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精选7篇)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1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4.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缘由.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学问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通过教学要使同学熟悉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缘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状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缘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同学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洁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熟悉,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缘由
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争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细心预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经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试验的同学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由于同学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经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牢固,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挨次表就会发觉,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简单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自然 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2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4.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缘由.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学问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通过教学要使同学熟悉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缘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状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缘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同学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洁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熟悉,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缘由
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争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细心预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经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试验的同学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由于同学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经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牢固,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挨次表就会发觉,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简单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自然 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3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4.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缘由.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学问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通过教学要使同学熟悉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缘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状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缘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同学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洁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熟悉,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缘由
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争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细心预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经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试验的同学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由于同学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经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牢固,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挨次表就会发觉,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简单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自然 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4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4.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缘由.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学问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通过教学要使同学熟悉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缘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状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缘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同学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洁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熟悉,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缘由
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争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细心预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经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试验的同学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由于同学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经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牢固,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挨次表就会发觉,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简单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自然 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5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4.通过观看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缘由.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学问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通过教学要使同学熟悉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缘由,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状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缘由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同学的学习过程.
1.在复习上一节学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洁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熟悉,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缘由
利用电教手段,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争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制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细心预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经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试验的同学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由于同学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经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牢固,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挨次表就会发觉,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简单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自然 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6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四周,观看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看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学问。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状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终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争论摩擦起电的缘由。
(2)摩擦起电的缘由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就简单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争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争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事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转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制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争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力量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力量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量都较强,就很不简单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试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看试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依据试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毁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由于:[]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仔细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由于______的原因。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即又远离玻璃棒,这是由于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状况是不行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校物理其次册第四章其次节。
摩擦起电的缘由原子结构篇7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状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缘由。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缘由。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四周,观看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消失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看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缘由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学问。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讨论,现在已经熟悉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熟悉原子的结构,经受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试验证明白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今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试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包安装橱柜合同模板
- 承包鸭毛合同模板
- 商标转让低价合同模板
- 2024年个人债务免除
- 买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模板
- 工厂饮料供货合同模板
- 洗浴项目合作合同模板
- 乡村建设桥合同模板
- 餐饮业卫生安全防疫工作方案
- 承包酒吧合同模板6
- MOOC 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拯救地球家园-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基于PLC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设计-本科毕业设计
- MOOC 现代邮政英语(English for Modern Postal Service)-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六年级信息科技上全册教案 浙教版2023年
- 【体能大循环】聚焦体能循环-探索运动奥秘-幼儿园探究体能大循环有效开展策略课件
- 乳房下垂个案护理
- AI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 《果树嫁接技术》课件
- 中考英语一模作文-征集“文化自信类”写作
- 中医合理膳食
- 早产儿脑出血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