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_第1页
中国哲学智慧_第2页
中国哲学智慧_第3页
中国哲学智慧_第4页
中国哲学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智慧第1页/共86页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孕育了繁盛的灿烂文化。中国哲学智慧作为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凝聚着华夏先民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烛照与观察,它是支持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今天,对中国哲学智慧加以挖掘、整理、利用,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养料,对世界文明而言,也能提供有益的文化借鉴。第2页/共86页

主要内容一、学习中国哲学智慧的重要性二、天人合一观念下的中国哲学智慧三、中国哲学智慧的当代传承第3页/共86页

一、学习中国哲学智慧的重要性(一)中国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文生命。(二)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有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四)有助于应对国际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第4页/共86页(一)中国哲学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文生命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第5页/共86页

这三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文生命。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人的本质不是肉体生命,而是人文生命、精神生命。其二,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来源,人从历史来,而不是从猴子来。正是文化传统塑造了我们的人文生命。世界人种的不同,主要是文化的不同。第6页/共86页达尔文进化论:人从猿猴演变而来第7页/共86页人从历史来第8页/共86页第9页/共86页(二)学习中国哲学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讲,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比如旅游经济。从社会发展来看,传统文化也可提供文化资源,比如传统村落文明对新农村建设极有帮助。第10页/共86页(三)有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美国学者乔纳森·韦纳在《地球的奥秘》中说:“大量事实与研究表明,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类改变着地球,地球也改变着人类。历史终于让人类开始懂得,只有使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决策层了解地球,懂得人类只有和地球和谐共处,使关爱和保护地球成为行为准则时,人类才真正摆脱愚昧和无知,才可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文明。”第11页/共86页雾霾第12页/共86页1988年7月1日,,这一天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第13页/共86页孔子学院(英文:Confucius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第14页/共86页

韩国总统朴槿惠酷爱中国古典书籍

第15页/共86页

韩国总统朴槿惠说,自己曾经在绝望中,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书籍,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帮她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喜欢中国哲学的朴槿惠还曾表示,《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是她的初恋。

朴槿惠曾经在韩国文艺月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自与《中国哲学史》相遇,我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

第16页/共86页文明冲突论萨缪尔·亨廷顿(1927-2008年)(四)有助于应对国际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第17页/共86页文明冲突论亨廷顿因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明冲突”观点而闻名。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他生前的好友、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说,他显然是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第18页/共86页二、天人合一观念下的中国哲学智慧(一)万物一体的天人智慧(二)内圣外王的生死智慧(三)民吾同胞的人际智慧(四)阴阳平衡的思维智慧第19页/共86页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

中国是“轴心时代”的创造者之一。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第20页/共86页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1883年

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第21页/共86页中国哲学的发展线索

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阶段: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近代新学第22页/共86页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三教九流: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三教特色:儒:人人需要的人(儒)道:活在山上的人(仙)佛:不是一般的人(佛)第23页/共86页

三教互补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第24页/共86页

三教书目儒:四书五经道:老子、庄子佛:心经、金刚经、坛经第25页/共86页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千字文、增文贤文、幼学琼林蒙学经典第26页/共86页

读书法

1、按年龄读书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2、按境遇读书进则儒,退则道,遁则佛

第27页/共86页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西方:重自然,产生科学型文化中国:重人生,产生伦理型文化印度:重超越,产生宗教型文化

第28页/共86页

在长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方式,是中国人的终极信仰,也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先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中的卓越智慧。第29页/共86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秘密和诞生地,是理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一把金钥匙。第30页/共86页天人合的两层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很早,但明确提出这四字的是宋代的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经典的表述也是张载的《西铭》。

第31页/共86页张载:《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第32页/共86页1、天创造了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第33页/共86页2、人体现了天。天地人三才。人的使命是赞助天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第34页/共86页第35页/共86页(一)万物一体的天人智慧第36页/共86页

人与自然相处的三种方式

1、图腾崇拜。敬畏2、科学理性。实用3、人文审美。情感第37页/共86页万物一体的主要思想

认为宇宙万物都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是和我的生命内在感通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活泼的生机系统,而不是一个冷漠的物质世界。所以仁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万物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精神上和自己是感通的、一体的,因而要加以爱护。第38页/共86页

万物一体有两种路径

1、儒家参赞化育式。强调人的主动性,主张人的体察、赞助天地之生德,以仁爱之心遍及万物。

第39页/共86页二程: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第40页/共86页

体察天道的例子。“据朱熹《伊川先生年谱》所载,程颐曾以通直郎充崇政殿说书,为年幼的哲宗皇帝讲解经义。“一日,讲罢未退,上忽起凭槛,戏折柳枝。先生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不悦。”这一故事,很生动地体现了程颐从好生之德引出的爱物之情。在程颐看来,春天是天地生物之节,柳枝生长便是天地仁德的体现。

第41页/共86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吾心。

---陆象山

第42页/共86页

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王阳明第43页/共86页万物一体的具体做法之一是:取之以仁,不违生生之德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时禁甚至也是儒家的孝的内容之一。曾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秦朝历来被认为刻薄少恩,不施仁义,可是,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田律》,也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水”,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秋斩第44页/共86页

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45页/共86页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周易》

第46页/共86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第47页/共86页2、道家顺其自然式。反对人为,顺从天道。

庄子: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第48页/共86页万物一体的具体做法之一是:自然无为,不悖宇宙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49页/共86页庄子:濠梁观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第50页/共86页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第51页/共86页(二)内圣外王的生死智慧道家:遗世独立佛教:遁世解脱儒家:入世修行第52页/共86页圣人境界:天地境界。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仁之实施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为孝,由孝爱家,由家爱国为家国作出贡献,让人记住,此即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三不朽。三不朽亦即天人合一。第53页/共86页1、“三不朽”说与中国人的生命超越思想的提出

在《左传》中,论述了一个名叫叔孙豹的人论不朽的一段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24年》)第54页/共86页

在这段话中,叔孙豹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的不朽问题,并指出了获得人生不朽的三条途径,且其中充满常道性格,奠定了中国哲学生命超越的基本思想。第55页/共86页2、内圣外王:生命超越的典型模式

立德与立功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指道德修养和完善,外王是人的道德修养推己及人的结果,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第56页/共86页

内圣的立足点是道德修养,修养的途径在《大学》中有经典性的表述——三纲八目说。三纲是指修德修养的大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道德修养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如下:第57页/共86页

大学之道,大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第58页/共86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正统的人生理想,内圣外王也就成了生命超越的典型模式。第59页/共86页(三)民吾同胞的人际智慧仁爱是中国哲学与人交往的精神基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外推方式是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成己成人,实现五伦互济。五常作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仁为支点的。第60页/共86页

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率军至南中,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天下威,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仁爱之心是人际交往的精神基础。第61页/共86页

五伦是指由孟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第62页/共86页人伦双向

孟子则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发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第63页/共86页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第64页/共86页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这五种关系都强调后者对前者的绝对服从。这事实上违背了孟子的原初意义,孟子把二者看成是相对的、双向性的要求,是互动共济的人际关系:“君之视臣如乎是,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第65页/共86页

在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中也要互利互动,形成互济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互动共济的人际关系中,追求人际和谐是其最高目标。

第66页/共86页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历代统治者也以“政通人和”作为追求的目标。第67页/共86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68页/共86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69页/共86页(四)阴阳平衡的思维智慧

中国哲学以阴阳范畴为基础,以阴阳平衡为目标,塑造了自身辩证思维传统。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70页/共86页1、物生有两的阴阳观

中国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阳是事物的主导因素,阴是事物的顺从因素,二者结合才能产生万物。如天地、男女、父子、单位,等等,都有阴阳关系。

第71页/共86页2、阴阳互动

万物分阴阳两面,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五行生克就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具体展开。风水学理论就是其具体运用。第72页/共86页3、整体平衡

认为应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事物,并在整体性的宏观把握中找出事物的平衡性与有序性。《周易》是整体和有序思维的杰出代表,中医也充分体现了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动态平衡,平衡不是平均而是配合和谐。第73页/共86页养生智慧中的阴阳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