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整理

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进展前景等有关学问,培育

同学对自然科学的爱好。

2.学习依据人们熟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

支配文章挨次的方法。

3.把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精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

方、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精确严谨、生动漂亮的语言,体会说明的

生动性。

3.理清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并探究这样支

配的好处。

三.教学支配: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

个单元我们开头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日我们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

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同学集体朗读

3.依据课后练习一,快速精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

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争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争论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洁把握,可

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

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进展。

同学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同学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

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

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引导同学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白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准备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争论的意义。

5.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本文的说明挨次。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

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终说

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接受的说明挨次有三种,时间挨次、空间挨次、规律

挨次。规律挨次也就是事理挨次,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

象到本质、由简洁到简洁。文章四部分内容有亲热的内在联系;第一

部分引出说明对象,其次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其次部分

的进一步深化,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接受规律挨次,条理

分明,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挨次

1.同学齐读6-10段

2.提问: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能否调换?这

样支配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依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

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

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终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

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挨次。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首先”、“其次”“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

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其次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精确严谨、生动漂亮的特点。

1.引导同学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

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

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

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

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熟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

呈现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爱好。文章用“过后”、“再过”、

“不久”、“于是转入”、“到了”、“预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

灵敏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精确、生动、

形象,而且协作特别恰当。如“大地”──“糊涂”,“草木”──“萌

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

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

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白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白“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等自然现象同农事支配的关系。其次、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

杏花“传语”、桃花“示意”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

的笔调写来,特别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

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由于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

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

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

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

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

从起源到进展,从学问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动身,而先写人们常见

的自然现象,语言精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

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同学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学问,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

语言”,接受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

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惊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

性。

3.引导同学分析其次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白什么?怎样说明的?

其次部分说明白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

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简洁”,却“灵敏”;又

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把握”。第5段则用具

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白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白事理。

4.引导同学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其

次……”、“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白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

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

只一笔带过。其次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

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白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

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状况不同,因

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白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

明一般状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

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

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状况。文章对逆温层消逝的季节、时间、

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白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

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敏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

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

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同学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白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白物候观测争论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

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

分别说明争论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

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终再说对山区农业进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

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挨次

本文还特别留意段内层次的支配。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

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学问的起源和进展,是从古代

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

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支配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

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状

况,这种状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其次层(第3-8句)说

明另一种特殊状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

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

说明具体状况,这种特殊状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

做深化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

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留意依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

举例的多少要依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

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

温比内陆地区温柔,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

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

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

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

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奇异的比方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

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

就很富表现力。

老师小结本文的规律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挨次说明白物候──物候学─

─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准备因素──物候学争论的意义。

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白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

语言生动通俗,又接受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爱好

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

旷神恰。今日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悟大自然漂亮的风光,而是去探寻

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

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

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争论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依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头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

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精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

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挨次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

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精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同学的评点状况,并抽查同学讲析第1、2自然段中精

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同学评析的基础上,老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糊涂冰雪溶化,糊涂将大地拟人化,呈现一幅春回大

地,生气勃发的景色。

溶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示意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

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气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吵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特殊高雅。

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气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快飘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宠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密、健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预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预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预备工作,写得

有情有感,特别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

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高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

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预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

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头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

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

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

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

而传语示意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特别亲切可爱。布

谷鸟开头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

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

奏,给人以奇异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终

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条理特别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

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精

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

加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同学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同学组成~个学习小组,依据老师提出的思考

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争辩,沟通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

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相互评议,老师适时点拨,最终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

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

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白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挨次排列的?能否打乱挨次?为什么?

4.争论物候学有何意义?

同学自学15分钟,争辩、沟通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老

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争论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

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劝告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

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

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

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觉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

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

(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化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

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挨次。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依据由主到

次,由空间到时间的挨次来说明的,挨次不能打乱,由于这是按由主

到次的规律挨次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规律、事理。

(四)争论物候学的意义。

争论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

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二、老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接受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乐

观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

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

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觉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

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把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育收集资料

和处理资料的力气;

3、激发同学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

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老师巡回指导)

2、沟通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确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仿照作诗

2、沟通,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如何看懂

大自然的语言。

2、培育同学宠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

3、仿写诗歌1~3小节。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爱好

1、同学们,假如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知伴侣、同学或老师,靠

什么呀?(语言)

2、师简介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通过

口说、笔写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从书本上阅读,去猎取学问,吸

取养分,这都是我们人类的事。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今日,老

师带来了四种大自然的语言。

3、(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们知道了

什么?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了解诗歌特点:分小节,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学习要求:不仅学诗,还要写诗。

三、自读课文,读中见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2、学习2~9小节。

(1)、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边读边思考:诗歌中那些事物和我

们说了话,告知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反馈,并板书。

(3)、老师示范学习第2小节。

①、老师表演读。

②、老师将自己当作白云,并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告知人们的大自

然的语言。

③、小结这一学习方法。

(4)、请同学选择自己最宠爱的事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

相应的小节。(边学习边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4、5小节。)

(5)、课文中的八种事物分别告知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学问?

(6)、男女生赛读2~9小节。

3、学习10~14小节。

(1)、自由大声地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看懂

并运用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人类服务?

(2)、反馈,并简介三位科学家。

(3)、拓展延长:课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运用大自然的语言

为人类服务?

(4)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第10小节。(齐读,指名

回答。)

(5)、老师小结,齐读最终一个小节。

四、拓展延长,仿写诗歌

1、小组争辩:生活中,同学们还发觉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汇报。

3、请同学们把发觉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写在

本子上。

(1)、老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并深情朗读。

(2)、同学评价。

(3)、同学写,并呈现评价。

五、课堂总结,质疑拓展

今日,我们学习了8种大自然的语言,并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

然的语言,希望我们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最终,你们还

能对这篇课文提出疑问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品尝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尝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尝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尝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同学描写当每天气。并请同学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尝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同学思考,争辩,沟通。

明确:

春天——“冰雪溶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

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

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沟通,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

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精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同

学思考,争辩,沟通。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精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头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精确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布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其次自然段。

1、同学齐读第2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头唱歌,劳动人民

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

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

也好像大自然在督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分,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同学思考,争辩,沟通

(1)区分: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其次句接受排比、拟

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其次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