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_第1页
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_第2页
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_第3页
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_第4页
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北陈氏中医内科历代医家生平及著作考(上)陈康【摘要】[目的]从生平、著作等角度对浙北地区陈氏中医内科最早的四位医家即陆兰坡、张希白、吴炳、吴仁培进行考察.[方法]以传承谱系为线索,通过对《嘉善县志》《嘉善名医传略》《浙北医学史略》《浙江医人考》《浙江省人物志》等史料及陈氏中医内科相关著作的研究,结合陈氏后人评述,对陈氏中医内科四位始祖的生平及著作进行考证和整理.[结果]经考证,清代乾隆时期的青浦名医陆兰坡为陈氏中医源头,至今已将近三百年.其传人张希白,不仅精于医术亦弘扬医道,著有《药性蒙求》《斑疹新论》《临证碎玉》等著作.其弟子吴炳古道热肠,学识渊博,著有《证治心得》12卷吴炳之子吴仁培,学验俱丰,著有《延陵医案》3卷.[结论]嘉善陈氏中医,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陆、张等四位祖师不仅医术精湛,仁厚待人,并且将经验著于书中,流传后世.陈氏中医内科是浙派中医在浙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分支,具有很高的学习及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6【总页数】5页(P449-452,457)【关键词】陈氏中医内科;陆兰坡;张希白;吴炳;吴仁培;浙医;生平;著作【作者】陈康【作者单位】嘉善县中医医院浙江,嘉善31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嘉善陈氏中医内科历史源远流长,是浙派中医在浙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三百年来,历经陆兰坡、张希白、吴云峰、吴树人、陈良夫、陈可南、陈大志,最后传至笔者(后四代均为父子相传)已有八代,其中以陈良夫最为著名。陈良夫,名士楷,号静庵,为笔者曾祖。其以擅长治疗内伤杂病、温病等而闻名,原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长范耀雯为之题〃国医导师”匾额[1-3]。其部分医案、医论分别经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丁学屏教授整理后编辑成《陈良夫专辑》及《分类颍川医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28年秦伯未先生编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4]及1964年版《中医内科学讲义》[5],亦将陈氏医案收录其中。陈氏在世时有门人将近30,时号陈派。2017年陈氏中医内科被嘉善县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本文将对陆兰坡、张希白、吴炳、吴仁培4位陈氏中医内科始祖的生平及学术著作予以介绍。1生平及学术成就介绍1.1始祖陆兰坡,陈氏中医的源头据陈可南先生手稿记载,陆兰坡先生为江苏(今上海)青浦县人,生卒年代在乾隆、嘉庆年间。除了《斑疹新论》一书中张希白先生曾经提及字元坤、讳其焕外[6],目前尚未在公开文献中发现其相关事迹。不过通过考察,笔者发现当时青浦周边的中医环境非常繁盛,不谈毗邻城市苏州康熙、乾隆年间的叶天士、薛生白,即是青浦当地的何氏中医,也已有20余世的传承。结合先生后人名医辈出的情况,有理由相信陆先生在医学研究上应颇有心得。1.2祖师张希白,一个被忽略的中医大家先生名仁锡,清代嘉庆、道光时人,受业于陆兰坡,祖籍江苏青浦[1]。从《药性蒙求》序中可知其在1854-1855年间迁居浙江嘉善[7]2,可谓是海派中医传入浙江的先行者。据《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仁锡于斑疹,颇有研究,倡言证脉相参,不可偏执一见。”[8]与对陈良夫千余字的介绍不同,《嘉善名医传略》(1981年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嘉善分会编撰)及《浙北医学史略》(1981年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嘉兴地区分会陆文彬等编撰)对张先生的介绍仅有数言,但陈大志先生对其却极为推崇。近期笔者将现有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其确有过人之处。先生〃以儒术行医,精于诊切”[1],民国18年10月,由秦伯未先生编撰、方公溥先生参校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第四辑收录了先生〃伤寒”〃温热”〃肿”“痢疾”〃痰”等诸多医论、医案[9]。1922年丁甘仁门人、曾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及建国后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的叶劲秋先生偶得张氏医案残本,如获至宝,整理后当年即交付《中医杂志》予以发表。2000年该残卷被题为《临证碎玉》由《浙江中医杂志》分两期予以再刊。2012年2月该医案被全文收录于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委员王咪咪先生主编的《古医案评述》一书,并将其作为〃只推荐医案,不予评价”的代表,指出〃虽无评按,但亦说明了推荐者(叶劲秋先生)对所推荐病案的崇敬之情”[10]。《临证碎玉》医案多为重证、难证,众多医家束手无策,张氏能切中病机,一、二剂药后患者即转危为安,霍然而愈,实属不易。针对当时斑疹横行,众医家语焉不详,且鲜有专书立论的情况,先生撰《夺锦锁言》一书,专门立论,书中对斑疹的病因(风邪、伤寒、温邪、热病、伤暑、时行、内伤、阴虚、阴寒)、病位、治法,验案,常用方剂、特殊情况(蓝斑)等临诊心得―予以介绍。民国22年该书经叶劲秋先生整理,秦伯未先生校订后交由上海中医书局发行,发行时叶氏为〃取其明显”将书名改为《斑疹新论》。张氏不止精于医术亦弘扬医道,历时数载,编撰《药性蒙求》一书。该书由当时曾任江苏邳州知州的张心渊先生作序,从序中可知此书成于咸丰丙辰年,希白先生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专为补皇甫云洲先生《名医指掌》所论药性不详之不足。该书所录药物为张氏常用之药,共有433种,按来源将其分别划入草部、木部、菜部、果部、谷部、金石部、土部、水禽部、兽部、虫部、鱼鳞介部及人部共计12大类。其中,草部最多为191种,木部次之为77种,水禽部最少为5种。为“使初学者便于记诵”[7]1,《药性蒙求》与《药性歌括四百味》相同,采用了四字一行、四行一段、一段一药的记录方式,并在四言歌诀右侧添加小字,少则数字,多则二三百言,其内将自身体会、各家所言及鉴别储存方法择要录之。这样的记录方式便于初学者诵记,亦便于更深入的学习。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陶晓华教授等将《药性蒙求》归入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并列的具有较为深远影响的四本清代普及类医著之一[11]。1.3祖师吴炳,古道热肠,学识渊博吴炳先生,字云峰。国子生,候选府经历[12]。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光绪十年(1884年)[13]。先生本姓陆,因同里吴善杨无后,遂嗣于吴家。《嘉善县志•行宜传记》载其〃少聪颖,家贫勤学,不屑于章句,凡壬遁、天文、兵法家言,靡不究心......弱冠从七汇张希白游尽得其传,长于杂症一科,求治者辄效,户夕卜履满”[13]。先生兴趣广泛,奇门遁甲无所不及。曾因嘉兴长期干旱,先生多次准确判断雨情,被嘉兴知府授予“理不违数”匾额。《嘉善名医传略》言先生生平淡于名利,为人振奇磊落,或啸傲林泉,或徜徉乎山水之间而自乐。《嘉善光绪县志》总编撰顾福仁先生[14]在《证治心得》的序中曾有如下描述:〃(先生与)诸君子篝灯一室,呵毫而笑。”先生生性洒脱,本当无所牵挂,然其年幼家贫,深知百姓穷苦,故多有仗义疏财之举。《嘉善县志》记载其〃贫病乞诊者,不取其酬,且赠之药,性好施予,凡茕独之抑给予同善会者,每苦额溢,岁暮必筹钱米絮衣择优给之”[13]。先生不仅乐善好施,更以百姓疾苦为己苦,故未及而立之年即已着手将生平所学著作成书,为百姓所用,这才有了“阅二十年,裒然成帙,复为之芟芜订谬,凡三易稿”[14]后《证治心得》一书的问世。先生本意不为名扬后世,只为集心得传于同道。据《嘉善名医传略》记载该书原名《证治集腋》,为〃述而不作,集腋成裘”之意,后先生发现〃见疾病的源流无不疏浚,非卓有心得者不能辨此”,始在论述中参入张希白先生及自身的观点并将〃集腋”改为“心得”,故《证治心得》自序有〃此书意旨半出古人,间有张师所论说及平生临诊所得为之补缀”之说。虽有如此插曲,然此书仍以公正立言,博采众家之长为主,共引书目64家,上至《素问》《灵枢》,下至《霍舌L论》,论及医家数十人,收录方剂695首。《证治心得》全书共12卷,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挟妇、幼、耳、鼻诸科。其论述以病证为纲,共录病证107种。首卷以六淫致病开篇,其后或以病因、或以病位、或以病情表现将诸病集结成册。具体到各个病证,先生一般从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首先提出病名,其次论述病机,然后结合症状表现,予以辨证论治,最后介绍脉法及具体选方药物组成。对于部分进一步病变可危及生命之证,先生于脉法之前专立死证一项,详细介绍死证的病因、表现、有无施救可能等以警示后学。此书一经问世,江浙医家皆以珍贵为藏。嘉属一带为医者,治杂病咸宗其法[2]。民国十一年(1922年),其三世孙济民,有感其祖成书廿稔,垂老始定,尚未刊以问世,为使先祖之业不坠,乃复请陈良夫门人孙凤翎校理三年,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付梓出版,并请时任商务印书社监理的张元济先生题写书名。《证治心得》刊印版开篇为吴云峰及其三子即吴树人、吴调卿及陆寿田先生的照片,照片之上均由曾任兵部郎中、湖北襄阳道道台的钱铭伯先生为介绍各人所题写百字诗文。照片后页列有个人传记,分别为《吴云峰先生传•嘉善县志之行谊传》《清蹴贡吴君树人家传》《清山阴训导吴府君家传》《清江西试用知县陆寿田先生家传》。其后为当地名士顾福仁先生及周葆元先生为该书所做的序言。全书每页左下角小字均提〃惜阴书屋”四字,为云峰先生书房之名,取珍惜光阴之意。1.4祖师吴仁培,学验俱丰,传道授业吴仁培,字育生,号树人[15],云峰先生冢子也。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生资性明达,未冠登胶庠,试列优等。曾设诊于上海、枫泾、平湖、朱泾、钟埭等处。治病多奏效,远近病家,延请轻舟还,不计重聘。诊脉定案,治病求源,尤对《内经》研究颇深,信手拈来,为名流所推重。青浦名医陈莲舫先生曾谓嘉善来之患者:〃魏塘有吴树人先生在,学识经验俱富,何必舍近而就远焉?”[2]先生医名胜过其父,授业门人,先后有十余人,其姣姣者如陈良夫,名望盛极一时。经常勉励弟子等人:〃良医功同良相,可为人造福。”其著《延陵医案》三册,延陵为吴姓发源地之一,书名为此有认祖归宗之义,该书由良夫秘藏,部分录入《颍川医案》之中。先生亦承父志,济世为怀。据《嘉善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年(1884年)遭父丧后,仰承先志,仁济为怀。盛夏隆冬,辄至城门口为贫病者施诊给药,或与鳏孤寡独者,给予钱资,从而活人无算。”2医著选按2.1《药性蒙求》之论党参、高丽参及东洋参2.1.1原文论高丽参。药性诀:高丽参温,虚寒挟湿,火旺水亏,方中莫入。注解:去芦。余少时未闻有人用过,道光年间用者渐多,大约中气而有寒湿者宜之。曾见一人,加人参于补药中颇安,因价昂而以高丽参代之,眼下遂觉胸中烦热,齿燥咽干。此性之偏于湿也,故述之以(备)考[7]24。论西洋参。药性诀:西洋参寒,火燥堪治,止嗽除烦,肺虚赖此。注解:苦寒微甘,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宜糯米放上蒸,用姜制则益元扶正气。西洋参蒸桂圆肉,肠红服之神效。一名代参膏[7]25。论东洋参。药性诀:〃东(洋)参温平,近今颇行,其功益气,可代辽参。”注解:性温平与西洋参性寒平者不同,无力之家以之代辽参用,亦有效。其参外皮糙中细,热蒸之亦清香与辽参味同,微带羊膻气,入口后微辣,为个别耳,出日本(东绥)也。白色者不佳,取透明如肉及近芦有横纹者(真)[7]25。2.1.2按语《药性蒙求》成书于1856年,距明代龚廷贤1615年著作《药性歌括四百味》(以下简称《四百味》)已过去两百余年。在《四百味》的基础上,《药性蒙求》对录入药物的品种进行了增减、对歌诀的编排进行了调整,同时以小字形式对药物的性味、储存等情况进行注解。如本文所举西洋参、高丽参及东洋参三例,《四百味》均未述及,为张氏所处清道光嘉庆时期的常用参类。通过四言歌诀的诵读,可以快速掌握这三种参类的性味特点。西洋参弓|入中国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汪昂《本草备要》对其已有记载。《药性蒙求》不仅对其歌诀进行了编排,还针对西洋参性味的特点,介绍了张氏的常用配伍心得。糯米、姜、桂圆性温或热,与西洋参相配一则引药入经,二则寒热并用,补益同时又可防西洋参过寒伤人,三则方小简便,易于坚持。之所以在众多温热药中选择糯米、姜、桂圆为张氏经验之谈,更值得借鉴。在高丽参的注解中张氏很生动地描述了高丽参传入江南融入中医,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熟练运用的历史,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去芜存精的特点使中医拥有了长盛不衰的蓬勃生机。在东洋参的歌诀及注解中,令人感触颇深的是张氏反复强调的其可代辽参的特点,从中感受到张氏希望通过《药性蒙求》传承的不只是药物的性味,更是急病家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医者仁心。2.2《证治心得》之论不寐2.2.1原文《经》曰: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厥气客之,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半夏秫米汤主之。(《内经》不讲心,唯讲和胃而通阴阳,故用半夏秫米汤。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藏魂,目不得暝也。)景岳谓:不寐之因,病虽不一,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有营气之虚耳。凡伤寒温热之不寐者,皆外邪深入扰之也。(《伤寒论》云:阳明病不得眠,凡有邪而不寐,去其邪热而神自安,攘外即所以安内也,故治风寒宜散,温热宜清,水湿宜利,食滞宜消,仍当于各门求治之。)有痰火扰乱、心不藏神者,宜清火涤痰(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散、凉膈散之类)或痰涎沃胆、神不归舍者,宜温胆汤。虚者,六君子汤加枣仁、黄芪。胆热者口苦心'烦,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安神丸法(心事烦亢,尽夜不寐,乃心火上乘阳分,卫气不得入于阴。心火轻,天王补心丹;心火盛,朱砂安神丸)。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凡病后及夫人产后不得眠者,皆气血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以补养为君,或佐清痰降火药)。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肉桂七味丸,桂附八味丸)。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总之无邪而不寐者,营气不足也,营为血,血虚则心无以养,心虚则神不得安,或寐时惊惕,或若有紧恋,或无因而妄想,皆心肾不交所致也,当养心肾之阴,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16]。2.2.2按语《证治心得》原名《证治集腋》,为吴云峰先生为传道后人、集各家所言及自己心得而成。吴氏论不寐主要集三家之言。对于不寐的根本病机,先生引《内经》之言,从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宏观角度予以解析,以使读者立足高远。对于不寐的病因,先生引景岳所言,概括为〃邪、正”二字,以提纲挈领。对于具体辨证遣方,先生引天士之论,详加剖析。此外先生亦以小字将其自身临诊感悟及其它医家见解予以注解,如〃凡病后及夫人产后不得眠者,皆气血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以补养为君,或佐清痰降火药”“心火轻,天王补心丹;心火盛,朱砂安神丸”,即分别为吴氏援引《本草经疏》及自身临床经验对叶氏论述的补充。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固为世人敬仰,然为治病救人,集各家经验之谈,留于后世,亦是流芳,值得尊敬。3小结陈氏中医内科自始祖陆兰坡青浦创立后由张希白传入浙江,至今已近三百年。本文就陈氏内科四位始祖的生平及著作进行介绍,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3.1医疗水平高如《嘉善县志》对吴云峰的介绍:〃求治者辄效,户外履满。”又如《嘉善县志》对吴仁培的介绍:“曾设诊于枫泾、朱泾、钟埭、平湖、上海等处,治病多见效愈。”3.2后人评价高如秦伯未先生在《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中对张希白先生医论医话予以收录。如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陶晓华教授等将《药性蒙求》归入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并列的具有较为深远影响的四本清代普及类医著之一。又如青浦名医陈莲舫先生对吴树人的评价:〃魏塘有吴树人先生在,学识经验俱富,何必舍近而就远焉。”3.3传承连贯,谱系清晰,理、法、方、药自成一体除始祖陆兰坡外三位始祖均有著作留世,并在著作中注有传承脉络。三位始祖所编《药性蒙求》《斑疹新论》《临诊碎玉》《证治心得》《延陵医案》等著作与后世《颍川医案》《陈良夫专辑》合璧,自成陈氏中医内科理、法、方、药于一体。3.4医者仁心,道德高尚如吴云峰未到而立之年即立下编纂《证治心得》的初衷,《嘉善县志》记载其〃贫病乞诊者,不取其酬,且赠之药,性好施予,凡茕独之抑给予同善会者,每苦额溢,岁暮必筹钱米絮衣择优给之”。又如《嘉善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