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六国论)教案17_第1页
语文二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六国论)教案17_第2页
语文二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六国论)教案17_第3页
语文二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六国论)教案17_第4页
语文二人版第三专项版块一(六国论)教案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二人版三专项版块(国论)新教案《六国论最新同步教17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苏洵,字,老,四川眉山人,闻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通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1056年带儿子、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论10篇〕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特别赏识这些文章,认为能够与贾谊、刘向相媲美此朝廷推举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名而大振人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均列入“”著有,文选自权书基上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二】介绍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的国家过商鞅变法的完全改革经和军事实力强大起来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进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确实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截了当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事和外交攻势下纷割地求和最被消灭赵齐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不利,战不善”,其缘故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如此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方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因此,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盼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三】释题: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这是一篇史论。表达评价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四】读课文,并给以下字注音:赂〔〕邑〕厥〔〕暴〔〕芥〔〕嬴〕洎〕〕胜之〕下〕者洵〔〕诛〕【五】本文是史论〔议论文〕,再读课文,找出论点及分论点;并分析本文结构:1、论点:2、分论点:

3结构可分为部第部分为第段提出论点六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段围绕中心论点,论证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为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六、学习第一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1.六破灭,非兵不利2.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不者以赂者丧4.盖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七、学习第二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5.秦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那么得城。6.那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固不在战矣7.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8.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弃草芥。9.然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无厌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以事秦,导致了敌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三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13.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15.至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6.洎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附:秦灭韩:前230年年灭燕:前222年

灭魏:前225年灭:前223灭赵:前222年灭齐:前年★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缘故?分几层意思,怎么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缘故。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齐国不五国〔〕燕:用荆卿为计速祸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齐勿附燕客不行胜或易量假设赵将犹在

反面正面反面★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论点更加鲜亮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二】学习课文第四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19.以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9.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叹六破灭的可悲结局六国的政策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读者理清思路。★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论确了六国赂秦的全然缘故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地劝谕当权面对北方的威胁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学习课文第五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2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本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四】小结课文特点:借古讽今,切中实弊。论鲜亮,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五】总结本文: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缘故,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用武力要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盼望知回望历史懂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因此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争的硝烟差不多消散多年时日复一日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去多差不多不记得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历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此怕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的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还记得吗?160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无能对列强的大炮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丧辱国,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1931年9月18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白吗?我们的民族饮下的是一杯杯落后的苦酒。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久成为故事!第三课时学案【一】解释以下加线的词非兵不利,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秦以攻取之外秦之所大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此言得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李牧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二】找出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事实上百倍可谓智力孤危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找出以下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义不赂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李牧连却之理固宜然小那么获邑,大者得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四】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五】辨析以下各组加点词的词义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或曰:六国互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得、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相、当与秦相较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其势弱于秦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理、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当窗理云鬓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翻译以下句子1、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事实上百倍2、3、4、5、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七、指出以下句子属于何种特别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

6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八、说出以下“以”的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九、课堂检测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一项为哪一项)

10、子孙(A.洎jì牧谗诛不下(yànB.弊赂lù)秦弃如草(ji)

奉之弥mí繁率l)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殆dài)之际小那么获邑(yì)D.胜之(ù思厥(ju)先祖父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2、以下句中的“以”字,与“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C、以予人,如弃草芥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D洎牧以谗诛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一项

()A.有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削月割,以趋于亡5、以下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事实上百倍②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犹

④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至于颠覆⑨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⑤B.④⑦C.⑥⑧D.⑤⑨6、翻译以下各句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十、拓展迁移:名二子说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假设无所为者。尽管,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尽管,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赏析】本特别有味味,是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故的。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基本上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看起来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