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_第1页
春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_第2页
春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_第3页
春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_第4页
春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春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读书“破”万卷全体孩子对于阅读的初次体验,毫无疑问多半理应来自父母所讲的故事。可惜的是,第一次给儿子讲故事始于何时,没有留下记录。印象当中,大约从一岁左右开头,儿子临睡前,妈妈都会给儿子讲上几段故事。黑暗之中,儿子逐步平匀的呼吸和妈妈轻柔的话语,已经成为脑海中最为温馨的画面之一。这样的工作,有时也会轮到当爸爸的来承受,这种处境下,最常见的是,儿子的呼吸还没怎么平匀,爸爸已经鼾声大作了。儿子最感兴趣的故事是“小马过河”,碰见对比兴奋的时候,翻来覆去半天也睡不着,就会来来回回让你讲个七八遍,还时不时抗议“这儿讲错了,重来!”不能不说,这是对一个人细心的巨大挑战。

在一岁半左右,儿子对认字产生了巨大的热心。跟中国大片面父母一样,虽然我们早早就给孩子打定了若干识字图片和书籍,不过,倒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筹划,要在什么时候让他熟悉多少字。他对认字的兴趣,估计来自于“伴读”的过程之中。随着一每日长大,爸爸妈妈腹中有限的几个故事,终究让小家伙也觉得没什么崭新感了。不得已,找来几本书,把他搂在怀里,边让他看图画边读给他听。时间长了,量变就产生质变了。假设你有机遇穿越到那时的我家,你会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拿着一本图画书读得津津有味,而且用手一个一个指着字,大声朗读着。不要质疑他只是在胡乱地读,只要他能读出来的,断定都是对的。儿子当时那副憨态可掬的专心劲儿,想起来都还令人忍俊不禁。

呵呵,不要以为我儿子是个神童。这时候的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与其说他在读书,还不如说他在“背书”——同一个故事,大^读得多了,他就记录来了。单个的字在他意识里,理应还只是一些模糊的图画,算不上真正熟悉。用老家的土话来说,字还“搬不了家”。譬如“虎”字,在他常听常看的“虎宝宝与大白菜”这个故事里,读出来毫无问题,换到另一本书里变成“老虎”的“虎”,就大眼瞪小眼了。之所以要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我猜他是为了确认所读的音节能够跟哪些神秘的小方块…对应,从而判断读的是否正确。因此,这一幕往往在儿子身上展现:走在大马路上,迎面那块醒目的招牌上的字犹如见过,开头显摆起来,大声念“中国科学院物……”,咦,不对呀,犹如少了几个字?于是,抬头求助地望着你,咋回事儿?我定睛一看,原来不是妈妈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而是“中国工商银行”!儿子这一劲头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上幼儿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上下学时认公交站牌上的字。时间长了,常见的几条公交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经过哪些站都记录来了。家里人出去玩的时候,还时不时会征询一下我们家的小地图,该坐哪路车呢!

在这个阶段,儿子的另一个爱好是撕书。甚至,在大片面时候,我认为撕书带给他的喜悦远远超过读书。约莫记得有专家说过,纸张裂开时的清亮声,对小儿来说就是巧妙的音乐。这边厢,你正讲得唾沫四溅,那边厢“哗”韵一声,好好一本书被撕掉了一页。“不能撕!要保护你的书!”话还没,说完,“哗”又一页。最可气的是,你越大声,越慌张,他越来劲,一边撕一边还“咯咯咯”笑个不停。转瞬间,一本书就七零八落了。真正是“书到撕时方恨少”啊!不得已,只好给他买那种据说撕不烂的书。哼哼,这下看你怎么撕。没关系,这算不上什么挑战。不是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吗”?手撕不动,就改嘴来,一口搞不定就再来一口。再坚忍耐用的书,也经不起这种超级书虫的磨折啊!时间一长,该散架还散架。以前管有文化的人叫“喝墨水长大的”,但从儿子的成长史来看,“读书破万卷”和“饱食诗书”倒还真是有可能。

“别抢了,再抢撕烂啦!”

约莫在四五岁之间,儿子可以自己独立地看书了,不知是教化的作用还是天性使然,撕书的爱好逐渐消散了。用外婆的话来说,家里的扫盲运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小宝能看书了,已经不是文盲了。”

在起初,儿子看书没什么选择性,根本上给什么看什么。恐龙、孙悟空、安徒生、迷宫、各种识字手册……,只要欣喜,给他什么书,他都能宁静地看上一会。刚开头训练他自己解大手时,他总是在马桶上七摇八晃,一刻也担心宁,很难达成目的。后来察觉他热爱书,我灵机一动,把书作为机要武器来使用——抱他上马桶时,顺便塞给他一本。效果分外显著,这下他终于可以自己宁静地解决大问题了,而且几乎是百试不爽。其时,颇为自己的“聪明”而窃喜不已。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害。儿子的这一爱好,很快成了我的一个心病。所谓习惯成自然,儿子之后每次蹲马桶都会拿本书,只要没人指点,一不留神就会在马桶上坐上二三特别钟。这一度让我对他上厕所下达了“禁书令”。当然,结果是招致了强烈的抵挡。搞得我只好跟他约法三章:看书可以,但假设超过5分钟还未解决完问题的话,我就把书收走。于是,老子和坐在马桶上的儿子抢书,成为我们家一大特色景观,几乎每日上演。而且,通常是在老子“别抢了,再抢撕烂啦!”的要挟声中才能收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巩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看书了,这时候,动画和电子嬉戏对孩子超强的影响力显露无疑。儿子一度是个“动画控”,只要电视上展现动画片,再想要换频道,比登天还难。那时热播的剧目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心超人》《托马斯和他的挚友们》《猫和老鼠》等。很快,茶几、床、沙发、地板,统统被荧屏上的各种动物和火车们占领了。即便后来由于外公外婆离开,家里的电视经年不开,这一阅读习惯在儿子身上依旧长期留存着。然而,更强大的是电子嬉戏。自从电脑和电子产品走进儿子的世界,其它“神马都是浮云”。在我看来,电子嬉戏与儿童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或者说后者对前者没有任何的免疫力。前年暑假带他回老家,在两个比他大10多岁的表哥教会他“植物大战僵尸”之后,那些无可抗拒的动物和火车们,便退居二线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僵尸急速占领了它们曾经占领的阵地。

儿子看书分外专心和投入。有人说,熟睡的小孩儿是天使,但要我说,看书入迷的小孩儿才是天使。那是一个真正属于他的世界,两只扑闪的眼睛,漆黑的眼球沿着书页上下左右滑动,眉宇间随着情节有着轻微的变化。他对你的呼叫近乎充耳不闻,即便有回应,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是真的听见了,大片面时候不过条件反射而已。有时他的嘴角先是漾出一丝浅笑,连忙分散开来,变成了压抑不住的开怀大笑。你很难不被这样的情景感染,也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孩子的世界真小,那些带给他如此快乐的东西,是那么的微缺乏道!“滥用了一颗子弹”

忠诚、正直、大胆、有可怜心等等,估计是每一个家长都梦想自己的孩子拥有的品质。人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大片面是由于相信孩子能从书中接触到这些正能量。所以父母们总是梦想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对孩子的阅读取向产生影响,让他们的心智沿着“正确的”方向生长。我们往往把这种行为美名其曰“引导”。在这一点上,我原本也以为是理所应当的。

譬如,对那个动辄就漫天飘动的平底锅,我从内心深处分外“反感”——当然,假设你用“厌恶”这个词,我也不会介意。我认为这种对夫妻之间关系的恶俗式调侃,成人世界的痕迹太浓重,而且对孩子来说,它几乎不会有什么正面影响。所以,我往往有意无意地报告儿子,这不是一个你理应专心对待的故事,与其看它,不如看看那两只满世界彼此追赶的小动物——猫和老鼠。可惜的是,我的苦口婆心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儿子一切照旧,猫来看猫,狼来看狼。值得庆幸的是,我所惦记的负面影响貌似也没有发生,至少,儿子没有怂恿妈妈用家里的平底锅来对付我,尽管他时常怨恨我对他太凶。

迄今为止,我唯一“告成”“引导”儿子看的书是《丁丁历险记》。一次在书店,在他挑拣了一堆《植物大战僵尸》和《猫和老鼠》之后,我推举他买一本《黑岛》。“这本书可好看了,爸爸小时很爱看。”“不”,小家伙很坚决,“要买你买,我才不看呢!”“试试看吧,就一本。”经不住我软磨硬泡,儿子最终同意买一本。回家之后,儿子竟然对新买的这本书爱不释手,不到半年,22本《丁丁》便悉数塞进了家中的书柜。但是,我并不知道我的引导在何种意义上是告成的。我梦想他能从其中感受仆人公们的士气,对真相的坚持,对挚友的真诚和无私,然而,我很质疑儿子是否真的在意这些。关于《丁丁》,我和他有如下对话。“这本书很好看吧?…‘嗯!”“你最热爱谁?”“阿道克船长。”“为什么?”“他太好玩了!”“概括点。”“他总爱说‘该死’‘见鬼’,呵呵……”

假设说,我在《丁丁》上的“告成”只是让我对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产生了质疑,另一件事那么让我明白,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大人们沾沾自喜的所谓“引导”,完全有可能不过是粗暴的介入和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

同样,在我的威逼利诱之下,儿子同意我买回一本黑白版的《三毛流浪记》。一个天色阴沉的黄昏,我有空和他一起翻这本书,鲜明,他并没有太多的热心。三毛孤苦伶仃四处流浪,好不轻易一个好心的打渔老伯收留了他,终于有了一个和暖的“家”。怅然好景不长。忽一目,河的两岸分别来了两队凶神恶煞的散兵游勇,争抢着要老伯先送他们过河。老伯在河中央无所适从,两边的兵痞竟然同时开枪,两颗子弹一前一后穿过老伯的身体,老伯倒在了血泊之中,三毛抚尸大哭……讲到这里,我的声音貌似都有点异样了,这是什么该死的世道!在我的预想中,儿子的双眼理应饱含泪水,至少也理应是弥漫怜惜和可怜的,传闻中的那些小说和电影电视中不都是这样的吗?然而,我抬起头,看到的是两道清澈而专注的目光,没有泪水,也没有什么怜惜,有的貌似只是一丝不解。“这不是滥用了一颗子弹吗?”儿子说。可能是看到我半天没有回响,儿子轻轻地又重新说了一遍:“这不是滥用了一颗子弹吗?”

儿子上学了,每天蹦蹦跳跳上学,蹦蹦跳跳回家,无忧无虑。上学期,每天回家嘴里叽里呱啦念念有词,留心一听,原来是《弟子规》《三字经》之类。不到半学期,大致滚瓜烂熟了。要他讲讲什么意思,头摇得像拨浪鼓。这样的阅读,意义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想来有些人自以为知道,所以孩子们就务必读务必背!今天,儿子还能记起多少之前背过的这些“国学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