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语言特点_第1页
汪曾祺语言特点_第2页
汪曾祺语言特点_第3页
汪曾祺语言特点_第4页
汪曾祺语言特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汪曾祺语言特点摘要:汪曾棋的作品给人最初的印象是平淡和自然,然而,在这平淡与自然中却蕴含着作家对自然、人生生命的深层的心理理解。关健词:语言;理解;评价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文学语言若与普遍语言相比,它就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即文学语言中蕴含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等心理体验。也只有当作家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深刻的知觉回响、情感态度、联想体验之后,才能切实地传达出他的体验和情感态度,即使他用的是极普遍的词语和普遍的句法,也会富有神妙的光辉和迷人的韵致。汪曾棋就擅于用普遍的词语和普遍的句法来表达他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

一、对笔下人物命运的观照,隐去了感情色调,巩固了作品语言的心理内涵

汪曾棋用平常心去体验自然,关注人生,也用平常心去举行创作。他的心境是平和的,一切事物人此心境,都会得到净化,冲动和喧嚣在这里亦幻化为沉静的意境。《风景之一堂倌》中那个堂倌总是一成不变,从冬到夏,他总是那个样子,换来换去还像是总穿一件衣裳。他对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对生活中花花绿绿,发亮的,闪光的,醉人的香,刺鼻的味,都无动于衷。作家没有全力渲染生活的艰苦和由此而给人的压抑,也没有着重刻画人物命运的曲折和多变,只是通过淡淡的几句话,隐隐透射出淡淡的哀和痛,透射出作家深深的可怜与无奈。

《故土人・打鱼的》中打鱼的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古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欣喜,也看不出消沉和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只是无意能听到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透过这人物和声音淡与轻,我们可以领会到生命的淡与轻,生活的悲凉与沉重,正如这篇小说结尾所写:“她确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这清晰不是牛皮罩衣的重,秋水的凉,而是生存的重,心境的凉,面对这样的生活,还能有什么心情,还能有什么话?这些极其普遍的小人物过着平常不过的生活,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起大落,作家以极平常的心态把极其细腻的感情锤炼成胜似千言万语的寥寥数笔,于字里行间滴落着淡淡的情愁,然而这种纤细的感觉却具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作家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是更大的心灵的冲击和更深的情感的震颤。汪曾棋的散文和小说都表现了普遍人的生活。假设说在《堂馆》中我们尚可窥见作家轻轻的“抖”,淡淡的“痛”,可以感觉到作家那相比较较直接的情感波动的话,那么在《打鱼的》中,连这轻轻的“抖”,淡淡的“痛”,也都看不到了。然而,一种更诚恳的“重”和“凉”却逐渐逼人而来,使人无法喘息,教人透不过气来。于此,我们可以更明显地感觉到作家对人物生存境遇更为深切、更为执著的关注。换句话说,在《堂倌》中我们尚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而在《打鱼的》中,作家连这一斑也都隐去了,但“豹”的形象却更逼真了。用王弼《老子注》中的话来作结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淡兮其无味也,视之缺乏见,听之缺乏闻,然那么无味缺乏听之言,乃自然之至言也,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作品意蕴的深远,不在于语义的繁杂艰深,也不在于构思的高明曲折,而在于语言指向的蕴藉悠远,在于意象传达的微妙感受。

二、通过相关的景物、气氛、风俗描绘增加语言的心理内涵

四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获。草里有蛤嫂、野兔子、大极了的蚂炸、油葫芦、蟋蟀。早晨和黄香,有大量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不一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岁寒三友》)

冷漠和萧瑟的物象为小说奠定了暗淡的基调,渲染了人物内心的辛酸与凄凉,示意了人物生活的酸楚无紊。汪曾祺作品所描写的景物,不但是作家眼中所见,而且也是所写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也是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他强调写作不能离开人物,而单写自己的感受,得设身处地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的情感。写景就是写人,在小说《晚饭花》中,作家从声、光、色、气等多角度铺写了山墙角下的晚饭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用力地往外开,发疯一样,感叫着,把自己开在入夜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脂一样的,得不得了的红花;分外喧嚷,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作家花如此多的笔墨来写晚饭花,目的是为了写坐在晚饭花前做针线活的王玉英,花即人,人即花,红花、绿叶、黑黑的脸、亮堂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每日看的一张画,花和人统一在美的境界里。

汪曾棋的作品还表现了种种淳厚简朴的乡土风俗,如《受戒》中盂兰会上的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岁寒三友》中放焰火的场面;《珠子灯》里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其次年,娘家要送各式的灯;《云南茶花》中,孩子周岁时,亲戚挚友送礼物时要放一枝带叶子的油茶,以示吉利,祈福孩子像油茶一样强健;《大淖记事》里,闺女出嫁要陪送锡器;《故里三陈・陈四》中赛城煌的场面……汪曾棋并非为了写风俗而写风俗,他写风俗实那么笔笔着意于写人。作家或者以风俗作为人的背景,如《受戒》等,通过写风俗衬托人物健康美好的人性;或者将风俗与人结合起来,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契机,如《大淖记事》等;或者外观上看起来写风俗,实际是写人。―作家写踩高跷是为了突出陈四的技艺高明,也正因他技艺高明,才有了后来的变故,也正由于变故,陈四发誓此后再也不踩高跷,仍当他的瓦匠,没活儿的时候就糊纸灯,陈四一生的兴衰荣辱与他脚下踩的高跷捆绑在一起……透过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