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从人类和人类出现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了家和自然科学家探讨的领域。在自然观形成之前,自然观大致经历了古希腊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的阶段。古希腊自然观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古希腊家总是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具有统一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自然界、整个世界在希腊哲学家那里虽然不是从整体上,而仅仅仅是直接的直观的观察结果,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但是其进步意义在于,其观点是建立在发展而不是僵化的基础上的,这就为以后正确地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哥白尼为首的科学家开始向教会的权威挑战。但是这个时期自然观的整体特征是自然界的不变性。不管自然界是怎样出现的,一旦出现就会是永恒不变、僵化的东西,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近代机械自然观则是运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在力学规律支配下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的动力,导致了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最终导致了神秘主义。直到1755年康德学说的出现,打破了第一推动力的禁锢,这时的自然观验证了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处在不断地流动和无休止地变化之中的。自然观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了前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在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了区别于前人的自然观。主义自然观区别于唯心主义,坚持“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与客观性;区别于旧的唯物主义,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并加上的自然观,最终建立起了科学的自然观。一、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于主义自然观的认识中。一方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是主义自然观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一切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主义自然观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自在自然是人类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自然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化自然是与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但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肉体生存所必须的资料,保证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而且还给人类劳动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劳动的对象。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是主义自然观的物质本体。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同时,不管人能够利用其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施加多大影响,也不会改变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自然最根本的性质和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主义自然观是辩证的自然观,是对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和发展。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思维方式是撇开自然界总的联系,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过程以孤立、永恒不变的眼光进行考察。黑格尔自然观虽然将整个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其唯心主义的局限,在他的理论中,事物及其发展是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观念〞实现的反映。主义自然观批判地继承了以前的自然观,将辩证法运用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将整个自然界放在不断变化和相互联系的范围中进行考察,“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i。自然界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现在存在的这个世界相比人类产生之初或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类认识能力较差时认识的自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整个自然界是处在不断地产生、运动和消失中的,处在不息的运动变化中的。〔二〕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实践的角度和人的感性活动去认识。而主义自然观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成为了主义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在人类产生之初,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被动地适应自然。但随着手的发育,在劳动和语言的作用下,猿脑逐渐过渡到人脑,统一的自然界就发生了分化,人类变成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界变成了认识的客体,由此开始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时期。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是,动物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因此它们只能在自然的限制内活动。动物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自然,但是动物对周围施加的影响是无意识的。而人虽然像动物一样,也是受动的、受制约和限制的自然存在物,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在自然界打下人类的印记。人类是无法认识自在自然的,当人类开始认识自然界的时候,自然就已经有了人的作用,人的实践活动就已经对自然发挥了影响。同时,人类作为自然的存在物,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但自在自然不是天然地本能地适应人类的需要,而是人类根据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合目的性。自然界、外部世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人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去支配和控制这一生命体。当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了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方式时,就强化了自然原有的符合人类需要的属性,并一定程度地创造了原本不属于自然但符合人类需要的属性时,自然就具有属人性,体现了人的目的、意志和需要,成为了人的认识对象,变成了人化自然。当人周围的自然界被纳入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三〕社会历史的自然观旧唯物主义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提倡“纯粹自然〞理论。费尔巴哈是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类感性活动的直观的反映,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对自然界的作用。主义自然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然界,使自然界形成了自然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一方面,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之下,自然就从属于人类历史,被纳入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的中介。社会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ii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对自然赋予了人的目的,实现自然的人化,而这只有在社会中的人类活动才有可能,自然的历史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紧密相联的。同时,人类生存的感性世界也不是开天辟地就直接而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的,而是随着工业和社会状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类,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还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而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规定和限制的历史活动,因此人化自然必定是带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界。在人类形成之初,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自然界是作为完全异己的,不可制服的力量,和人类相对立,人类迫于自然的无限威力,只能如动物一样臣服于自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自然界一步一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应该注意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打上人类烙印的时候,将自然人化的过程中,由于时代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只能改变自然对象的部分属性,而非全部的自然,自然还是存在自在自然的部分。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会不断地加强对自然的认识。二、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虽然、恩格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运动变化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能动的反作用的认识之上,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立足点,特别是当今这个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思想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第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从古至今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主要集中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只有人类是唯一的价值判断的主体和价值尺度,人是世界的中心和重点,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将人类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珍视非人类的生命的存在,认为人类和其他自然界的生命具有同等权利。纵观这两种学说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主义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已经给了很明确的阐述。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具有先在性的特点。人类是自然的存在物,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没有自然界提供物质生存资料和生存空间,人类是无法生存的。同时自然又不是天然地符合人类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使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和改造自然界,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的对象,使其合目的性。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借助自然而存在,没有自然提供物质生存资料,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会因缺乏对象而难以实施。破坏自然,就等于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必定会遇到生存的困境。而从根本上改变人对自然无休止地利用和控制的观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观点和立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被动地在自然界给予的条件下活动,它无法有意识地对自然界产生长远的影响。而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不适应人类生存的各种条件。但是也应该注意的是,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改变自然发生规律的条件、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自然环境,使其满足人类需要,造福人类的同时,并不能改变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有可能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都是紧密相连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反过来后者也对前者具有反作用。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一样。可是往往在很多时候,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忽视了这一点。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整个身体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存资料,但是自然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且具有底线,人类也不是站在自然之外,与自然无联系地去统治整个自然界的。因此,人必须要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自然界就会予以反击。“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iii18世纪以来,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现代。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拉动了全世界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比过去一个时代创造的财富总和还有多的物质财富。但是与社会发展相反的是,这一段时间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大规模的污染之上的,奉行物质至上主义。大力宣扬人定胜天的人的作用,忽视了自然的价值,自然成为了人类掠夺和征服的对象。为了人类自身的物质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于人类过高地估计了自身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使本来为人所用、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界,开始对人类实施惩罚,特别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在工业文明的后期显示出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受阻。在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上产生了国际纠纷,尤其是资源的短缺,导致国际矛盾增多,国际冲突频发。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灾害频发、臭氧层漏洞、酸雨、温室效应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扭转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使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各国都逐渐认识到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中的弊端,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督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上。例如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在2012年召开的中国g产-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建设一个美丽中国,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目标,其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总之,主义自然观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