曹。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那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分析,他年少有为。结合“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遂诡道从郖津度。范先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余人,畿举动自若”“说固曰:‘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訾募兵。’固以为然,从之"等分析,他有勇有谋。结合“后大兵至,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自是少有辞讼”“百姓勤农,家家丰实"“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等分析,他为政有道。【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却因对待继母很孝顺闻名。二十岁那年,担任郡功曹,做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了几百名囚犯,杜畿亲自审理案件,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进行裁决,全部判决后放走他们,虽然不是全部恰当,但郡里的人们都对他年轻而胸怀大志而感到惊奇。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正遇上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客居荆州.在荆州几年,继母去世,以三辅地区开通,背着母亲丧事返回北方。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太祖已经平定河北,而高干以并州反叛。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而实际上与高干勾结.于是又追授杜畿为河东郡太守。卫固等人派遣几千兵士拦截渡口,于是杜畿便没能够过河。太祖派夏侯惇讨伐他,未到。有人对杜畿说:“需要大规模的战争."程畿说:“河东有三万户,并不是这都想作乱呢,现在用兵之道的急,想做好事的人没有主,一定会害怕而听从于固。固必然要心甘情愿死抵抗,不如我单身前往,在没有预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固因为人多计划而没有决断,一定要装扮成接受我。我得在郡任职一个月,以计算他们的话,够了。”于是就从隐秘的岔道到津渡过河。范先观察杜畿的动向,在门下杀死主簿以下三十余人,畿举动自如。于是就说:“杀了他并没有减少,人有恶名声;并且控制在我。”于是奉的,杜畿对卫固、范先生说:“卫、范,河东的希望啊,我只是坐享其成,然而群臣有一定意义,大事应当共同评议。"以固为都督,将领官吏兵三千余人,由范先督查的。卫固等人很高兴,虽然表面上服从杜畿,不在意,固要大举发兵,杜畿担心的,劝说固说:“想做不平凡的事,不可触动人心.现在大发兵,大家一定要骚扰,不如慢慢用钱来招募士兵。”坚持认为这样,从的。后来大军到达,卫固等人被杀,其余党羽都赦免他,让他们恢复生产。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府君,怎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文帝登基,接受诏命作御楼船,在陶河试航,遇到大风沉没.追赠太仆,谧号为戴侯。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许时用还剡宋濂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9.诗歌颈联与马致远的《秋思》在语言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加以赏析.10。全诗以“送"字贯穿,请简要分析.【答案】9.意象叠加;“风雨"“烟霞”写出友人故乡风雨调和,烟霞润泽;“鱼羹饭”“鹤氅衣”写出了对故乡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归乡(归隐)生活的渴望.10.首联描写送别时的情景:都门畅饮,孤帆远去;颔联抒发诗人由送别引发的人生感慨:人生易老,故乡难回;颈联想象送别后友人的归乡生活:鱼羹作饭,鹤氅通遥;尾联打发由送别友人产生的内心感触:渴望归乡,向往隐逸。【解析】【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颈联与马致远的《秋思》在语言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加以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风雨"“烟霞”写出友人故乡环境气候之好。“鱼羹饭”,借指简单的饭食;“鹤氅衣”,仙鹤是道教常用的图案,世称成仙为“羽化登天”。写出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归乡(归隐)生活的渴望。【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全诗以‘送'字贯穿,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如何体现“送”的.“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抓住“都门外”“孤帆”等分析,都门畅饮,孤帆远去,为送别的场景。“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抓住“白发”“归”分析,人生易老,又有多少人能回来呢。由送别引发诗人的感慨.“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写的是故乡的粗茶淡饭,悠闲隐逸的生活,此联为想象送别后友人的生活。“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为友人感到高兴,我也梦见了故乡的柴扉了,抒发送别友人后自己内心的渴望或感触等。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6)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7)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8)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答案】(1).渐车帷裳(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位卑则足羞(4)。乘骐骥以驰骋兮(5)。梦啼妆泪红阑干(6).百步九折萦岩峦(7)。多于庾之粟粒(8)。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帷”“鳝”“阑”“庾"“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茹志鹃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我们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扇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青年人的脸.(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刻画新媳妇形象,“不笑"“瞅着"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新媳妇借与不借被子的内心矛盾。B。文中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习俗、童谣和想象等方式营造了和平生活的温馨美好,小说在诗意抒情中更凸显战争的残酷。C。文章通过小说担架员的转述来交代通讯员为保护他人而牺牲的壮举,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酷性。D。小说中被子上的“白色百合花”,既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13.文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析其作用。14.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答案】12.C13.(1)第一次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2)第二次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快乐的情绪。(3)第三次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写出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为下文新媳妇缝破洞做铺垫。14.(1)“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主题。【解析】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酷性”错误。作者并非有意掩饰战争的残酷性,相反,以“担架员”的反映更加凸显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析其作用”,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到具体语境分析作用。第一处,结合“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分析,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第二处,结合“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分析,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快乐的情绪。第三处,结合“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扇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分析,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充当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是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李少威这两年,人们突然爱上了“仪式感”这个词.“生活要有仪式感”,吃饭,出行,购物,过生日,样样如此。仪式本来是个重要的东西,对应着一种“认真完成了"的心理需要。人的生活中,有一类完成本是法定的,比如婚丧嫁娶,办过手续就是确认,但人们仍会举办并不强制要求的仪式。另一类完成与法定无关,过节,过生日,莫基、开业,办个仪式都是人的自愿。无论哪一类,仪式的根本意义在于昭告,昭告于人,昭告于天。因此,仪式其实是一种连通纽带,人和自然连通,和他人连通。和自然的连通,是起源于无知,自然规律未被认识时,我们把自然理解为一种人格,一个神秘的主体.人有一种被统治感、被支配感,所以我们需要对那个无形的统治者表示臣服和敬畏.和人的连通,则是由生存需要决定的。从原始时代的小型共同体,到农业时代的国家,人们都必须借助合作才能生存。原始时代的合作是为了应对食物不足问题,以及共同防御外在的威胁;农业国家时代的合作则是出于建造农业公共设施的需要。也就是说,仪式是一种为了生存、合作、被统治而设计的行为形式,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通知"。它包含两个要素,源于事情的重要性,目的是共同确认。但现在,“仪式感”所指向的几乎是所有不重要的事情,目的也不是共同确认,而是自我确认.工业化社会生存不成问题,合作非常隐形,人也不再有被自然所统治的压力,在强大的技术条件下“通知”快捷而直接,那么在逻辑上,人们对仪式的需要将越来越少.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逻辑,人们不但更加重视仪式,还把仪式降维,应用在一切平庸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其实,今天所谓“仪式感”,就是个体存在感换了一个说法。“仪式感”,事实上是反仪式的。在个体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真实情境的接触大幅减少,如果必要,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今天几乎可以做到完全消灭所有接触。我们日常参与的社会互动的确在急剧减少,人越是趋向于独处,生活就越缺少变化,记忆就越缺乏附着之物,个体独特性就越难以体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感觉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个人存在缺少价值也缺少意义,体验不到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形式的支持,把变化、价值、意义和自身的重要性,折现为形式,就像资本时代人们把人和财富的价值全部标记为货币一样.“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人类本来没有仪式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叫礼和仪,“仪式”一词是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使用的。在中国,“仪式感"由谁首先使用无可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我们可以联想起“小资情调"“诗与远方”……它们出现以后,商业就高超地把消费主义以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包裹起来,用以推动消费主义.实现这种高超嫁接的机制,是先把这些名词无限鸡汤化.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行仪式源于事情的重要性,而今天的“仪式感”指向的几乎都是不重要的事.B。举行仪式的目的由共同确立变为自我确立,这与社会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C.人们爱上“仪式感”,表现了对个体存在价值和个体生命意义的重视和追求。D。今天所谓的“仪式感”实质是个体存在感,商业力量的推动是“仪式感”走向反仪式的根本原因。16.下列对于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现在和过去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作对比分析,加深理解。C.文章用较多笔墨分析当代人们的心理现状,是为了肯定“仪式感”在当今社会新的价值。D.文章最后用类比分析,指出“小资情调”“诗和远方"和“仪式感"流行原因具有相通性。17.如何理解标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的含义?【答案】15。D16.C17。“仪式感”表现的是个体存在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其流行源于商业力量的包装与推动;表现了作者对以“反消费主义”包装消费主义做法的否定,提醒人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仪式,思考追求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正确方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根本原因”错误。原文为“‘仪式感'由谁首先使用无可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只是推动力量,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是为了肯定‘仪式感’在当今社会新的价值"错误。结合“但现在,‘仪式感'所指向的几乎是所有不重要的事情,目的也不是共同确认,而是自我确认”“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违背了逻辑,人们不但更加重视仪式,还把仪式降维,应用在一切平庸的地方”“‘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等分析,“肯定”错误。故选C。【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如何理解标题“‘仪式感’这碗新鸡汤”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结合“今天所谓‘仪式感',就是个体存在感换了一个说法.‘仪式感’,事实上是反仪式的”“‘仪式感’成为了个体存在感的面值”“表面上由各种媒体渲染,但其流行归根到底是由商业力量推动的,商业善于把人的一切心理需要都动员到消费领域去实现"等分析,“仪式感”表现的是个体存在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其流行源于商业力量的包装与推动。结合“商业就高超地把消费主义以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包裹起来,用以推动消费主义。实现这种高超嫁接的机制,是先把这些名词无限鸡汤化"分析,作者对以“反消费主义”包装消费主义做法的否定。提醒人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仪式。【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常州:名士部落的千年文脉叶舟随着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文人南迁,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开始到来.唐代杜佑在《通典》中称:“永嘉之后,衣冠违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常州作为萧氏故里,成为南朝齐梁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齐梁广博的学术风气及“颇采华词以饰经说”的研究风格在常州后世的学术传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萧氏家族的众多文人和一部泽被后世的《昭明文选》又一同构成了常州文学史第一个璀璨的高峰,奠定了常州文化中对艺术和美的重视的因子.隋唐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常州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南迁,城市文化在吸收外来养份后迅速成长,人文日盛。唐肃宗至德年间,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创办了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府学,宋嘉祐六年,陈襄重建常州州学,在此读书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据学者贾志扬统计,宋代常州籍进士共700余人,名列各地前茅,从此常州籍进士数量历代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宋代的常州虽然科举兴盛,但是如果没有杨时和苏轼,常州的文化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走向,他们两个人从不同道路出发,奠定了常州学风相辅相成的两极。杨时退居常州、无锡十八年,聚徒讲学,阐述理学,成为儒学南传的枢纽人物。他创办的龟山书院不仅是未来东林书院的前身,其思想也一直延续贯穿到了东林时代.苏轼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于常州,常州成为东坡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常州人认为苏轼“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苏轼和杨时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常州文化日后最重要的根基,在家家重诗书、户户重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常州的学术在日后迎来了全盛期。明代学者唐顺之的出现标志常州学术文化走向成熟.正如美国学者艾尔曼所言,唐顺之与其同时的薛应旂,经其子唐鹤徵和薛应旂之孙薛敷教,与晚明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东林党形成学术联系,此后则又借助家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形成地方知识传统,绵延而至清代的常州学派,形成明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学术渊薮之一.清代常州学者、作者、画家辈出,先后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群星灿烂的常州文化精英以血缘、地缘、学缘为基础凝聚在一起,这种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便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常州学派在朴学当道的时候,另辟蹊径,将经学研究与现实的政治结合,成为学术界面对社会危机的应变之学和变革之学。阳湖文派同样强调博涉多通,在创作风格上讲究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不过分拘泥于文体,强调作者的个人风格,为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梁启超称常州学术是“想在乾、嘉考证学的基础之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曾经有人说常州人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戆直”,大抵是迂愚而刚直之意。当这种戆直浸润了经世致用的意蕴时,更显得正气满满。“危时守所学,乱亡守孤城”,正是这些独立的思想和灵魂,才闪耀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的到来与其作为萧氏故里的身份密切相关。B.宋代的杨时和苏轼改变了常州文化的走向,促进了常州科举的兴盛。C.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推动了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发展。D。常州学派强调经学研究和现实政治结合,对学术界应对社会危机产生重大意义。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自始至终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B.阳湖文派的创作风格为近代中国散文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C。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使常州的文化精英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D.常州人在千年学术的浸润和滋养下,越发显现出执著忠贞和崇高伟大.20.常州文化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8。B19.C20.(1)重视艺术和美;(2)重视诗书和教育;(3)兼收并蓄,重视传承;(4)流派众多,个性鲜明;(5)博涉多通,讲究变通;(6)经世致用、思想独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B项,“促进了常州科举的兴盛"说法错误,文中说,“宋代的常州虽然科举兴盛,但是如果没有杨时和苏轼,常州的文化也许会是另外一个走向”,可见常州科举的兴盛在二人出现之前。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文化精英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说法错误,应该学术文化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因为文中说,“群星灿烂的常州文化精英以血缘、地缘、学缘为基础凝聚在一起,这种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便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文章第一段说“而萧氏家族的众多文人和一部泽被后世的《昭明文选》又一同构成了常州文学史第一个璀璨的高峰,奠定了常州文化中对艺术和美的重视的因子”,可见常州文化重视艺术和美;第三段说“苏轼和杨时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常州文化日后最重要的根基,在家家重诗书、户户重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常州的学术在日后迎来了全盛期”,可见常州文化重视诗书和教育;第四段说“唐顺之与其同时的薛应旂,经其子唐鹤徵和薛应旂之孙薛敷教……形成地方知识传统,绵延而至清代的常州学派,形成明清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学术渊薮之一”,可见常州文化具有兼收并蓄、重视传承的特点;第五段说“清代常州学者、作者、画家辈出,先后形成了多个学术流派”“这种地域观念和群体意识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便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可见常州文化流派众多、个性鲜明;并且第五段还说“阳湖文派同样强调博涉多通,在创作风格上讲究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可见常州文化博涉多通,讲究变通;第六段说“这种戆直浸润了经世致用的意蕴”“这些独立的思想和灵魂,才闪耀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可见常州文化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独立的特点.八、作文(70分)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现在人们有许多选择。30年前大多数电视观众只能选择少数几个频道,而现在有超过100个。不仅是媒体,人们在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了更丰富的选择。面对这么多选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有大量的选择是否让人们感到幸福?【答案】例文:选择人生在世,有寒窗苦读后的功名利禄,也有漠视一切的自由自在;有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时,也有安贫乐道的无拘无束;有名利场上的勾心斗角,也有平淡生活中的莺歌燕舞……选择什么,是你的自由。选择正直,你能感受生活的真真切切;选择信任,你能畅享人与人之间的真诚;选择自由,你能因生活的无与伦比而微笑;选择勤奋,你能品味不懈努力后成功的喜悦;选择深沉,你能静观世事的变迁……庄周放弃了楚相的高位,放弃了权利与富贵,选择了他钟爱的自由,没有人说他的选择是错的;董仲舒却放弃了自由,放弃了无拘无束的生活,选择了埋头苦读,助汉武帝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也没有人敢肯定的说他的选择是对的。因此,请你不必犹豫,也不必彷徨,肆无忌惮的选择你喜欢的,只要你能为它付出行动,付出汗水,便足够了。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关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予以其展开了历史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之后项羽兵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是畏缩让项羽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如果他能把眼前的一切看的平淡,抱以开朗的心态来处理问题,那他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打击与挫折正要退缩时,请坚定的对自己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我们要做的是减法,把生命看得平淡,把每一次的伤痛都当作人生必走之路,这样我们才能更坚强。树木选择了积极,它就长得高大葱绿,树木选择了消极,它就长得弱小枯黄.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在选择面前,我们要谨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选择;“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武穆的选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的选择……那么,告诉我,你的选择是什么?让我们用付出伴奏,以选择为弦,奏一曲无悔的歌!【解析】【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审题】材料主要讲“现在人们有许多选择”。面对这么多选择,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有大量的选择是否让人们感到幸福”等.“选择”为一个动词,是挑选,选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班主任2022年度个人工作计划(5篇)
- 叉车出租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中国汽车半导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鲁滨逊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 写给女朋友的道歉信(汇编15篇)
- 关于试用期工作总结模板汇编七篇
- 环境演讲稿范文集合6篇
-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3篇集锦
- 房屋中介买卖合同
-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 5G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
-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保洁项目经理年终总结报告
- 2024年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样题)
- 精液的常规检测课件
- 《青纱帐-甘蔗林》 课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碳纤维气瓶制作流程介绍课件
- 品质部年终总结报告2022
- 2024信息安全意识培训ppt课件完整版含内容
- 沙金可行性开采方案
- 康复科建设可行性方案及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