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_第1页
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_第2页
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_第3页
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_第4页
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二十年来当代文学制度研究近二十年来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推进及结果,一方面表现为对现代文学图景的想象与重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表如今对这一时期文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研宄的拓展与深化,并试图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基于90年代以后的文化语境和现代文学特殊的生成与发展环境,近二十年来对这30年文学中相关问题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重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从研究关注的问题看,重要集中在对影响与制约现代文学构成与发展外部因素的考宄与清理,如现代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现代文学的制度与生产、传播等,并在这里基础上发掘这三十多年来文学历史中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述压抑/煙灭的异质元素/异端声音,从新解读这一时期文本的“意义构造〞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叙述方式与审美风格等文学的“内部形态〞。二是研宄者理论资源、知识构造与方法的完善、调整与突破,十分是大文学观念确实立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不少研究者都在有意识地突破现代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形式。在批判性地消化吸收80年代思想文化界新启蒙思潮遗产的同时,以愈加积极开放的姿势引入和借鉴相关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文化学等的结果,十分是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对历史怀抱“同情和理解〞也不回绝“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观念与方法,目的在于寻找到更有效地进入和解释这三十多年文学的最适宜路径与方法。三是从研究效果看,研究者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在拓展与深化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中国现现代文学研究的观念变更和方法创新。不少研究结果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现代文学〞的复杂与多元,还调整和改变了人们单一平面的现代文学史观念。另外,不少研宄者具体表现出出来的自发的文学史意识与学科建构意识,对于现代文学的历史化与知识化,以及现代文学学科的构建均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要言之,近二十年来的40—70年代文学研究,动摇着长期以来几近凝固的中国现现代文学研究板块。本文恰是基于以上背景,在学科史视阈中对近二十年来有关现代文学制度研宄的历史与现在状况予以清理,从另一个角度把握90年代以来,受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是怎样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回溯起来,20文学制度的研究,在8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如陈平原的〔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①其中便设有“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章节专门讨论小说市场的拓展、小说家的专业化“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等问题。但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比较早的有意识也比较系统地从“制度’、“体制〞角度来考察现代文学十分是50—70年代文学的,是洪子诚。1991至1993年,在东京大学讲学期间,洪子诚即曾系统考察现代文学制度,包含文学团体,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刊物,文学运动组织、展开方式,文学管理、控制方式等,相关内容后来整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概说〕中,并于1997年由香港青文书屋出版,②引起不少研宄者的关注。作为一个文学史家,洪子诚对现代文学制度特性考察的本质,是对长期以来文学史叙述形式的有意识突破,但我更愿意把这突破看作是他对自己固有文学史理念、文学研究知识构架以及研究方法的调整。这也是洪子诚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在寻求和努力的。这种寻求和努力,可追溯到80年代的〔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艺术问题〕。该书通过讨论现代文学的一些艺术问题,如一些从“现代〞进入“现代〞的作家面对新文学环境的矛盾与焦虑,创作的“滑坡〞,文学与现实的冲突,对一些文学问题的批判式讨论等,讨论了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对现代文学,十分是五六十年代很多作家的潜在制约。进入90年代以后,基于对80年代文学研究立场的反思,以及日益自发的现代文学学科意识,洪子诚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并将自己的这一考虑贯彻在文学史理论与学科建构工作中。〔中国现代文学概说〕恰是作者这一学术场景下的结果。与此同时,在这里前后的有关著述中,如〔关于50—70年代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现代文学的“一体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002)等,洪子诚不断拓展、完善自己关于现代文学制度的考虑,并在〔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一书专门开设一讲讨论现代文学的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问题。作为左翼文学的“工农兵文学形态’洪子诚以为在50—70年代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高度集中、高度组织化的文学〞m。在一篇讨论1949年以后的现代文学发展的文章中,洪子诚曾描绘叙述这种文学的“一体化〞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学的“演化经过〞或“一种文学时期特征的生成方式〞。洪子诚以为现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其实从“五四〞时期即已开始:‘五四’时期并非文学百花的实现,而是走向‘一体化’的起点’40年代是“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延安文学运动可看作是这一文学形态的初步理论:“左翼文学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中,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文学,文学‘一体化’目的得以实现〞’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日渐边沿化,现代文学的“一体化〞形态逐步被削弱,以至走向解体。二是指这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包含文学机构,文学团体,文学报刊,文学写作、出版、传播、阅读,文学的评价等环节的性质和特征’,均表现出一种高度集中和组织化的情形。三是指‘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牵涉的题材、主题、艺术风格,文学各文类在艺术方法上的趋同化的倾向〞。洪子诚从文学制度的文学社会学角度考察与描绘叙述现代文学,不仅超出了长期以来以政治意识形态为起点的、比较褊狭的现代文学史叙述形式,也与90年代以后一些受40—70年代文学研究结果影响而努力寻求新的突破的现代文学史写作区别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在文学外部力量即文学制度作用下生成的现代文学图景。比方在谈到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联和作协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时,洪子诚以为这本质上是对40年代斯大林一日丹诺夫控制苏联文艺界“遗产〞的继承;®在谈到现代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十分是50—70年代把文艺批评作为文艺界斗争的一种手段的文学批评的特殊性时,也提醒我们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延安文艺整风时期即已开始理论,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中已有所具体表现出。H其着实“一体化〞形态描绘叙述中谈到的现代相当一个时期里“专业作家〞(50年代称为“驻会作家〞的供应制这种生存方式,也是从延安时期开始试行的。①由此可见,五六十年代试行的稿酬制度,作为进入现代以后作家生存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其可追溯的时间更早。在中国,文学制度的建立起始于近代,并在现代文学时期因社会构造的复杂与政治斗争的剧烈得以不断发育和发展。从现代进入现代,随着政治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学制度再度转型。文学制度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也是近二十年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拓展的新领域。当前,整个中国现现代文学制度的研究已获得了一些突破,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诸如一些学者在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中国现现代文学制度史〞开题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文学制度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文学制度的功能问题、域外文学制度对中国现现代文学制度的影响,十分是有关文学制度史的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等,①均仍有待于进一步厘清和深切进入探究。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值得留意的是近年出版的另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著作中提到的90年代以来文学制度研究中的另一些存在问题。一是怎样恰到好处地把握好“现代〞社会政治体制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叙述,避免“过度放大国家权利〞对社会空间与民众思想的“宰制〞。二是提出在研究中不宜将文学制度假设为国家权利的简单具体表现出,或仅停留于公开体制=“体制代表了国家权利要求,但在实际写作、出版、评论和承受活动中,的文艺领导、评论家、作家、读者和出版社等,会在服从体制要求的大前提下,尽量参酌相互纠结的各种文学观念和利益,最后才构成事实上的文学制度。〞“体制是国家权利单方面的诉求,制度则是‘会谈’、妥协后的‘心照不宣的协议’。〞11导言作者以为这种接近于fo克蚂、蚁布思所说的“文学陈规“一种明确的或坚持心照不宣的协议〞和韦勒克、沃伦所说的“文学规范、标准和惯例〞,恰恰是我们90年代以来文学制度研究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