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_第1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_第2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_第3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_第4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第七章-21/7授课教师李玉贞授课班级授课章节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授课题目其次节体温教学地点授课方式 理论课√争论课□〔请打√〕实训课□其他□

课时 授课1 〔写明日期〕安排 时间教学分析

生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以解剖学为根底,为病理学打下根底,也是临床中运用的学科。1、把握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教学目标

〔学问力量目标〔、方法力量、社会力量〕素养目标:

2、了解机体的产热与散热通过PPT展现是学生把握体温让学生把握扎实的理论根底并敏捷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学法设计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体温调整利用讲授、争论、多媒体课件、提问、测试、演示与回示等教学手段给学生进展全方位分析本节课内容。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体温的意义,把握的内容。燥。学习上承受争论式学习,在争论中使学习逐步逼进概念。结合素材、直观的展现体温的主要内容,帮助记忆。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其次版教材教学预备 教案、PPT、争论话题相关的图片、视频及动画教学内容〔任务〕及过程设计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其次节体温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展的必需条件。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T<22℃→心跳停顿;T>43℃→酶变性而死亡;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或实行的措施与手段和时间安排T= 27℃→低温麻醉。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一〕正常体温通常体温的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1.36.9~37.9℃。•2.0.2℃,36.7~37.2℃。3.0.3℃,36.7~37.2℃。肛温比较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但由于测试不便,临床常用口温顺腋温。测定腋温时要留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另外,科研中还常用食管温度〔=体核温度、鼓膜温度〔=下丘脑温度。〔二〕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节律变化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2~6h时最低,下午2~8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1℃。律,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关。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性别差异0.3℃。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年龄差异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渐渐有关10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整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整力量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其他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加,产热增加,可使体温临时上升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心情感动、精神紧急、进食等状况,都会影响体温。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留意保温。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整机构的协调和掌握下,产热和散热过程到达动态平衡的结果。(一)产热主要产热器官: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急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二)散热散热部位:皮肤、肺、尿、粪散热方式: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70%。当外界温度=方式散热。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⑴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四周环境中的散热方式。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⑵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量热量的散热方式。1.0g2.44KJ。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①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外表,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展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丧失的体液量。②发汗:又称可感蒸发。30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20℃亦可发汗。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取体表热量实现的,∴假设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上升危及生命。汗液NaCl可被重吸取,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渗。NaCl。三、体温调整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很多与体温调整有关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到达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而实现的。(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⑴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⑶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整反响。(二)体温调整中枢虽然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整体温的中枢构造。:调整体温的根本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述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加温或冷却的争论说明:PO/AH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外;进一步争论还证明:PO/AH还能对中脑、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入的温度信息发5-HT、NE等物质发生反响,说明:PO/AH具有体温调整整合中枢的地位。(三)体温调整机制籍于前述,体温自动调整的机制提出了“调定点”学说:即体温调整类似恒温器的调整;PO/AH中的温敏N元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调定点”所规定的温度值打算着体温的凹凸。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把握正常体温的生理波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课后作业及预习: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板书作为关心。主要分为三局部:一、书写标题和课程目标;二、书写本节课重难点;三、作为草稿板。〔教教学后反记思〕填空题填空题1.小汗腺受 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 纤维。2.致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