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和严密程度,是世界其他封建国家无法相比的,而且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为中外政治家、学者所瞩目。引言:

天安门前的华表在古代又被称为“诽谤木”。相传尧、舜都曾设立此木,主要用以刻字谏言。

这既是统治者广开言路、积极纳谏的表现,也说明了对监察政务的重视。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一二三演变历程重要特点发展趋势目录四两大系统五运行机制全面评价六两大系统御史监察系统谏官言谏系统监察对象:文武百官

主要手段:弹劾监察对象:君主主要手段:谏诤封驳一演变历程秦汉形成01魏晋02发展隋唐03成熟宋元04强化明清05高度完备二演变历程: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西汉末年

汉武帝汉武帝

秦朝中央地方御史府:御史大夫府监郡御史汉朝御史府丞相史州县郡御史中丞州部刺史13个监察区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丞相率领中央直属中央地方县乡:督邮州牧汉成帝[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特色:1、有中央地方之分,但系统紊乱2、监察和行政不分。二演变历程: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特色:1、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2、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魏晋南北朝御史台:御史中丞巡御史御史系统谏官系统门下省或集书省[脱离行政系统][谏官权位上升,可封驳]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隋朝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

唐朝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监察御史设10个监察区(道)谏官门下省中书省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右补阙右拾遗3、台谏并立2、一台三院[扩大检查范围]1、御史权力扩大特色:二演变历程:成熟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所言多被唐太宗采纳。

杜甫曾在安史之乱期间冒死投奔唐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很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二演变历程:成熟特色:1、首开“台谏合一”先河;

2、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宋朝在中央承唐制御史台辖下三院监州(通判)监察御史元朝御史台:御史大夫(蒙古贵族)江南和陕西行御史台肃政廉访使22道监察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原来谏官谏诤的对象由皇帝变为文武百官]二演变历程:强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二演变历程:强化题目:“(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负责()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特色:1、结束了唐以来监察机构三院制

2、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二演变历程:高度完备明朝中央:废御史台,设都察院中央:废谏院,设六科给事中地方:13道监察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15道监察御史科道合一科道并立补充:清朝总督和巡抚不仅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司法大权,同时兼有监察地方之权。补充:明朝特务机构(厂卫)也有监察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单选】关于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监察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②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③明清时期的谏议机构比较完善④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的强化呈反向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演变历程【单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单选】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单选】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C.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D.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二演变历程运行机制(一)审核文书程序监督1、受公卿奏事、举弹劾案章:通过接受公卿奏事文书,如发现有违失则纠劾之。这是秦汉御史通过收受文书进行监察官吏的手段和方式。

2、文册报备稽考制度:秦汉以后,御史机关不再负责掌受百官公卿奏章和管理中央机要文书,但根据监察工作的需要,涉及人事、经济、司法等重要文册、案牍和财经报表仍须申报监察机关备案稽考。3、封驳制度:“封”,即“封还执奏”,退回内阁

;“驳”即驳正违误,驳回题本、票本错误之处,再向皇帝请旨

三运行机制(二)出使地方巡察监督1、定期和不定期巡察2、明察与暗察(三)现场督察随事监检1、监试:科举取士以来,凡乡试、会试、殿试都派御史到考场充当监试官。

2、监军:战时督军3、监决:御史到刑场监决,有权暂停行刑。(四)知政参政实时监督(五)受理直诉事后监督武则天时期设匦受四方之书三四发展趋势【多选】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有A.隶属关系:从隶属于行政机构,到与行政相分离,形成独立的、专门的监察机构;B.监察机构:从名目繁多、职权不清到台院制和六部分察制;C.监察系统: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大系统从合并到分立;D.监察对象:从整个官僚集团到集中在中央官员;E.监察内容:逐渐深入行政、财经、司法、军事、文教、人事、仪制等各方面五重要特点1、监察机构独立化监察机构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独立行使职权。2、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相关法律的编修监察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或御史台推荐,不受吏部制约。选拔标准包括学识、经验、德行等。加强监察立法,严格考核监察官的业绩,赏罚分明,以确保监察活动有效进行。3、监察方式的多样化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常驻和巡回相结合、反监互察机制等多种方式,确保监察全覆盖无死角。4、监察权与行政权职权混淆汉代刺史、清代总督和巡抚等都身兼监察、行政等权力,监察官多次演变成行政官,使得监察体制名存实亡。5、以轻制重,以贱治贵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六全面评价(一)积极作用1、能够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提高行政效率;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系国家稳定;3、修正统治政策,减少决策失误,维护封建统治;(二)局限和困境1、依赖性——取决于皇权的定夺①监察机构是否完善取决于皇帝的决策。②监察的权威来自皇权,御史行使职权需以皇权为后盾。③御史监察弹劾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皇帝。六全面评价2、同构性——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一部封建监察制度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说是维护皇权独裁史。历代统治者在弱化对自己监督的同时,必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历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的总原则就是有利于皇权的强化。

3、异化性——监察权力的失控

西汉初期建立的刺史制度,起初刺史职守仅限为监察方面的权力,然而至东汉时,职权遂步扩大,获得了行政权、兵权,发展成为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州牧)。明代的厂卫制度。六全面评价5、狭窄性——缺乏群众基础支撑用官吏监察官吏。没有发现有发动庶民对官吏进行监察的记载。刘邦的“约法三章”不是要老百姓跟他提意见;汉武帝“草缗告缗”,针对的是偷税、漏税的富豪大户。南北朝时期鼓励社会检举官吏不法之事,然而举报人也多为下级官吏,庶民不在其中;唐太宗只对上层官僚广开言路,武则天创立的“知匦制度”,举报箱也只设在朝廷之上。古代官僚政治基本特点是:“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做为自已图谋利益的勾当。”监察权向公众开放或延伸就意味着利益的丧失。六全面评价4、脆弱性——“强干弱枝”最终与己愿违①对京师百官的监察重于对地方官吏的监察。②历代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很低,一般为七品,属中央机构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一方面官轻可以使监察官不惜自身而弹劾权贵,提高科道官执行监察权威性的同时,又抑制他们飞扬拔扈滥用权力。另一方面,但由于官场复杂,弹劾权贵往往会遭到报复陷害,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如清顺治帝时,监察御史张煊列举陈名夏十大罪状予以弹劾,由于吏部尚书谭泰袒护,顺治帝反斥张煊“挟私诬蔑”,坐以绞刑。【单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政治腐败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单选】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监察官员能力有限六全面评价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