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课件_第1页
安全员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课件_第2页
安全员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课件_第3页
安全员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课件_第4页
安全员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劳动保护与事故防范处理安全员岗位实务知识主讲人: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第一节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宪法》第42、43、44条对公民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十三章一百零七条,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和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是制定和执行其他劳动法律法规的依据。与生产安全健康有关的内容包括: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放假的规定;关于用人单位在安全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劳动者安全健康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伤亡事故管理的规定等。我国法律的保障我国职业病情况:卫生部部长陈竺2009年4月24日在我国保护农民工健康高层论坛会上指出: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严峻,尘肺和职业中毒居高不下。截止2008年底,各类职业病累计70多万例,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近64万例,已死亡14万多例。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发现尘肺病1万多例,同时尘肺病发病工龄明显缩短,急、慢性职业中毒呈上升趋势。据专家估计,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病总数还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

1.1.1职业性危害因素一、来源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机器设备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均与生产过程有关。

1.1.1职业性危害因素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个别器官和系统的过度紧张,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生产过程中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生物因素过强的劳动强度过长的作业时间不合理的作业方式人机不适应的工具、设备劳动过程中自然环境工艺环境人工环境不合理的厂房、设备布局工艺过程有害因素散逸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1.1.2有害因素分类1.1.3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毒物)作用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1.1.3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性

•对皮肤的刺激: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炎

•对眼睛的刺激:眼睛接触化学品会产生流泪、酸痛等感觉。伤害程度取决于毒性的大小和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

•对呼吸道的刺激:呼吸系统接触化学品后会引起气管炎、肺炎、肺水肿。1.1.3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3、窒息(缺氧)

单纯窒息:环境中的氧气被惰性气体(N2、CO2等)所冲淡,当氧的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会出现缺氧,引起头晕、恶心,严重者会死亡。

化学窒息:化学品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机体缺氧。O2+hbhnO2CO+hbhbCO。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300倍以上,CO含量达0.1%时就会造成严重缺氧。还有氰化氢、硫化氢等毒物都会引起化学窒息。

案例:睡觉到半夜,危险悄悄降临临

~八人煤气中毒2006年11月17日凌晨,在汉口江汉北路179号,八人回家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后,打牌到凌晨2点才睡觉,到3时许,屋内八人全部一氧化碳中毒。谭某首先感到头昏想吐,邓某上则所时昏倒地后用脚蹬门吵醒其他人,许某打电话报警,120赶来将八人送医院抢救脱险。141.1.3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4、昏迷和麻醉乙醇、乙醚、烃类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出现昏迷和麻醉现象,严重者会死亡。

5、全身中毒有些化学品会引起一个或多个系统中毒并扩展到全身。

6、致畸麻醉性气体、水银、有机溶剂等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导致胎儿畸形。1.1.3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9、尘肺(矽肺)

尘肺是微小尘粒沉积在肺组织中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潜伏期一般为5~15年。石棉、石英粉、滑石粉、煤粉、水泥粉等都能引起尘肺病。

毒物的危害主要是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眼等部位的危害。17案例:生产性粉尘案例:1993年辽宁本溪---沈阳高速公路前期的隧道工程,开挖工程施工队(温州泰顺隧道工程公司)完工后有200多人患上程度不同的矽(硅)肺病。原因:隧道开挖要求湿法作业,而施工单位仅发放个人防护用品没有湿法作业,采用直接作业,工人个人防护意识薄弱。SiO2粉尘吸入量过多引发慢性职业性矽肺病。案例:生产性毒物案例:1999年东莞某家用电器厂为改善车间工作条件,将车间改造成封闭的空调车间,安装了柜式空调,关闭门窗生产。职业防治部门检验发现100名工人中有35名工人慢性职业苯中毒,其中22人重度苯中毒。事故原因:401型黄胶水挥发气体含苯量97.5%;车间空气采样苯含量220.6—315.9mg/m3,超过国家标准6mg/m3

工人在操作中没有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另:木工用白电油时,没有戴手套,白电水侵入皮肤,引起四肢无力。清洁工人用盐酸清洗瓷砖,引发中毒1.2职业病预防

1.2.1职业病预防原则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应遵守职业卫生(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综合治理。

一级预防: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指对新建项目职业危害的控制;对现在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要进行改善,减少危害和污染,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2.1职业病预防原则

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职业危害特点和职业病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实行健康监护,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诊断;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经常进行检查、检测,使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标准。

1.2.2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具体可按以下规定执行:(1)产生粉尘、噪声、毒物、辐射、高温等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实行评价监测和定期监测制度,对超标的作业环境及时治理。(2)评价监测应由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的机构承担,并按照规定定期评价监测。生产使用周期在2年以上的大中型人工砂石料生产系统,在正式投产前应进行一次评价监测。

(3)定期监测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监测,也可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其监测周期为:

①粉尘:各粉尘作业区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粉尘浓度,作业区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监测。按粉尘种类每年测定一次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分散度,特殊情况应及时采样分析。

②噪声:各噪声作业点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A声级,每半年进行一次频谱分析。

③毒物:各毒物作业点至少每半年测定一次,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的测点,应及时测定,直至浓度降至最高允许浓度。④辐射:至少每年监测一次,特殊情况及时监测。

⑤高温:每年在高温季节至少监测一次。261.2.3职业病防治管理

(6)应建立职业接触有害因素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7)发现作业人员患有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8)应落实女员工“四期”保护措施,办理女员工特殊疾病保险,不得安排女员工从事相应禁忌劳动岗位上的工作。(9)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有治疗、休养、工作、调整、病假、生活补助、抚恤等待遇。1.2.4职业危害的防治1、防尘措施根据我国多年的防尘经验,总结出“革、水、风、密、护、管、查、教”八字综合防尘措施经验,即:①革。改革工艺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301、防尘措施②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③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含尘空气抽出,并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④密。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用罩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311、防尘措施⑤护。即个人防护措施;⑥管。加强规章制度和通风除尘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杜绝违章作业和跑、冒、滴、漏现象;⑦查。定期检查、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对经常的接触者要定期健康检查;⑧教。加强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32

2、毒物的控制措施(1)操作控制操作控制主要是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作人员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等。332、毒物的控制措施

•替代:选用无毒或低毒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如选用无毒或低毒脂肪烃替代粘合剂中的苯,用甲苯替代喷漆中的苯。

•变更工艺: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如温度、压力、物料比、原料的选择等。

•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有害环境中。即把生产设备与操作控制室隔开。•通风除尘: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作业人员的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2、毒物的控制措施(2)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是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屏障。用人单位必须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352、毒物的控制措施

国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实行许可制度。防护用品必须具备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产品合格证。对于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还必须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标志。员工使用中要做到“三会”:

①会检查防护用品的可靠性;

②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会正确维护防护用品。此外,应设置淋浴室、更衣室,及时清洗工作服;经常清洗作业场所;设置警戒线等措施。362、毒物的控制措施(3)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预防职业危害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有:①安全设施的“三同时”;②危害的识别与评价与控制;③张贴安全标志、标签,技术说明书;④作业场所的监测;⑤教育培训和资质认定;⑥医学监护(三级预防)等措施。即要建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措施。

373、噪声的控制措施3、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性耳聋:如果长时间在强噪声下工作,持续不断地接收噪声的刺激,日积月累,听觉疲劳不能消除,直至人耳内听觉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永久性听力损失。国家标准,生产场所噪声应控制在85db(A)。39

生产性噪声作业环境主要有:工程开挖、钻孔、放炮及大型装载运输设备、空压机操作等;砂石料生产破碎、筛分、制砂及皮带输料系统巡视、检查、操作等;混凝土生产拌合楼骨料运输、配料、下料、卸料;混凝土浇筑平仓机、振捣器、振捣车操作等;机电安装作业风刨打磨、铆接、鎯头敲击操作等;辅助施工企业木工机械操作、钢筋加工机械操作;修造企业的设备噪声及人工钢板调直作业等。

噪声控制的基本措施:(1)降低声源噪声降低声源噪声是控制噪声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通过研制或选择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机器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使发声体不发声,或者大大降低发声体的辐射功率,这是控制噪声的根本途径。(2)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由于客观原因而无法降低声源噪声时,就必须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采用“闹静分开”和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噪声控制技术等。噪声控制的基本措施:

(3)卫生保健措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上述方法无法实现,噪声仍然很强的情况下,可以对遭受噪声的个人进行防护,最简单的是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常用的有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采取定期健康检查、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经常检查噪声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424、振动的危害及预防4、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经过某一中心位置或平衡位置的来回往复运动称为振动。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有的以一种振动为主,有的则受两种振动的共同作用,常见的和危害性较大的是局部振动。振动以振动波形式对组织交替压缩与拉伸并向四周传播开去。机体组织对振动波的导性优劣顺序是: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等。44(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表明在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植物神经系统组织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和振动觉的功能下降。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导致心率过缓、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脑血管改变等。③对肌肉系统的影响。可能引起握力下降、肌肉萎缩和疼痛等。

45(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④对胃组织的影响。振幅大而冲击强的振动,会引起胃和关节的改变等。⑤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振动的影响和噪声不同,振动引起听力损失的以125—250Hz的低频音为主,长期会引起听力下降。对机体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全身振动多为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改变,常出现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衰弱等现象。全身振动还可引起内脏移位、胃分泌机能障碍、肠蠕动发生改变。46(2)振动的预防伴有生产性振动的作业很多,其危害相当明显,振动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目前又无良好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即使立即脱离振动作业岗位,恢复也相当缓慢,甚至仍会继续发展。因此控制生产性振动危害,预防振动的发生非常重要。振动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消除或减少振动源,切断或控制振动的转换途径,以及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等。①从建筑物上防振动。厂房的结构与形式对防止振动有很大作用。为了预防全身振动,建筑厂房地基时,就应注意预防振动。②从机械设备上预防振动。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这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改革生产工艺,不但能消除振动危害,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如机器、设备应安装在单独隔离的基座上,设备地基与建筑物地基之间应利用空间层、橡胶、石棉、毛毡、软木或其他弹性材料隔开,以隔离振动源。48

减少振动的接触时间。尽可能减少操作人员在振动中的停留时间,应有适当的工间休息。技术性不强的振动作业工种,可以考虑操作人员的轮换制度,并尽可能减少女工参加振动作业。④改善操作方法及加强技术培训。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将振动工具用机械支持。不熟练的人员,由于握持工具往往比熟练的操作者受到的振动更大,所以对使用振动工具的人应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⑤个人防护。使用防护手套,多层布手套和棉手套均可阻止振动。长期从事振动作业的工人应定期进行查体。如发现患病,应及时调离原作业环境。

5、射频、电离辐射的危害及防护各种工业设施中的交流电路都会向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有一定强度的电力磁力作用的空间。若在某一区域内有变化的电场或磁场存在,这种电场和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近及远,互相垂直,并与自己的运动方向垂直地以一定速度在空间内传播,称为射频电磁辐射。射频电磁场强超过一定限度时,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电离辐射是指由。a射线、β射线、r射线和中子流等组织中的原子和分子产生电离辐射。当电离辐射放射线作用于机体的剂量超过了容许剂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50(1)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①一般影响。机体处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会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在临床表现出神经衰弱症候群:头疼脑涨、失眠多梦、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或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脱发、体质下降、多汗等症状,部分女工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此外,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某些病变,如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现象。②其他影响。大功率的射频设备形成的射频辐射会对通讯、电视以及附近的电子仪器、精密仪表、参数测试等造成一定的干扰。强的电磁辐射可能构成某些武器弹药的严重威胁,可能使金属器件之间相碰撞时打火引起燃烧和爆炸。

(2)射频辐射的防护①屏蔽。屏蔽是控制射频电磁场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即将电磁能量限制在指定的空间范围内,阻止其传播、扩散的措施。②实行区域控制。在射频辐射造成的污染与危害较为严重的某些范围内,可以采取将辐射源相对集中,同时可在工作区域内进行绿化、种植树木等以防辐射。③个人防护。对在电磁场强大区域内工作的人员,可根据情况穿防护服等。52(3)电离辐射的危害①体外伤害。指射线由体外穿人机体而造成的损伤。χ射线、β射线、γ射线、γ粒子和中子流都能造成这种伤害。

②体内伤害。指放射性物质被吞食、吸人、接触或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人体而造成对机体的损伤。③电离辐射对人体组织细胞会造成损伤效应。主要是阻碍和伤害细胞活动抗体并导致细胞死亡。放射线还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遗传性效应有的在第一代子女中出现,也可能在下几代陆续出现。(4)电离辐射的防护①封闭性防护。将放射源藏在壳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放射性物质,称为封闭型放射性工作的防护,也简称“封闭源”。②开放型防护。放射源无包壳,在操作时有可能向周围环境扩散的称为开放型放射性物质,也称“开放源”。对“开放源”的防护,称为开放型防护。546、中暑的预防措施①改进工艺,对热源采取隔离措施;②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③制冷降温,中央空调等;

④保健措施,个体防护、清凉与含盐饮料、藿香正气液、人丹等;⑤医疗预防,高血压、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重病患者恢复期以及体弱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55个人防护用品知识第二节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会伤害劳动者的身体,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劳动防护用品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1、防护服。包括帽、衣裤、围裙及鞋盖等,主要是防止热辐射、射线、微波和化学污染物损伤皮肤或经皮肤侵入人体。2.个人防护用品知识2、防护眼睛和防护面罩

有电焊工护目镜、炉窑工护目镜和面罩、防微波和防碎屑眼睛等。

3、呼吸防护器根据结构和原理呼吸防护器可分为过滤式和送风隔离式两大类:(1)自吸过滤式是以佩带者自身有害物质予以过滤净化的防护器。(2)隔离式呼吸器工作原理是将戴用者的呼吸器官与污染环境隔离,通过输入空气或氧气来维持人体正常呼吸的防护器。用在缺氧、尘毒污染严重、情况不明或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场合。4、护耳器。护耳器包括耳塞、耳罩、耳帽,其作用主要是防止噪声危害。5、防护手套。主要是棉手套,也有用新型橡胶体或聚氨脂塑料浸泡制成的手套。不同材质的手套可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如防溶剂、耐油、耐漆、防污染、耐热、耐寒冷手套等。正确佩戴全面型防护面具正确佩戴全面型防护面具正确佩戴全面型防护面具正确佩戴全面型防护面具

2.2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1、企业有义务为工人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企业工人应了解自己的工作需要哪些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所及工作岗位的不同防护要求,正确选择性能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绝不能选错或将就使用,特别是不能以过滤式呼吸防护器代替隔离式呼吸防护器。2.2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者必须了解所使用的防护用品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对结构和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防护用品,如呼吸器要进行反复训练,达到能迅速正确使用。3、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必须严格检查,损坏或磨损严重的必须及时更换。用于急救的呼吸器更要定期检查,以免急救时无法正常工作。急救呼吸器平时要妥善地存放在可能发生事故的邻近地点,便于及时取用。4、妥善维护保养防护用品。这样不但可延长防护用品的使用期限,更重要的是能保证用品的防护效果,要仔细阅读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说明书,按要求正确维护防护用品。2.3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女性在一生中其生理和心理都与男性有许多不同。国务院颁布了许多规定。概括起来有:1、规定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某些特别危险的行业,如矿山井下作业、架设登高作业;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如第六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等不允许女性和未成年工从事。2.3女职工和未成年工2、规定了妇女在生理四期(月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如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禁止从事接触铅、苯、镉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等。3、规定了妇女在四期应享受的基本待遇。如产假休息不少于90天,此间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间接触劳动合同等。2.3女职工和未成年工4、规定了未成年工的就业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粉尘、有害物超标的作业环境的工作,以及重体力劳动、危险行业、易发生伤害事故的作业,并且要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的管理,如就业前健康检查,由地方劳动管理部门核发《未成年工登记证》等。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第三节3.1.1什么是应急?

应急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事件采取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突发事故灾害做出预警;控制事故灾害发生与扩大;开展有效救援,减少损失和迅速组织恢复正常状态。3.1.2应急救援的对象

是突发性和后果与影响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这些事故、灾害或事件主要来源于以下8个公共安全领域: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城市生命线重大工程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人为突发事件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MIC)剧毒气体外泄,使2500人死亡,20万人受害,其中5万人双目失明,67万人受到残余毒气的影响。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前后已有近万人死于这起事故,数十万人受到辐射伤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美元。其后患将会影响人类一百年,是已知的世界最大核事故。这次事故在世界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各国重新考虑核能的安全性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蒙受惨重灾难,被夷为一片废墟。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继而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遇难者人数约22万人。三峡左岸大坝全景图有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大气层内的立体拦截体系两道“天网”保护的三峡大坝犹如铜墙铁壁。

美国时间9月11日上午,美国航空公司的两架客机遭劫持,这两架飞机共有15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8时48分,其中一架波音767飞机在超低空飞行后一头撞向世贸中心南侧大楼,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另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飞机再次以极快的速度撞穿了世贸中心姊妹楼的北侧大楼,并引起巨大爆炸。此后不久,南侧的大楼终于在另一次爆炸后轰然倒塌,当地时间11日10:30(北京时间22:30),随着又一声巨响,北楼也在爆炸中成为另一片废墟,闻名世界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姐妹双塔从此告别了这个世界。

日本兵库县尼崎市25日上午发生的火车出轨惨剧,28日结束搜救工作,今天由于一名女性重伤者不治死亡,使得罹难者增至107人。5月9日,刚果(金)政府宣布了一桩离奇的特大空难:一架俄罗斯制造的运输机8日晚在数千米高空飞行途中,机舱的一扇门意外开启,近百名搭乘该运输机的刚果(金)军民被吸引舱外,悉数丧生抗击非典数千商人被抢、被杀。其中华人的产业及人身安全受到首当其冲的侵犯,许多华人妇女在骚乱中被有预谋地强暴,他们的家园被抢砸成了废墟。

令人发指的极端暴行

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达

3.1.3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首要任务、降低伤亡损失的关键)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重要优先任务)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价危害程度。3.1.4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

迅速:快速的应急相应机制、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召集应急资源(人员、设备、物资等)、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

准确: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正确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进行救援行动和战术决策。

有效: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队伍、设备、物资、预案、外部增援的充分性恢复(Recover)准备(Preparedness)响应(Response)预防(Precaution)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如何应对紧急情况

阶段内容与措施预防

无论事故是否发生,企业和社会都处于风险之中。安全规划应急教育监测预警安全研究制定法规、标准灾害保险税收和强制等激励措施准备

事故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目的是提高应急能力。应急方针政策应急预案(计划)应急通告与警报系统应急医疗应急中心应急资源制定互助协议应急培训与演习阶段内容与措施响应

事故即将发生或发生期间采取的挽救生命和财产,稳定和控制事态一系列行动。启动应急报警系统启动应急救援中心报告有关政府机构提供应急援助对公众发生紧急公告疏散与避难搜寻与营救恢复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清理废墟损害评估消毒、去污保险赔偿灾后重建预案复审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3.2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事故后果和应急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包括在应急准备、应急行动和现场恢复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有着多种不同称呼:Emergencyplan,Emergencymanagementplan,Emergencyresponseplan

应急预案,应急处理预案,应急处置预案,应急救援预案。3.2.1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3.2.2.为什么要编制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有效、有序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损失;有利于应急准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各类事故的应急基础;提高风险意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重特大事故的惨重教训;“预防为主”方针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17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33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第68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3.2.3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第49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50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令)第7条: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1条: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3.2.3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应当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紧急状态法》3.2.3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核心内容明确可能的事故及后果;应急各方的职责;应急资源(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应急措施;应急行动的指挥与协调;现场恢复其他,如应急教育、培训、训练、演习、预案的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等。3.2.3.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和要素

1方针与原则2应急策划

2.1危险分析2.2资源分析2.3法律法规要求3应急准备

3.1机构与职责3.2应急设备与物质3.3应急人员培训3.4预案演习3.5公众教育3.6互助协议4应急响应4.1接警与通知4.2指挥与控制4.3警报和紧急公告4.4通讯4.5事态监测与评估4.6警戒与治安4.7人群疏散与安置4.8医疗与卫生4.9公共关系4.10应急人员安全4.11消防和抢险4.12泄漏物控制

5

现场恢复(事故调查)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

本地区潜在重大危险情况(数量、种类及分布)等;以往灾难事故的发生情况;地质、气象、水文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对本地区重大危险源构成的严重威胁;周边地区重大危险对本地区的可能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及工业区等功能区布置情况;本地区以及国家和上级机构已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情况;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点突出,反映本地区的重大事故风险;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避免预案相互孤立、交叉和矛盾。3.2.4预案策划时应考虑的因素五个步骤: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指定小组领导,制定编制计划,划分工作组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应急预案的实施。3.2.5编制过程综合预案=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标准操作支持附件6.预案的基本结构由最高职位负责人签署,可援引国家、地方相应法规依据和授权规定,宣布预案生效。其目的是要明确实施应急预案的合法授权,保证应急预案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在预案发布令中,最高职位负责人应表明其对应急工作的支持,并督促各部门完善部门准操作程序,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由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签名,表明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参与和对有效实施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职责的承诺。

体现优先原则: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以及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列出应急预案所针对的事故(或紧急情况)类型、适用的范围和救援目标。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简要列出危险分析的结果以及当地的地理、气象、人文等有关信息。主要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及特性,包括量大或使用范围广的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工艺危险性分析;危险物质运输路线分布;潜在的重大事故类型、影响区域及后果;区域分布、人口、地形地貌、河流、交通干道等;常年季节性的风向、风速、气温、雨量及其他可能对事故造成影响的气象条件;重要保护目标的划分与分布情况。有关危险分析的详细情况可提供相应的附件。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1.对应急资源管理、调度、经费保障、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2.描述可用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其来源的总体情况,包括:应急力量的组成、各自的应急能力及分布情况;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上级救援机构或邻域可用的应急资源。有关应急资源的详细情况可提供相应的附件。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领导和管理机构

负责维护应急救援体系正常运转的部门,全面负责应急工作的监督管理。应急中心:

迅速获取、显示、分析、预测、传递有关信息,提供通讯联络手段,统一调配应急资源。是调度指挥、网络与通讯、监控、数据、信息发布的集合体。应急总指挥和副总指挥

各应急有关部门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规定相应的内容、方式、频次、效果评估及其负责部门等公众教育: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的性质与危害;事故警报与公告的含义;疏散路线和程序;自救与互救基本知识,简易消毒方法等;在污染区行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应急训练:基础培训、专业训练、战术训练等。应急演习:形式:桌面演习,实战模拟演习。规模:单项演习、组合演习、全面演习

应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力量在人员救助、协助发出警报、疏散安置、维护秩序、物资运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列出有关正式助协议,明确可提供的互助力量(消防、医疗、检测)、物资、设备、技术等及其联络方式。明确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审查、批准的规定与程序;建立预案的修改记录,包括修改日期、已修改的页码、签名等;建立预案的发放登记记录;基本预案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训练与演习与其他预案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术语与定义法规及参考文献应急功能设置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针对每一应急功能,明确:负责部门和支持部门;目标和任务要求;所针对的形势和可能的意外情况;行动程序;资源。应急功能设置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建立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1)24小时报警(应急响应)电话(2)准确接警可预先设计和准备事故基本信息表,以快速获取所需的事故信息,明确事故地点、类型、涉及的危险物质、伤亡情况、范围和事态控制情况等;(3)初始启动将事故信息迅速通报给有关人员、当地及上级有关应急部门、政府机构、相邻地区等。列出所有通知对象的电话清单或无线频率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

日期和时间;

接收人员的姓名;¨

现场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事故发生时间,位置(部位);¨

事故类型(例如,泄漏、爆炸、火灾);¨

对健康可能的影响/紧急医疗信息;¨

伤亡人数及发生位置;¨

现场援救情况?是否需要援救?¨

现场人员及周围人口;¨

泄漏物质的名称或危险物品名号,并尽可能提供下列内容:◦

是否可以获得材料安全数据说明书(MSDS);◦

载货清单、运输发货运单;◦

托运人、制造商是谁;◦

容器类型(例如,卡车、机动轨道车、管道、圆筒);◦

标志、标签信息。¨

物质的特性(例如,颜色、气味、物理影响);¨

物质目前的物理状态(例如,气态、液态、固态);¨

可能泄漏的物质总量;¨

区域内其他的危险物质;¨

已泄漏出的量/泄漏的持续时间;¨

是否已经大量地进入了大气、附近的水源、下水道、或土壤¨

泄漏是否发生在一个受限空间;¨

蒸气团或烟雾的移动方向、高度、颜色、气味;¨

气象条件(风向、风速、反风);¨

对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的当地地形条件

。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现场指挥部和指挥系统的建立程序;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现场指挥与应急中心指挥的衔接;针对事故的严重程度确定响应级别。事故总指挥安全信息联络行动部策划部后勤部资金/行政部现场指挥系统的构成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不同的响应级别应规定:事故的通知范围应急中心的启动程度应急资源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应急总指挥的职位等。紧急情况分级:(1)一级紧急情况通常是必须利用城市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二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更多的政府部门协同响应的紧急情况(3)三级紧急情况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谁有权、什么情况,启动警报系统可用和备用的警报装置的类型和位置、覆盖的地理区域。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规定;如何发出警报;紧急公告的发出途径,包括与广电、媒体的协调;特殊情况考虑:警报盲区或某些人置之不理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及特殊地点。可能遭受事故影响的城市相邻地区。除了警报器和紧急广播系统外,使用机动方式(如广播车,警笛)协助发出警报或挨家挨户通报的情况。

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为保证紧急公告发布的迅速准确,应预先准备多个填空式的紧急广播公告样本,例如:事故基本信息和防护措施公告,可要求市民保持镇定、采取有关的自我保护的措施、或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和指令。疏散公告,包括疏散的时间、范围、路线、交通工具、集合地点等。紧急状态解除公告.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主要通讯手段事故现场内外部门间通讯程序的建立如何保障通讯畅通,备用通讯手段;现场指挥部应急中心各救援组织新闻媒体医院政府外援机构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监测内容监测和评估结果的报告程序;监测点的设置及现场工作程序;监测仪器设备及监测方法;实验室化验及检验支持。可能的监测:危险物质性质泄漏、溢出等事故规模、浓度和扩散范围的监测,确定事故影响边界;气象条件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对食物、饮用水、卫生以及水体、土壤、农作物等污染的监测;爆炸危险性和受损建筑垮塌危险性监测;对可能的二次反应有害物的监测;污染物质滞留区的检测。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主要任务:实施交通管制,对危害区外围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严格控制进出事故现场的人员,保证与现场应急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事故危险区,避免出现意外的人员伤亡或引起现场的混乱;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通过通道;指引不熟悉地形和道路情况的应急车辆进入现场,及时疏通交通堵塞;维护撤离区和人员安置区场所的社会治安工作,保卫撤离区内和各封锁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和财产安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除上述职责以外,警戒人员还应该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执行指挥机构的通告、协助事故调查等。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针对不同的疏散规模或现场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明确谁有权发布疏散命令;明确需要进行人群疏散可能紧急情况;预防性疏散,列举有可能需要疏散的地区;对疏散人群数量、所需的警报时间、疏散时间、距离以及可用的疏散时间的估测程序;对疏散路线、交通工具、搭乘点、目的地(及备用方案)所作的安排;对疏散人群的交通控制、引导、自身防护措施、治安、道路安全等所作的安排;对需要特殊援助的群体的考虑;对人群疏散行动进行跟踪、记录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紧急疏散注意事项1.迅速判明方向和安全区;2.做好个体防护,开展互助互救工作;3.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群到安全区,并在疏散路线上设立哨位和风向标志,指明方向;4.人员登记,查清事故区域的人员是否全部撤出。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什么条件下需要启用临时安置场所;可用的临时安置场所;临时安置场所的管理和运转负责部门;临时安置场所的食品、水、电力供应医疗、消毒、卫生、治安、人员登记等的安排;需要进行安置的人群的数量估测程序;特殊人群照顾安全等;临时安置场所与应急中心、公共信息等组织的通讯保障;规定每个临时安置设立清晰、可识别的标志和符号。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急救资源,如急救中心,救护车和现场急救人员的数量;医疗资源,如医院、职业中毒治疗医院及烧伤等专科医院;特殊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与上级及外部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协调;急救和医疗人员掌握正确消毒和治疗的方法的培训安排;建立现场急救站的程序;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送医院的标准操作程序;对危险性化学品或者感染性疾病受害者隔离、消毒和治疗程序;死亡原因确认、身份识别;记录汇总伤亡情况,协助公共信息机构发布;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信息发布的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发布信息的统一性,避免出现矛盾信息;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发表会,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为公众了解事故信息、防护措施以及查找亲人下落等有关咨询提供服务安排;接待、安抚死者及受伤人员的家属。

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2002年ILO安全卫生日主题“关注应急人员的安全”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应急队伍或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包括向现场总指挥报告、有关培训确认等。行动计划的安全审查程序;现场行动的安全监测;行动人员通讯故障的联络规定;根据事故的性质,确定个体防护等级,合理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在收集到事故现场更多的信息后,重新评估所需的个体防护设备。应急人员和设备消毒设施及程序。对应急人员有关保证自身安全的培训安排。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消防与抢险的指挥与协调;消防力量分布情况;消防车、供水方案或灭火剂的准备;可能的重大事故地点的消防供水及消防设施情况针对可能事故的性质,所采取的扑救对策和方案;堵漏设备、器材及堵漏程序和方案;破拆、起重(吊)、推土等大型设备的准备。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

现场恢复◆火源控制措施(若可能形成易爆混合气体)◆泄漏源控制措施工艺控制(关闭阀门、局部循环、改走副线等)堵漏(可接近性、大小、压力、物质特性)◆泄漏物控制措施围堤堵截稀释与覆盖用泵或吸附材料收容◆明确可用的收容装备(泵、容器、吸附材料等)、洗消设备(包括喷雾洒水车辆)及洗消物资,建立洗消物资供应企业的供应情况和通讯名录。

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人群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现场恢复将事故现场恢复至一相对稳定、安全的基本状态。应避免现场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长期恢复提供指导和建议。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公共设施的基本恢复;重新进入和人群返回的程序;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损失评估。应急演习第四节

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全面演习4.1应急演习类型目的:没有时间压力情况下明确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问题,锻炼演习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预案和程序中的问题,取得有建设性的讨论结果;功能性演习和全面演习的基础。形式通常在会议室举行;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按照应急预案和标准行动程序,讨论所应急采取的应急行动;讨论问题不受时间限制;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并形成书面总结和改进建议。主要特点:是口头“走一遍”应急响应的场景,成本低4.1.1桌面演习图片模型文字说明4.1.1桌面演习场景与道具2、功能演习功能演习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分为单项演习和组合演习。目的:是为了熟练和检验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和实战能力。单项演习:通讯联络、通知、报告程序;资源调配,人员、装备及物资器材(装车)到位;化学监测与侦察;现场警戒;人群疏散;医疗救护;洗消去污;消防行动;公共信息传播等。组合演习:可将具有较紧密联系的多个应急功能或任务组合在一起进行演习,以加强各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性。如:化学监测、侦察与消毒去污之间的配合;警报、紧急公告、公众疏散与医疗、药品发放;扑灭火灾、堵漏、工艺处理的相互配合等。全面演习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开展演练。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