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地理概论气候第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历史地理概论(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第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气候: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天气:指短期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历史气候的概念(1)地质时期(2)仪器观测时期(3)历史资料时期一、什么是气候?第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研究的内容●旱涝研究及旱涝变化序列●冷暖研究及冷暖变化序列●气候的年际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第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成果●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龚高法: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第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挪威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万年以来的雪线升降图,用以分析气候的变化。竺可桢先生将我国悠久的历史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的气候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的交替出现。四、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第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考古时期:大约公元前3000年~前1100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兼有甲骨文文字。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根据物候文献(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考古实物记载。方志时期:公元1400年~1900年,利用地方志材料。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至今。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第8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大体时段划分寒温状况朝代公元年代温暖期夏商前21世纪-前11世纪寒冷期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中温暖期春秋前8世纪中-前5世纪寒冷期战国-西汉初年前5世纪中-前2世纪中温暖期西汉中-东汉末前2世纪中-2世纪末寒冷期魏晋南北朝3世纪初-6世纪中争议中隋盛唐6世纪中-8世纪初寒冷期中唐至五代初8世纪中-10世纪中温暖期宋元10世纪中-13世纪末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14世纪初-19世纪末第9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夏代之前(10000年至夏立)-温暖在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而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第10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獐竹鼠貉第1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在京津地区当时生存有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北京西郊、燕山南麓和三河市(天津蓟县附近)附近发现了大量阔叶树种花粉带,反映了当时气候湿润和温暖。据天津地区孢粉研究证明,7000年前这一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第1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渤海湾西北岸的蓟运河、潮白河下游的宁河、宝抵、唐山一带,在埋深3.5一12.7米的地下发现喜暖的阔叶林树种,如栎(今生长在淮河流域、川南)、桤(音欺,今分布在四川、贵州、陕南)的大量存在,估计距今7500-2500年,当地温度较今约高2℃一3℃。第1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在京津地区以南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大量喜暖动物遗骸和竹类遗迹。总之,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平原,在距今800O-5000年前处于气候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较今高出2一3℃。距今约8000-6000年,辽河流域占优势的是以栎为主的阔叶林植物群落,气候较今温暖。据辽宁地区孢粉分析,距今8000-2500年,辽宁南部地区以栎和桤木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气候湿润温暖,从而推断当时的气温较今高2℃-3℃。多年来在内蒙古东、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表明在其全新世高温期植被和气候与赤峰地区取得的环境考古资料一样,都证明当时温性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发育,显示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第1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东北三江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长白山区在距今7000-6000年,已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据三江平原宝清县雁窝岛上的花粉分析,证明当时存在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这种温暖气候带向北延伸到黑龙江省的呼玛县(黑龙江北部)一带,地区地层的花粉组合中也有一落叶阔叶树桤树的优势带。在中国西部内陆仰韶时期气候温暖的论断也有足够的证据。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较今为高。(气候暖)第1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第7一9层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喜暖动物遗骸,如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轴鹿等,而今天这些动物分布大多更为偏南,有的在中国境内已不存在,说明仰韶时期这里的气温较今为高。江苏沭阳县万北遗址发现有四不像鹿和梅花鹿遗骸,江苏邳州市刘林、大墩子遗址发现有獐、水牛、獾等,以上遗存中的动物遗骸,均反映亚热带湿润的气候环境.说明全新世中期约距今8000-5000年,北亚热带北界比现今北界北移2.5个纬度。上海地区的崧泽、亭林和唯亭遗址的抱粉分析,证明5000年前,这里生长着以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和阔叶-落叶的混交林,还有眼子菜一类水生草本植物,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高出今天2℃-3℃,相当今浙江南部的气候。此外,太湖流域的宜兴、无锡附近第四纪沉积物抱粉分析和沪杭地区抱粉分析结果,都反映了自全新世中期以来,这些地区处于气候热暖潮湿的环境之中,年均温度较今高2℃-3℃,降水也较今为多。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犀等今天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遗骸。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代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地区。第1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云贵高原元谋(在楚雄境内,离西双版纳近1000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现在活动在西双版纳的喜暖动物遗骸。距今7000-3500年前的西藏高原上湖泊充分发育,人类活动遗迹分布很广,在今藏北高原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另外,在西藏境内发现的植物花粉和今天早已绝迹的獐、鬣羚、马鹿等喜暖动物的遗骸,说明当时西藏气候较今温暖。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反映了距今约10000-5000年,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都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下。这种温暖的气候环境一直延续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早期―夏商时代。第1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夏商时期-温暖近数十年来,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大量动物遗骸,其中有如今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獐、竹鼠,生活在热带的大型动物犀牛、亚洲象,以及仅生活在东南亚低地森林的圣水牛。甲骨文中还记载猎获100头以上的动物就有犀牛和狩猎大象的记载。在有关安阳殷墟动物遗存的报道中,还可见到稚科的原鸡和鲟鱼这两种南方动物。第18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19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从一些植物的考古发现中也可以见到当时商都附近的亚热带成分。如野生的梅树在当时安阳附近有大量的生长。1975年,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一具食器铜鼎,其中除了装有粟外,还有不少的果核,据其尺寸和表面特有沟级和凹点的分析,这是梅子的果核,证明当时的商都附近存在有相当的梅树生长。现代野生梅树的主要分布中心在西南地区,但在浙西和皖南有一个次分布中心,是亚热带植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两个地区目前都是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因此,当时商都也应存在亚热带或邻近亚热带的气候条件。第20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西周时期-寒冷相当于西周早期的河南淅川县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中,都是些适应性较强、分布面很广的动物种类遗骸,未见喜暖动物的遗骸。第2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在《吕氏春秋》、《孟子·滕文公下》中都有周武王灭纣时“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记载,事实上人为是做不到的,这反映了周武王伐纣时是犀牛、野象成群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西周时中原地区喜暖动物的南迁,还可以从文献方面得到证实。无论是在殷墟考古或是甲骨卜辞的记载中都可以证实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安阳一带有成群的野象和犀牛在活动,但进入西周后,这种动物分布现象随之消失。周武王灭封时,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孟子·滕文公下》也说:“周公相武王,诛封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这两条史料都谈到了武王驱赶犀象等动物的故事。自此之后,无论从先秦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没有了犀牛和野象再度成群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证据。“由此可见,武王伐封时正是犀牛和野象成群活动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需要指出的是,周武王时犀牛和野象成群活动南退的现象应是自然条件急剧转变的表象,并不是周武王的武力所致。因为按当时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来看,在短期内用人力把喜暖的动物赶出黄河流域是根本做不到的,史文只不过把自然界的现象与周公的功德凑合在一起而已。第2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周孝王时有长江、汉水结冰的记载。此后在历史文献中黄河流域无任何犀牛、野象活动的记载,标志着全新世中期温暖期的结束,气温开始转寒。自然环境的变化亦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在传世和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上有各种大象的写实花纹,据研究这种花纹通行于西周前期或商末,自西周中期以后,这种写实的象纹逐渐被淘汰了。这说明了文化艺术所依赖的客观环境条件已经消失,人们已经不能从自然环境中体验到这种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相应的艺术表达也逐渐被淡忘。大象在中原地区的消失在文字衍义的发展上亦留下了痕迹。甲骨文字中“象”仅实指大象,无其他含义。我们现在则常用一个衍义用法,即相似的意义,是在西周以后出现的。战国人士韩非子认为这个衍义的出现是中原地区仅见大象骨骼,而人们“按其图以想其生”而成。这两个例子如出一辙,都是野象活动在黄河流域消失以后在文化上留下的遗迹,可以佐证在西周以后野象确实已经离开了黄河流域。第2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春秋时代-温暖《春秋》载,公元前698年、前590年、前545年等年份鲁国冬天无冰。今天我国中东部地区河流稳定冻结的南界大致上东起连云港,经商丘附近北跨黄河,沿黄河、渭河北侧高地向西,与1月份平均温度-2℃一线非常接近,估计当时河流稳定冻结的南界要比现代北移1个纬度。《左传》载,公元前720年、前478年,黄河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提前到夏历四月间,比现代早10天左右。第2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据《诗经》中反映东周时代的作品记载,今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及秦岭等地都有梅树的分布,而现代这种果树都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第2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战国至西汉初年-寒冷《孟子》《管子》载,黄河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时间已经推迟到夏至(公历6月24日)左右,与春秋时小麦收获日期相比明显推迟,说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气候已经转寒。《吕氏春秋》《管子》载,当时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农田始耕的时间,折算为公历平均为2月23日,而今天郑州、西安两地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3℃才开始耕作,时间大约在2月11日,说明当时黄河中游的始耕时间比今天推迟了10余天。第2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吕氏春秋》已经有了部分节气名称,但还没有全部出现,到《淮南子》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全部出现。尽管是天文节气,但在名称表达上用了很多物候现象,如雨水、惊蛰、霜降等。因此,这些用物候名称表达的节气应该与当时黄河中下游的物候现象相吻合。霜降定在公历10月24日,而今天郑州、西安等地霜降时间为10月30日,提前了6天,相当于半个节气的时间。表明当时出现霜冻的时间比现代早,秋季的温度低于现代。《周礼·考工记》云“橘逾淮而枳”,而《淮南子》里讲“橘树之江北,则化为枳”,柑橘适宜生长的北界由淮河南移到了长江。当时最冷月的温度比现代低。就淮河而言,其处在河流冬季稳定封冻南界以南,水量大,水流动力也大。现代记录表明,只有在少数的冬季强寒潮年份,淮河才会冻结。但在秦朝,淮河冻结要比现代频繁。“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浮冻,秋枯冻,冬塞祷祠”。“洋冻”即河流的解冻,这说明当时淮河冬季结冰的情况要比现代严重。第2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温暖据反映西汉关中地区的农书《氾胜之书》载,当时西安地区立春后土壤开始解冻,4月10日水稻即可播种,比现代提前5天左右。从小麦收获期来看,文献中已不见夏至收麦的记载,《氾胜之书》说:小麦“至五月收”,是指西安一带的。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虽然没有提到小麦的收获时间,但从其说“夏至之日”来看,小麦收获在夏至之前,当仍在夏历的五月,这是指洛阳地区的情况。由于没有具体的日期记载,无法与现代比较,但这个时间与战国至西汉初的夏至时收麦比较已略有提前。第28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拿《逸周书·时训解》中72物候与现代春秋两季的物候进行比较,物候比现代提前,而在秋季相应的物候又比现代推迟,气候都较今日暖和。第29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冷反映华北地区农业知识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桃树始花、枣树生叶的时间要比现代黄河流域迟了10一20天。而且石榴需要用蒲藁裹缠才能过冬,而今天则无此需要,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雾凇相当多第30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公元225年(魏文帝黄初六年)魏文帝曹丕率十万大军至今扬州附近的广陵城准备南伐,因是岁大寒,运河水道结冰,战船不得进入长江而罢。《晋书·慕容皝载记》,公元333一336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八年至咸康二年)从辽东湾西北岸至东南岸沿海沼泽连续三年全部冰冻,可以通军马辎重,估计气温较今低2℃-4℃。第3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十二月,“雨雪二十三日”。刘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自十一月霖雨连雪,太阳罕耀”,至次年“正月大风拔木,雨冻杀牛马”。南齐建元三年(481年)十一月“雨雪,或阴或晦八十余日,至四年二月乃止”。这些都是南京一带冬季雨雪连阴的天气现象。从冬季的平均温度来看,其不仅与大寒潮时的最低温度有关,更与这种低温天气的延续时间有关。现代南京一带年雪日数的平均值仅8.4天,太元二十一年十二月雨雪23日已大大超过了现代的极值,应该是一个不见于现代记录的严寒冬季,这尚是上述四年中降雪天数最少的一个冬季。第3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异常霜雪多第3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隋盛唐时期-寒暖之争在西安地区曾有梅树和橘树种植的记载,虽然这是宫廷皇苑中观赏性植物,很难说有确定气温的意义。从现有的记载来看,唐代梅树主要出现在长安园林中,以观赏花朵为主要的种植目的。观赏性花木的分布地点不宜作气候条件的指示证据,因为这种花木生长的限制因子有可能不仅是冬季温度,还有人文条件。同时这一时期文献记载中,无突出气候极端事件,又无频繁的寒冷事件,也无明显的增暖现象。因此,认为这一时期的气温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增高,与今日相近。但也有人认为仍属寒冷期,尚无定论。第3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梅树的气候意义(1)唐代以后,西安一带很少见到有关梅花的记载,如北宋时期,苏轼在《杏》诗中所写的“关中幸无梅”,并自注“关中地不生梅”。但这时关中地区并非不能种植梅树,就是苏氏本人的《中隐堂》诗中写道:“二月惊梅晚,幽香此地无”。这里中隐堂是指王绅在长安的第园,可见关中还是能种植梅树的。北宋时关中地区的梅树少见,但梅树的种植转移到开封一带,如梅尧臣曾写有《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从当时的运输技术和手段来看,这种作鲜花出售的梅花不可能从远方运来,当出自开封一带。而在洛阳,“岁正月,梅已花”,其同桃李、牡丹等一样是种常见的花卉。朱弁则记载道:“顷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许、洛尤多。”北宋末年徽宋赵佶大兴土木,营造艮岳,其中“土积而为山,……植梅万本,曰梅岭”。很明显,上述的记载表明这时开封一带的梅树种植已经比较普遍。第3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元代,梅树的种植又见于安阳、济南、北京等地。许有壬记载:“栽竹观梅即故乡。”许氏汤阴人,汤阴宋属相州,诗题中“相下”当指汤阴。王旭在为《梅园杂集》所作的序中谈到:“安阳许氏之园有梅一株,岁暮方盛。”刘敏中记载:“历下寒多梅事希,西园两树还惊目。”据诗题原注,赵子昂时为济南同知,“历下”是济南的旧称,足见当时济南也能栽种梅树。耶律铸在《立春》中提到:“上苑三冬梅正发”,又有《独醉园梅数年无花,今岁特盛》为题的诗篇。独醉园在京城以东,这里的“上苑”“皇都”均指当时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可以证实元代的前期在今北京地区也可种植梅树,这是我们从史料中见到梅树栽培的最北分布地点。再从现代的梅树的分布来看,野生梅树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在皖浙地区也有一个次分布中心。但作为栽培的梅树,除了存在于亚热带地区外,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可见到,最北界限是北京地区。第3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结论:第一,把观赏性梅树的分布地点作为亚热带的指示性物候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既可以存在于亚热带地区也可以存在于暖温带地区。第二,历史上观赏性的梅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并不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代更温暖,因为现代的观赏性栽培北界远至北京,历史上在北京以南地区的栽培都无法证实当时的气候比现代更温暖。由于梅树在黄河流域的观赏性栽培不能指示气候的温暖与否,在不同的气候冷暖时期中,见到类似的梅树栽培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前面提到的唐朝后期扶风的梅树,元朝后期安阳的梅树,均出现在气候的寒冷阶段中。北宋政和年间以后我国的气候已经转向寒冷,但宣和年间开封和洛阳等地也都见有梅花的记载。有的研究没有搞清楚观赏性梅树的气候意义,而认为它是表明气候温暖的证据,由此不免产生证据和结论自相矛盾的地方。第38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桔树种植的气候意义(1)当时的长安并不具有柑桔正常生长的条件。长安出现桔树的地点限于宫内,与北宋荔枝出现在开封皇苑内一样,也是一种观赏性的栽种,而关中地区并没有其他的种植活动和有关的记载。从种植的形式来看,这些桔树是移植的。(2)当时的关中地区并不具有柑桔正常生长的气候条件。从现代柑桔可能种植区的气候来看,相当于亚热带北界以南,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在0℃以上。这个温度在水文上的表现是河流冬季无稳定封冻现象。如果说当时长安的气候温暖而使桔树能合适地生长,那么长安附近的河流也必然没有河流稳定封冻的现象,但唐时长安一带的情况与这个要求不同。张说曾描写蒲津桥下的黄河“每冬冻未合,春沍初解,流澌峥嵘,塞川而下”。就是说唐代关中地区的河流有稳定封冻的现象。第39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唐代的农作物生长期(1)《蛮书》载:“从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里提到的“曲、靖州”不是今天的云南曲靖市,而曲州和靖州两个州名。王铮认为“经考证,古曲靖应位于今昭通、大关一带,则当时气温应比竺可祯推测的更高一些”。这是个误解,首先没有什么古曲靖,曲靖这个地名始于曲靖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石城郡改置,治今曲靖县。在唐代,只有南诏的曲州和靖州。其次,从《蛮书》记载的“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来看,这个物产资料是指整个云南中部地区。樊绰当时写此书的目的是向朝廷阐述南诏境内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情况,此物产资料应是对云南主要农耕地区生产状况的概述,而非专指一地,用今天曲靖或昭通一带的资料与当时比较并不合适。显然王铮并不了解《蛮书》的记载背景。“土俗唯业水田”当指水稻为主地区的农耕制度。今天云南高原上的水田主要集中在山间坝子中,如滇池坝、陆良坝、沾益坝、昭鲁坝都是5万亩以上的坝子。在这些地区,一年稻麦两熟也有成功种植的例子。因此这个资料未必能证实唐代云南的农作物生长期比现代长,更谈不上气温要比现代更高了。第40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武德五年(622)四月戊辰,唐高祖因该年小麦丰收在望,命京城各曹司官员休假,以“亲事务农”。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唐玄宗因皇苑里的小麦成熟,而率皇太子等亲手收获。前条资料四月戊辰日的阳历日期在6月4日,唐高祖下令之时小麦还没有收获,但与收获日期是相当接近的。后者资料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在五月之内是很清楚的,当年五月朔日的阳历日期是6月10日,小麦的收割不会早于此日。白居易曾任盩厔县尉,元和二年(807)写下《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陇黄。”可见关中地区的小麦是在五月成熟的,元和二年五月的朔日是在阳历的6月4日,该年小麦的收获日期也不早于该日。今天西安小麦的收获平均日期在6月5日,有记录的13年观察纪录中,最早为5月30日,多年变幅达12天。以此与唐代的小麦收获日期相比,当时关中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并不比现代更长。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唐代的收获日期不是确切的日期,而是最早可能的日期。第4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唐代长安无冰雪的记载有研究认为在新旧《唐书》中记载有从贞观二十三年(649)至乾符三年(876)长安16年无冰雪年份,表明唐代气候是偏暖的。(1)在这些记载中主要是“冬无雪”的记载,长安“冬无冰”这类明确表明冬季暖和的记载只占少数。在中国北方偏干旱的地区,冬季的降雪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冬季的气温,二是水汽状况。暖冬由于气温的增高,使水气无法凝结成雪花,或雪花在下降的过程中得以消融。但冬季寒冷,水汽缺乏的条件下,也可存在“冬无雪”的现象。如康熙十二年(1673)陕西绥德“冬无雪”。而这年所处的时期正是我国明清小冰期最寒冷的阶段。第4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有关一个时期的冷暖状况需要综合各种冷暖的记载来分析,仅列偏暖的记载来论述一地的气候在方法上是片面的。《明史·五行志》中的冬无雪记载,共有45年,在记载类型和特点上均与唐代的记载相似。除了少部分的年份是明确的暖冬的状况,大部分仅是冬季无雪。但从事件数量上和发生的频率上均超过了唐代的类似记载。而15世纪正是处在寒冷气候中,是明清时期第一个寒冷阶段,这已为众多研究证实,发生在这一百年里“冬无雪”的记载就有14年。显然这些记载不能单方面看作是气候温暖的证据。再则,正史中记载的“冬无雪”现象不是一种在时间和地点上均匀的气候现象,只要稍稍比较一下唐代以后的类似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记载的地点是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唐代“冬无雪”记载主要集中在西安,北宋集中在开封,而明朝则出现在北京。因此,正史中的这些记载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的现象,没有跨朝代比较的基础。第4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唐代寒冷事件表现的气候冷暖(1)寒冷事件五个方面的记载,一是异常的降雪与陨霜;二是我国沿海的海水结冰情况;三是冬季大寒事件;四是异常寒冷的记载,如中和二年(882)七月,尚让与唐军战于宜君寨,“甚寒”,军队“冻死者十二三”;五是长江流域河湖结冰的现象。(2)唐代的极端寒冷事件。从这些记录的极端霜雪来看,它们都超过了现代的极端日期,表明当时的冷空气活动比现代更强烈,延续的时间也更长,整个冬半年的气温更加寒冷。如贞元十二年的冬天“大雪寒甚”,第二年一直到四月仍出现大雪天气,即便把这个日期当作是最后降雪日期,也比现代推迟了近一个月,无疑这一冬半年的气温比现代的平均状况要低的多。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4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大寒简表第4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唐代后期海冰的现象第4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物候方面的寒冷证据。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其任上所作的诗中多次提到这一带河湖结冰的状况,“九江十年冬大雪,江水生冰树枝折”,“腊后冰生复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现代九江一带是河流出现冰情的最南界,而唐代的后期这种河流结冰现象似乎更为普遍。孟郊(751一814)的“寒江吟”诗中写道:“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刘长卿(709一780)的一首诗写道:“晚暮相依分,江潮欲别情,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这两首诗所记的确切地点待考,但从诗中提到的“江”字来看,应指长江流域一带的某河流。灵一(728一762),唐诗僧,其在于潜(今浙江临安西)道中写下“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明”的诗句。杜甫于大历四年(769)泛舟洞庭湖时也记下:“寒冰争倚薄,云月迟微明。”第48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中唐至五代初期-寒冷据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冻冰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冻冰的现象。韩鄂《四时纂要》记唐末关中地区石榴和板栗需包裹才能过冬,葡萄过冬需要全埋土防寒。据现代果树区划,葡萄全埋土过冬的地区相当于最低温多年平均值为-16至-20℃,说明这个温度已出现在关中地区。第49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宋元时期-温暖《文献通考》载: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户部曾上奏诸州府夏税征收条例,其中征收夏税的小麦、大麦、豌豆等谷物的最靠北的州军有延州(治今延安)、庆州(治今庆阳)、威塞军(治今涿鹿)、大同军(治今大同)、振武军(治今朔州市)等地。这些地区夏税起征的时间变动在夏历五月十五至六月十日,可见当时这些地区已有冬小麦的种植。第50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1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北宋时今临洮一带,“夏田种麦,秋田种粟豆”,为冬小麦产区。据《鸡肋编》记,今陕北沿边当时的宋夏边境一带,“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今天冬小麦北界地区全生长期为280天至360天,此处云“周岁始熟”,当为冬小麦。宋夏边境区指今宁夏固原以北和陕西延安以北地区。金泰和五年(1205),金政府调整夏秋税征收时间,把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等路夏税征收的时间定在七月初。其中西京路治大同,路境南界在今山西朔州市、应县、灵丘一带,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府境南界在翁牛特旗至库伦旗一带,上京路治今哈尔滨市东南,路境南界在长春至抚松一带。因为这一带“地寒,稼穑迟熟”,所以定在七月初征收夏税,输送的谷物中有“粟麦”。以上资料说明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冬小麦已达临挑、固原北、延安北、大同、翁牛特旗、长春一线。第52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陶谷《清异录》记载,宋初“甘蔗盛产于吴中”,杭州的“临平、小林多有种之”。这里的吴中指太湖流域。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13世纪末,在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城市出现专门从事榨蔗制糖的作坊,估计这些城市周围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甘蔗种植。现代甘蔗种植的北界在邵阳、长沙、景德镇、衡州、金华一线,而宋时北界较今日北移了两个纬度。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金人所需茶叶原先均由宋人通过榷场贸易供应。宋人输入除茶叶外,还有茶子和茶苗,可见金人境域内必有种植。1198年,金政府下令设官自行制造。次年在淄、密、宁海、蔡四州各设作坊制茶。这四州分别在今山东淄博、诸城、牟平和河南汝南等地。另外,当时开封府土产有“香茶”,为当地所产。以上文献记载说明,金代在今河南开封、汝南、山东半岛上都有茶树种植,较今日茶树种植北界南阳、驻马店、徐州、临沂至青岛一线北移一个纬度。第53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4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5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9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我国两条重要的气候界线第56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史实证明,在这300多年里,也曾出现过几次低温时期。如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前10年,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中世纪温暖期的第一冷谷。(1)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九江一带“大江冰合,可胜重载”。(2)1018(宋真宗天禧二年)年冬,湖南南部地区“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3)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以后,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又转入寒冷阶段。(4)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福州地区出现大霜,荔枝全部冻死,原先无雪的岭南地区出现了降雪。(5)次年,太湖地区“河水尽冰”,洞庭山橘树全被冻死。第57页,共6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6)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大寒潮再次肆虐中原地区,大雨雪十余日不止,飞鸟多冻死。(7)1126年(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冬从12月至次年2月至少有6次大寒潮南下,直至1127年5月仍有寒潮,北风大起,天气苦寒。(8)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冬,太湖再次结冰,洞庭山至湖岸“蹈冰可行”。当地橘树大部分冻死。(9)1135年冬(宋高宗绍兴五年),江汉地区“冰凝不解,深厚及尺”。(10)12世纪最冷时期为前二三十年,寒冷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第27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 煤矿应急应急救援
- 2024年合作小车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毕节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美食广场租赁管理合同附件
- 2024标准房屋租赁合同书(常用版)
- 2024二手车分期付款合同
-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详解
- 2024建筑工程钢筋承包合同书格式
- 形式发票样本(Proforma Invoice)
- 医院车辆加油卡管理制度
-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后附答案)【最新】
- (完整word版)上海博物馆文物术语中英文对照
- 问题线索办理呈批表
- 调度自动化及通信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 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 磁悬浮列车(课堂PPT)
- 常见药品配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