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_第1页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_第2页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_第3页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_第4页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摘要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在国家层面加大了创新力度,省域层面也加入了这个队伍。本文以“双轮驱动”视角下,测度了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分析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通过提出“产业水平”和“创新环境”两个维度,分别测量中国各省区的产业和创新发展实力和环境。

基于2012-2019年的数据,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等综合测度方法,得到了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排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整体创新驱动力最强,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整体处于较弱状态。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各省区产业水平、创新环境和创新驱动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导致了地区差异。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综合测度构建了一个包含产业和创新环境两个维度的创新驱动力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定量评估中国各省区创新驱动力的方法。同时,在探讨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为各省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和经验。

关键词:双轮驱动,创新驱动力,产业水平,创新环境,省域差异,动态演进

双轮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

一、引言

中国已经进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时代。2012年,中国全面启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项政策和措施也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同时,中国也在推进“双轮驱动”,即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驱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和质量提高。在这个新发展阶段,各省区的创新水平和竞争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本文以“双轮驱动”视角为切入点,测量了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分析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通过提出“产业水平”和“创新环境”两个维度,分别测量中国各省区的产业和创新发展实力和环境。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在探讨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为各省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和经验。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对于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力的测度和分析逐步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指标和方法。Wang等(2019)采用TOPSIS法,以人才资源、科技创新、开放度、科技服务等指标,测量了中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Zhang等(2018)从企业创新、政策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量了中国各省市的创新能力。李等(2019)以“创新来源”、“创新输出”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各省市的创新能力。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指标,但是往往局限于部分维度和指标,对于创新驱动力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的研究尚属不足。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本研究以“双轮驱动”视角,提出“产业水平”和“创新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可综合测量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

(一)产业水平维度

产业水平维度包括了省区层面的产业结构、创新品种和产业生产率等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产业结构:指不同行业在总GDP中的占比,反映经济转型和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

2.创新品种:指省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反映省区科技创新业态的多样和发展优势。

3.产业生产率:指行业效益和相关经济指标,反映省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创新环境维度

创新环境维度包括了科技投入、人才流动、政策扶持等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科技投入:指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科技机构的经费投入和科技元素相对密度,反映省区科技创新的资金、资源、设施等支持情况。

2.人才流动:指省内人才流动指数和高层次人才留存情况等,反映省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和优势。

3.政策扶持:指省级科技计划和政策文件的支持情况和落实的效果等,反映省区政府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投入和实效。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等综合测度方法,得到了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排名。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各省区产业水平、创新环境和创新驱动力的动态变化趋势,以揭示地区差异的形成和演进规律。

四、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的产业水平和创新环境,并进行了权重分配和综合测度。结果如下:

表1.中国各省区创新驱动力排名

产业水平创新环境创新驱动力排名排名排名北京市111上海市222广东省333江苏省444浙江省565四川省1056河北省6147湖南省978福建省7119天津市81310山东省12911河南省111012江西省131213安徽省14814辽宁省151515重庆市171616吉林省181817黑龙江省162118云南省231719山西省192320贵州省271921陕西省212522内蒙古自治区2031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42624广西壮族自治区252225海南省262426青海省282727宁夏回族自治区292928西藏自治区303029甘肃省312030

从排名结果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创新驱动力最强,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整体处于较弱状态。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区的创新驱动力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的贫困、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对其发展造成了较大困难。

本研究还分析了各省区产业水平、创新环境和创新驱动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发现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导致了地区差异。例如,江苏省在有力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引导外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经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而贵州省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

五、结论

本研究以“双轮驱动”视角为出发点,以产业水平和创新环境两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综合测度的创新驱动力指标体系,测量了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分析了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

从研究结果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创新驱动力最强,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整体处于较弱状态。这种地区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区位、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差异。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测量和分析,但既存在数据的滞后性,又存在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因此,还需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研究,完善指标体系,提高分析精度,为各省区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经验借鉴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创新驱动力强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也印证了“双轮驱动”模式的正确性,即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各地区的政策扶持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强。政策扶持的科技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政策引导下,科技创新才能更快地落地实施。同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各地区需要加强政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本地区的创新驱动力提供多重保障。

总之,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正在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各地区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创新驱动力与人才吸引力密切相关。具有优秀人才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高水平科研人员和优秀人才,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各地区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落户和发展。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地区的创新驱动力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支持上加强企业的创新导向,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

最后,本研究认为,创新驱动力的提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除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主体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各行业、各领域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正在不断提升,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各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创新驱动力的提升需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文化,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创业,积极投入到研发、技术升级等方面。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创业中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共同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此外,本研究认为,创新驱动力的提升还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政府需要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属性,加强科技管理和服务,改革科技评价体系,鼓励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转移。同时,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人才强国。

总之,中国各省区的创新驱动力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