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直面就业》】前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就业逐渐发生重大转变:从国家统包分配,到在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过去10年间,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完善,大学生对自主择业的理解也日益深入。在最初阶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就业作为孤立的事件看待,认为择业的成功多半维系在择业的技巧上,于是,在个人的就业包装上下足功夫。那段时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指导大学生如何撰写简历、如何笔试、如何面试上。在自主择业、求职应聘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时候,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大家对如何求职,如何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还在进行摸索,对技巧的需求自然也就十分迫切。另一方面,从总体的供求关系看,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较旺,大学生总体供小于求,因此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展示空间。大学生择业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源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择才标准的变化。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社会和校园词汇。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一个夸大的结果,但不容置疑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大学生都极为关注的话题。多年的就业实践,告诉我们——毕业择业不能是短时行为,就业指导不能是大学生的季节性快餐。毕业择业发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间,但是大学生对择业的认识,包括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对大学生的优劣评价,则应该从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开始积累;对职业的规划,则应该与学业的发展的紧密相联,学业是就业的前提与基础,是成功职业生涯这一“活水”的“渠”与“道”,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奋斗目标。毕业择业不是人生长河中的孤立事件,它是整个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重要一环。就业技巧不可能根本改变人才的内在实质,只能将内在进行充分与合理的展示。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不能局限在择业技巧的传授、讲解上,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立足为成功就业做长期而扎实的准备,把就业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而不是寻找工作前的短时间的技巧速成。毕业择业不是个体行为,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必须分析自己的竞争者。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把关注的目光瞄准了用人单位,这无疑是必需的。但是,我们忽视了分析在这个市场上与我们一同竞争的人才。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哪些优点、长处与特色?用人单位对他们都有哪些看法与评价?我们与他们相比,优势在哪里,弱点有哪些?只有在分析顾客群体(用人单位)基础上,再仔细分析竞争者,才可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自己。人才就如同市场上的商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学校是商品的品牌、专业是商品的品种、学历类似于商品的档次。不同的顾客群体会对不同品牌、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商品产生需求。根据供需关系,我们可以分析竞争对手。就业市场的竞争,来自于所有“上市”的“人才商品”。它们包括:同一品牌、同一品种、同一档次商品间的竞争;同一品牌、同一品种,不同档次商品间的竞争;同一品牌、不同品种、同一档次商品间的竞争;同一品牌、不同品种、不同档次商品间的竞争;不同品牌、同一品种、同一档次商品间的竞争;不同品牌、同一品种、不同档次商品间的竞争;不同品牌、不同品种、同一档次商品间的竞争;不同品牌、不同品种、不同档次商品间的竞争;必须注意的是,在分析竞争时,还要考虑那些已经从大学校园毕业多年,重新进行工作选择的人才。毕业择业不是单向行为,每个大学生必须将自己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环境,只有与社会互动,才能双赢。从自己的良好愿望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变数”。而“变数”就是大学生择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可谓年年在变:过去好的行业,这几年不好了;过去吃香的专业,现在不吃香了;过去贫困的地区,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机;过去受冷落的工种,现在人才却趋之若鹜……社会是变化的,因循守旧只能被时代淘汰,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改变,才是上策。不仅对于社会如此,每个人自身也是变化的,为了一定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条件,这是追求自身的变化。就业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话题,要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就业。我们这里所说的就业概念是宽泛的,找工作单位是就业,自己创办公司是就业,当自由职业者也是就业。不管你的就业目标是什么,都必须得从现实出发,现实是你的根基。这本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状态”以及与“社会互动”而编写的“职业发展指导”书籍,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每位大学生直面自身,直面就业,直面职业发展生涯。本书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组织编写。全书分“学校与就业”、“专业与就业”、“学历与就业”、“经历与就业”、“环境与就业”“法规与就业”、“个性与就业”七部分,从就业的社会热点出发,给予学生具有操作性的职业发展指导。第一章“学校与就业”撰写者王克斌,第二章“专业与就业”撰写者虞丽娟、徐迅、祁明,第三章“学历与就业”撰写者闵杰峰,第四章“经历与就业”撰写者童之敏,第五章“环境与就业”撰写者王明复,第六章“法规与就业”撰写者闵辉、费毓芳,第七章“个性与就业”撰写者金申荣。全书由王宏、熊丙奇、田磊策划、统筹、定稿。本书的编写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全新尝试,因此希望广大大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使用本书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为广大学生发展、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直面就业》序高等教育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人力资源发展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的相对数量还很低,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社会还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还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顺利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的来看,有三方面有效途径,一是发展国民经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能级,创造更多的人才需求;二是转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可以为人才的使用拓展新的空间;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合理定位职业发展。就高等学校而言,担负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重要任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我们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择业技巧指导到职业发展指导转变,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大学生的择业技巧指导,往往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相关技巧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将毕业择业作为职业发展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今后,我们要强化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更早定位、更早准备;二是从共性就业指导到个性就业指导转变,过去由于时间、精力和技术的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局限在“面”上,很少在“点”上针对大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进行指导,职业发展生涯是具有个性的,因此,加强个性就业指导,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三是从理论分析讲解到实践操作应用转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者,加强就业理论研究是应该的,但是,这种理论研究要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实践,否则,面对一套套理论,学生仍旧会感到茫然,在职业发展指导中,操作性是根本要求。本书就力图实现这“三个转变”,市就业指导办公室组织近10所高校具有丰富就业实践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编写,希望能给每个学生“量体裁衣”的职业发展指导。从本书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现实坐标,并能清晰地看到从现实坐标达到理想坐标的方向。希望这次全新的尝试,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也希望所有大学生,能够直面就业的挑战,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充分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直面就业》目录第一章学校与就业一、学校效应二、品牌优势1、品牌优势2、品牌优势陷阱3、品牌优势强化三、品牌劣势1、品牌缺失劣势2、品牌劣势陷阱3、品牌劣势强化第二章专业与就业一、专业效应二、专业优势1、专业优势2、专业优势陷阱3、专业优势强化三、专业劣势1、专业劣势2、专业劣势陷阱3、专业劣势强化第三章学历与就业学历优势与劣势一、学历效应二、学历优势1、学历优势2、学历优势陷阱3、学历优势强化三、学历劣势1、学历劣势2、学历劣势陷阱3、学历劣势强化第四章经验与就业一、经历效应二、经历优势1、经历优势2、经历优势陷阱3、经历优势强化三、经历劣势1、经历劣势2、经历劣势陷阱2、经历劣势强化四、要经验但不唯经验第五章环境与就业一、就业环境因素二、利用环境因素第六章法规与就业一、法规的重要性二、法规的内容三、就业协议书第七章个性与就业一、个性与就业的关系二、了解用人单位的个性三、个性化就业——营销你自己一、学校效应虽然与大众消费品市场上的品牌概念相比,人才市场上的品牌概念也许相对而言要弱一些。但是,不同学校毕业生近年来相去甚远的就业率,也表明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毕业学校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虽然众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一直强调“英雄不问出身,唯人才是举”。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考虑人才毕业学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所有高校进行校园招聘,于是将目光锁定在少数几所高校,而且他们认为,通过在这少数高校里进行校园招聘,就可以招募到公司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基于人才的使用评价,用人单位认为某些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具有更高的能力与素质。职场看道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每年招聘40~50高级技术人员,其中一半是在大学毕业生里进行招聘。目前,公司的招聘范围主要集中在8个城市的12所大学中,这8个城市和12所大学是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南京的南京大学,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集中在这些高校招聘,不是认为其他学校的学生就不优秀,而是因为人手有限,没办法参加众多招聘会,也没力量对大量应聘者进行筛选。当然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公司组织校园招聘时也会赶来参加。欧莱雅中国公司每年校园招聘10名左右管理储备人员,报名的有1000多人,而且主要集中在复旦、北大、上海交大等著名学校。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认为,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之所在,对教师和学生影响力最大。目前欧莱雅招聘的学生,30%来自复旦、12%来自北大、一八%来自上海交大。点评: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英特尔与欧莱雅公司,将招聘高级技术人员、管理储备人员的精力较为集中地花在了名牌、重点大学中,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品牌对就业的影响。但我们也注意到,品牌仅是用人单位考虑选才的一方面,英特尔、欧莱雅在名校举办的招聘同样欢迎其他学校学生参与,只要你展示出与企业要求匹配的能力与素质,品牌的因素就不是十分重要。从我国高校的层次布局而言,目前高校可以分为四类,一是“985工程”学校,这类学校目前有9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二是“211工程”学校,这类学校目前有90余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提出“211工程”的设想,指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这两类高校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属于重点大学,三是一般本科院校,四是专科院校。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看,大学毕业生供需比、就业率,与学校所处层次,学校的社会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把这称为“学校效应”。与此同时,在同一层次学校中,也因办学特色、办学历史、人才培养质量等因素,而产生品牌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些专科学校,在就业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保持90%以上甚至100%的就业率,因为其专业设置符合社会要求,而且办学极具特色。现状描述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截至2002年12月)1、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5%-100%的高校: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石油大学(华东)、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2、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0%-95%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3、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85%-90%的高校: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4、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80%-85%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5、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70%-80%的高校: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石油大学(北京)、江南大学6、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70%以下的高校:中央美术学院二、品牌优势1、品牌优势所谓大学生的品牌优势,就是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学校名声、地位、特色等在用人单位中产生的“学校效应”。一般而言,毕业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但是,具有品牌优势的学校,不仅仅局限在名牌、重点院校中,一些一般本科院校乃至专科院校,由于有明显的办学特色,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样具有品牌优势。职场看道某大学医学部就业负责人对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医学是个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真才识学的要求很高。普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有时成绩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竞争能力往往比不过名牌大学的差等生。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学生实习机会等条件均无法与名牌大学相比,毕业生的质量当然就不一样。用人单位对医学类毕业生是否是名校毕业,看得很重要。因为学生到了单位,实际能力很快就能反映出来,不同学校学生差别也很明显,因为一旦招到的学生不满意,以后就会很少甚至不招该学校的毕业生。很多单位之所以容易形成“学校效应”(即同一单位上,受重用的都是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点评:这位负责人的话,点明了学校效应、品牌效应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其实,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考核,最终将落脚在人才本身的能力与素质上,而“品牌”一定程度代表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名牌与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如果不具备与学校品牌价值对应的能力与素质,那么将给学校的“品牌”建设带来负面效应。2、品牌优势陷阱由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名”之累,陷入品牌优势陷阱。陷阱1:自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认为自己进入的是名牌、重点大学,当年高考分数要比进入一般院校的学生高出许多,即使自己在名牌大学中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在与本校的学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自己还是拥有“品牌优势”,找到工作并不是难事。这种观念如果放在前几年,还颇具市场,而在今天,不少用人单位已经改变原来只认名牌、重点,看见名牌、重点学校学生“一律统吃”的观念,而注重考核学生本人的能力与素质,他们要的是“膘肥马”而不是“瘦骆驼”。就业故事复旦大学一位大学生的切身体会:考进一所好大学并不意味着你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样,加入一家著名公司也并不能保证你能够一劳永逸。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公司间的兼并,有许多著名的跨国企业因种种原因大量裁员,有的裁员率甚至高达50%。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下岗”的职员,也不一定在公司里表现很差。作为个人,我们往往对这些重大变故无能为力,但是这确实能够给我们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我们只有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陷阱2:自视过高,盲目定位。具有品牌优势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永远处于“先机”地位。就业困难只有先发生在其他学生身上,最后才可能落在自己身上。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即使好的机会出现,仍然挑挑拣拣,不断攀比,以至贻误时机,使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自我定位既不能过高,也没必要过低。找工作应该是个“双赢”的过程。公司雇佣你,是因为其管理人员认为你可以比别的应聘者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你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你认为这家公司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你个人的需要。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当一件商品价超所值时,就会变成滞销商品而无人问津,但是如果我们送一台高档电脑给一个大老粗,其结果必然变成“聋子的耳朵”。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名牌学校的高材生,往往会对自己估价过高,动辄要求多少起薪,担任什么要职。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许多公司是不可能让他们如愿以偿的。就业故事复旦大学一位大学生的切身体会:的确,任何一个复旦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但是这么多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最优秀的永远只能有一个,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的目光早已经狭窄得只盯住复旦这个小圈子,而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有过人之处。既然我不是复旦园的佼佼者,那又何必在这个小圈子里苦苦挣扎,做恶性竞争的牺牲品?“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我才完全冷静下来问自己:在内心深处,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事业、家庭、朋友——所带给我的快乐!也是在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先前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面子、虚荣,追求的是那些能带来金钱、地位的所谓“最好”的东西,而最少考虑的就是什么能带来快乐,什么才是最适合我的。记得曾读过一篇有关爱情和婚姻的散文,题目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在我择业遭受了百般挫折的那段时间,我明白了选择未来也是如此,不,举凡人生百事都逃不脱这一箴言。陷阱3:目空一切,准备不足。具有“品牌优势”的学生,还会时不时表示出自己的骄傲,过于自负、不拘小节而导致在求职中铩羽而归。某著名高校一位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参加面试时,居然左右脚各穿了一只颜色不同的袜子,虽然他的学业成绩不错,可用人单位认为这样不注意生活细节的人难以担当大任,从而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就业故事上海交通大学一位学生的亲身体会:记得我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参加某大公司应聘。顺利通过第一轮后,只留下我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我飘然地感到“交大”的力量。第二次面试时我没作任何准备去了,穿了一身黑西服黑皮鞋却穿了一双白色球袜。在不知所云的回答中,我仅用了十五分钟就失去了这次机会。当时的心情我还记忆犹新,虽然懊悔于我的白袜子,但我同时也对这次失败作了及时的分析:自视过高导致缺乏准备。“准备”包括“软”的和“硬”:“软”的指对自己的分析了解以及对招聘公司的了解,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硬”的指对礼仪的了解并使自己穿戴得体,这样才能体出对招聘人员的尊重和对面试的重视。相信每个人的失败教训都不一样,我希望我的这次失败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陷阱4:抗挫能力弱。名牌、重点院校的学生,一直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觉良好,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来自就业市场上的挫折。他们往往满怀必胜的信心地去参与就业竞争,如果结局是失败,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带来承重的打击。有的甚至可能一厥不振,择业中的挫折,很容易打击心高气傲的名牌大学生的满腔热情,在怨天尤人之余,忘却了当初制定的目标,失去了本应有的进取心、竞争心,患得患失,缚手缚脚,这是择业的大忌。就业故事东华大学一位大学生的切身体会:我在大学期间绝对算得上优等生,可第一次择业却败下阵来,这真让我受不了,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闷身不响,后悔自己面试时表现为何那么糟,后悔自己当初为何不准备充分一些。后来,我想明白了,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怎样后悔也无济于事。我应该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现在细细回想,挫折与失败在择业过程中在所难免。被拒绝的滋味,面对“没人要”(自己想去的单位不要自己)的尴尬局面,会很大程度挫伤我们不太坚强的心灵.而要走向最终较为成功的择业,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适——调适情绪、调适目标,而不要交心丧气,因为这不但于事天补,而且会让一个个机会从身边溜走。职场看道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对名牌大学生的评价:我们很多年轻的国内同事独立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一帆风顺时表现得很好,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会弄得一团糟。我想,这与父母、老师把好学生保护得很好,给他们创造了非常优越的读书环境有很大关系。在美国,大家都知道,十七八岁自己奋斗打工赚学费的情况很普遍。点评:人生的挫折可谓无所不在,有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否有战胜挫折,走出低谷的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一个人才可能走向坚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陷阱5: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考核每一个应聘者,不会对某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另眼相看。但事实上,对于名牌、重点学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给予更高的期望。因此,也许在其他学生身上发生的不会引起用人单位关注的某些行为,如果发生在名牌高校学生身上,则会引起用人单位极大的关注。千万不要认为用人单位对名牌学校学生要求苛刻,既然来自名校,很自然的,就应该有名校的风范。就业故事某重点大学一位大学生的切身体会:我还记得大四国庆节后忙着制作简历的情景:“教育背景”、“社会经历”、“所获荣誉及奖励”……每一项都希望其充实、突显。可事实并不尽如人愿——英语证书略显单调,计算机技能缺少佐证,奖学金也只是疏疏落落的一项两项……想去令人艳羡的咨询公司,可英语水平过不了关,第一轮笔试就被关在了门外;想去搞金融,可又缺乏相关知识,不符合招聘启事上列出的条件;想成为21世纪最需要的电脑人才,可自己也就懂一点C语言,MircosoftOffice唉,早知道……当初我就……陷阱6:能量“过大”,极不稳定。名牌、重点高校的学生能力、素质普遍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如物理教科书中所说的,能量大的电子,越不稳定。在用人单位的用人实践中,经常有对名牌、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的描述。虽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选择,可是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留下的印象是职业道德差,奉献精神缺乏。职场看道3M公司对人才流动的态度: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往往比专业知识、经验更为重要。只有对工作全面认同,积极投入,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现在的年青人很容易犯这么一种错误: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对工作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一个人的第一份、第二份工作也许不能与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很好的匹配,他完全可以再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而一旦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公司,就应该拿出与企业风雨同舟的精神,全力以赴。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不乏有一些企业拿着更好的薪资、职位来挖人才,而有一些人也把跳槽作为快速发展的捷径,因为每一次跳槽都可能在薪资、职务上得到提升。虽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个人行为,一个人必须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频频跳槽的人,虽然他们中也有成功的,但失败者占绝大多数。其实道理十分简单,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无论你怎么跳,你都可以站稳脚跟;而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业务发展遇到了困难,需要紧缩员工时,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选择让谁留下?毫无疑问,要留忠心的,留与企业一起风雨同舟的,第一个牺牲的也许就是那些跳来跳去的人。经济的发展不会永远是一条向上的直线,它会有波浪和起伏,在经济平稳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不要把精力放在换公司走捷径上。荷兰国际集团(ING)对人才流动的看法:如果一个人的简历反映他三年换了两个工作单位,那么我们将肯定不会聘用他。理由有两个,一是这样的人我们认为不稳定。二是这样的人对公司不负责,因为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训你,你对公司还没回报,却要求离开。点评: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人才?原因很简单,希望人才为单位的发展创造财富,作出贡献。对此,每个大学毕业生不难理解,因此,在择业与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职业道德感,要明白权利与义务两者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现状描述2002年3月3日,在北京国展召开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美国特路普国际集团打出“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告示,引起议论纷纷。一家用人单位居然可以公然歧视我国最高学府,将北大清华毕业生拒之门外,这实在令人称奇。两派观点立刻交汇:“大学生该警醒了!”一派从用人单位的评价看大学人才培养,京华时报文章的题目是《“北大清华毕业生免谈”揭示教育缺憾》,文章认为,“该公司贴免谈告示的初衷有三点:一是特路普公司有用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失败经验,他们好高骛远,不适应公司工作被开除;二是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教育上的弊端,所谓的高才生在情商、智商上都有缺陷;三是北大一老师剽窃美国科学家论文事件造成企业对名校失去信心。免谈告示真正表达的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不满意。如何教育出真正对企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学校应付升学率,老师应付学生,学生应付家长的所谓高分人才。尤其是如何培养出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能为企业谋利的人才。”新华社的文章题为《大学生求职:素质是道槛》,该文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描述是,“他们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团队精神差、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同时,他们一心想要跳槽,不会很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真诚、诚信、协作的人才。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哪一个企业敢用它,因为没有人愿意拿企业的未来作赌注。”“纯粹是炒作!”一派则认为是企业在借此炒作,方舟子在网上贴出《店小也欺客:“美国特路普国际集团”》一文,文章说,“有人说是炒作,倒也有点道理。以前没有几个人知道‘特路普’,这回不就全国出名了?”;生活时报的记者深入该用人单位,撰写了《揭穿“北大清华毕业生免谈”的真相》一文。文章写道:“歧视名牌大学的国际集团的真面目又是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所谓的国际一流企业其美国总部是一家办公室设在美国普通居民居住的平房内的夫妻店,门口连招牌都没挂,其在美国的注册时间竟比其‘北京代表处’还要晚8个月。记者还获悉,该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后,一直从事着非法的移民服务活动……”而一些北大、清华的学生说,我们根本就不稀罕去这样的单位,用人单位要不到北大、清华学生却打出免谈的告示,不是哗众取宠是甚?无论是企业炒作还是其他,这则发生在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之后的消息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很值得高校以及大学生反思。“如果企业在炒作,那么他们找准了一个炒作点。大学,包括名牌大学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素质缺陷。他们可能学校出身好,分数很高,但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却不敢恭维,心理素质也很薄弱,经受不了打击,不敢面对挫折。企业聘任他们很难为己所用,为自己的发展作出贡献。”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人力资源的教授说,企业的行为其实在挑战学校品牌。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最大无形资产,它是吸引一流师资和一流生源,获得社会支持、资助,向社会“推销”学校科研成果、科研服务以及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国内外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会冲着学校良好的学术声誉、社会声誉而来,社会各界会因为学校的良好品牌加强对学校的支持、资助并进行各类合作,用人单位也会因为学校的品牌而更加信任其毕业学生。学校应该像爱惜生命一样维护自身的品牌,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正如每一个劣质的产品都有可能使企业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品牌声誉毁于一旦,甚至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一样,大学每一位教师、学生的能力、素质都与学校的品牌密切相关。3、品牌优势强化随着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用人观的形成,有着成熟用人理念的企业将从注重“人才”的“外在”转而注重其“内在”。毕业学校、学历层次,这是“外在美”;而过硬的综合素质,则是“内在美”。作为高校和大学生,树立自身品牌,强化品牌优势的途径,就是努力将“外在美”和“内在美”做到和谐统一,“外在”可以促进人们对“内在”进行挖掘,而“内在”则可以加固对“外在”的印象。态度1:名牌代表更高水准的竞争。进了名牌大学,就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成为名牌大学的佼佼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态度2:名牌代表更好的成才条件。名牌大学不是光环,它代表一种成才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浪费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将对整个职业生涯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态度3:名牌代表更加严格的约束。学校今天拥有的品牌是过去的毕业生创造的,学校未来的品牌需要今天的学生去维护和创建。作为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有更严格的自我约束,一定不要为名牌大学的品牌抹黑。态度4:名牌不代表通向未来的坦途。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有层次之分,每个学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何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要为品牌所累,也不要为品牌所束。品牌优势需要实力作支撑,某一品牌受到市场欢迎,是因为品牌代表着的高质量、高品质。说到底,别人选择你,看的是你的本事。三、品牌劣势1、品牌劣势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人才所毕业学校的选择。尤其在高等教育大扩招背景下,由于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人才选择空间,因此他们也就可以更多地对人才提出要求。2、品牌劣势陷阱有的一般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也许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由于考场发挥不佳等众多因素,这些学生与理想的“好”学校失之交臂。如果抱着对学校品牌不看好的心理开始学业,那么,所谓的“品牌劣势”将成为前行路上的“陷阱”。陷阱1:自暴自弃,“混”字当头。有的学生认为所读学校没有名声,没有地位,于是失去对自己大学生身份的认同,抱着学好学坏前景一个样的想法,应付学业。这种想法的产生,源于对“品牌效应”过分的强化,以为学校品牌意味着一切。他们仅仅凭听说的“现在的大学生求职时,大多数用人单位根本就不考察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只看你就读大学的牌子,且牌子的响亮程度与求职成功指数成绝对正比关系。”“读了名牌大学,意味着今后有好工作、高薪资,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机会大。而三流学校的学生,肯定没有好出路。”……等论调,就对自己的前途灰心丧气。其实,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一定程度会考虑学校品牌,但最终起作用的是应聘者本身的素质与能力。如果不增强自身实力以弥补品牌上的劣势,结果只会更糟。陷阱2:缺乏自信,未战先败。面对就业市场上比自己学校好、学历高的竞争对手,一些学生便对自己失去信心,连战场也不敢上。市场竞争的成功属于主动出击者,而会与被动等待者绝缘。当然,主动出击不是盲目出击。每个商品都有它的市场定位。要知道,在市场上为企业赚钱的,不都是高科技、高档商品,只要有顾客需求、能够形成盈利的商品,就是好商品。因此,认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十分重要,没有必要盲目地与某些“商品”争夺市场,而应该面对自己的目标市场,争取成为这类“商品”中的最好。就业故事联合技术公司一位员工的讲述:关于自己不是名牌毕业生而缺乏自信的问题,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在联合技术汽车零部件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看到的情况。在这里,没有人会打听你是哪里毕业的,一切全看你的工作实际表现。在我身边,一个专科毕业的同事和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同事都同样在专心致志地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明天的前程取决于现在的工作,而不是曾经的辉煌或失败。教育是人持续一生的事业,不是名牌毕业只是表明这一阶段你失去了更好的被教育的机会,但并不等于也失去了以后的机会。所以当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之后,不要再因为缺乏自信而失去另一次机会。3、品牌劣势转变对于所读学校品牌不甚满意的学生,在今天,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变品牌劣势。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生与一般院校毕业生优劣势对比表对比指标名牌、重点院校毕业生一般院校毕业生专业基本素质普遍较扎实
评价指数★★★★★总体相对较弱
评价指数★★★★知识面由于接触名师多,聆听学术报告多,视野较为广阔
评价指数★★★★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学生接触名师机会较少,视野受到一定限制,但部分学生的视野并不比名牌、重点院校学生窄,因为他们乐于与兄弟学校交往,同时积极接触社会
评价指数★★★动手实践能力有时会有眼高手低之感
评价指数★★★★比较踏实肯干,但缺乏足够的自信
评价指数★★★待遇要求对薪资、待遇要求较高
评价指数★★★开出的待遇条件比较实际
评价指数★★★★自我定位对工作的地域、工种的性质往往提出较高的要求,他们相信自己能找到工作,因此希望好中挑好
评价指数★★★对就业的态度比较务实,以能找到一个单位为基础出发点
评价指数★★★★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一直处于顺境,对挫折、逆境缺乏应变能力,一但遇到不顺心,就会手足无措,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评价指数★★★相对来说,一般院校学生由于在学业上受到过一定的挫折,而且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前景一直抱有担忧,一直对可能面对的挫折局面,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评价指数★★★☆稳定性由于名牌、重点大学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更高的认同,同时受到其他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更大,因此稳定性相比而言较弱
评价指数★★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因此他们比较稳定
评价指数★★★★从表中可以看到,一般院校相对于名牌院校,最大的劣势表现在专业基本素质、知识面和动手实践能力上,可以说,这是“硬性差距”。但是,一般院校毕业学生在名牌、重点大学学生面前,并非没有丝毫优势。他们在一些“软性”指标,诸如稳定性、自我定位、待遇要求、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更好的评价。因此,要改变由于品牌带来的劣势,一般院校毕业生有必要在“硬性”指标上努力缩小差距,同时把“软性”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一是正视现实,创建特色。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必须承认,品牌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在一般院校、专科学校学习的学生,要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劣势。要知道,改变自己的最好办法不是后悔当初不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不是埋怨自己的学校教师不好校舍不好,而是切实行动起来,把握美好的大学时光,争取通过努力扭转自己面临的不利竞争局面。客观分析,品牌劣势并不是由于一般院校、专科学校的存在而产生的,否则一般院校、专科院校就没有了立足之地。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层次,这是与社会的需要相对应的。问题在于,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应该充分发展自身的特色,而在这一方面,有的学校做得不是很够,培养学生特色不鲜明,造成了毕业生缺少市场销路。当然,也有一些一般院校、专科院校,由于他们十分注重走特色之路,因此,在就业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据保持着很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现状描述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高职生为何“吃香”:在高校人才就业市场上,时常杀出一匹黑马。有数据为证: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来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应届高职毕业生截至3月底,就业率已达70%。上海长城电子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飞利浦光磁有限公司,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宏利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威士顿信息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等赫赫有名的大公司都纷纷前来招聘。在“专科生,高职生找工作难”的形势下,上海电机高专的高职生为何如此“吃香”?高职办学要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不搞本科压缩版”。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的“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学校近年来相继有“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两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的试点专业;“工业外贸”和“计算机应用和维护”两个专业为上海市试点专业;并开出了适应市场需要,反映现代技术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有十几个。另外,为确保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先后投资几千万建成了“技术中心”。同时依托企业建立起22个实习基地,并聘请了50多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已经逐渐从注重人才的“外在”转向“内在”,如果你的能力与素质能够胜任企业的要求,他们有何理由拒绝你呢?而且,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不是为了追求外在形象,而是希望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创造价值。他们是在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作为学生,我们不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发展:“如果我是一个企业老总,我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专科学生,能够在我们企业里派上用场吗?”“这个学生毕业的学校我似乎连名字也没听过,可是他的能力还真不一般呢!”对应某一个工作岗位的要求,你可以寻找自己的努力方向。举个例子,作为文秘,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你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快速地将文件整理完毕,这是基本要求,如果你能够熟练上网,快速地从网络上收集到相关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交给领导作为决策参考,那么你就更胜一筹,因为这里包含着你的文字处理、编辑加工能力,还有你对问题的思考、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职场看道1浦东新区劳动人事局的用人观念:多年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动机就是一句话:“找个帮手回家。”他们一般有四方面择才心态。——崇尚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拒绝和反对好高骛远,是用人单位招贤纳才的第一心态。“找个帮手回家”,决不是去找一双指手画脚的“手”回家!他们首先必须是一双吃苦耐劳的手,一双事无巨细都能上手的手。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大学生必须以自己实际的行动,去彻底扫除“好高骛远”、“小事不肯做,大事不会做”的不良社会印象,要以发展的眼光,务实的精神,扬长避短地去争取每一次择业的机会。事实证明,大学生一出学校就马上坐办公室,马上搞管理,既不利于企业,也无益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崇尚复合型人才,强调动手能力,拒绝和反对专业狭隘冷僻,是用人单位招贤纳才的第二心态。“找个帮手回家”,决不是去找一双笨拙无能的“手”回家!大学生不仅要足智多谋,而且还要体魄强壮,粗活细活一手担;大学生不仅要胸怀绝招,而且还要是多才多艺的多面手。岗位集约化,推行减员增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大势所趋,大学生们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要去完成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崇尚事业,拒绝和反对不切实际、斤斤计较的收入要求,是用人单位的第三心态。“找个帮手回家”,决不是去找一双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手”回家!我们不能绝对功利性地去理解个人的价值观。所谓价值,首先应该是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公司和个人的事业发展。试想,如果没有企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收入和福利也是不会长久的;试想,如果没有个人事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收入和福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计较或者过分计较个人的薪酬,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极大反感。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帮手,帮手就是伙伴,伙伴不仅仅是雇佣关系,帮手必须要有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合作精神。当然合理的劳动保护还是必须关心的,但是不要忘记把握好“度”。——崇尚忠诚,拒绝和反对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是用人单位的第四心态。“找个帮手回家”,决不是去找一双无情无义的“手”回家。虽然我们也承认市场“利益驱动”的冷酷性,我们也理解“人往高处走”的现实性,但是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太无视“择业道德”和“职业道德”。在人力资源充分实现市场配置的今天,跳槽受到法规的保护,但是大学生千万不能为了所谓的增加阅历而跳槽,更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社会公德。对事业的专一与对企业的忠诚不论在什么经济形态下,都是得到普遍欢迎的,这是人心所向。点评:用人单位择才心态,概括起来,就是工作态度、能力素质、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要有较高的能力素质,这在大学生中巳形成共识。但是,文中所提到的工作态度“好高骛远”、择业观念“看重收入待遇”、敬业精神“缺乏”,却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普通,这是大学生的弱点与不是。也是用人单位的忌讳。职场看道2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的用人观念:三菱商事是一家综合商社,我们从事贸易服务、投资、咨询等各方面业务。因此,人才可以说是三菱商事的第一资源。我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视。选用人才,是希望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我们很在乎工作实效。对于应聘者,我们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水平,至于他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毕业,我们并没有要求,对于名牌大学和非名牌大学的应聘者,我们也一视同仁。毕业于哪所学校、学历高低与人的素质和能力完全是两码事。教育仅仅是一种影响力,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如何,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学生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何。曾有两名应聘者,一名从世界一流大学——东京大学毕业,而另一名从一所一般学校毕业。可是我们最终发现毕业于一般学校的这名应聘者能力和素质要好于毕业于东京大学的这名应聘者。因为他在大学里十分努力地训练自己的各种能力,而这名东京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点评:不依学历、学校来评价、选择学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择才的通行标准,为此,大学生应该更多关注内在素质的提升。三是充分利用其他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附加值”。目前,我国高校之间已经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包括跨校选课、攻读另一所学校的学位等。在实行跨校选课的校际合作中,一般都有名牌、重点高校的参与。即使你在读的是一所一般院校,只要这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结成了合作办学协议进行跨校选课,那么你都有机会,在一般院校就读的同时,获得名牌学校的学位。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的状态。而要达到这一状态并不易事。现状描述某高校负责学生跨校选课的老师:我们与其他7所学校之间的跨校选课已经开展5年了,这一过程中,已经有两届参与跨校选课的学生毕业。虽然各校参与跨校选课的学生都有几十个,可是最终获得另一所学校学位的只有极个别。跨校选课,需要同学在学校之间奔波,这种身体上的劳累还可以克服,最大的困难是学业上的压力,一般来说,就是名牌、重点学校自己的学生要顺利获得学位都必须付出努力,何况一般院校的学生,他们本身还有自己学校学习的压力。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坚持到底。但是,没有获得学位,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付出不值得,多学一些知识,拥有在名牌、重点大学接受名师教诲的经历,也是十分宝贵的。这对未来的择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四是利用某些改革政策与措施,通过插班等方式,选择其他学校就读。几年之前,高考可谓“一考定终身”,根据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情况,你被录取进某所学校某一专业。除非特殊情况,这之后,你很少有机会选择另外的学校、另外的专业进行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情况正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推出了高校间的插班生制度,即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允许招收插班生的高校,组织希望插班的学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将学校认为条件合适的学生录为插班生。被录取的学生将进入这一学校学习,包括学籍在内的一切学生档案资料也转入该校。因此,“插班生”实际上成为这所学校真正的学生,只不过他是从中途“插”进来的。通过“插班”,可以选择更理想的学校、更理想的专业,这是一些对原来学校品牌不甚满意的学生,转变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五是蓄势待发,通过报考研究生等升学途径,改变自己的品牌。这是相当部分一般院校学生进入大学时就树立的理想。从近年来的考研情况看,一般院校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要比名牌、重点院校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高出许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名牌、重点院校的就业形势要好于一般院校。在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名牌、重点院校的学生希望能够早日就业,“先占岗位”,并打算以在职攻读学位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而一般院校学生,则把考研作为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以此一扫本科院校所处的品牌劣势。可以说,考名牌、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是一些当初在高考中没有如愿以偿的学生的又一次“重大人生机遇”。这也就加剧了考研热。对于毕业考研的学生,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你应聘时,招聘单位一般都会问你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考研?因为这个问题对招聘单位来说十分重要。每个公司都有它的招聘目标,你如果考研,将会对招聘单位带来风险。因为你一旦考上研究生,招聘单位一般情况下不会强制你放弃读研。所以,招聘单位更愿意花精力去在那些明确不考研的学生中选择。如果你考研,你就必须向招聘单位如实讲明这一情况,虽然这样你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有些单位在考研问题上比较宽松,并承诺如果你考上研究生,签署的毕业就业协议书自动失效。你应该多寻找一些这样的单位。现状描述一项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难找工作”,约占39.5%;其次是“高学历能够获得高回报”,约占25.2%;为了“进一步深造”的报考者只占一八.2%。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结构进行分析,呈现出两多,一是来自一般院校的学生多,一般院校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高出名牌、重点高校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10~20%。二是来自“冷门”专业的学生多,某高校一“冷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达到90%。无可否认,考研可以改变学生的学校身份,可以提高学历层次,可以改换专业门庭。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社会竞争力。但是,随着人才学历层次的提高,与其能力与素质对应的工作范围将会缩小,如果仅仅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不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会受到影响,而且在今后的就业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诸如,学历高消费、所学非所用等等。无论学校身份,还是学历高低,这都只是一个人的外在符号,并不能与其能力和素质划上等号。在考研队伍中,不难发现有连续3、4年不就业、不找工作,一心投入考研复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他们大有不考上研究生誓不罢休的劲头。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都可以找到理由,但是对广大大学生来说,直面竞争,更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六是充满自信,直面竞争。最终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在机遇面前真正拥有的实力。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而言,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与压力时,应有一种自信的状态,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把所谓的“学校效应”太当一回事,要相信用人单位的招聘官是“识才”的,只要你是人才,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你就会发光。与过去相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幸运,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机遇,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竞争的崇尚,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机遇相对平等的就业舞台。之所以说相对平等,是因为我们的改革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在就业过程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由于地域、户籍、性别等造成的不平等问题。但这已不是就业竞争的主流。就业故事上海师范大学一位学生的切身体会:令我意外的是,参加笔试的毕业生有50多位(据说这是经初步筛选后的数字),约一半是研究生(包括2名博士),而采编人员只要10来位。很多应试者来自复旦、财大、华师大等沪上名校,看上去个个意气风发、跃跃欲试。我始终相信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而不至,可以无侮矣”。笔试是写时事评论和写作评论,字数要求在900字以内。我写得异常顺手,没打草稿就一气呵成。在确信没有错别字后(这场考试中,很多人在这方面有欠缺),我交了卷。笔试考察的是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文字能力,由于“训练有素”,我不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上海交大一位学生的亲身体会:不少朋友抱怨身边缺乏机遇。其实,机遇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而常常是因为你缺乏抓住机遇的本领,才与机遇失之交臂。如果要问我:“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最需要什么,也最缺乏什么?”我会说,是耐心:耐心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耐心地磨练本领,去建立别人和社会对你的信心。对年轻人来讲,客观世界充满着机遇。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考虑掌握这些机遇的人是否有信心将机遇给你。我的一些学弟、学妹们经常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文件要装订整齐,办公桌要整理干净,文件打印格式要对齐……凡此林林总总、婆婆妈妈之事,我都乐此不疲。事情虽小,却能培养一个人的好习惯。为什么我们不能稍微多花一点精力,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呢?这是给别人信心,也是培养自己的信心和耐心。中国历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或社会建立起对你的信心,将一个项目、一家工厂交给你管理呢?小事不起眼。做小事时,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被人认可。这就需要有耐心。同样,耐心也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蓄势以待,厚积而薄发”,是亘古不变的成功者的格言。第二章专业与就业IBM大学合作部总经理对大学生专业的看法IBM是一个技术背景很强的跨国公司,可我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IBM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许你很难想像,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IBM招聘的岗位覆盖面较广,不是所有的人员都从事IT技术,如果应聘技术岗位,在将来的面试中会有专门部门进行考核。二是IBM看重应聘者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笔试题目类似于GRE、GMAT考试,时间很短,有一些题目要求应聘者在一组数字和图形中排序、找规律等等,由于时间紧迫,在压力之下,有的应聘者由于紧张,脑子里呈现一团糨糊,而有的应聘者却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十分冷静。通过这样的笔试,就检查出应聘者的综合反映速度、判断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在IBM中,有很多例子反映,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我认识一位出色的技术经理,她原来是学戏剧编剧,纯文科的,进IBM后却担任系统工程师,做大型机的操作系统。在IBM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公司就会给你机会。在笔试之后的各轮面试中,和今后的培训和工作中,IBM会发现你的兴趣和潜力。专业效应专业的冷热不均,在就业市场上已经被众人熟知。同一学校不同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社会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不同的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对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求较小,毕业生于是供大于求;而另外一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行业发展对人才构成较大的需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仍然保持着“旺销势头”。供需比的可信度衡量某一专业的需求情况,应采用以下的公式:某专业当年供需比=(全年各高校同一专业毕业学生数)/全年社会各用人单位对这一专业毕业学生的需求数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各专业的供需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但是,这种数据统计与真实情况有较大的差距。某用人单位全年一共需要招聘应届毕业生10人,它于是到很多高校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而且可能对每所学校说的需求数字都是10人。学校也就将10人列为社会需求数。如果这一用人单位到10所学校发布信息,那么,它的“名义需求”变成了100人,超出了“实际需求”9倍。很显然,这种统计含有很多重复计算的部分,水分很大。衡量某高校某一专业的需求情况,应采用以下公式:某专业当年供需比=当年该专业毕业学生数/各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数很显然,要做到完全准确统计各用人单位对某专业毕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数,是十分困难的。需求比的绝对数没有太大意义,而相对数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供需比的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不同的专业间表现出不同,举例来说,目前,北京地区电子信息类、师范、建筑类专业比较热,北京每年还要从外地引进很多毕业生。但部分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不旺,主要是纯文纯理的专业。这是由于行业发展不均衡所造成的,某一行业发展较慢,需要吸收人才较少,因此造成总体需求量少;或者某一行业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冲击,当年的发展受到限制,于是压缩对人才的需求,比如2003年“非典”肆虐,航空业、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受到很大冲击,相应的,这些行业就减少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趋紧张。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不同的学校也表现出不均衡,由于“学校效应”的存在,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有很大的差距。名牌和有培养特色的学校往往会把用人单位吸引过去,于是这些用人单位把不多的市场需求投放在这些学校。“热门”专业也是具有相对性的,有些专业,与某所学校联在一起,成为热门专业,而在另一学校也许是一般甚至冷门专业。从前面的供需比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供需比由两个因素确定,一是毕业学生数,二是社会需求数。毕业学生数增加多,而社会需求增加少;或者毕业学生增加,社会需求不增加;或者毕业学生不变,而社会需求缩小;等等,都会引起供需比减少,使就业形势紧张。反之,如果毕业学生增加,社会需求增加更多;或者毕业学生不变,社会需求增加;或者毕业学生减少,社会需求不变;等等,都会引起供需比增加,从而使紧张的就业形势得到缓解。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专业就业形势为何会在几年时间里发生很大的变化。某些专业在招生时被认为是热门,不断地炒作,可在毕业时,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理想。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外贸专业。这类专业在90年代初期时十分热门,而到了90年代末期,就业形势一年紧似一年。原因有三,一是学校大规模扩招,为了迎合考生对“热门”专业的追逐心理,近年来在一些热门专业的设置上,很多学校一踊而上,造成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毕业时竞争对手就增多;二是这些专业的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实,已经由过去的极度缺乏而趋向缓和甚至饱和,除了进行内部人员调整可能产生少量人才需求外,很难由于事业的拓展新增新的工作岗位;三是行业自身进行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萎缩。现状描述1:人事部日前发布的2002年第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市场营销、计算机专业依然是人才市场供求的热门专业,通信工程、机械专业需求增长迅速,而文秘、财会、经济、外语专业的求职形势不很乐观。人事部的统计表明,从专业类别来看,市场营销、计算机专业仍然是人才市场供求的前两位,且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与三季度相比均有大幅度的上涨。通信工程、机械两个专业的需求增长强劲,分别是三季度本专业招聘职位数量的3.2倍和2.1倍。文秘、财会、经济、外语四个专业求职人数远远大于招聘职位的数量,供大于求的态势十分明显。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机械、通信工程、医药卫生专业供求形势基本平衡,大专学历的计算机、文秘、建筑、广告专业的求职形势比较困难。据统计,2002年四季度全国人才市场招聘数量居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30.8万)、计算机专业(23.6万)、机械专业(14.6万)、通信工程(12.9万)、管理专业(11.9万)、建筑专业(10.6万)、文秘专业(9.5万)、财会专业(8.4万)、企业管理(7.9万)、经济专业(7.7万)。这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74.3%。求职数量居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55.6万)、计算机专业(53.9万)、文秘专业(41.6万)、财会专业(39.3万)、经济专业(29.7万)、机械专业(28.3万)、建筑专业(24.6万)、管理专业(22.8万)、电子工程(一八.3万)、外语专业(17.3万)。这些专业的求职者占求职总数的65.9%。此外,通信工程、企业管理、广告、教育、化工等专业也是人才市场供需的热点。现状描述2:据最新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统计分析,不同行业单位,不同省市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有关详情如下:一、机关单位接受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10种专业的: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侦察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交通运输、刑事科学技术,会计学。二、科研设计单位接受毕业生最多的10种专业是: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三、高等学校接受本科毕业生专业最多的10个专业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法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极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四、医疗卫生单位接受本科毕业生最多的10种专业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中医学、麻醉学、医学影象学、公共事业管理。五、金融单位接受本科毕业生最多的10种专业是:金融学、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财政学、英语。六、国企接受本科毕业生最多的10种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七、三资企业接受本科毕业生最多的10种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自动化、通信工程、英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资料只供参考,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冷、热专业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而发生位置的相对变化。例如近几年社会对如环境科学、地质学、物理、考古学、化学等专业的人才需要有所增加。供需比的内涵有用人单位要,是大学生就业普遍持有的基本目标;有好的用人单位要,则是大学生在满足“基本就业需求”之后的更高要求。“多少学生毕业,多少用人单位提供多少工作岗位”这一笼统的供需比显然难以反映就业的质量。用人单位所在地域如何,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类大城市,还是在其他地方?用人单位文化背景如何,是政府机关、大型跨国企业、科研教学单位,还是民营企业?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如何,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用人单位薪资待遇如何,是达到自己想象中的薪资水平,还是与自己理想的薪资水平有太大的落差?等等,这是任何一个大学生就业都要考虑的因素。显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衡量这些因素的标尺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满意度”不一样,有的人满意于较高的经济收入,有的人满意于工作环境的舒适;有的人希望在沿海大城市工作,有的人则认为城郊、乡镇、欠发达地区更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的人乐意于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频频问世,有的人则希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步步升迁。不同的“满意度”,对大学学习以及职业选择有很大影响。具体而言,有的大学生对某种职业或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固定,可以说是与专业爱好与兴趣紧密相联,由于有强烈的专业爱好与兴趣,往往他们受专业冷热程度的冲击很小,“无论专业是冷是热,我依旧喜欢。”有的大学生对某种职业或工作的满意度,多与外在条件联系在一起,比如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为了获取好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可以放弃原有的专业方向。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要他的选择能够得到社会认同,他能够被社会所接受,都是无可指责的。就业调查2003年5-6月我们向7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的调研。此次调研共收到6792份问卷结果,其中6436份为有效问卷。
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故事上海某大学一位学生的亲身体会:有人把“上海”、“外地”、“男生”、“女生”排列组合成一个序列。“上海男生”被排在找工作的第一序位。我作为“第一序位”中的一位,又受到留沪思想的严重影响,应该说对所谓的“外地”工作也是有相当大的抵制情绪的。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觉得当时的想法很可笑,尤其觉得自己目光短浅。当今的商务都是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局限于一个地域内的经营思想已经过时。由于信息流的便利以及交通的发达,与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到各种地方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家常便饭”。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可谈,大城市的大公司所能提的职位一般都是分工明确的事务性工作,干长了容易犯“只见树,不见森林”的毛病。如果有机会到所谓的“外地”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完成一些更繁琐的工作,还有助于独立完善的人格的培养以及坚强成熟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专业优势所谓专业优势,是指所学专业近年来有着旺盛社会需求或者预期具有旺盛需求的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由于专业原因而产生的优势。专业优势的另一通俗表达就是“热门专业”。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因此,只要社会需求旺盛,就应该列入热门范畴,而不应该把“热门”局限在就业地域好、工作环境优、工资待遇高的某些专业上。事实上,有很多人正是这样理解专业热门的,从而把一些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打入“冷门”。1、专业优势陷阱身处“热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热门专业并不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初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是根据父母的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导向进行的。即使自己是被填报的第一志愿录取,但究竟自己对这一专业是否喜欢,自己的气质性格是否与将要从事的职业匹配等等,却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也许,从表面上看,自己进入了“中意”的专业,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却未必能调动足够的兴趣。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在什么地方都管用。就业故事同济大学一位学生的亲身感受: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老土,谁不知道在大学培养的是能力,即使找到对口的工作,大学里学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帮上忙。但是,在我参加工作半年多以后,却觉得自己在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就此浪费了,未免可惜。而且,如果学的是和工作相关的知识,现在做起事来或许会更加顺手。当然,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论是学校、专业,还是现在的工作。在考大学和找工作时都有一个天平,哪边的砝码更重,哪个就会是我们的去向。只是考大学的砝码是学校和专业,而找工作的硅码则是专业和兴趣。如果在考大学时未能使专业和兴趣保持一致,那在找工作时,我觉得兴趣还是较专业更为重要。就业调查对从事专业不对口看法(2)热门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更加激励的竞争一般而言,对热门专业的“争夺”,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是十分激烈的。往往只有填报第一志愿,而且考分位居前列的学生,才能被录取。因此,进入热门专业的学生,原有的基础更为扎实,而要在这批尖子学生中做到出类拔粹,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两点,是最为让人担忧的,一是有的学生一看“高手如云”,就自动缴械,放弃去做最好中的最好的斗志;二是有的学生心气很高,斗志很盛,却不能认同虽然努力了,却仍然不能像以前那般“名列前茅”,于是意志消沉。要知道,任何群体,只要存在,如果一定要按某方面的指标排序的话,一定会有一个最后一名。但这个指标并不一定就代表全部素质的客观体现,你需要一种对自我的认同,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所在。就业故事上海交大一位学生的亲身体会:高考使我进入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涉及的领域——编写软件。我周围都是高手,他们都以很高的分数加盟这个新的集体。我感到了咄咄逼人的竞争。但我决定迎难而上,我相信一句话“尽吾心志而不至可以无悔矣!”结果也许并不重要,但我应该做一行爱一行,应该将这一行做到自己的最好。(3)热门专业的学生容易被“热门”的假像迷惑“我是‘热门’,我怕谁”。因为是皇帝的女儿,怎么也不愁嫁。这是老黄历了。可有的大学生身在“热门”,自然不免高估“热门”的威力,认为自己无论怎样“混”,到时依旧能对用人单位进行挑挑拣拣。道理是没错。沿着他们的思维,我们也可盘算:据说本专业目前的供需比是1:7、1:8,即使未来形势有变,几年以后也至少是1:2、1:3,形势会依旧不错。可是,大家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用人单位是来招贤的,宁缺勿滥;二是不要把专业的门槛估计得太高,外专业能跨越这一门坎与你进行的竞争的人多着呢!在高校中,流传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没有数学系、物理系、机械系以至外语系学生计算机水平高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并非十分看中,转而考察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职场看道英美烟草中国公司对大学生专业的看法:“不拘一格择人才”是公司选拔人才的宗旨。公司注重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如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外语水平、电脑水平、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等。公司欢迎各类人才加盟,不论你是哪一年毕业的,也不论你所学的什么专业。记得我们在一次校园招聘时,当我们提到该年度我们只招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