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战役 优秀公开课教案_第1页
威海卫战役 优秀公开课教案_第2页
威海卫战役 优秀公开课教案_第3页
威海卫战役 优秀公开课教案_第4页
威海卫战役 优秀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海卫战役摘要:威海卫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这场战役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威海卫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陆军和北洋舰队在山东半岛威海卫地区对日本帝国主义海陆军的最后一战,最后北洋舰队覆灭,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和山东半岛沦陷,日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威海卫战役之后迫使清政府向日本帝国主义屈膝投降。本文从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对这场战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背景: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军国主义成为明治政府时期的基本国策。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到十九世纪末已经步入帝国主义国家之列,综合国力迅速强大的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对外掠夺和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于是地大物博,软弱落后的中国就成为日本所觊觎的对象。1880年到1893年,日本军费支出由19%猛增到30%,日本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为对外侵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力支持。早在1887年,威海卫海防工程开工之时,日谍就前来窥探搜集情报,同年,日本参谋部就已经制定出《征清方略》,提到“以威海卫为根据地,侵入直隶湾,轰击沿岸炮台及其他要地,以援助陆军部队进攻北京”,由此可见威海卫战役的发生并非偶然。1888年10月,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正式成立,综合实力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名噪一时。12月份,日本参谋部密令海军大尉关文炳到达威海刺探相关情报长达70天,并在搜集相关情报后写了一份《关于威海卫及荣成湾之意见书》,提出“欲占威海卫必先取此湾为基地”明确表示荣成湾是最理想的登陆地点。这受到参谋部的高度重视,多年以来多次派遣间谍考察荣成湾具体情况,《成山卫志》《倭岛村志》都有记载。日本间谍在刺探到大量情报后,绘制了《威海设防图》。北洋海军建成后,再无添置,逐渐衰落下去,这些信息都已经被日本人所获得。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公然抛出“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就职演说,之后又逐渐演变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本为了为了实现其所谓的“八纮一宇”的目标为侵略中国选择了一个理想的跳板——朝鲜。日本对中国的藩属国朝鲜进行内政干预和经济侵略,强迫朝鲜的大米输往日本引发朝鲜国内“东学党”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入朝平息了起义。随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牙山口外击沉清朝运兵船“高升号”同时联合舰队在旗舰“吉野号”带领下率先攻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挑起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清政府被迫宣战,由于腐败无能准备不足,清军一路败退。黄海大战,清军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损失了“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五艘军舰,北洋大臣李鸿章指令“避战保船”,北洋舰队最后退守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此时,北洋海军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尚存。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度对外扩张掠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认可与支持。起因:黄海大战之后,日本取得了黄海的控海权,李鸿章指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在旅顺港口做了2个多月修整,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一直退守在旅顺港的行为十分不满,电令丁汝昌:“率定镇等出巡威湾旅一带”并责问丁汝昌:“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旅顺港口狭小,如果北洋水师停留在港内,日军封堵住港口势必对于北洋水师出海作战不利,李鸿章致电丁汝昌,“即使船坞沦陷,船断不可全毁”,于是1894年11月13日丁汝昌带领北洋水师离开了旅顺港,11月14号退守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在驶入威海卫军港时,镇远触礁,严重损伤,连续修理一个月也没有完全修好,失去了出海作战的能力,镇远和定远是一对姊妹舰,作战可以成为掎角之势,相互配合,镇远不能够出海作战,这对北洋舰队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日军在辽东半岛和黄海大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日军为了配合在东北地区的军事攻势,同时想要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来实现清政府对自己野心的满足,日本拒绝了清政府和谈的要求。清政府的陆军主力主要集中在鸭绿江以及纵深地区(奉天,辽阳)和京畿重地,日军按照原定计划在攻陷旅顺之后,立即从渤海湾运兵登陆,进军直隶。早在1894年9月的黄海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在伊东佑亨的率领下就已经击败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取得黄海的控海权。11月22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港落入敌手,此时辽东半岛天气已经十分寒冷,渤海湾沿岸已经结冰,运兵登陆难度加大,加之清军在直隶地区严密部署,所以原计划攻取直隶地区被日军认为不切实际,因而,大山岩和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联名想大本营建议:暂缓向直隶进军,首先进攻山东半岛,消灭威海卫的北洋舰队后,在实施直隶平原的作战方案。12月初日本大本营同意这一方案,将第二军重新改编为第二和第三师团共计3万多人组成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任第二军总司令。12月下旬日本八重山舰长,海军大佐平山滕次郎在考察成山头所有海湾之后,报告“在成山角之南,有一突出的小半岛,即龙须岛其西侧有一小湾……,此处实为难得的适宜登陆地点”确定荣成湾为最佳登陆地点得到大本营的认可。淮军在对日作战一系列的溃败让清廷十分不满,12月28日,上谕任命湘军统领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30日,上谕“各营将领如有不遵调遣,不受约束者,按照军法从事,以(刘坤)一事权”,刘坤一掌握了调度全国军事力量的实权。刘坤一的布防重点是山海关京畿地区,1月3日刘坤一上奏《通筹军务情形折》,目的是想要节制李鸿章的淮军,要求北洋大臣李鸿章对天津大沽口一带“处处接应严防”将李鸿章的军队布防重点限制在京津一带。1月16日再次发出对全国的军事命令,坚持“关内则设防守,关外则议战攻”的总方针,目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将日军赶出满人的发源地——东北地区,这得到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这样全国军事形势大背景下,山东地区特别是威海卫地区的防务受不到重视也是必然的。当时山东半岛的清军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属于请流派的李秉衡共同率领,李秉衡是清流派统领张之洞的坚决拥护者,由于政见不同,李秉衡与李鸿章存在矛盾,并且直隶总督与山东巡抚属于同一官阶,李鸿章无权调度李秉衡统辖的山东陆军与北洋水师协同防御和抗击日军,山东半岛只有威海卫,蓬莱等地的海防部队以及军港里的北洋水师处于李鸿章的管辖之下,李秉衡的存在会给北洋舰队造成一定影响。李秉衡在8月份新任山东巡抚,自称“才辁任重,惧弗克胜”,事实也是如此。当时中日战争爆发,清廷的战略重点放在京畿地区,没有对山东地区特别是威海卫地区的布防工作给与重视。李秉衡曾经希望能够募兵25营加强防御,还曾希望北上的25营能够去驻防威海卫都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相反朝廷还想把山东军队调往驻守山海关以及京畿地区。李秉衡的大游击队伍计划落空。山东半岛清军兵力分散且薄弱(山东半岛北线有军队2万人),容易被各个击破。同时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军港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结束后,日本联合舰队就已经将目标锁定在了北洋水师的身上,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自然也给日军消灭北洋水师提供了一次机会,北洋海军的铁甲舰“定远”和“致远”火力强大,对陆军进攻直隶平原,攻占京畿地区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通过消灭北洋海军,攻占山东半岛威胁京畿地区来为进攻直隶平原处处受阻的日本陆军扫除障碍。于是在这些原因驱使下日军放弃了原来进攻直隶地区的计划,改为以进攻威海卫军港内北洋舰队为重点的“山东半岛作战计划”。对于日军的作战计划,李鸿章也是有所耳闻的,在12月25日,他就电令丁汝昌“应速统现有师船赴龙须岛成山一带巡探,如日船少,即设法驱逐;否则,听其由后路包抄,则威危,而兵船无驻足之地,弟获罪更重矣”,丁汝昌并没有按照李鸿章的电令行事。过程:日本海军对于完全消灭威海卫军港之内的北洋海军也并非信心十足的,明朝初年为防止倭寇入侵便设置了威海卫,该卫素有“渤海锁钥”之称。威海卫军港有众多的防御工事,威海湾里有座“不隅屏藩”,“不沉的战舰”之称的刘公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公岛之前有座小岛叫做日岛也称衣岛,岛上炮台众多,配有当时先进的克虏伯大炮,有的还配有加农装置,火力强大,海湾里有许多明礁暗石,列岛群屿,形势十分险要。自从1887年,威海卫的海防工程在清廷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展开,港区岸上修建炮台23座,火炮共计160余门,同时为了防止日军偷袭,东口和西口海还有设有众多的水雷,铁链,木排等,时人作《观威海炮台》:“意疾经营世无双,人工巧极堪夺天”表达赞美之意。李鸿章在视察威海卫海军基地时赞叹:“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当时在威海卫地区,除了北洋水师(大小舰艇共计27艘)之外,还有约7000多人的淮军精锐部队驻扎在此,主要包括戴宗蹇刘超佩的绥巩军约5000人和总兵张文宣的护军2000余人,驻扎在陆地的军队有5000人,附近的烟台酒馆等地驻军41营。在李鸿章反复要求和清廷的督促下,李秉衡才派出1500余名挑夫组成五个营驻守于荣成一带。北洋舰队虽然在黄海大战中受到重创,但实力尚存,如果拒险反击,日本联合舰队想要消灭北洋水师,拿下威海卫海军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且很有可能会失败。日军也知道正面出击威海卫军港里的北洋舰队是十分困难的,战前就已经制定《诱出和击毁敌舰计划》“若敌舰驶出威海卫港,应巧妙将其诱至外海,我主力战舰实行适当的运动,准备战斗。筑紫舰及另七舰则陆战队伺机登陆占领刘公岛。”北洋舰队如果轻易出海决战很可能提前全军覆没。后来丁汝昌退守威海卫的策略在短期是正确的,然而后路是否安全成为威海卫战役决胜与否的关键。丁汝昌在退守威海卫之前就要求在威海卫地区增设可野战的游击之师来保障北洋水师的后路安全。当时烟台汉中镇总兵孙金彪也说过:“威海既为水师根本,舰攻不利,或以路队潜渡汊港,从后路抄袭,则我全台俱难为力,非得大力援兵扼要屯扎”。迫于形势,这些将领的建议没有得到当局的支持,北洋水师后路安全得不到保障导致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覆灭。北洋舰队的存亡关系到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让李鸿章忧心忡忡,光绪帝也多次饬电李鸿章“设法调度,相机迎击,以免坐困”,于是他多次命令丁汝昌袭击敌舰,在黄海大战失利的丁汝昌对于偷袭敌舰始终犹豫不决,以致错失战机,形成了坐以待毙的局面。日军在进攻威海卫之前,伊东佑亨召开海军作战会议,制定诱降方案“覆其根本,宜备敌国舰队出击及其遁逸,务不损我舰,不使敌舰沉没,待其弹竭粮绝,士气沮丧,以令丁提督降”,这与大山岩不谋而合。海军国际法顾问高桥作卫负责起草了劝降书,通过大山岩的认可后使用。内容:“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客……,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以此诱降。丁汝昌首次拒绝诱降,日军登陆作战开始。1894年12月14日,伊东佑亨等考虑到正面进攻威海卫十分困难,所以采用远势登陆,包抄后路的战术并选定荣成湾龙须岛西海是最佳登陆地点,制订了登陆计划图。为了保证陆军的顺利登陆,海军事前制订了《联合舰队作战大方略》,将联合舰队分为本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五个游击队,安排在日军登陆之前,第一游击队炮轰登州府(莱阳市),以达到声东击西的效果。如果日军运兵船遇到北洋水师攻击,本队及第二游击队攻击敌舰,第三游击队负责护送任务。过程:1895年1月19日伊东佑亨命令第一游记舰队炮击登州府,以迷惑清军改变布防重点。日军第二师团在大山岩的指挥下约2万人组成先头部队在伊东佑亨率领日本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艇)掩护下于1895年1月20日(光绪二十一年)凌晨在山东半岛成山头西南的荣成湾迅速登陆宣告威海卫战役的开始。由于成山头和龙须岛的缘故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湾内受不到冬天大风的影响,海水较浅且平缓适宜登陆作战。日军想要通过隔断电缆来阻断荣成湾与威海卫之间的联系,不料被驻守荣成湾的清军发现开始发炮攻击,当时在海上停泊了四艘日舰也开始向岸上攻击,日军炮火攻击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天明他们才发现荣成湾已经成了一座空港。原来在荣成湾只驻守了不到200个清军,刚一交战,驻守的清军就已经逃跑了,满怀忧虑的日军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荣成地区,这一战也打消了日军对于“山东作战计划”的猜疑。之后,在日军与李秉衡的部将阎得胜的5个营的河防军刚一交战,军队就溃败了。当天,日军就迅速占领了荣成县城并在荣成县城设立山东作战军司令部策划攻打威海卫的策略。21日,光绪帝致电李鸿章“海军战舰,必须设法保全,前据李鸿章电奏,预筹水陆相依之法,尚属详悉;现当临敌之时,应如何相机,合力出击之处,即饬该将领等迅速筹办,毋得束手坐待,致为所困”,光绪帝当时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可以调度全国军事力量,而刘坤一的御敌策略和布防重点位于京畿和山海关一带,无暇顾及威海卫里的北洋水师,只得发此电,希望北洋水师以图自救。1月22日根据当时钦差大臣刘坤一的命令会有步兵20营和马队5营调往驻守京畿和山海关地区,李鸿章想有可能争取兵力援助北洋水师,致电丁汝昌“力图保威,以待援应”,“外省必有援兵大队前来”,李秉衡同样也寄希望于能够争取到这批援兵“如威能二十日无事,添此兵力当可挫贼”,丁汝昌深信不已。1月22日,李秉衡上书:“伏查倭人既已登陆,其船上并无重兵,我若以兵船攻击,毁其运船及接济粮械之船,则水陆受创,陆路亦易得手”,李秉衡对山东的军队防御薄弱表示担忧“惟合计兵力尚单,必须另有一大支游击之师,以资策应”希望得到朝廷的援助。张之洞也致电总理衙门“闻倭大队已在荣成县登陆,此专为攻威海后路……威海为北洋屏蔽,海军停泊之所,此处不守,则北洋出路梗阻矣。该处台坚炮巨,炮手亦好,敌舰不能攻,故袭后路,此攻旅顺之故智也。”建议北上的25营“出在省城之南,取道莒州等处,直趋烟台,探明威海后路,相机援剿。”张之洞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迫于形势并没有被朝廷所采纳。当日,光绪帝在得知荣成已经沦陷之后通过军机处严厉电令李鸿章:“日军登陆后必将猛扑威海,听说日军载兵皆用商船而以军舰护送,若将定远等舰齐出冲击,必可击毁其敌船,断其退路,酌李鸿章速速调度”。接到电令的李鸿章立即电令责问丁汝昌:“成山一带虽有日舰,自威至烟何至一步不能行?”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退往威海卫军港再与海军将领研究之后,奉行“水陆相依,舰台相辅”的原则,他早在1月16日致李鸿章电就提到:“倭若渡兵上岸,来犯威防,必有大队兵船,雷艇牵制口外……,若远出接仗,我力太单,彼船艇快而多,顾此失彼,即伤敌数船,倘彼以大队疾驶封堵威口,则我船在外,进退无路,不免全失,威口亦危;若在口内株守,如两岸炮台有失,我船亦束手待毙,均未妥甚。窃谓水师力强,无难远近迎剿,今则战舰无多,唯有依辅炮台,以收夹击之效。”丁汝昌的策略短期内是有效的,如果援兵到达获胜的希望也是很大的。23日,光绪再次电令李鸿章“(日军)冀逞水陆夹击之诡谋,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光绪帝无疑是有着全国眼光的,从他的致电中可以看出来朝廷的援兵是很那去援助威海卫军港里的北洋水师的。主张避战保船的李鸿章并不想让北洋海军到荣成湾白白送死,也不能让北洋海军困守威海卫军港,于是几天后他再次电令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退至烟台”。革职留任的丁汝昌自知自身难保,回电李鸿章:“至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唯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同时他也提出北洋水师株守口内的原因“敌舰疾驶封堵威口,则我船在外进退无路”。见丁汝昌已经心灰意冷,置之生死于度外,1月24日李鸿章再次回电丁汝昌:“汝既定见,只有相机妥办,廷旨及见帅均望保全铁舰,能设法保全,尤妙”表达了自己和朝廷的真实想法。李鸿章只关心铁甲舰的安危这样丁汝昌大为心寒,等待援军的丁汝昌对于清廷“乘间出击”的命令并未执行,继续“避战保船”。占领荣成之后,大山岩派出大量侦察兵查看清军的布防,经过几天的搜集和研究最终制订了攻占威海卫的作战方案。日军兵分两路直扑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将南岸炮台作为第一个进攻目标。第六师团为北路即右路纵队,担负从东路直逼南岸炮台,为主攻,第二师团作为南路即左路纵队,任务是绕到南岸炮台西南侧,切断后路,与右路纵队成为夹击之势。当时李秉衡派遣孙万龄驻守威海卫酒馆集一带,孙万龄是嵩武军分统,李秉衡很看重孙万龄“兵固单,尤苦无将,前敌敢战之将,仅一孙万龄”孙万龄的部队武器装备很差,兵勇混杂,正如戴宗蹇所说“勇新器旧,以当骄兵,极可忧矣”,北路日军没有遇到太大阻碍已经进入鲍家村,崮山后一带,李秉衡要求威海陆军主将,绥巩各军统领戴宗蹇率领北岸绥巩军协同孙万龄夹击北路日军,戴宗蹇派遣分统知府刘树德带领绥军两营援助孙万龄,李秉衡又派威海西路上庄口总兵李楹率领福子军3营前来援助,此前孙万龄收编了从荣成西退的阎得胜河防军5营,汇合威海南路兵力达12营,6000人左右。1月24晚,日军开始西犯,孙万龄在白马村驻扎伏击日军,日军被击毙军官1人士兵10人后东撤。阎得胜和刘树德部没有配合孙万龄而是选择西逃,到1月26日总兵孙万龄只得率领2000余人与日军南路在桥东交战,到1月28日,孙万龄寡不敌众败退,南路日军控制桥头,威胁温泉。由于丁汝昌的海上防线比较严密,首先他们开始几种主要力量去夺取分布在威海卫周围的炮台(威海卫陆军约有5000人,每个炮台就约有50人),这些炮台易于各个击破,如果夺取这些炮台,将这些炮口调转方向,北洋舰队和刘公岛都将在日军的火力之下,同时也可以切断北洋海军的退路,阻击陆军的增援,日本联合舰队同时将海上要道封锁,希望通过围困北洋海军来彻底消灭北洋海军。面对这个形式,丁汝昌想要带领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可是日本联合舰队的船舰速度快,数量多,出海作战危险性很大,这让他否定了这一想法。如果死守威海卫军港,如果岸边炮台被日军夺取,北洋舰队同样难逃覆灭的命运。1月16日,丁汝昌曾经向山东巡抚李秉衡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认真部署兵力,加强陆路防御。然而不懂战术的李秉衡没有按照丁汝昌的要求集结兵力来抗击日军,却任由兵力继续分散于山东半岛各处,并没有刻意去集中兵力。在当时这些军队从属于李秉衡,李鸿章无权调度这些军队。当时在烟台驻扎了有李秉衡的军队,1月29日,孙万龄败退,日军逼近南岸炮台,丁汝昌向李秉衡求援,李秉衡以“若再调人,无人守卫烟台”为由对威海卫战争置之不理。李秉衡处于自己的防务要求开始和丁汝昌相互扯皮,而日本陆军司令大山岩和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却是紧密配合,相互联系,荣成一战更是让日军将士士气大振。到1月30号,佐久间和左马太率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率领的第六师团南北两路日军汇合后在大山岩的指挥下发起对威海卫港南帮炮台的总攻,摩天岭炮台(冬青顶炮台)争夺战尤为惨烈,日军随军记者关于摩天岭炮台这样记述“摩天岭是群山中最高的山峰,为陆地防御最险要之处。炮垒峨峨,高耸入云,仰头才能望到。附近有炮台数座,皆似胸墙相连,蜿蜒曲折,沿山构筑,其长度连万里长城也要退避三舍。敌军据守炮台垒,实行其擅长之防守战术。”摩天岭作为一个制高点,这场争夺战必将十分惨烈。炮台设有行营炮8门,守军为巩军新右营500人,营官是被村民称为“硬汉子”的周家恩,日军右路支队在大寺安纯的指挥下发起进攻,最初日军损失惨重,日方记载“我军立即进逼垒下,敌发大炮防战,我亦发山炮迎战。两军战正酣,山动谷鸣,地轴为倾。敌兵在垒下预设地雷,我兵误逾其上,爆然燃炸,黑烟冲天,我兵势稍沮。”后来日军从摩天岭西侧山头发起进攻,当日在别的山头观望的村民说:“清军大旗倒了三回,硬是竖起来三回”,最终炮台守军全部阵亡,摩天岭炮台被日军占领。占领炮台后,日本陆军少将大寺安纯十分激动要求在摩天岭炮台拍照留念,被“定远”号炮手发现开炮射击,最终炸死大寺安纯,大寺安纯也成为威海卫战役日军阵亡最高级别的将领。此后前岭,龙庙,皂埠嘴等炮台一一被攻克,南帮炮台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南岸统领刘超佩逃到北岸,南岸的溃败让李鸿章十分愤怒,电令丁玉昌将逃回的守台营官就地正法,同时他再次电令丁汝昌:“带船乘黑夜冲出,向南往吴淞”,但是丁汝昌已经下定了驻守军港以死报国的决心。丁汝昌为了防止南岸炮台对北洋海军和刘公岛构成威胁就下令北洋海军炮轰被日军控制的南岸炮台。,南岸最大的炮台是皂埠嘴炮台有五门克虏伯大炮,该炮台不处于北洋海军火炮的射程之内,但是该炮台配有加农装置可以威胁整个刘公岛,如果该炮台被占领,对刘公岛和北洋海军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于是丁汝昌和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商定派护军前营帮带洪占魁和定远舰炮手头李升组织起一只奋勇25人乘坐鱼雷艇登陆将其炸毁,日军刚在皂埠嘴炮台竖起日旗就被炸毁“炮台突时坍塌,台上日兵飞入空中”,避免了这个致命的威胁,之后,丁汝昌再次派出数百人组成的敢死队意图夺回南岸其他炮台,敢死队作战勇猛,一度接近日军前线司令部。在到达龙庙嘴炮台时,敢死队遭到日军优势兵力的合围,全部自杀殉国。这个事件被记录在日本发行的《日清战争实记》里。此时的清廷内部主和派逐渐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尽快对日投降可以避免威海卫战役的继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保障北洋舰队的安全,1月31日,清廷全权代表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恒,邵友濂到达日本广岛请求与日本停战议和,日本借口2人身份地位不高,且日本要求条件过于苛刻,议和破裂。2月1日,日军占领南帮炮台之后,迂回向西,攻击孙万龄部,孙万龄败退酒馆(今天牟平以东),当日晚,丁汝昌到北岸炮台与戴宗蹇商量对策,戴宗蹇说:“所散兵勇召集不回,并台墙守军西去,全台只剩十九人”,丁汝昌说:“孤台不支,恐资敌用,我船及岛将立见灰烬”,后下令炸毁的北帮炮台以免资敌,负责威海卫南北帮炮台的统领戴宗蹇在退到刘公岛后羞愧自杀。2月2日凌晨,日军占领北帮炮台,之后日军攻陷威海卫城标志着陆上战斗结束,此时日军对北洋舰队和刘公岛已经形成夹击之势。2月3日,光绪再次致电“年内丁汝昌等电,所筹大股扑来,起锚出港东西分布,合力抵御等语,皆以尽力迎战为保船之计;若株守口内,待彼水陆合攻,必致全船资敌而后已,后患何堪设想?著李鸿章饬海军将士,力筹保全海舰之法”伊东佑亨率领联合舰队排成单列纵阵对驻守威海卫港内的北洋水师和刘公岛发动猛攻,由于西口设有水雷,日本联合舰队速度最快的第一游击队在西口外担任警戒任务,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到达东口,轰击刘公岛上的东泓炮台,本队在口外负责策应。日军已经控制的南岸炮台也开始发炮射击夹击刘公岛守军。当时的形势,日方记载“是时,威海卫港附近各地均为日本占领,北洋舰队所恃惟刘公岛,日岛诸岛,港外则有优势的日本舰队封锁,北洋舰队已陷入重围之中。而丁汝昌以下毫无屈色,努力防战”,北洋海军和刘公岛以及日岛的守军誓死抵抗使联合舰队始终不能靠近港口,并击伤日军舰“筑紫”和“葛城”。双方炮战一天,日军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只得撤退,丁汝昌则派人赶往烟台向登莱青道刘含芳求援。日军稍作休整,制定了一套偷袭港内北洋水师的策略,伊东佑亨在2月4日深夜派遣鱼雷艇将南口拦坝打开一个缺口,于是2月5日凌晨日军依靠10艘鱼雷艇偷袭来逼迫北洋海军出港决战,鱼雷艇被清军发现在被击退5艘,但是一枚鱼雷击中了北洋海军的旗舰也是亚洲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号的尾部并造成船体漏水,定远号击沉了日本的“第九号”鱼雷艇,被鱼雷击中的定远号只能搁浅到刘公岛南部浅滩充当炮台使用,此后北洋海军又有几艘军舰在日军鱼雷艇的偷袭中沉没了,形势危急。定远管带刘步蟾十分自责“身为管带,而如此失着,实有渎职之罪,今惟一死谢之!”丁汝昌劝说:“此乃余之罪,切莫存有此念!”后来把提督旗移至靖远号。天明,伊东佑亨率领联合舰队22艘军舰再次强攻无果,只得撤退。尝到甜头的日军5艘雷艇再次于2月6日对北洋水师发动偷袭,日艇“小鹰”号击毁了装甲巡洋舰“来远”,练习舰“威远”,辅助船“宝筏”也在偷袭中被击毁。当天下午,日本联合舰队再次正面强攻,北洋水师顽强抗击日军,经过激战,日军再次撤退。北洋水师在日军的多次偷袭遭受重创。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困守威海卫军港,势必会消耗殆尽,2月6日晚,丁汝昌召开紧急会议,大家都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2月7日,伊东佑亨乘坐旗舰松岛号率领日本联合舰队23艘舰艇正面强攻威海湾里的北洋海军,企图全歼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和刘公岛,日岛炮台守军协同作战,发炮还击。联合舰队旗舰“松岛”,日舰“桥立”“秋津洲”,“浪速”被击伤,鱼雷艇被击毁5艘,此时北洋管带王平率领鱼雷艇佯装袭击日本舰队,王平率领的13艘鱼雷艇和飞霆,利顺二船从西口出发临阵脱逃,逃亡烟台。关于当时的情形,英籍洋元戴乐尔记载“以全速向西港口进发,继而向港外逃遁”,时人姚锡光“我管带鱼雷艇王登瀛甩雷艇十二艘从西口驶逃”,原来是王平和福龙号鱼雷艇管带蔡廷干借出击的名义乘混战逃离威海卫,伊东佑亨派航速最大的第一游击队进行追击,仅有王平乘坐的福龙号鱼雷艇侥幸逃到烟台。当天,日舰扶桑,筑紫等十三艘轮番轰炸日岛,日岛守军将领康济号管带萨镇冰率领部下猛烈还击,双方炮战一天,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由于炮台受损严重,日岛的弹药也已经耗尽,丁汝昌只好召回萨镇冰部撤回刘公岛,此时,刘公岛的门户——日岛炮台也落入日军之手,北洋水师大势已去,丁汝昌发电报给李鸿章告急求援。鱼雷艇的逃跑让北洋海军士气大跌,2月7日晚部分海军将士和岛上上千百姓到海军公所向丁汝昌求生路“雷艇既逃,军心更乱纷纷直向丁统领求生路。统领恐军心有变,只得温言慰之,但告各军粮草已绝,炮弹垂尽,进无以战,退无以守”。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人也开始劝说丁汝昌投降日军,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里,战败投降是很自然的事情。当日,丁汝昌派信使前去烟台求刘含芳“昌等现惟力等死守,粮食虽可敷衍一月,惟弹药不充,断难持久。求速将以上情形飞电各帅,切恳速驰各路援兵,星夜前来解此危困,以救百姓十万人性命,匪特昌等感大德矣。”此时山东巡抚李秉衡根据鱼雷艇逃散后,上书清廷,说北洋舰队已经覆灭。2月8日,李秉衡的奏折在朝廷传开了,军机大臣翁同龢“愤闷难言”,吏科给事中储成博奏请“电饬李秉衡将丁汝昌密速在军前正法”。当日晚,英国商船“益生”号经过威海到达烟台时成刘公岛仍挂龙旗,可见威海卫并未失守。当日,北洋护军绥巩军炮术教习,德国人瑞奈尔与帮办“定远”管带英国人泰来,医官英国人克尔克会见威海卫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和山东候补道严道洪密议投降事宜,瑞奈尔出面劝降丁汝昌“事势至此,徒多杀士众,无益也。曷以船械让敌,士民可保全。可战则战,否则若士兵不愿战,则降不失为适当之步骤”,丁汝昌并未同意投降,“投降为不可能之事,在有生之时决不能坐睹此事”之后又说“余当自尽以使此事得行,而全众人之命”。此时刘公岛上大批护军营官和王玉兰带领着当地士绅百姓再次来到海军公所门前向丁汝昌求得生路。面对这种情况,“丁汝昌晓以大义,勉慰固守,若十七日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意思是到2月11日如果援军还没有来,到时候自然会给大家一条生路。2月9日,联合舰队第三游击队率先向刘公岛发起攻击,之后第二游击队也加入战斗,,南北岸炮台也开始轰击刘公岛,丁汝昌乘坐“靖远号”率领舰队迎战,上午,“靖远”被南岸日军控制的炮台击沉,仅叶祖珪和丁汝昌被救,丁汝昌被救上小艇,叹曰:“天使我不获阵殁也”,后来派遣广丙舰将搁浅的靖远用鱼雷炸沉。此时主力军舰只剩下“平远”“济远”“广丙”,丁汝昌再次电告李鸿章求援,然而徐州镇总兵徐风楼派遣援军马队3营到达潍县时,却被李鸿章调往驻守天津地区。定远搁浅停在刘公岛南岸浅滩,为了避免日军夺取定远舰对刘公岛造成威胁,2月9日丁汝昌致电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炸毁定远号,刘步蟾下了炸毁定远舰的命令,第二天,刘步蟾饮下含有鸦片的酒身亡实现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时年仅44岁,此时,丁汝昌派营弁夏景春带着求援信“如十六七日援军不到,则船岛万难保全”向刘含芳求援。并请刘含芳转告徐风楼“此间被困,望贵军急切,如能赶于十七日到威,则船岛尚可保全。日来水陆军心大乱,迟到,弟恐难相见,乞速援救。”2月10日此时援军也没有到来,英国一位海军官员记录,丁汝昌望着威海陆地的方向,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样大。结果:1895年2月11日是日本古代神武天皇的纪念日,日本联合舰队举行了遥拜仪式,仪式结束后,伊东佑亨下令今天务必全歼北洋水师,为帝国争光,伊东佑亨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对威海卫进行正面强攻,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击伤“天龙”“大和”等舰,此时,李鸿章电令丁汝昌“水师苦战无援,昼夜焦系。前拟觅人往探,有回报否?如能通密信令丁同马格禄等带船乘黑夜冲出,向南往吴淞,但可保铁舰,余船或损或沉,不致赍盗,正合上意,必不至干咎,望速图之”,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丁汝昌陷入了绝望“奈口外倭舰雷艇布满,而各舰皆受重伤,子药将近,无法冲出。水陆兵勇又以到期相求,进退维谷。至夜间,又有水陆兵民万余人哀求活命”,此时北洋舰队人心涣散,投降之风盛行在官员之中。丁汝昌见陆军来援助无望,便要求各军炸毁舰船,但此时已经无人执行他的命令了。对于投降,丁汝昌从未考虑过,因为伊东佑亨再送给丁汝昌劝降书之时,丁汝昌回复:“汝等可杀我,我必先死,断不能坐睹此事”表达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此时海军公所外面已经挤满了等候消息的军民,时间已经过了子时,援军仍然没有要来的迹象,此时已经是新的一天,2月12日了,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只得重新审视这封1月25日英国军舰“塞文”号转递日军的劝降书,经过思考,心灰意冷的丁汝昌提笔写下了那封后人争议的投降信《致伊东水师军文》:“革职留任北洋海军提督军门,本军门始意决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今故欲保生灵,愿停战,将在岛现有之船即刘公岛并炮台军械献与贵国,只求勿伤水陆中西官员兵勇民人等命,并许其出岛归乡”。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给李鸿章写完绝笔信,随后饮下一杯含有鸦片的酒,三小时后不治身亡,终年59岁,主战派将领护理左翼总兵兼“镇远”管带杨用霖(接替林泰曾)和护军统领张文宣相继自杀殉国。2月14日威海卫营务处提调牛昶昞和“广丙号”管带程璧光携带投降书乘坐“镇北”炮舰代表北洋水师前去投降,双方代表在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上签订了《威海卫降约》标志着北洋海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2月17日上午,日本联合舰队在旗舰“松岛号”带领下从百尺崖出发,排成单列纵阵从西口进入威海卫军港,控制了北洋海军剩下的10艘军舰(4艘军舰,6艘炮艇),各军舰都升上了日本军旗,刘公岛也降下了龙旗升起了日本军旗,这标志着威海卫的陷落也标志着那个曾经威震亚洲的北洋水师的覆灭。2月17日下午,“康济”号载着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人的灵柩和陆海军官兵洋员离开了刘公岛铁码头,日本联合舰队鸣炮致哀。影响:威海卫战役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打破了清朝统治者自以为“自强中兴”,“”“中外和好”“一片祥和”的迷梦。北洋海军覆灭,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大大降低,这也刺激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想要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欲望。自从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清廷就开始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开始将大量的银子用于修园子,为了修园子讨好西太后慈禧,醇亲王奕澴等人主张挪用海军军费来筹措银两修建颐和园,翁同龢称之为“以昆明易渤海”,当时修建颐和园花费1100万两,挪用海防经费860万两。1894年丁汝昌奏请60万两白银用于添置弹药器械,户部始终没有拨付这足以见得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也注定北洋水师不可能真正作为一支强有力的国防力量来抵抗外来侵略。北洋舰队覆灭暴露许多清朝海军问题,舰艇年龄老化没有更新设备导致行动迟缓,火力差。北洋海军训练很差,官兵军事素养不高,贪生怕死。1891年,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炮舰和运煤船在烟台与旅顺口,威海卫等海军基地之间,从事日益增多的旅客运输业务”表现了北洋水师一些舰艇不务正业,海军军事管理差等特点。“倭不度量力,敢与上国争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固步自封,不了解世界形势,醉生梦死,愚昧保守。威海卫战役结束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的“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扫除了清朝统治者的妄自尊大,盲目乐观的心态,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意识到了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促进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坚持“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人道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封建保守的传统观念开始受到巨大冲击,一批封建官僚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如翁同龢自责“报国无才”认为“故辙不改,无以自振”发出了“改革旧章,发愤自强”的呐喊,统治阶层的帝党官僚开始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走向联合,发出改良这个时代最强音,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一系列爱国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解放,同时也为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能,推动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