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1页/共81页农业的含义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它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第2页/共81页农业特征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类型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3页/共81页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第4页/共81页一、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

(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宴享说

(由海登(B.Hayden)提出)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第5页/共81页人口压力说

(博塞洛普(E.Boszerup))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第6页/共81页宴享说(海登(B.Hayden)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第7页/共81页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

发生于中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是在冰后期环境大变动情况下,面临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应运而生的。究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认为其中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

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

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

第8页/共81页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这一步虽为环境所迫,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没有这个大方向的转变,农业则无从源起。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可以称为简单狩猎经济。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放弃单纯按最佳觅食模式去取食,而尝试多种的取食方式,迈出了向农业起源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广谱经济,或称之为复杂渔猎采集经济。第9页/共81页

广谱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广泛食谱”的经济,包括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

第10页/共81页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

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资源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高档食物品种日益枯竭,人口压力增大,人们需要获得和掌握一些可经常利用的动、植物来作为食物匮乏时的一种储备。在采集、贮藏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发觉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长出新植株的现象,有时则发现被埋藏起来的果实,籽粒经一段时间会自动长出新的植株。人们于是特别留心这一类的植物或果树,渐渐地在收获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年)可以反复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动物或水产,因为后者的再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一年内繁殖出几批可供取食的个体)。于是,很自然地人们迈出了走向农业起源的关键一步——集中采集。

第11页/共81页

在集中采集活动中,人们把采集的对象由广谱阶段的杂乱食谱缩小到某种或几种再生能力强,在一段时间内能多次取食、便于贮藏的植物身上,这也就是人们最早的栽培驯化对象。不同地域其栽培对象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根茎类植物,有些地区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异。如在华南地区,最先驯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无性繁殖的根茎植物,从而走向园圃式农业的道路;而在长江流域则可能以水稻为最早驯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区,栗则成了第一种被人工栽培的植物。

第12页/共81页

在这个阶段中,广谱仍然存在,集中采集只是植物类采集活动的进化发展阶段,虽然这一支将来导致了农业产生,但当时人们并无预见,其优势是逐步显露的。渔猎活动也是并存的,狩猎活动也未完全消失。

第13页/共81页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

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采集,人们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采集时由无意识逐渐演化为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到它们生长到更适于食用时再进行采集。如此做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模拟性的农业栽培。也有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采集农业。于是这迈向农业栽培的实质性的一步也走出了。

第14页/共81页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索尔的推论

1、推论的依据

2、推论的结果

第15页/共81页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2)人口增长、食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季节移动)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第16页/共81页(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猪——中东

双峰驼——中亚

稻谷——中国

南北美洲——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驴——北非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第17页/共81页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第18页/共81页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第19页/共81页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二、农业形成和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第20页/共81页(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一、农业发展阶段第21页/共81页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

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第22页/共81页(三)评述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第23页/共81页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2、是一种生计农业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4、农民生活贫困目的产品劳动力动力技术第24页/共81页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水稻农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灌丛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第25页/共81页(三)传统农业的类型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2、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3、地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第26页/共81页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第27页/共81页(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第28页/共81页(二)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第29页/共81页(三)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1、单一经济作物2、劳动力集约3、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4、带来大规模移民1、规模大——农业企业2、机械化程度高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第30页/共81页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

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区别于一般游牧业:1、规模大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第31页/共81页二、农业的形成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影响(一)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影响。第32页/共81页①利用生物资源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食物多样化。

(天然野谷人工种野谷)②为了发展农业还需一系列创造和发明(生产工具食用工具粮食加工工具)(二)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③驯化农牧业产品(棉麻、毛皮等)服装加工(防晒保暖)扩大人类居住范围④农业剩余产品储存粮食设施和技术粮食加工熟食延长人类寿命人口增长速度提升1、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33页/共81页2.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①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狩猎活动的差异定居人数多空间小

流动人数少空间大②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产单位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文明的出现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村落的出现第34页/共81页3、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1)埃及:尼罗河灌溉文明(小麦、棉花)(2)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平原)灌溉农业(小麦)(3)印度:印度河中下游地区灌溉文明(小麦)(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玉米文明(温度、降雨、灌溉、土壤)(4)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的各支流上灌溉文明(旱作农业)(黄土、黄河、降雨)第35页/共81页总结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智力活动)文明程度第36页/共81页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第37页/共81页第38页/共81页第39页/共81页(一)小麦的分布小麦:居首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分布范围最广。温带作物,集中于27-57°N和25-40°S.分布区: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平原;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第40页/共81页第41页/共81页第42页/共81页特点:喜高温、多湿,分布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的集中产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击平原和沿海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二)水稻的分布第43页/共81页养殖业和畜牧业——饲料——玉米种植.适应性很强,且不需大量人力物力。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美国——“玉米王国”。包括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依州、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共五个州。本区由于盛产玉米而得名。

不过,内布拉斯加州和米尼苏达州的玉米产量也很多,在排名上占美国玉米产量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只因地形的划分而没被列入玉米带。(三)玉米分布第44页/共81页美国玉米主产区: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一带

.第45页/共81页第46页/共81页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轻工业原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特殊的生产环境劳动力多集中于少数地区单一经济第47页/共81页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美国南部的棉花带1.棉花的分布第48页/共81页第49页/共81页第50页/共81页2.糖类作物分布甘蔗高温环境,生长期长南北纬35°之间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温凉的气候南北纬40-60°N之间集中在欧洲第51页/共81页第52页/共81页第53页/共81页第54页/共81页第55页/共81页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二、农业区位论第56页/共81页(一)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

1、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2、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一、农业景观第57页/共81页第58页/共81页陕西关山牧场第59页/共81页云南元阳梯田第60页/共81页桂北丘陵多酸性土壤,适合种柑桔和茶叶。第61页/共81页第62页/共81页田埂第63页/共81页1、观光农业的概念2、观光农业园区的要素组成3、观光农业园区的形态分类(二)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第64页/共81页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是多种元素构成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物理形态——静态景观生态形态——动态景观文化形态观光农业园区的要素组成第65页/共81页(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第66页/共81页古镇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

.第67页/共81页苏州同里古镇第68页/共81页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的含义(二)农业区位论的概要第69页/共81页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创立.(一)农业区位论的含义第70页/共81页(二)农业区位论的概要(1)孤立国中唯一的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完全与外界隔绝;(2)城市是腹地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同其它区域获得产品供应;(3)孤立国内的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4)腹地具有均质性;1、前提条件第71页/共81页(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6)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照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民;(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农民承担;第72页/共81页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