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水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这个事实,能够正确书写反应的表达式。2.通过水的分解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里面的原子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不能再分。3.根据水的分解认识分解反应的概念,能够简单地应用。4.在宏观的物质变化与微观的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初步的微粒观。重点: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分解反应的概念与应用。难点:初步建立微粒观,用微观模型解释化学反应的进行。实验准备:多媒体,水电解器。学习过程:复习提问,温故知新:教师设问: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会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只是水分子和,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有没有改变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设问;问题一:水通电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发生变化,是否还是物理变化吗?同学们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水分子被分解,那么水一定会消失,那么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验探究2-3: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课件,明确实验仪器和做法;明确探究课题、探究目标、做出假设。教师做实验,引导同学思考和对实验现象分析。观看视频:电解水同学们做出猜测:1.是水蒸气。2.是氧气。3.是氢气。对同学们的猜想引导与分析,请大家讨论检验方法,然后就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观看视频:通电分解水(简易装置)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在同学们解释的基础上,教师展示电解水的动画描述,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教师设问:问题二: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是怎样变化的?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帮助同学们了解微观世界。小组讨论:电解水的实质师生共同总结: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得出实验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变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上面的解释中你对水的分解从微观层面上你还会有哪些发现和启示?同学们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见。教师先不要做任何评价,让同学们之间互相指正和交流。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并引导大家写出反应的表达式。师生一起学习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读法。认识分解反应概念: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跟踪练习: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吗?为什么?A、泥水过滤得到泥和水B、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氧化汞加热后变成汞和氧气同学们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发现:判断分解反应的方法:1、化学变化2、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思考:(小组讨论)水蒸发和水的分解各属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从微观角度分析水蒸发和水分解两个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课堂检测: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点燃氢气前必须要;实验原理(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谈收获:师生一起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布置作业:完成化学同步训练本节相关内容《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初中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微观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咎于微观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结构之间的联系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大量关于物质组成、微观构成以及物质变化的信息,也就是说初三的学生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基本不存在认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对于构建“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更为有效。初中学生的微粒观的掌握程度还仅仅不高,还主要是以识记为主。面对学生在涉及微粒观的学习中存在如此多困难的现状,应该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用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注意微粒观学习的递进性;加强应用(包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由于微观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教师在初次介绍微观粒子时,最好能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便于学生接受,对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会有很大帮助。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初三的学生,对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也更容易掌握。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在实际的课堂上,只要老师能够进行恰当的启发,学生常常会列举出很多非常好的例子,有时甚至会超出老师的预料。当然,学生在联系实际时,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老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物质的微观构成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使学习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效果分析本节是五四制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分四节,这一单元是学生学好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得明白、敢思会思、表达完整、观察仔细、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探索微观世界的学习,与探索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相比,差别是很大的,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第一个要避免的就是畏难情绪。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了,必然会增强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和信心。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你用心学习,就一定能掌握相关知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水的分解现象及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怎么突破,我认为还是用问题引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氢气、氧气是如何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由于分子、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尽管我们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但是太抽象,怎么突破,我建议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是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微观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插图是新教材的一种重要的传达信息的手段,它以直观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教材所叙述事物的形态及变化规律,补充了文字叙述的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就可以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忽视插图的有效运用,实在可惜。新教材的插图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有启发和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插图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图标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毕华林、卢巍在《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中指出: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还指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倡导观念建构的教学,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从整体出发,把握本质,不要过分关注细节,要超越事实,引领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和积极反思,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体系编排上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从第一单元开始就以物质微粒观为核心建构整个学习内容。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重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围绕物质微粒观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内容,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提到了分子、原子,第二单元第一节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实际上是在向学生慢慢渗透微观世界,以降低教学的难度。特别是第二单元《水分子的变化》一节课、通过学习水的分解、氢气的燃烧等知识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微粒观这一基本观念,所以,《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的有关内容在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本节内容以电解水为重点,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分解过程,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等方式概括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分解反应,能辨别出分解反应。(3)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子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2)进一步认识实验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实验的微观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教学重点: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学习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测评练习1.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2、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3、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4、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5、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6、能从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①水电解是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②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③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水分子B.氧原子C.水元素D.氢原子8、思考:水蒸发和水的分解各属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从微观角度分析水蒸发和水分解两个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9、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3)用湿沫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边干的原因是(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10、写出水的分解及水的合成的文字表达式,并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进行解释。《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课后反思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需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生动、形象、直观的载体。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视频、模型、图片等资源,使微观构成形象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理解提供证据支持。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是对微观事物的一种直观的、形象化的描述,它不是微观事物本身。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从微粒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变化,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对于水电解实验,电解水实验是分子可分很好的证明,现象明显、直观,所以这个实验一定要做好,如果有条件可以设计成小组实验,让学生参入探究,最差我认为也要做演示实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远远大于2:1,为了检验气体,需电解较长时间,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有影响。所以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改为实验录像,感到效果也不错。关于玻璃管中的气体是什么,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学生相信水在加热时会产生水蒸气,是不是通电后不用沸腾就会很快产生水蒸气?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猜想,可能有的学生提前看书知道答案,这也无妨,因为氧气、氢气的检验他们是没有学过的,因此,检验氧气、氢气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同时向学生简单介绍氧气、氢气的性质,如会使物质燃烧更旺,氢气能燃烧。这样就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个事实,就是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而不是水蒸气。关于文字表达式,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要向学生介绍文字表达式各部分的意义(如反应物、生成物、箭头、加号、条件)及写法。为了缓解后面化学式的压力,此处可以给出水、氢气、氧气的化学式(事实上第一节已经有了),但不要提化学式,就说符号就可以。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给出后,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个文字表达式的特点,可以问学生水电解这一变化与水沸腾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水沸腾是物理变化,而水电解是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紧接着引导学生写出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让学生与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比较,总结出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本节课教学重点绝不单单去认识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这一事实。重要的是以它为知识基础学会用分子原子去解释化学反应的进行,即树立初步的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认识。《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本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是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在课程标准中,《水分子的变化》这节课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