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概述(一)流行性出血热为何改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概述(二)肾综合征出血(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损害等为特征。病原学(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Hantavcrus,HV)所引起,HV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汉坦(Hantaen,HTN)野鼠型,病情重;汉城(Seoul,SEO)家鼠型,病情中型;多布拉(Dobrava,DOB);普马拉(Puumala,PUU)辛诺勃(Sinnombre,SN)。病原学(二)本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病原学(三)HV可引起两大类疾病: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以严重的呼吸窘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PulmonarySyndrome,HPS)。死亡率高达45%。病原学(五)S片段编码病毒核蛋白,核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非中和抗体,在免疫保护中起一定作用。M片段编码病毒膜糖蛋白,包括G1和G2。G1区有抗原决定簇的主要部分,决定汉坦病毒毒力、传染性、中和活性。武汉地区应用基因扩增及测序的方法发现我国HV的G1存在基因变异。L片段编码L蛋白,L蛋白主要是病毒多聚酶(或转录酶)蛋白,在病毒复制中起主要作用。流行病学(一)流行分布及疫情动态本病流行较广,主要疫区分布在亚欧大陆,并且不断有新的疫区出现。我国1984-2000年发病近100万,死亡2万,病死率平均2.02%。1986年全国病死数与2000年比较,全国下降86。14%。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姬鼠,城市的传染源是褐家鼠。易感性人类对本病毒并非普遍易感,感染后发病与否与感染病毒的型别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近年研究,观察到野鼠型和家鼠型HV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多数呈隐性感染状态,家鼠型比野鼠型隐性感染率高。但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家鼠型型出血热的疫情呈上升趋势。流行特征和疫区分型多呈散发,可局部地区爆发,多发生在集体居住的工棚及野营帐蓬中,国内疫区有河湖低洼地,林间湿草地和水网稻田等处。疫区分型:姬鼠型:分布于亚洲,流行于秋冬季。家鼠型:分布较广,流行于春夏季。混合型:发病机理(一)病毒作用:受HV感染细胞可出现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肝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繁殖,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临床上分为5期。发热期:起病急,“三痛”“三红”现象-病毒血症。实验室检查:WBC上升、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异淋,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低血压休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少尿期:多于病程第5-7天出现。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甚于出现尿闭。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每日尿量可达3000ML以上。恢复期:一般在病程的第四周开始恢复,尿量恢复正常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家鼠型发病季节主要在4-6月,野鼠型发病季节主要在10月至次年1月,于4-6月有一次小高峰。临床表现。实验检查:一血常规、尿常规。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诊断(二)特异性实验诊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放射免疫试验预后本病死亡率一般在5%-10%左右,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近年来,由于治疗措施的改进,因休克、尿毒症、肺水肿等死亡的病例逐渐减少,而死于出血的病例相对增多。治疗三早一就地针对各期病理生理进行相应治疗预防灭鼠和防鼠灭螨、防螨加强食品卫生做好消毒工作注意个人防护病例1患者男性,39岁,因“畏寒发热、全身酸痛3天”2002年3月13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腰痛,有明显头晕、恶心。于门诊予氟罗沙星抗炎1天、对症治疗,无效。经门诊拟“发热待查”收入院治疗。查体:体温38.2ºC,血压121/72mmHg,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叩诊不扩大,心率82次/分。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不大,双肾区轻叩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尿常规:RBC++、WBC+、PRO2+。(12/4)血常规:WBC:5.3×109/L,N%:48.6%,L:37.1%。Pt:88×109/L。肝功能:ALT:252IU/L,余正常。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双肾集合系统回声增强。(18/3)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IgM)阳性。病例2患者男,45岁,住院号:59169。住深圳南山区大冲村建筑工地,厨师。因畏寒、发热伴全身酸痛3天于2001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40℃,为持续性发热。伴全身酸痛、乏力。曾在当地诊所诊治,疗效欠佳,转我院,在门诊查体温38.7℃,胸透示:左下肺纹理增粗,紊乱。血常规异常(见下),拟诊“肺内感染,血小板减少”收内科。居住处有鼠类活动。入院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