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解读_第1页
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解读_第2页
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解读_第3页
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解读_第4页
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医药学刊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彭芬1,易受乡2,常小荣3,彭艳4,刘密1(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长沙410007;3.经穴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7;4.针灸生物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7摘要:艾灸温补脾胃即为运用灸法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方法。脾虚时会引起各种物质代谢的紊乱,而灸法对这种物质代谢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综述论述了近年来众医家运用艾灸治疗脾胃病时各种物质代谢的改变,以此来探讨艾灸的温补作用,进而指导临床运用。关键词:艾灸;温补脾胃;物质代谢中图分类号:R24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6-1237-03TheRoleofTonifyingtheSpleenandStomachfrom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pleenDeficiencyandMetabolismPENGFen1,YIShou-xiang2,CHANGXiao-rong3,PENGYan4,LIUMi(1.HunanMedicalUniversityGraduateInstituteofAcupunctureandMassage2008,HunanUniversiytofTCM,Changsha410007,Hunan,China;2.ThekeySubjectAcupunctureandMassage,HunanUniversiytofTCM,Changsha410007,Hunan,China;3.MeridianVisceraKeyResearchLaboratory,Changsha410007,Hunan,China;4.AcupunctureBiologicalInformationAnalysisKeyLaboratory,Changsha410007,Hunan,ChinaAbstract:Tonifyingspleenandstomachisthemethodthatusesmoxibustiontotreatspleenandstomachdeficiency.Moxibustionhaveagoodregulatoryroleonmaterialmetabolicdisorderswhichcausedbyspleendeficiency.Thearticalex-plorestheroleoftonifyingofmoxibustiontoguideclinicalapplicationthroughdiscussingthechangesofmaterialmetabo-lismfromusingmoxibustiononspleenandstomachdiseasesinrecentyears.Keywords:moxibustion;tonifyingspleenandstomach;materialmetabolism收稿日期:2011-01-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5229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2707;国家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70541003作者简介:彭芬(1985-,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病机理的研究。通讯作者:易受乡(1946-,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络理论及针灸治病机理的研究。常小荣(1956-,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络理论及针灸治病机理的研究。温补,系补法之一,是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居中焦,具有腐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生成气血,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等论述体现了脾胃的重要地位。因此,艾灸温补脾胃即为运用灸法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方法。脾虚证与物质代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灸法对这种物质代谢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下面就近年来众医家运用灸法研究和治疗脾胃病时各种物质代谢的改变来探讨艾灸的温补作用。1艾灸对糖类的代谢改变糖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物质之一,人体每日摄入的糖比蛋白质、脂肪多,占到食物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机体摄入的糖大部分转变成脂肪后储存于脂肪组织内,只有一小部分以糖原形式储存。糖原主要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储备。根据中医理论,运动所致的疲劳是脾气先伤,运动中血糖浓度的稳定是维持运动能力、抵抗疲劳的前提,肝糖原、肌糖原贮备与血糖的稳定关系密切,肌糖原的消耗明显是疲劳的主要因素。顾一煌观察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时发现艾灸能有效地促进力竭运动小鼠肝糖原、肌糖原的恢复。木糖是一种由木屑、稻草、玉米芯等富含半纤维素的植物经水解而得的一种五碳糖,与葡萄糖的化学性质相似。它由上段空肠吸收,不为肝脏所利用,部分在体内破坏,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虚证研究会议上被确定为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尿D—木糖排泄率降低是脾虚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虚损程度越重,排泄率越低。有研究发现实验性脾虚大鼠及脾虚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低于正常[3-5],而经艾灸治疗后尿D一木糖排泄率会显著提高[6-11]。2艾灸对脂肪的代谢改变现代医学认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内通过胆汁的乳化和脂肪酶的催化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扩散的形式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在上皮细胞内再合成脂肪,与载脂蛋白结合后和类脂、胆固醇混合后一起进入毛细淋巴7321中华中医药学刊管,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最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中医对脂肪的代谢则最重视脾胃的功能[12]。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物质来源于饮食,而饮食不仅需经过口,受纳于胃,还需通过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精微之营养物质运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的功能失调,则机体消化吸收失常,导致水谷在体内停滞,不能化生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蓄积于体内,出现高脂血症、肥胖等病症。研究发现,艾灸不仅可防止或减少脂质在动脉管壁沉积为粥样斑块,还可以在BMI、腰围、臀围、臂围、IHR方面有着显著作用,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调节患者血脂的作用,能明显降低患者的TC、TG、LDL—C、HDL—C[13—16]。3艾灸对乳酸的代谢改变当机体缺氧或剧烈运动使肌肉局部血流相对不足时,肌肉通过糖酵解反应得到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身之肌肉,“藏意而主四肢,外合肉而统五脏……实则饮食削而肌肉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患者肢体懈怠、肌肉酸困、神疲乏力等症状的阳性率比较高,患者血乳酸含量异常升高,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17-18]。因此,在运动疲劳中,乳酸是否能够及时消除十分重要。而乳酸的降低与消除有赖于LDH的参与,LDH活力升高,可以减少乳酸积累,延缓疲劳的产生。顾一煌等[19-20]在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观察艾灸后小鼠的负重游泳试验、常压耐缺氧时间、乳酸脱氢酶活力等指标,结果发现艾灸能有效地提高小鼠的负重游泳能力和常压耐缺氧的时间,并可增强乳酸脱氢酶的活力,为血乳酸的消除创造条件,具有抗运动疲劳作用,且发现不同的艾灸量所起的效应是不一样的[21]。4艾灸对微量元素的代谢改变人体是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绝大多数为金属元素。在体内一般结合成化合物或络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含量较恒定。随着对微量元素的生物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现许多微量元素在生化、生理、营养、致癌及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并揭示了一些原来病因不明、防治不易的疾病的发病机理。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通过形成结合蛋白、酶、激素和维生素等发挥作用,而各种酶类在人体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微量元素也被应用于证本质的研究。脾虚时会引起微量元素代谢紊乱,有学者[22]通过测定脾气虚证患者的血锌、血铜含量,发现其测值血锌是降低的,而血铜含量则众说不一。有研究表明艾灸可改善机体的微量元素代谢[23],陈闽等[24]研究艾灸对大鼠的胃粘膜保护作用及与血清铜锌含量的关系时发现,艾灸使血清锌含量显著增高,血清铜含量及铜/锌比值均显著降低。5艾灸对酶的代谢影响中医基本理论中有“脾开窍于口”,“涎为脾液”等论述,提示脾与唾液的关系密切。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测定了脾虚患者与正常人唾液中唾液淀粉酶活性,发现脾虚患者于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多为下降,而正常人经同样处理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多上升。张安仁等[25]观察艾灸对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结果发现艾灸能显著改变患者临床症状,并显著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余华等[26]观察麦粒灸对脾虚泄泻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顾一煌等[27]根据“脾主肌肉”的理论,观察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结果发现艾灸能有效地降低力竭运动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且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结果不一样;修宗昌等[28]的研究亦有类似结论,这表明脾虚时肌肉消瘦,乏力等症状与CPK活性降低密切相关,也证实中医“脾主肌肉”理论确有其物质基础。冯起国等[29]复制大鼠脾虚证模型,观察艾灸“足三里”穴对脾虚证大白鼠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发现艾灸提高脾虚证大白鼠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Na+—K+-ATP酶的活性。6展望与思考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寒,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治宜温补脾胃。而灸法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外治法,其温补脾胃作用早在古代已经提出。金元李东垣在《内经》脾胃论述的基础上,以重脾胃之气,重升降创立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著名脾胃论。元代医家罗天益《卫生宝鉴》中主张用灸法温补中焦,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作为“灸补脾胃之主方”施灸,认为此方多灸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温养脾胃、强壮补虚、升提中气、调和阴阳。现代医家继承和发展了罗天益的学术思想,运用灸法从不同角度探讨灸补脾胃、调和阴阳治疗脾胃病的疗效,并有研究表明灸法健脾胃之功强于针刺治疗[30]。总的来说,脾胃虚寒根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灸法是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补脾胃、促进新陈代谢,以达到治疗疾病之功效。参考文献[1]顾一煌.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8,39(311:61-62.⑵陈淑芬.脾虚证与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关系探讨[J].四川中医,1999,17(11:6—7.[3]周建伟,张凡,肖明.药条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1:15.[4]余华,张安仁,张月娥,等,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1,21(3:131.[5]苘素云.艾灸神阙穴对实验性脾虚泄泻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及SDH活性的影响[D].2003.[6]余华等.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证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1,21(3:131-134.[7]肖鸣.健脾药饼灸治疗脾虚症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1999,17(10:52.8321收稿日期:2011-01-25基金项目:全军“十一五”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06MA049作者简介:陆宇平(1972-,男,吉林长春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消化。通讯作者:林一帆(1958-,男,浙江温州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消化。[8]肖鸣.健脾药饼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一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观察[J].甘肃中医,2000(3:53—54.[9]易受乡.熏脐灸健脾作用的临床研究[口.中国针灸,1994(5:36—37.1997,17(1:231997,17(1:23-24.[10]余华.灸法对脾虚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34-35.[11]申屠瑾.80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中国医药学报,1990,5(6:22-23.[12]杨金山.温针药灸与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4:237-239.[13]王风玲,王晓红,王巧妹,等.灸神阙穴降脂抗衰老的作用研究[1].中国针灸,1996,9:29-30.[14]赵琛.灸补脾胃之主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病32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1016-1017.[15]谭立明.灸法治疗单纯性肥胖108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3:39.[16]SHIYin.ClinicalStudyOnTreatmentofSimpleobesityDuetoSpleenDeficiencybyAcupuncture—moxibustion[J].Acu-punct.Tuina.Sci,2008,6:352-355.[17]杨维益,梁嵘,李峰.脾气虚证与乳酸代谢[J].河南中医,[18]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0—72.[19]顾一煌.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口.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42—43.[20]顾一煌.艾灸对小鼠力竭运动后血乳酸影响的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8,25(6:48—49.[21]顾一煌.不同的艾灸量对运动后血乳酸影响的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9—1640.[22]李近生.脾气虚证与血浆、红细胞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1].中医研究,1990,3(2:19.[23]陈闽.艾灸对大鼠的胃粘膜保护作用及与血清铜锌含量的关系[J].针刺研究,1995,20(2:45—47.[24]陈闽.艾灸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血锌、铜含量的影响[J].镇江医学院,1994,4(1:7—8.[25]张安仁,朱玉珍.艾灸对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唾液淀粉酶及血清SIgA含量的影响[J].西南军医,2006,8(3:1-3.[26]余华.麦粒灸对脾虚泄泻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65-66.[27]顾一煌.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2008,28(12:38—39.[28]修宗昌.脾阳虚家免血清醛缩酶(ALD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改变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1:40.[29]冯起国.艾灸对脾虚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7(27:315—317.[30]WUHuangan.ClinicalstudyonSpleen—Stomach—ReiforcingMoxbustiontreatmentofDiarriea—TypeirritableBowelSyn-drome[J].WorldJ,Acu—Mox,2002,12:10.中华中医药学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辨治探析陆宇平,王长洪,高文艳,巩阳,刘杨,林一帆(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沈阳110840摘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方面尚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为脾虚是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发病的条件,瘀血阻络是病理产物,针对上述的病因病机,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将有助于完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6-1239-03Recon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