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
具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讲解重点作家与作品的同时,以点带面,考察文学潮流变化。为
了使学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重难点,重庆电大的责任教师以近三届中央电大的考题为
蓝本,针对考试内容总结出典型考点,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
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
成绩。
典型考点1:张爱玲的代表小说和评价
(-)考点扫描
本考点是教材的第七讲内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倾
城之恋》和《金锁记》。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尤其是代表小说集《金锁记》,写出了金
锁这个被压抑、被欺辱以至于最后形成心理变异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集中的体现出了对女性
人物的关注和描写。因此,分析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尤其是针对《金锁
记》的形象分析是重中之重。
(二)真题链接
[1](2006-7)
单项选择题: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是小说集()
A.《传奇》B.《倾城之恋》C.《金锁集》D.《沉香屑第一炉香》
简答题: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姜家二奶奶是谁?她的丫环又是谁?为什么她的丫
环瞧不起她?
[2](2007-1)
单项选择题: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曹七巧和儿女之间的家庭矛
盾,作品中曹七巧的儿媳名叫()
A.长安B.寿芝C.长白D.绢姑娘
论述题:张爱玲为什么把曹七巧的故事命名为《金锁记》?《金锁记》讲述的是怎样一
个传奇故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上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说明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
主要用意。
[3](2007-7)
单项选择题.张爱玲的小说处女作是()
A.《传奇》B.《倾城之恋》C.《金锁记》D.《沉香屑第一炉香》
(三)考点解析
2006年7月考题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是小说集《金锁记》,2007年1月又考了在《金锁
记》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曹七巧和儿女之间的家庭矛盾,作品中曹七巧的儿媳的名字,
名叫寿芝。而2007年7月又加入选择题,张爱玲的处女作小说是《沉香屑第一炉香》。由
此可见,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史常识是一个常考点。
2006年简答题中再次锁定张爱玲的《金锁记》。考题是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姜家
二奶奶是谁?她的丫环又是谁?为什么她的丫环瞧不起她?曹七巧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下
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年轻人的命运特别是婚姻不是自己所能挑的,被迫地就嫁给
了一个躯体残殖,“腻滞着死去的肉体的气味的”,“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这是七
巧性格走向扭曲的祸根。
婚姻使她的人性扭曲,因为她家并不算大家,她毕竟不是大家闺秀,与姜家并不算门当
户对。她嫁给姜家二少爷时,只是一个姨奶奶,后出于二少爷残殖不可能再娶正头太太,姜
家老太太才决定将其“聘为正头奶奶”。因为本质只是个“姨奶奶”,所以她在姜家没有“正
头奶奶”应有的地位,处处被人瞧不起,就连伺候她的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小双曾说:“就
连那一年娶咱二奶奶,也还比这一趟强些。”瞧瞧小双这言语和德性,就知道她对曹七巧的
轻蔑程度如何。难道七巧嫁人的排场就应当比别人小,难道她的命中注定要比别人低一等
吗?不,这只是社会的悲剧。正因为她在姜家生活中的人缘环境是如此的不如意,曹七巧
便就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性格,凡事,凡人她都看不顺眼,都要出一番尖酸刻薄的言语,因而
形成了尖酸刻薄的性格。
2007年1月考题出了论述题:张爱玲为什么把曹七巧的故事命名为《金锁记》?《金
锁记》讲述的是怎样一个传奇故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上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说
明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
《金锁记》篇末所言:“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儿个人,没死
的人也成了半条命。”这才应是《金锁记》篇名的真正由来。讲人生的荒诞和荒凉诠释到了
极点,套在人身上的何止是“黄金的枷”,人性的悟性枷锁才是永远无法解除的枷锁。回答
这道题前两个问题都比较好问答。在教材的131页至132页有详细的故事概述。关键是最后
一个问题,说明作者的主要用意。《金锁记》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
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报复”利“禁锢”的故事,一个
用物欲报复情欲,一个因情欲被长期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的物欲的故事。当然,这
也是一个“害人害己”的故事。当曹七巧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后,当她开始对她的亲
人进行报复后,她便成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张爱玲的小说都与女性和“女性与金钱”的关系
有关,她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她们大多处于
两种生存状态之中:一是为了生存或为了不至于受穷,急于想成为人家的太太或姨太太甚至
情妇,总之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二是在成为太太之后,仍然在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奋斗
着,或变本加厉地抓钱,或无可奈何地在平淡的生活中苦熬着。
曹七巧的悲剧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主要就在
于她既关注女性,又不满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形
象却都以悲剧收场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象她对她们充满怨恨,不肯给她们一点幸福,不肯
给她们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实际上她并没有看见哪里有这样一条路,她自己虽然做了职业
妇女,但她并不认为这就是一条比结婚更好的出路,因为社会上人心险恶,家庭叮社会相比
更适于女性。
(四)考点拓展
针对此考点方向,有可能还将考察有关张爱玲其他作品的文学常识,以及“张爱玲热”
出现的不同情况,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等等。下列部分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参考练习:
1.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________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
2.葛薇龙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
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
3.《论张爱玲的小说》的作者“迅雨”,原名。
4.1943年,张爱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集,一是小说集《》,
一是散文集《流言》。
5.“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
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
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这是傅雷对张爱玲小说故事内容的概括()
A.《茉莉香片》B.《鸿鸾禧》
C.《倾城之恋》D.《金锁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2)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具
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讲解重点作家与作品的同时,以点带面,考察文学潮流变化。为了
使学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重难点,重庆电大的责任教师以近三届中央电大的考题为蓝
本,针对考试内容总结出典型考点,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考
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
绩。
典型考点1:沈从文小说和“京派”文学的关系
(-)考点扫描
本考点是教材的第六讲。“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
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
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因此他的创作
与“京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真题链接
[1](2006-7)
论述题:“京派”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京派”文学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现代派
文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沈从文是“京派”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请结合
他的《边城》等作品加以说明。
[2](2007-1)
论述题:为什么说沈从文是“京派”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而老舍不属于京派?他们的
文学观有何异同?试结合京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他们的文学道路加以说明。
[3](2007-7)
简答题: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哪两个文学世界?为什么在两个文学世界中都大量
描写了性爱题材?
(三)考点解析
近三年的考题都考察了沈从文小说和“京派”文学的关系。足可见,这个考点是个热点。
这三道题虽然表述不同,但是考察目的大同小异。30年代的文坛上出现一个重要的文学潮
流,即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创作群体。而“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
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多是北大、清
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的文
化精英。“京派”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
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
开了界线。
2006年7月考题出现了这一道论述题是有代表性的。这道题有三个小问题组成,前两
个问题都可以用事实阐述,而最后一个问题则需要联系作品回答。回答这三个问题时需要有
条理性和逻辑性。并且三个小问题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回答好了上一个问题,有助于下个
问题的思考。那么我们起来分析并回答这个问题。京派作家虽然没有共同的纲领和宣言,
却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特征。
(1)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他们出于对
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不满,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回避时代潮流、回避现代文
明、回避时尚的态度,转而从文化的而不是政治视角来表现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乡村生活和
民间生活,注重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写人生。
(2)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他们生活在都市却热衷
于以自己童年和乡土生活题材,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诗意。与快速时髦的都市
文明的疏离,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必然产生平和的创作目标和从容的写作态度,
也必然会以和谐、圆融、静美的境界为自己的美学理想。
(3)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由于京派作家既有才情又有
学识,在创作中既追求独特又讲究品味,不愿以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宁可将力气花在
形式的创造上。再加上他们几乎个个都学贯中西,既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又经过西洋文化的
熏陶,既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又熟悉各种诗化、散文化的艺术手法,一旦认真追求起“文章
之美”来,必然有所创新和推进。
第二个小问题“京派”文学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现代派文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地
方?京派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的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是十分独特的。30年代的左翼文学的主张主要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而现代派是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的诗歌创作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
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
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
深深的寂寞和惆怅。因此这三者完全是不一样的。京派作家和沈从文作品的“牧歌式风格”
是人们很热衷的一个话题,但要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则必须以精读作品为基础。
第三个小问题需要联系作品来回答。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主要
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使之成为“京派”文学的主要代
表着。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也体现了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湘西世界”是沈
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
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
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仅
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
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
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
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
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
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
眼中,她的爱是超越•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
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
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令难以理解的是,这理想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浪
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悲伤。也许,这正是作者
的人生观(生死观),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
身边的惟一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
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而生活如
此,表现生活的小说又什么必要非得按人为形成的规矩去写作呢?于是,在《边城》等描写
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就叙事,该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
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
和在一起。也许,沈从文正是在这不经意间创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这就
奠定了他作为“京派”小说杰出代表的基础。
2007年1月的考题也具有特殊性。考了一个我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把老舍的创
作风格和沈从文的混淆起来,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分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京派”与“京味”无关,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文学概念。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凌叔华和萧乾的以
北京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然而,京派与“乡土文学”却有着重要的血缘联系。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
统的继承者。被称作京派小说“鼻祖”的废名,原本就是“乡土文学”的新秀.他们对儿时
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田园牧歌风格”的主要原因,而“田园牧歌风格”的形成,又
将他们与“乡土文学”区别开来。京派作家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
在都市,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为创作的题
材和背景.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
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
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凌叔华的《花之寺》和萧乾的《梦之谷》等作品,虽然多以北京为背
景,但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北京人(凌叔华祖籍广东番禺,萧乾祖籍内蒙,蒙古族,但他
们都生于北京),北京也就是他们的家乡。而且,萧乾的《梦之谷》等作品主要以“童年视
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
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虽然,从老舍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
看,老舍与京派有许多接近之处,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视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习惯
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
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乡下来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因
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以“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了探讨;又
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写的也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写得
最好的人物也都是“老中国儿女”或“乡土中国”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却是“俗文化”
的路子,正因为老舍的“俗”,由于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
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
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关于京味的特点,可以参见教材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回答这道论述题的第二小问题时,需要结合沈从文和老舍的不同创作道路和两个派别的
形成背景。
我们已经知道,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
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
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
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
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
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
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
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
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
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
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沈从
文等京派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的特点。
然而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
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
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
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
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
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2007年7月考察了一个简答题。这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回答。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都市题材是他以“乡下人”
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点是道德批判,而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了都市人之后对过去的缅
怀,重点是理想歌颂,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同样是表现都
市生活,沈从文小说与左翼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既在“揭露性”表现出共同的特点,但也显
示出很大的区别。沈从文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知
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则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新感觉派
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
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都市和湘西的不同态度。沈从文虽
然从20岁进京后就一直生活在大都市里,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是受人尊重的知
识分子,但他发现,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
因而他宁可并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总是以乡下人的
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在他看来,都市的“智者”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
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而乡下人却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
在他小说的性爱描写中,也就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
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
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H行。在《边城》等作品中,却完全是一种赞美,翠翠对性爱的要
求越是大胆,他认为就越纯真而美丽。
(四)考点拓展
针对此考点方向,有可能还将考察有关沈从文其他作品的文学常识;代表作品主要人物
的性格和形象等等。下列部分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参考练习:
1.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
2.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便
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3.《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
“这个人”是指。
4.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
5.沈从文在《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等都市题材小说中竭力攻击的“阉寺病”,主要
是指()
A.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思想B.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
C.宦官与和尚的出世思想D.害怕别人嘲笑的观念
6.在现代文学史上,京派著名的评论家和戏剧家市()
A.废名B.沈从文
C.萧乾D.李建吾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具
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讲解重点作家与作品的同时,以点带面,考察文学潮流变化。为了
使学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重难点,重庆电大的责任教师以近三届中央电大的考题为蓝
本,针对考试内容总结出典型考点,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考
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
绩。
典型考点1:曹禺代表话剧的文学史常识和人物性格识别
(-)考点扫描
本考点是教材的第五讲。曹禺的话剧创作情况是近几年的考察热点。这个考点的考察方
式包括曹禺的代表话剧名称,话剧主要人物姓名,主要人物性格识别等等。
(二)真题链接
[1](2006-7)
填空题:曹禺的话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很大,其中,受美国“表现主义”影响最大
的作品是。
多项选择题:曹禺前三部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是()
A.繁漪B.陈白露C.仇虎D.曾文清
[2](2007-1)
填空题:曹禺“五大杰作”中的《》,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
填空题:在《》中,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是周朴园和周繁漪。
单项选择题:在《雷雨》第二幕中,周萍对周繁漪说:''不要叫我们见着,互相提醒我
们最后悔的事情。”这“最后悔的事情”是指()
A.两人曾经相爱B.周萍要和繁漪私奔
C.两人曾经订婚D.繁漪要周萍娶四凤
[3](2007-7)
填空题:在曹禺的话剧中,受美国“表现主义”影响最大的作品是«
单项选择题:“她有火炽的热情,•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
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
阉鸡似的男人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这段对于繁
漪的感慨,语出()
A.钱理群B.茅盾C.李建吾1).曹禺
简答题:简要说明曹禺在《雷雨》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性意象的。
(三)考点解析
曹禺一生共写下了14部剧本(包括改编和合著),除《雷雨》和《日出》外,还有《原
W(1937)、《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著、根据《黑字廿八》改编,1938)、《蜕变》(1939)、
《正在想》(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菲纳•尼格里剧本《红丝绒的山羊》改编,1939)、©原
力(1941)、《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1942)、《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莎士比亚同
名话剧改编,1943)、《镀金》(根据法国作家拉毕什喜剧《迷眼的沙子》改编,1943)等。
其中,《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这三部作品再加上《原
野》又称曹禺的“四大杰作”。也有人将这四部作品再加上《家》称为曹禺的“五大杰作”。
其中,曹禺的话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很大,其中,受美国“表现主义”影响最大的
作品是《原野》。曹禺前三部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繁漪、仇虎、曾文清。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上场的人物共有八位:周朴园、繁漪、侍萍、周萍、四凤、
周冲、鲁大海、鲁贵。其中,前三位都曾被人看作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也是应该重点了解的
三个人物形象。07年1月考察了其中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周朴园和周繁漪。并且在选择题
中考察了周萍对周繁漪说:“不要叫我们见着,互相提醒我们最后悔的事情。”这“最后悔的
事情”是周萍要和繁漪私奔。因此掌握《雷雨》的故事梗概,也是考察作品熟悉程度的一个
方式。
此外,2007年7月再次考察了对繁漪的性格特征描述。选择题中出现了一道题:“她有
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
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人们为着凡庸的
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这段对于繁漪的感慨,语出曹禺。掌握
对人物的经典评价出处,也是一个细节性的考点。在简答题里考察了曹禺在《雷雨》中是如
何运用象征性意象的这个问题。下面给出参考答案,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通过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
(2)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最'雷雨’性格”的繁漪。
(3)通过作品命名的方式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既是存在之物,又是一种观
念的象征。
(四)考点拓展
针对此考点方向,有可能还将考察有关曹禺其他作品的文学常识;曹禺话剧在创作中受
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等.下列部分
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参考练习:
1.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
的衬衣,每年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2.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
3.《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
以及洋奴张乔治。
4.曹禺的话剧创作受西方的影响很大,其中,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最大的作品
是《》。
5.在近年来的曹禺研究中,的《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是最有学术个性的论著。
典型考点2: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
(-)考点扫描
本考点是教材的第四讲。老舍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其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老舍笔
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老舍通过对市民的描写,达到了
批判传统文明的效果,并且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二)真题链接
[1](2006-7)
简答题: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那几种类型的市民?简要说明其主要形象(及
作品)和特点?
⑵(2007-1)
单项选择题:在老舍早期作品中,在艺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是()
A.《二马》B.《骆驼祥子》
C.《离婚》D.《四世同堂》
多项选择题: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对刚到北京的样子有许多赞美,其中主要有()
等。
A.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B.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
C.他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
D,他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就像一匹骆驼。
[3](2007-7)
单项选择题:在《骆驼祥子》中,如同“无底的深坑”的“白房子”是指()
A.赌场B.烟馆
D.车厂D.妓院
(三)考点解析
老舍作为30年代的长篇大家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难点。
我们知道,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
部分小说构筑了儿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而构筑起这
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正派市民和底层市民。06年7月考试考察这•个重要的考点。下面给出参考答案供
同学们学习:
(1)“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老四(《牛
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他们的人
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很“旧派”,保守闭塞。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届时这些人物的精神
病态。
(2)“新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张天真(《离婚》),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
招娣(《四世同堂》)等。老舍用刻薄的手法,给这些人描画可笑的漫画式肖像。嘲讽他们浅
薄和堕落的人性,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3)“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赵四(《老张的哲学》),赵景纯(《赵
子曰》),李子荣(《二马》),丁二爷(《离婚》)等。老舍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其内涵则在
于他们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是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
裂的图景时,在对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后,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结果,他希
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正派市民能为社会锄害,从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
局。
(4)“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主要有洋车夫祥子、老马、妓女小福子(《骆驼祥子》),
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四世同堂》),
艺人方宝庆(《鼓书艺人》)等。一方面贯穿着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
以来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主题,另一方面更是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这
一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07年1月考察了老舍小说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文学基础常识。在老舍早期作品中,
在艺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是(《离婚》)。《离婚》(1933)是一篇世态讽刺小说,也是
最能体现老舍小说艺术个性的早期代表作。小说通过对北平某财政所里一群小职员灰色生活
的描写,批判了无聊、敷衍和保守的市民性格,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系统。主人公
张大哥是一个带有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一个本分、爽快、能干的老派市民。他的婚姻观及
人生态度深刻地体现出因循守旧、敷衍妥协、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基因。《离婚》是老舍回
归幽默、重返京味小说的第一部作品。
多项选择题: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对刚到北京的样子有许多赞美,其中主要有()
等。答案是ABC。这道题目只要熟悉作品内容,就不难选择。
07年7月的单项选择题:在《骆驼祥子》中,如同“无底的深坑”的“白房子”是什
么,答案是D,妓院。可见掌握和熟悉《骆驼祥子》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的意向,是很重要的。
也是常考的热点。
(四)考点拓展
针对此考点方向,有可能还将考察有关老舍其他作品的文学常识;《骆驼祥子》等经典
小说的内涵,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等。下列部分练习题以供同学们参考练习:
1.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
派市民,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
2.虎妞的变态情欲,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
剧,对样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3.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是样子和虎妞。
4.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
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
5.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
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6.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国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的主人
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这是一门
具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讲解重点作家与作品的同时,以点带面,考察文学潮流变化。为
了使学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重难点,重庆电大的责任教师以近三届中央电大的考题为
蓝本,针对考试内容总结出典型考点,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
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
成绩。
典型考点1:鲁迅的小说和散文
(-)考点扫描
本考点是教材的第一讲。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从“表现的深刻”
与“格式的特别”可以看出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深刻挖掘了国
民性的弱点,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和压迫,照出了人内心的丑恶和愚昧。
因此这两部小说集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意识。
(-)真题链接
[1](2006-7)
填空题: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
单项选择题: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作品是()
A.《祝福》B.《离婚》C.《社戏》D.《伤逝》
简答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
[2](2007-1)
填空题: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中
的主人公。
单项选择题:
在《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
A.很凶的女人B.老悍妇
C.恶毒的女人D.老傻瓜
⑶(2007-7)
分析题:一般认为,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
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例举你熟悉的5篇鲁迅
小说加以说明。
(三)考点解析:
近几年的鲁迅小说一直是重要而且热门的考点。尤其是对《呐喊》、《彷徨》小说集中的
人物和故事等基本的文学常识问题,是我们必须所掌握的。
06年7月考察了两道客观题: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
公的《离婚》。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作品是(社戏)。这都是关于小说
集的文学常识。
主观简答题考察了鲁迅小说集的基本文学史意义。《呐喊》、《彷徨》小说集的诞生是一
面反封建的旗帜,其意义不可估量。下面给出参考答案供同学们思考:
(1)“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
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
“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
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
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07年的客观题填空题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
中的主人公。单项选择题:在《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老
傻瓜)。从以上都可以看出,鲁迅的小说都是经常考核的热点问题。总之,熟练掌握《呐喊》、
《彷徨》小说集的文学常识,是极其重要的。
07年7月再次对鲁迅小说考察了一道分析题。这道题应该从鲁迅小说的题材的变化、
文体创新和语言更新三个方面来回答完整,并且能够举例分析,才能够得到高分。下面给出
参考答案,供同学们参考和思考: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医疗健康中的情绪智力培养方法
- 教育心理学在跨文化职场沟通中的应用研究
- 当代学生激励的新趋势融合教育心理学
- 教育决策优化路径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 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研究
-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构建与未来展望
- 2025年红河市重点中学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高一生活适应指南
- 中职幼教美术教学课件
- 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 宗教场所消防培训课件
- 隧道建设施工进度计划与工期保证措施
- 车工考评员培训课件
- 2025年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三级)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站姿走姿坐姿礼仪培训
- 小规模税务视频教学课件
- 业务外包费用管理制度
- 月子中心各部管理制度
- 痛风的康复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