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分别根品第二(a4)校对完整篇_第1页
俱舍论讲记 分别根品第二(a4)校对完整篇_第2页
俱舍论讲记 分别根品第二(a4)校对完整篇_第3页
俱舍论讲记 分别根品第二(a4)校对完整篇_第4页
俱舍论讲记 分别根品第二(a4)校对完整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别根品第二上界品明诸法体,此根品明诸法用,以依体起用,故界品后明根品。此品总有七十四颂,内容可分三大类:一、初二十二颂明二十二根。二、次二十七颂,明俱生诸法。三、后二十五颂,明六因四缘.在明二十二根中讲了根义,根的废立,根体以及诸门分别等内容.明俱生诸法中,是讲当各根生起时,共有多少法与之俱生。明六因四缘中,是讲小乘所有原因结果的规则,也可以说是俱舍论的因果论。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名之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根品的立名,二十二根是根品里最重要而有趣的一段,因为它对人生世间的相续、流转、变化,向上以及完成,有着强烈的胜用,所以在本品最初说,品名也因此得名。(1、最初说;2、有胜用)已戊丁丙二述异部一述萨婆多部五杂门分别四诸门分别三明根体二明根废立一释根义二三明六因四缘二明俱生诸法一明二十二根五二明诸法用三已一述萨婆多部前界品末已列诸根.根是什么意思?有最胜、自在、光显三义,根体殊胜,名为最胜;根用殊胜:名为自在,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此成立根增上义。根是从譬喻上立名,有能发生、持续、增长繁荣的殊胜作用,叫它做根。“根”有生长、增胜二义.如草木的根一样,它能发生芽叶,吸取滋料,增长枝干发展的活力而茂盛叶蕊,所以叫根。二十二根对于人类生命上所需要的作用,详言之,生命之流,永远在跃跃奔放的活力,全藉二十二根在各尽其能通力合作的供给。论云:二十二根,于诸法中作用最胜故。二十二根,谁望于谁,起增上用?传说五于四ﻩ四根于二种ﻩ五八染净中 各别为增上这一颂是依有部师将二十二根分为四组来解释(根的增上作用)传说五于四:传说二字,是论主不同意有部的意见.五,指眼等五根;四,指四事,即庄严身、导养身、生识等、不共事,即五色根于四事上各有增上用。1、庄严身:具足五根,身相庄严,随缺一根,则显丑陋。如盲聋喑哑等人。2、导养身:五根能引导、保养身体,避离危险之境.眼见恶色,令身远离;耳闻恶声,导身趋避;鼻嗅恶香,舌尝恶味,身触刺境,自觉躲避;又香味触三是段食性,受用段食,以资身心.显宗论云:“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难。世有聪明者,能离当苦恶,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磐"。又云:“身由食住,命托食存。"3、生识等:等,等取相应心所。五根能发生五识及此相应心所,使起分别故。4、不共事:五根各取自境,如眼根取色境、耳根取声境等(眼见色,耳闻声等),各有不共的功用。以上五根是人生本体的组织.并通常所说的五官即是.因为人是宇宙中争生存的动物,否则缺少任何一根,于生存上即有发生危险的可能,同时也不能完成一个人健全的体质。如身根四肢残缺,或是眼等不全,即不能图存以抵抗外界的侵凌。故俱舍论说眼等五根于有情有四事增上。四根于二种:四根指男、女、命、意四根,各于二事有增上用。男女二根的二事增上:(有情异、分别异)1、有情异:约生命的总相说,由此二根,令诸有情,男女类别。2.分别异:约生命的别相说,由此二根,形相大小,言音粗细,乳房大小等别.(劫初有情形类皆同)男女二根是人生的产殖处,若没有男女二根则人的出生处之缘便没有,而众生根本既不得为众生。契经云:“欲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众生之为众生正为此故.”长阿含经云:“六欲天尤有嫁娶诸婬欲事,故毗奈耶中佛子根本戒首在远离淫欲。此为转凡入圣离生死之关键.”二.命根的二事增上1、能续过去的众同分(有情的异名):对于有情众同分的一切生命能使其相续不断。2、能持现在的众同分:对于有情一期生命能摄持不坏.命根是人生的存活,有命根,说明人还活着,无命根,则宣告寿命结束,死了。就是住时势分相续决定,说名命根。三、意根的二事增上1、能续后有:就是这世生命体结束后(死有),由中有位去受生时,见父母欲行起爱恚心,续后生有。这都是由意根相续的作用。2、自在随行:谓意根为六识共所依遍缘一切法.故普光记云:心能导世间是自在义,心能遍摄受是随行义。(又世尊言: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即世间一切善、恶、美、丑都是心力造成的,名能导;一切善恶法又是以心为主体,名遍摄受。五于染中增上:苦、乐、、忧、喜、舍五受根,皆于染污法中为增上用.喜乐二受是适意境,随顺于贪而使贪烦恼增上;忧苦二受是不适意境,随顺于嗔使嗔烦恼增上;舍受是中庸境,随顺于痴,会使痴烦恼增上.意根及五受根,是人生的心理及环境,由心理的不同乃有受的差别环境。如心清净则有情清净,心杂染则有情杂染。因此人的心理要保持清净,否则,随受环境的影响,就产生不同的感受,烦恼随增,流转生死,失坏圣道,直以此故,沉沦苦海.杳无出期。昏昏噩噩长夜漫漫何时天亮。八于净中增上:信、勤、念、定、慧五净根及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此八根于清净法中有增上用.若有情有此八根,一切清净善,就能一天一天地随顺生长起来,以至究竟涅槃。离苦得乐,为有情共同的愿望。但此离苦得乐的清净资粮是什么?论云:此净资粮有信等五根。如契经云:我圣弟子,具信墙堑,具勤势力,具念防卫,心定解脱,慧为利剑。……云何五信根?但五信根,入对法论,解最明切。一、信:谓令心澄净,于三宝因果相属有性等中,现前忍许,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清浊秽皆即除遣.又信佛证菩提,信法是善说,信僧具妙行,及信一切外道所迷缘起法性.二、精进:谓于善不善法生灭事中,勇悍为性,使沉溺生死泥者,能策励心,令速出离.三、念:谓令心于境明记不忘,已正当作诸事业。四、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如蛇在筒,行便不曲,令心在定中,正直而转.五、慧:谓于诸法能有拣择,随其所应,观察修习,由此修习,洁净身心,烦恼障尽.于未知当知根,住于见道,谓在见道中,苦法智忍位,有八谛未知当知行转,至苦生智位,有七未知当知行,乃至道类忍位.……故十五心皆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者,谓在道类智已知谛周,尽无未曾知圣谛之境,为求知故,起于圣道,为断修惑,于四圣谛境复数数修习,是为已知根。具知根者,正理论云:具知根体知已已知故名为知。习知成性故,或能护知故,以求得尽智无生智.又光记云:于现在世受用法乐住中具根有增上也.由此是尽共边际,是真出离,究竟涅槃。总的来说:由眼等五根成一健全的有情,又由男女二根为差别和出生处缘,复由命根一期中住,或五十年或八十年,再由意根有心理的智能,能令生命相续未来,领受苦乐等环境,是为流转门.还灭门者,即由五净根依佛陀圣教,殷重专勤深深意乐。于未知当知根断见惑;于已知根,断除所余障;于具知根,究竟清净证大菩提。已二述异部这是约经部义,释二十二根.因为经部是主张识见的,不同意有部用根来解释导养身及不共事,认为见色闻声,避险就安受用段食,支持生命等。都是识的增上用,非根的功能。他说。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从身立二根女男性增上于同住杂染清净增上故应知命五受信等立为根未当知已知具知根亦尔于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前二句释眼等六眼;次二句释女男二根;第二颂释命根、五受、五净十一根;最后一颂释三无漏根。了即了别。了自境者。五识各缘自境名了自境,意识遍缘一切境,名一切境识,也名了自境,是自已境故。即眼等五根对于能了别各别自境有增上用,能生五识,意根对于能了别一切境有增上用,能生意识。故眼等六根总立为根。女男二根是从身根上分出来建立的。因为女男二根对于区别二性有增上用.又由于女男二根的不同也影响到其余身根的差异。如女身形体小,音声尖细,男身形体大,音声雄朗。作业:女的喜操烹调、缝纫、刺绣等;男的喜治学问,做大官,立功、立德等。志趣,女的爱好脂粉,喜欢装饰;男的高兴冒险,乐意弓马。身形、音声就本体说事实如此。作业、志趣随时代,环境说,并非绝对。第二个颂,分成三句读:1于同住增上故,应知命立根:同者,同类色身。亦名众同分.即由命根故,众同分得住。就是众同分住中命根有增上用,因为命根有摄持色心,寿暖的特殊功能,命根一断,色心分离,寿暖散失,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2于杂染增上故,应知五受立为根:杂染即烦恼。此同有部说。谓由五受起诸烦恼.由乐喜受贪随增,由苦忧受嗔随增,由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3于清净增上故,应知信等立为根:谓由此信等善根势力,伏诸烦恼,引生圣道。第三颂,也分成三句读:1未知当知对于得已知根有增上用,未知当知根是见道。已知根是修道。由见道引发修道能为增上用。2已知根对于得具知根有增上用: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无学道.由修道引发无学道有增上用。3具知根对于得涅槃有增上用:涅槃是无学果,以心无烦恼方得涅槃。心未解脱,不能得涅槃。由具知根,心得解脱。心若解脱,方得涅槃。所以具知根对涅槃有增上用。“等”字显另有异说,即对于见所断烦恼灭中,未知当知根有增上用;对于修所断烦恼灭中,已知根有增上用;对于得现法乐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领受解脱身中的喜乐事等。以上二家释根略有差别:已戊一、初说六根别立;后说六根总立。二一二二、初说命根在意根前;后说命根在意根后。叙述明三、初说女男根于二事增上;后说女男根从身分立。异自根四、初说信等八根总说为净;后说信等五为净,后三无漏.说宗废有说于七十五法中,废六十二法不立为根,唯依十三法(六根六立识,法界一分)立为二十二根。二已一述自宗(述有部明根废立)问:若从增上用立为根,那么无明等十二有支应立为根,因为前支无明对于后支行有增上用。乃至前支生对于后支死有有增上用(此约自宗难)又语具〈肉舌>对语言有增上用,手对执物有增上用,足对行步有增上用.小便处对男女淫欲有增上用。大便处对排泄体内粪便有增上用。皆应立为根。(此约数论师五作业根难)这些都不够立为根的条件,立根的条件是什么?心所依此别此住此杂染此资粮此净由此量立根审名立义:须有定量,二十二根由六定量,以立为根。1能为有情根本。2能令有情相别.3能使有情一期住世。4能成有情杂染。5能发无漏资粮。6圆满无漏清净三无漏根。①心所依:心有六识身,身为六根,根为心依,是有情之本体。故云心所依立六根。②此别:由男女二根,令相差别,故云此别.③此住:有情从生至死,一期间住,由此命根,故云此住。④此杂染,由五受根令身成杂染故.以因受故,起贪等烦恼,成杂染业。⑤此资粮:人生痛苦,因于五受,若欲舍弃,生诸圣道,须仗净道资粮,即信等五根能养慧命,引生圣道。⑥此净:既有资粮,清净圣道即可现转,此由后三无漏根能令此身证清净无漏果故.由此定量,立二十二根。无明等及语具等,非此定量,不立为根。已二叙异说(述异师之说,即识见家说根废立)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还灭后亦然这一颂是显余师约流转,还灭门立二十二根。前二句约生死相续流转门以明;后二句约生死止息还灭门以明。或流转所依,及生住受用,建立前十四:流转位中约所依、生、住、受用四义,建立前十四根。1流转所依:指眼等六根.于此流转中为所依,前五是身,第六是心,由此身心流转生死故.2流转生:此身之生由男女二根。3流转住:此身之住由命根。4流转受用:此身之受用,由五受根.以五受根,领纳境界故。还灭后亦然:还灭位中亦约上四义,建立后八根。1还灭所依:指信等五根。是一切善的根本动因.(生长善根的最胜因)2还灭生:指未知当知根,由未知当知根一切无漏法,皆由此生故。(即十五心入见道位,最初生起无漏法。)3还灭住:指已知根。由已知根,证四谛理,于迷理烦恼,虽已断尽,于迷事惑犹未断除,故复数数现观,令烦恼断,由此能令涅槃相续起故.4还灭受用:指具知根。由具知根,以至无学道位,烦恼已断,所作已办,受用现法乐住。依此流转,还灭四义,建立二十二根和排列二十二根次第,不可增减,不可倒置。有部以六种定量明根废立;经部以流转还灭四义明根废立。戊三明根体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余处此名喜心不悦名忧中舍二无别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前六句明五受根体,后二句明三无漏根体。二十二根中,眼等五根以色法为体。意根以心法为体,女男根是身根的一分亦以色法为体,如前已说。命根是不相应行法,其体到讲不相应行法时再讲。信等五净根,到讲心所法时再讲。所以科虽标明根体,其实只说五受根及三无漏根的体。身不悦名苦:释苦根。身指五识身。不悦,损恼义。与五识身相应的受心所领纳逆境,损伤身体健康,名为苦根。即此悦名乐,及三定心悦:释乐根。此,指上五识身。悦,摄益义。与五识身相应的受心所领纳顺境,能增益身体健康,名为乐根。及第三静虑心(意识)相应的受心所,能摄益的,也名乐根。因为第三定中,无五识身,已无身受,只有心受;又第三禅心悦,其相安静,已离喜贪,所以心悦也名乐根.余处此名喜:释喜根。余处,指初,二禅,欲界。此,指上句的心悦。此三地有情内心欢悦,名为喜根。因为这三地,心悦粗动,有喜贪著,唯名喜根,不名乐根.心不悦名忧:释忧根。与意识相应受心所,领纳不适意的外境,贪心损恼,精神不振,名为忧根。中舍二无别:释舍根。中,中庸境、处中境.舍,平等义(行舍,施舍)领纳中庸境于身不苦不乐,于心不忧不喜,名为舍根。二无别者。二,指身心。身心之中,容皆有舍,故名无别。由二义故说无差别:1所领之境不损益.2能领之受不苦不乐.就是舍受于身心上任运而生,没有分别,不损于身体,无伤于精神,虽通身心二方面,唯立一舍根。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明三无漏根体。九,指意,乐,喜,舍及信等五净根。这九根总为三无漏根的体。在见道位,依此九根立未知当知根;在修道位依此九根,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位,依此九根,立具知根。列表如下:五色根、女根、男根以色法为体此二十二根从略讲以三法为体,中讲以十三法为体,广说以十七法为体。二意根以心法为体十命根以不相应行法为体二信勤根以大善地法为体根定念慧根以大地法为体·五受根以受心所为体三无漏根以九根为体六五四三二已一戊四三断门三界所系门三性分别门有异熟无异熟门是异熟非异熟门有漏无漏门诸门分别六已一有漏无漏门唯无漏后三有色命忧苦当知唯有漏通二余九根漏:垢义。无垢:清净义。唯:决定义后三无漏根唯通无漏,眼等七色根并命、忧苦共十根,体有烦恼垢,唯通有漏。余意、乐、喜、舍、信等五净根,共九根,通有漏无漏。在见道前四加行位引发有漏善——有漏;在见修,无学道中为三无漏根体——无漏.二五色根、女男根、命、忧、苦十根十意、乐、喜、捨、信等五净根有漏二根后三无漏根无漏已二是异熟非异熟门命唯是异熟忧及后八非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是异熟:是由过去善恶业所感的异熟果(是异熟果名是异熟)。非异熟:不是由过去善恶业所感的异熟果(非异熟果名非异熟)。命唯是异熟,忧及后八非:二十二根,唯命根是异熟,因为它是业所感的。忧根、信等五根、三无漏,皆非异熟。异熟有二个条件:1属无记性。2是业所感.忧通善恶,信等唯善性均为有记。后三根属无漏,非业所感,所以都不是异熟.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色,指七色根。余四受:指苦、乐、喜、舍。七色根及意根、余四受根,这十二根,一一皆通是异熟非异熟二门。七色根有异熟生及所长养二类。凡依业所感的是异熟;依饮食等所长养的非异熟.意及四受根属业所感的是异熟;若是善恶性的或无记性的威仪路,工巧处,通果心,皆非异熟,所以这十二根通二门。四异熟生——善恶业所招感—--—--—-——是异熟无威仪路——行、住、坐、卧记工巧处——书、画、刊、刻等-—-—————非异熟通果心——神通变化二命根-—————-——-————十五色根、女男根、意、苦、乐、喜、捨、是异熟二根忧、信等五净根、后三无漏根非异熟已三有异熟无异熟门忧定有异熟前八后三无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有异熟:若法是有记有漏名有异熟.约能感当来的异熟果说.无异熟:若法是无记无漏名无异熟。约不能感当来的异熟果说。忧定有异熟:忧根决定能招感异熟,原因有二:1忧是有记法,是强思所引起的;2非无漏,唯散地有。前八后三无:前八,指七色根及命根.此八根属异熟果.无记性,不能招感果。后三根,是无漏性,亦不能招感果。意余受信等,一一皆通二:意,苦,乐,喜,舍根,若是善不善及有漏者,则有异熟;若是无记及无漏者,则无异熟。信等五根,若是有漏则有异熟。若是无漏(即信等五根作后三无漏根体时),则无异熟。二忧根-————————-————十意、苦、乐、喜、捨、信等五净根有异熟二根五色根、女男根、命根、后三无漏根无异熟以上二门,是异熟非异熟门是从果上讲;有异熟无异熟是从因上说。已四三性分别唯善后八根忧通善不善意余受三种前八唯无记“后八根"指信等五善根及三无漏;“余受”指苦、乐、喜、舍四受;“三种”指三性;“前八”指五色根、女、男(合名七色根)、命根。二七色根、命根善十意根余四受根恶三二忧根性根后八根无记已五三界所系门欲色无色系如次除后三兼女男忧苦并余色喜乐如三界之次第,二十二根中,除后三根,余十九根,为欲界系。因为后三根非三界所系缚的.此十九根中,除女男忧苦四根,余十五根为色界系.定力润故,心无有忧。身微妙故,无有苦根。离淫欲法故无男女根。(十五根中,初禅全具,二禅无乐,三禅无喜,四禅喜乐俱无。)此十五根中,除眼等五根及喜乐根,余信等五根及命意舍三根,此八根为无色界系。(但经部师说,苦乐在身,忧喜在心,故苦乐随身得至四定,忧喜随心,得至有顶天.)三界欲界前十九根(七色根、命、五受根、信等五根)色界初禅——具十五根(除女、男、忧、苦四根及后三无漏根)二禅-—具十四根(除女、男、忧、苦、乐五根及后三无漏根)三禅—-具十四根(除女、男、忧、苦、喜五根及后三无漏根)四禅——具十三根(除女、男、忧、苦、喜、乐七根及后三无漏根)无色界具八根(即信等五根及命、意、舍三根)已六三断门意三受通三忧见修所断九唯修所断五修非三非意根及乐喜舍三根,通见、修、非所断.如果是属有漏的通见修断,如果是属无漏的唯非所断。忧根通见修断,与迷理惑相应的是见所断,诸余有漏的是修所断。九指,七色根,命根,苦根,此九根唯修所断。七色根及命根是无记性,不是染污性;苦根与五识相应,非第六意识生.前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所以此九根唯修所断。五,指信等五根。此五根如果是有漏,是修所断。如果是无漏是非所断。三,指三无漏根,此三根唯无漏故,是非所断。如下表:意喜乐舍根二忧根见断十眼等五根二男女根修断根苦根命根五净根非断三无漏根六五四三二已一戊五成根极多门成根极少门成就诸根定量门得果用根多少门约死位灭根多少门受生得异熟门杂分别门六上诸门分别,是就根的当体说,此杂门分别是望他法差别而说,也就是说些零碎的问题。已一受生得异熟门有情在三界中初受生,得几异熟根?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化生六七八色六上唯命此明欲色无色三界的众生,初生时得几根。众生的受生范围不出三界。受生的种类不出胎,卵,湿,化四生。欲胎卵湿生,初得二异熟,化生六七八:是讲欲界初受生位得几根。欲界的胎,卵,湿,三生。初受生位,唯得身与命二异熟根。因为这三生的根是逐渐而起的。初受生位还无眼等四根及女男二根,意舍二根在此生有续生位虽然现起,但这时唯是染污性,不属异熟果.欲界的化生,初受生位有得六七八根的不同.因为化生,初受生位,具得诸异熟根。得六根的指劫初人(无形化生),尚无男女相,唯得,眼,耳,鼻,舌,身,命六根;得七根的指欲界诸天人化生(一形化生),六根如前,加女或男根;得八根的(二形化生):指恶趣容有二形化生的有情,六根如前,加女男根。(此唯生有不通中有,因为中有位女男根定故。)色六上唯命:是讲上二界初受生位得儿根,色六指色界化生,诸根顿得,初受生时得眼耳鼻舌身命六根。色界有情已离欲,无女男形。上唯命,指无色界有情初受生位,只得一命根,因为无色故,没有五色根。无色名上者有二胜:1约因,定力胜;2约果,生命胜(八万大劫)故名为“上”.三界欲界胎、卵、湿三生—--—身、命二异熟根化生无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根-—劫初人一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根及女或男根——欲界诸天人二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根及女男二根——恶趣二形化生有情色界—————-五色根、命根无色界———-——唯一命根已二约死位灭根多少门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欲顿十九八渐四善增五此明三界有情正死灭时,哪几根最后灭.有情的死除三界差别外,还有善染无记的不同。又上界唯顿死,欲界通顿渐.前二句明上界有情顿死,后二明欲界有情顿渐死。又正死“灭诸根至渐四"是杂染,无记命终,“善增五”是明善心命终。正死灭诸根,无色三色八:灭即是舍。吾人于最后死位,识正现前,灭入过去,命不现前,名之为舍,非将不成,名之为舍.无色界有情命终时,命意舍三根最后灭。色界有情命终时,眼等五色根及命意舍共八根最后灭。欲顿十九八:欲界有情将命终时,有二差别:1,顿死。2,渐死。顿死的如果是二形人。眼、耳、鼻、舌、身、女、男、命、意舍十根顿灭。如果是一形人,于上十根,除男根或女根,九根顿灭.如果是无形人,于上十根,除女男二根,八根顿灭。渐死的,身命意舍四根最后灭.眼等根已先灭。此约染污无记命终说。渐四善增五:善增五:若善心死时,不论何界及顿渐死.如次增信等五根。如无色界善心死者,即增至八根,命意舍加信等五根。佘色欲二界,类推可知。三界欲界渐死:身、命、意、舍四根顿死无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意、舍八根一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意、舍根及女或男九根二形化生——眼等五色根、命、意、舍及女男二根共十根色界——————五色根、命、意、舍八根无色界—--———命、意、舍三根已三明得果用根多少门九得边二果七八九中二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此明得四果,各用几根得。九得边二果:边二,指预流果及阿罗汉果.此边二果,由九根证得。预流果的九根得,是意,舍,信等五根,未知,当知,已知九根。其预流果依未至定而证得,故唯舍受。阿罗汉的九根得,是意根,信等五根,已知,具知八根,喜乐舍中随取一根,共九根。因为阿罗汉果依九地(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证得得,所以依地不同,得根各异,如下表:边二九根得预流果唯依未至定舍未知当知已知意信等五依初定,二定喜罗汉果依第三定乐已知具知依未至中间第四定前三无色舍初果依未至定(未到地定)二果依未至定四果三果依未至、中间、四禅四果依未至、中间、四禅、前三无色地注:未至定:又名未到地定,依色界四禅定中即将发得初禅定之前的准备修行之定。根本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的自体。近分定:是依根本定而讲,八禅定前的准备工作就名八近分。中间定:又名中间三昧、中间静虑、中间禅,是大梵天王所修的禅定,在初禅至二禅中间有,无寻唯伺相应的禅定.七八九中二,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中二,指一来果及不还果。此中二果,或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证得.一来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由信等五根及意舍七根证得,唯依未至定证故.八根得者,用出世间道依次第证,七根如前,加已知根为八根证得。九根得者,指倍离欲贪超越证一来果,如预流果的九根得。(先在凡夫位,断六品思惑,名倍离欲贪,今入见道至道类智,就超越预流而直证二果名超越证。)不还果七根得者,用世间道,依次第证。不入根本地由信等五根及意、舍七根证得,八根得者,有二种:1、用世间道,依次第证,入根本定,由前七根,加喜根的八根证得。2、用出世间道,依次第证,不入根本定,七根如前,加已知根的八根证得.九根得者,也有二种:1、用出世间道,依次第证,入根本定,由信等五及意舍、喜、已知共九根证得。2、全离欲贪,超越证不还果,如一来果的超越证,由九根得。(先在凡夫位,断九品思惑,名全离欲贪。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前二果而直证第三果名超越证。)此不还果与前一来果的超越证,皆由九根得,其数虽同,然有差别:一来果,唯依未至定证,不还果依六地证。若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证,唯用舍受,若依初、二禅,用喜受证,若依第三禅,用乐受证,故于三受,可随取一受名为根。列表如下:七八九根得中二果七根得者。———次第证—--世间道-—依未至定———-舍意信等五一来果八根得者——-次第证———出世间道—-依未至定——舍、已知根九根得者-——超越证-————-—依未至定———舍、未知已知不还果七根行者——-次第证———世间道———不入根本地—-舍八根得者1、次第证——世间道-—-入根本地——舍、喜2、次第证——出世间道——不入根本地——舍、已知九根得者1、次第证——出世间道-—入根本地—舍、喜、已知1、依未至中间第四禅-舍、已知、未知当知2、超越证2、依初、二禅-—-—喜、已知、未知当知3、依第三禅————-乐、已知、未知当知

阿罗汉十一依一容有说:前问后答.阿毗达磨发智论中说:阿罗汉由十一根得(意、乐、喜、舍、信等五、已知、具知)而俱舍论是依发智论而造的,为什么俱舍颂又说,阿罗汉由九根得,这岂不矛盾吗?答:不矛盾。发智论中说由十一根得阿罗汉,是一钝根有情相续证阿罗汉,容有数数退来说的.如先依第四静虑下退,若依第三静虑根本定,由乐根得;又从第三定退,次依第二静虑,由喜根得;再退,又依中间定,由舍根证得.如是证而复退,退而复证,容有三受于一身中转,故彼论说十一根得。而俱舍论说九根得,是指一次证,只依一种受根说的,故不矛盾。(正式证时,只有一种,决无三受于一时俱起,故实由九根得。)已四成就诸根定量门成就命意舍 各定成就三ﻩ若成就乐身 各定成就四成眼等及喜ﻩ名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若成女男忧ﻩ信等各成八ﻩ二无漏十一初无漏十三如成就诸根定量表:定成彼根成就此根命意舍身乐喜苦信勤念定慧命三意三舍三乐四身四眼五耳五鼻五舌五喜五苦七女八男八忧八信八勤八念八定八慧八已知十一具知十一未知十三注:成就未知当知根,必定在欲界,所以有苦根、身根.后二无漏根是缘不还果,阿罗汉升无色界,故无此二根.已五成根极少门极少八无善 成受身命意ﻩ愚生无色界ﻩ成善命意舍此颂明成就极少有八根的有二类人:1、阐提人;2、异生.极少八无善ﻩ成受身命意:无善,即阐提人,就是断了善根的有情。此类人,最少也能成就八根,即五受根和身命意八根,因为有身根定有五受.愚生无色界 成善命意舍:愚,指异生(凡夫)因为未见谛故称愚,异生生无色界,成就信等五根及命意舍八根。因为是修五善根上生无色界的。已六成根极多门极多成十九ﻩ二形除三净ﻩ圣者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此明成就极多有十九根的有二类人:1、二形人;2、未离欲圣者。极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净:二形,具男女形。三净指三无漏根。具二形人,但未断善根,最多能成就十九根,除三无漏根。(二形人,必非圣者,故无三净根.)圣者未离欲 除二净一形: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者。此类圣者,最多亦可成就十九根。预流见道圣者,除已知、具知及女男随一形的三根;若是一来果、还向圣者,除未知当知、具知及女男随一形的三根,余十九根皆具足。已戊丁二四品同起一色法俱生二广辨差别一正明俱起二二明俱生诸法二一切有为法的生起,都有它的因与缘,决非单独而起的,“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宇宙间的诸法,虽森罗万象,但总归纳不外五类,色、心、心所、不相应行、无为,前四是有为,后一是无为。俱生诸法是专就有为说。无为法无生,谈不上俱生,此中不说,先说色法决定俱生义。色法不外二种。1、极微聚;2、非极微聚.极微是物质最小单位之名词,如科学家所谓原子、电子、分子、质子等是。聚是团义,由众多极微组成的色法,名极微聚,如显形色。非由众多极微组成的色法,名非极微聚,如无表色。论十二云:七极微尘为一微,七微为一金尘,七金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免毛尘,七免毛尘为一羊毛尘,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此为印度哲学上重要之学说。小乘略有三说:〈一〉古有部说,众多极微合为宇宙。一极微是实,多极微是假.五识缘实不缘假,故为五识作所缘缘。<二〉经部说,极微和合,假相是五识境,实微非五识境,缘不着故.粗微虽假五识上有故。〈三〉新有部谓色等诸法,一分是实故。诸极微各有一集合相,此相实有,能成万有。然大乘谓法处所摄色,觉慧分析,由大分小,非由小积大,假名极微。无表色为受所引色,非极微聚。因小乘不达八识含藏种子,不能深彻缘生性空,遂执实有极微,能成诸色。或者说,小乘重在实证,于三界唯心之理未了,故不能信解。已一色法俱生欲微聚无声 无根有八事ﻩ 有身根九事ﻩ 十事有余根色法有极微聚和非极微聚的不同,而极微聚又有欲界系与色界系的差别。今此颂唯就欲界的色法俱生说.因色界无香味,亦无八事。欲微聚无声 无根有八事:约非有情色法说。欲,指欲界。无声即不发声。无根,即无身根执持。无声无根的色法,即山河大地,此山河大地微细质,由八法俱生,缺一不成(凡物质的存在就有八法俱生)。八事即八法,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以及所造色香味触。有身根九事ﻩ十事有余根:约有情肉体说。余根即指眼耳鼻舌四根。无声而有根身的极微由九法生,八法如前,加身根。眼等四根虽各生一外,但都长在身根上,一一皆与身根俱生,所以眼等四根,当每一根生起时,必定十法俱生,即前九法加眼等中,随取一根。前说色聚,皆约无声说,若有声生,则成九事、十事、十一事俱生。如表:欲界色聚无声无根。————八事俱生无情(外色)有根九事俱生十事俱生有声无根九事俱生有情(内色)有根十事俱生十一事俱生注:色界除香味。婆沙云:本论不说声者,因为声音是由大种相击发生(有时有,有时没有),非如色等恒时有生(俱有)故。已二四品同起心心所必俱 ﻩ诸行相或得此二句颂是讲心王,心所、四相、得四品俱生。心王与心所必定俱生。心王起时,定有心所随行,心所不起心王不生,心所生起,必依心王,互为俱有因。如契经说:“若无有心所,心亦终不生,如日与光明,故彼等俱生。"色、心、心所,都是有为法,凡有为法,必定与不相应行中的生、住、异灭四有为相俱起。若有情数中所得法,还与得俱生.得不通无情数,所以说“或”.(依有部说,得是实有的,不管是色法,心法生起,不但俱有四相,同时还有能得的得体。)辛庚已戊二别释名体一总标名数四明众名别三明相似殊二明定俱生一明五地法二二明不相应行法一明心所有法四二广辨差别二辛一总标名数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此二名颂总标心所分为五类:1、大地法;2、大善法;3、大烦恼地法;4、大不善地法,;5、小烦恼地法。颂中“且"字表未尽义,在此五类外,还有八个不定心所。心所五地法名义数表名义数1、大地法-———通三性等心起—————-——有十2、大善地法———性唯善遍善心——-—————有十四3、大烦恼地法——性唯染遍染心————————有六十4、大不善地法——性唯不善遍不善心-———-—有二六5、小烦恼地法-—唯修断意地有痴相应各别起有十另不定心所——————-—-————-——有八辛二别释名体(请参考要义P38)受想思触欲ﻩ慧念与作意 胜解三摩地ﻩ遍于一切心信及不放逸ﻩ轻安舍惭愧ﻩ二根及不害ﻩ勤唯遍善心痴逸怠不信 昏掉恒唯染 唯遍不善心 无惭及无愧忿覆悭嫉恼 害恨谄诳骄ﻩ如是类名为 小烦恼地法辛庚二明上界俱生一明欲界俱生二明定俱生二辛一明欲界俱生欲有寻伺故ﻩ于善心品中ﻩ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ﻩ于不善不共 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等ﻩ恶作二十一ﻩ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ﻩ睡眠遍不违ﻩ若有皆增一此三颂约五品以明俱。初句总标;次三句明善心品;次一颂明不善心品;第九、十二句明无记心品;后二句明睡眠无违。俱生,就是每一种心识的生起,决非单独行动,必有与它同时生起者,只不过多少而已。欲界与上界的俱生有所不同.今先说欲界,欲明欲界的俱生法,先得了解心的种类有几品。欲界心的种类有五品:1、善心品2、不善心与不共无明或不善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相应心品不善心品3、不善心与贪等烦恼相应心品4、有覆无记心品无记心品5、无覆无记心品欲有寻伺故:总标。是说欲界心品,定有寻伺。因为欲界名为有寻有伺地。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明善心品中的心所俱生,有二十二个。即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加寻伺为二十二心所俱生。有时增加恶作,为二十三心所俱生。因为恶作通善恶性,在善心品中,不一定有,故颂文标“有时".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明不善心品的心所俱生,有二类:1、不善心与不共无明或不善心与不善见,俱起时,有二十心所俱生。即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不善地法,及寻伺共二十心所俱生。不善见,指五见中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边二见是有覆无记,不包括在内。身边二见,不发恶业,虽数数现行,但并不障碍善法。2、不善心与贪等烦恼俱起时,有二十一个心所俱生。二十如前,再加贪等随一。(四烦恼:贪、嗔、慢、疑。忿等指十小烦恼地法。恶作,是不定心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明无记心品的心所俱生,亦有二类:1、有覆无记心品的心所俱生,有十八个,即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及寻伺.2、无覆无记心品的心所俱生,许有十二个,即十大地法及寻伺。(许:承认义,正统派的有部所承认,若有部异师看则要加恶作。)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睡眠是不定心所之一,无梦睡眠是无记性,有梦的睡眠通三性。通三性的睡眠与前五种心品,都不相违,假如有梦睡眠,皆可增一。如善心品中,原有二十二心所俱生,再加一睡眠,成二十三心所。如下表:(正统派的有部师所承认,有部异师认为要再加恶作。)欲界心所俱生1、善心品——有二十二——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有时增恶作2、不善心品1、与不共无明或不善见相应——有二十——十大地、六大惑、二不善寻伺(若2、与其余烦恼相应—有二十一—-十大地、六大惑、二不善,余惑随一有梦睡眠3、无记心品1、有覆——有十八-——十大地、六大惑皆增一)2、无覆——有十二。———十大地辛二明上界俱生初定除不善ﻩ及恶作睡眠ﻩ中定又除寻 上兼除伺等此颂明上二界心品心所俱生。初定除不善ﻩ及恶作睡眠:初定,色界初定。不善有十:即嗔、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就是色界初定如上欲界诸心所法中,唯除不善、恶作、睡眠共有三十四个心所俱生。色界没有不善,故除不善;恶作随忧根而起,初禅没有忧根,故除恶作;睡眠由段食而有,色界离段食,以禅悦为食,故除睡眠。中定又除寻:中定,即中间定。中间定,再除去寻,有三十三心所俱生。因为中间定是无寻唯伺地。上兼除伺等:上,指二禅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等,等取谄诳憍,二禅以上,再兼除去伺、谄、诳、骄,有二十九心所俱生。上二界心所俱生初禅有三十四心所俱生(四十六中除十不善、睡眠、恶作)中间定有三十三心所俱生(如上所除,再除寻)二禅以上有二十九心所俱生(如上所除,兼除伺、谄、诳、骄)二辛一庚三明寻伺等明无惭等明相似殊二辛一明无惭等{无惭与无愧一对差别,爱与敬一对差别。}无惭愧不重 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 唯于欲色有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无惭愧是标。“不重”释无惭,即不崇重贤善,名为无惭.就是对戒定慧功德及具有戒定慧功德的人,不生尊重崇敬心,无所忌难,不愿作弟子礼。于罪不见怖,释无愧。对于罪恶能感不可爱果,不见有怖畏心,即不信因果,名为无愧.另有一说,于所造罪,自不觉耻,名为无惭;对于他人不觉羞耻名为无愧.{它们的同点:同障碍善法,同以生长恶行为业.}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爱是爱乐,以信为体。爱有二种:1、染污爱,以贪为体,如爱妻子等;2、无染污爱,以信为体,如爱师长等。本颂取无染污爱。信亦有二:①信可,以忍许为相,即对某一事理,认定它确定如此,认为信得过;②信乐,以愿乐为相,即于某种真理,不仅生起确实的信心,而且进一步去追求。敬,是敬重,以惭为体,即能敬重功德和有德的人。{同有敬重、崇重、恭敬义,同是善法。}唯于欲色有,约三界分别,此爱与敬,唯于欲、色界有,不通无色界。爱以信为体,敬以惭为体,同为大善地法,定通三界,为什么说无色界没有呢?答:爱有二种:1、对法的爱敬,可说通于三界;2、对人的爱敬,唯在欲色。因为欲色有情具有色身、尊卑、相显的三种特色,彼此相望,可说有爱有敬.辛二明寻伺等{寻伺一对,骄慢一对。}寻伺心粗细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寻伺心粗细:寻伺是二个不同的心所。寻是寻求,伺是伺察,都是分别的心理现象,因粗细的不同分为二种:心的粗性名寻,心的细性名伺。又说,寻伺是语言行{因},所以契经说:要有寻伺,方有语言,若无寻伺,此语难行。是说发语前的思考,即是寻伺.粗的名寻,细的名伺.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慢,是从自他对比下产生的高举心.如从道德、学问、智慧、体力、色相、财富、权势等方面进行自他对比,总觉得自己比他人强,别人都不如自己,目空一切,产生了傲慢心。骄,只是染着自己的道德、学问等产生的高傲心,对他人的长处,毫无顾及,自以为是.(慢、骄同是高举心)庚四明众名别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心意识体一:此句明心意识三,名异体一。集起名心,梵语“质多”,指能集起身、口、意三业事。{集诸法种子,起诸法现行.}思量名意,梵语末那,指能思虑量度所缘境的作用。了别名识,梵语毗若南,指能明了地了别境像的功能。又一解释(论卷四)说:由于能集净不净界种种差别名心。{净是善,不净是不善,界为体。}即此心为他所依止名意,{他指意识,所依止为意根.}作能依止名识.由此可知,心意识三,名义虽殊,其体是一.{心的体性为净不净,也就是在善恶无记之差别故名心,落谢于过去,为后识所依之根,名意,依其意而生名识,虽有三名,其体是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明心心所虽有四种异名,其体仍是一。有依:心心所法,皆有所依托,就是眼等六根。有缘:心心所法,皆有所缘虑,即色等六境。3、有行相:心心所法,同有一行相。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有青境相,此识上相,名行相。行是行解,即能缘的心心所,相为影像,即行上所现相,所以心心所缘境,名为行相。心心所上皆有青相,其相虽多,皆同一青,所以名有一行相.4、相应,平等和合,名为相应.此心心所有五义平等,说名相应。①所依;②所缘;③行相;④时;⑤事。前三如上说.第四时平等,指心心所同一生住异灭时;第五事平等,事,指心心所体,一相应中,如心是一体,诸心心所法,各各也是一体,没有二受同一相应.一二庚一已二诸门分别别牒解释总标数明不相应行法三庚一总标名数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不相应行法,具称“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简别非色法;非心简别非心法;不相应,简别非心所法;行,简别非无为法。是指非色非心的某种潜势力。为何称它为“行”呢?因为它仍有生灭变化,不离有为因果关系的缘故。此颂总标不相应行法的名数。它总有十四: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文身、句身。二明差别壬一明自性七明名身等六明四相五明命根四明二定三明无想果二明同分辛一明得非得二庚二明牒解释七壬一明自性得谓获成就ﻩ 非得此相违得非得唯于ﻩﻩ自相续二灭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有二义:1、初得名获。此有二种:①未得今获。如出家受戒而得戒体.在未登壇受戒前,名未得,正当受戒得戒第一刹那,名今获.②已失今获。如欲界众生修上界定,入定后遇缘已失,再加功又入定境,名今获。2、得后不失,名为成就。如受戒得戒第二刹那后至未舍戒前,皆名成就。非得与得相反。非得也有二种:1、不获。就是从未舍过而今始舍,或舍过之后复得,虽已重得,今又开始失了,名不获.2、不成就。非得法从未来生相位流至现在住相位,名不成就。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明得非得所依。“所依”就是依于什么而有得非得法?唯依自相续及二灭而有得非得。自简别他;相续,指身心,简别非情数。得非得是有情自己领受事物的一种感受。所以唯于自相续身有得非得,没有成就他人和非情法。无为法中唯于择灭、非择灭的二灭上有得非得。因择灭是所证法,当有情修无漏法证择灭时,择灭上有得;不证时,择灭上有非得。非择灭是碍生法,当缘缺时,在非择灭上有得;缘会时,非择灭上有非得。至于虚空无为,既不是证法,也不是碍法,所以不论得非得。婆沙百五十七说:“非择灭得唯是有漏”.论云:“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除初刹那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圣人"。二随难别解子一正辨差别二明非得差别癸一明得差别二壬二明差别二子一、正辨差别三世法各三善等唯善等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非学无学三非所断二种这六句颂是总说.从三世、三性、界系、三学、三断五门来辨别得的差别.关于三世的次第问题,有三种说法:约生灭辨三世的次第,为未来、现在、过去。旨在显示有为法的无常,以破凡夫的常执。约因果辨三世的次第,为过去、现在、未来。旨在显示有因必有果,以劝众生舍恶行善.约生起次第辨别三世的次第(法相生起次第).为过去、未来、现在.旨在显示有为法的生起有其必然的次第.因为一切法的生起,由过去到现在,中间必经未来。颂中所说的得,约第三说。三世法各三:从三世门辨得。即三世法,得各有三种,谓过去法有过去得、未来得、现在得;未来法有未来得、现在得、过去得;现在法有现在得、过去得、未来得。婆沙论百五十七说:“谓三世法一一各有三世得故。”善等唯善等:从三性门辨别得.善等,指所得的善法等。{不善法、无记法}唯善等,是指能的善得等。{不善得、无记得.}善、恶、无记三性法是有为法,凡是有为法得,定随所得法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如所得法的性质是善,能得的得也是善。但无为法却不同,此可分为二类:1、择灭无为得。若能证道是有漏的,那么能得择灭的得也是有漏的;若能证到是无漏的,那么能得择灭的得,也是无漏的。因为诸择灭的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唯是由于道力求证那择灭时,以引发那能得择灭的得的。{有为得与无为得的区别在于:有为得随所得法判别他的性质,无为得随能证道判别他的性质。}2、非择灭无为得。是依命根及众同分判其性质,何界缘缺,何界有非择灭得。{本身没有作用,亦一由道力所求。}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是约系不系门辨得.有系,指三界的有漏法.有系法的得,唯在自界.如欲界所系的有漏法,那能得的得亦在欲界,乃至无色界所系法,那能得的得,亦唯在无色界。因为有漏法的得,是随所得法判别的。无系,指不为三界所系的无漏法。无系法上能得的得通四种,即三界得和无漏得。无漏法有二:1、有为无漏,指道谛。2、无为无漏,指择灭、非择灭.择灭得有二种:1、依有漏道世间定断烦恼所引生的择灭得,是色、无色系。因为欲界无能断道,故择灭不通欲界系。2、依无漏道断烦恼证得的择灭得,是无漏得。{三界所不系,名为无系。}非择灭得通三界系,不通无漏.因为非择灭是随命根及众同分以判其性质的,命根众同分通三界,能得非择灭的得亦通三界。道谛得,在四种中,唯是无漏得,不通三界,因为道谛得,随所得判的.(道谛是无漏,得亦是无漏。)界系门欲界欲界得无系得通四有系法色界色界得有系自界得无色界无色界得无漏得有为无漏道谛择灭随无漏道证欲界得无系法无为无漏依有漏道证色界得欲界缘缺非择灭色界缘缺无色界得无色界缘缺非学无学三:从三学门辨得。三学:是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有学法:即有学身中有为无漏法。无学法,即无学身中的有为无漏法.非学非无学法:即一切有漏及三无为。诸有漏法,不可修学,非有学有为无漏法;无为法不可修学,令其增长故,非无学有为无漏法。有学法、无学法,二种易知,故颂文未说明,只标出非学非无学。非学无学三,就是说,法虽然是一,得有三种。即有漏得、非择灭得、择灭得。有漏法得随所得判,非择灭得依命根及众同分判,此二得,皆属有漏,所以并是非学非无学.择灭得有二,若以有学道所证择灭得,其得是有学。因择灭是无为,随能证道而判其性质.列表如下:三学门有学法有学得无学法无学得择灭有学道所证得无为无学道所证得非学非无学法非择灭依命根众同分判非学无学得诸有漏法由于所得的非学非无学法,有有漏及无为的两类,所以能得的得也通于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者。非所断二种:从三断门辨得。见所断法,其能得的得,也是见所断;修所断法,其能得的得,也是修所断;非所断法(指无漏法),其能得的得,通修所断、非所断二种.诸无漏法中,有漏道所引的择灭得和非择灭得,是修所断,无漏道所引的择灭得和道谛得是非所断。如下表:三断门见所断法见所断修所断法道谛修所断三断非所断法择灭非择灭非所断得————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此对善等三性和色心诸法大而言。非前非后得——指无为法而言.非得——-—法前非得、法后非得、非前后非得.子二随难别释前虽总说三世法各三,现在简别其中差别.无记得俱起 除二通变化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此颂明三世法不一定都有法前、法后、法俱三得。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此三对善等三性和色心诸法而言;非前非后得指无为法言。无记得俱起除二通变化:无覆无记法得唯有俱起,无前后得.此无覆无记指异熟生全及威仪路、工巧处非数习部份,因势力微弱,唯有法俱得.无覆无记法是否皆为法俱得?不是,要除无覆无记中的天眼、天耳通的相应慧的能变化心,因为此二通慧及能变化心,势力强胜,要修加行才能有,得通三种.又威仪路、工巧处的数习部份,得也通三种。(法前、法后、法俱)有覆色亦俱:有覆无记色也唯法俱得。此有覆无记色,指初禅的修所断惑所发的身语表色,因势力劣故,不能发生无表业,所以唯法俱得,无法前得、法后得。(能发烦恼通三得,所发身语唯法俱得。)无记法得有如上差别,善不善法,是否也有差别?有。欲色无前起:欲界中的善不善表色无表色,无法前得,只有法后得、法俱得.因此法不随心转,势力微劣,无法前得。是有记法,有法后、法俱得.{善染之心法,多势力强,具足三得。善恶之色,唯后俱二得,而无前得。无记之色,多唯俱得.}异熟生工巧处法俱得无覆无记威仪路非数习部份二通慧法前得变化心有覆无记初禅身语表色法后得善不善欲界表色无表色七种无记有覆无覆有为异熟威仪工巧通果自性胜义无为1:异熟无记:指前业所感的异熟果,任运而起之故,力量微弱.2:威仪无记:又名威仪路心,为行住坐卧的作法,习惯上自然的契于礼仪,起难于法式的动作.又指缘此之心心所。路指威仪所依之色香味触的四尘,会起那种威路而缘之心故,叫做威仪路心。3:工巧无记:又叫工巧处心;由于熟练,自然的契于规矩,会做和于律吕之雕刻歌咏等,又指缘此之心法。4:通果无记:由于定力而起通力时之心心所.5:自性无记:指非情色香味触,此为自性法无记。6:胜义无记:指非择灭,虚空二无为。胜义是指其性是常,不像择灭是所证法。故不是善亦不是恶,自然就是无记。癸二明非得差别非得净无记ﻩ去来世各三ﻩ三界不系三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ﻩ得法异地舍此六句颂是从三性、三世、界系、漏无漏、舍门共四门来辨别非得的差别.前得有五门分别,此非得只有四门分别。非得净无记:明三性门.无记有净染二种,染的是有覆,净的是无覆。非得在三性门中属无覆无记性。因为非得是依命根及众同分转,所依的命根众同分是无覆无记性,能依的非得自然也是无覆无记.{得随所得法判其性质,非得随所依判其性质。}去来世各三:明三世门。过去法、未来法各有三世非得,现在法只有过未二世非得,而无现在非得,因为若法现在,此所得法必然成就,定无非得。三界不系三:明三界门。三界及不系法,各有三界非得.如欲界法有三界非得: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属欲界系;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属色界系;无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属无色界系。色界、无色界的三界非得,如欲界,类推可知.不系的无漏法,也有三界非得。如欲界有情,不得不系法,非得属欲界系;色界有情不得不系法(不系:不被三界所系的无漏法.),非得属色界系;无色界有情不得不系法,非得属无色界系.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此二句是说非得不通于无漏.发智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不获即是非得异名。说异生性非是无漏道应理。"既然不获圣道名异生性,很明显异生性定非无漏,所以说非得圣道的有情,就是异生。得法异地舍:明舍门。舍非得有二种.1、得法舍。如说圣道非得,名异生性,得圣道时,即无异生性,名得法舍。{此是以得代替非得}。2、易地舍。如从欲界生上界时,舍欲界非得,或从上界下生欲界时,舍上界非得,名易地舍。此舍非得是随所依身转,所依既舍,能依的非得亦随之舍。{此为生命转移阵地而言。}得与非得的不同点:得有五门分别,非得唯四门分别,少三学门。四门分别中又各有不同:得非得三世门——三世法各三————————去来世各三三性门——通三性-—————--———唯无记界系门——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三界不系三漏无漏门——通漏无漏门——————————唯有漏辛二明同分同分有情等同:相似;分:因义;等:相等。同分是有情的异名。同,相似义,约有情的身形、乐欲、业用、种类相似而言。分,是因义,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是同的分,名为同分。有情是同分所依,简别非情。等,简别不等,正明能依的同分。此同分有二:1、无差别。如人、狗、猫等一切有情,通称名有情而无差别。2、有差别。如人与人相似,狗与狗相似,各类有各类的相等,名有差别。论中还说有法同分(通非情),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自类相似。这三科法为法同分所依.有情本身亦摄法同分。辛三无想果无想无想中ﻩ心心所法灭 异熟居广果前二名明无想果,最后一句明果体性及居处所。无想天中有无想异熟。因为有情生无想天中,有一种能令心心所灭的果,名为无想。有部认为有一种实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江河堤堰。以二门分别:1、异熟、五类分别门。即有情修无想定,是异熟因,所感的是五百大劫的无想异熟果。2、居广果。明所居处.无想有情是居住在第四禅中的广果天。壬辛三明所依身一明灭尽定一明无想定四明二定三壬一明无想定(无心定)如是无想定 后静虑求脱善唯顺生受 ﻩ非圣得一世如是无想定:如是:如前所说无想果,现在说彼因无想定,约灭心心所相同,说名如是。无想定有二释:1、无想者之定。(依主释)2、无想即定。(持业释)后静虑求脱:后静虑,明所依地。是第四禅。求脱,明作意(或目的)。外道认为无想果是真解脱,为证此解脱而修无想定.(修无想定者,定依第四禅,不依余处)善唯顺生受:善,三性门。此无想定,于三性中属善性。因为它是善性,所以能感无想天中的五蕴果报体。唯顺生受:明受报时间。此无想定唯在第二生中受报.非圣得一世:非圣:明所修人。修此无想定的人,必定不是圣人。此定是外道所修。论云:“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不乐意修)。要执无想为真解脱,起出离想,而修此定。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得一世,明成就。修无想定的人,得到无想定时,其能得的得,初念起时,于三世中,唯得现世,所以说得一世。如初受得别解脱戒,从第二念至未舍,因无想是属有记,亦成过去,有法后得(因无想为无心定)。以无心故,无未来修,无法前得。无想定以出离想为动机,以求解脱为目的.灭尽定以止息想为动机,以求静住为目的。壬二明灭尽定(为止息散乱之心而安住于寂静之境而修之定)灭尽定亦然ﻩ为静住有顶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灭尽定亦然:此灭尽定有实体性。灭心心所与前无想定相同,说为亦然。为静住有顶善二受不定圣由加行得:为静住:明作意{目的}。前无想定为求解脱,以出离想为作意;此灭尽定为求静住,以止息想为作意.有顶,明所依处。前无想定,依第四禅;此灭尽定依有顶地{无色界第四天}。以下诸地,名为有想,行相粗动,难以止息,此有顶地,名为非想,行相微细,容易止息,所以唯在有顶。善,明三性门。灭尽定于三性中,唯属善性,与无想定同.二受不定:明受报时间.二受:指顺生受、顺后受。此灭尽定通顺生受、顺后受、不定受。如有情得灭尽定,后一世即生有顶天,名顺生受。有后后世生有顶天,名顺后受。不定受有二义:1、报定时不定.如有情得灭尽定,定生有顶天,但在何世生不一定.2、报时俱不定(换句话说全不受).如阿罗汉得灭尽定,入般涅磐,不再受果.圣,明修人。此灭尽定,唯圣者得。凡外为什么不能修此定?论说二个理由:1、怖畏断灭故。{外道认为其处既无色法,如再修此无心之定,即身心皆无,深恐有情断灭,一无所有.}2、唯圣道力,所能起故:唯圣道力能起现法涅磐,胜解得入{只有圣者作胜解心,入灭尽定,如入涅磐,凡夫不起.}由加行得,此灭尽定,要止息心,要大加功用行,才可能得,非离染得.法俱得,法后得与无想定相同。以上二定有三同六异,列表如下:种类二定灭心心所所依身目的性别受报时间修定人异熟所依地成就初起复起无相定同欲色欲色求脱善顺生受外无想五蕴第四禅法俱得法后得灭尽定同欲欲色静住善顺后受圣有顶四蕴有顶天同上顺生受、不定受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明佛得灭尽定。成佛得灭尽定,是由离染得,非如前加行得。因佛尽智生时即成佛位,这时离染得灭尽定,不由加行修得。{在佛的立场,一切功德都是离染得,不仅此灭尽定.}西方毗婆师随顺尊者邬波毱多理目足论所说:“一切菩萨先起灭尽定,后生尽智。”有部师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菩萨得菩提,是由三十四念,非先起灭尽定,后方生尽智.因彼菩萨无间生起三十四念无漏道而得尽智,成就菩提.三十四念,是指谛现观中的八忍八智(基础知识P319—327)十六刹那(“刹那”指念)及离有顶贪(断有顶天,九品烦恼)的九无间道和九解脱道,合为三十四刹那。菩萨先断无所有处贪,后依第四静虑起三十四念,唯无漏心,所以不可说从见道出起灭尽定。以入灭尽定,心是有漏,此有漏心望三十四念因不同类,所以不起。加以说明:三十四念故,是遮异说:经部师说:“一切菩萨先起灭尽定,后生尽智”。就是说得有顶心的菩萨,先依第四根本定生起见道,次起有顶心入灭尽定,从此起已,再依第四根本定,生尽智。有部师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菩萨得菩提,是由三十四念,非先起灭尽定,后方生尽智,因彼菩萨无间生起三十四念无漏道而得尽智,成就菩提。(三十四念:就是谛现观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念及断有顶天九品烦恼的九无间道和九解脱道,合为三十四念。)如颂疏说:“菩萨先断无有处贪,后依第四禅起三十四念”。此三十四念唯无漏心,故不可说从见道出起灭尽定,以入灭尽定是有漏故,此有漏望三十四念,名不同类,故不可起.论说:“佛无一德由加行得,暂起欲乐,现在前时,一切圆德随乐而起,故佛众德皆离染得。三十四念故,是遮异说。经部:得有顶心菩萨——先依第四根本定生起见道-—次起有顶心入灭尽定断有顶惑——再依第四定生尽智成俱解脱.有部:菩萨先断无所有处贪——入见道-—后依第四禅起三四念——后得尽智,成就菩提。壬三明所依身二定依欲色灭定在人中前说无想定依后静虑,灭尽定依有顶天,是约所依地的差别;此说依欲色界,是约所依身的差别,故二者不相同.二定依欲色:修无想定、灭尽定,唯依欲、色界有情身生起,不依无色界身(四蕴身)。无想不依易知,灭定所依地是有顶,为何不依?因为有情的命根是依色、心二法转。欲色界有情起灭尽定时,虽灭心心所,命根仍可依色转。无色界有情已灭色蕴,若起灭尽定,心心所法灭,则身心俱无,命根依何转呢?是为断灭,非谓入定,所以灭尽定不依无色界身。灭定在人中:上为二定同点,此为二定不同点。无想定的初起,依欲色界身均可,因为有情无始以来,可曾数习过,生起较容易。灭定不然,是异生未曾修习过,初起较难,所以初起定在人中。因为佛出人间宣说此定,又人的慧解能力强.{人间有三大殊胜:1、忆念胜.2、梵行胜。3、勤勇胜。}辛五明命根命根体即寿能持暧及识命根的体即是寿,即有情从生到死的一期寿命(令有情的肉体相续于一期间的势力)。所以对法论说:“云何命根,谓三界寿。”寿即是命根的异名.命根起什么作用?能持暧及识。一个活泼的生命体,必具寿暧识。在欲色界,寿为暧识所依。在无色界无暧,唯为识所依.那么寿又以何为所依,以暧识为依.实际三者互相依存,随缺其一,生命就不存在,人就死了。所以经说:“寿暧识三,更互相依,得相续住.”杂阿含十说:“寿暧及诸识,离此命身分,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二明随相癸一明本相二释难壬一正明四相二辛一明四随相二癸一明本相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第一句标宗;第二句出体。相,是能相,有为,是所相。相是形态的意思。表示有为法的形态,就是生住异灭四相。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异,能坏名灭。若法有此四相,即是有为,无此四相,即是无为.生住异灭之四相虽使诸法为有为有造作,然而还需使其能生灭变化之有为相,也就是需有一种能使其生,能使其住,能使其异,能使其灭之力,如此即会一再的有使其生灭变化的有为者,自会无限际的轮转而无终结,因此就生住异灭之四相而立本相,与随相的二种。癸二明随相此有生生等 于八一有能“此":指前四本相。论云:问:此生等相,既是有为,应别别更有生等四相?难:若更别有,应致无穷,彼复有余生等相故,相是有为,别有四相,相上有相,成无穷过。双答:应言更有,然非无穷.此有生生等:此,指前四本相.生生等,指四小相。{四随相}四本相是由四随相所生,所以四本相是有为。{诸行成有为,是由四本相,本相成有为,是由四随相.}生生等,是等取住住、异异、灭灭。随相有三名:1、生生(生生唯生于生).2、小相(相一法故).3、随相(随本相故)。本相也有三名:1、生等(生八法故)。2、大相(相八法故)。3、本相(相本法故)。于八一有能:四本相一一于八法有功能,而四随相一一只于一法有功能.如生相生色法时,九法俱起,一本相,于余八法有用。即此色法上必俱四本相、四随相,合成九法.色法生——生生所生能生生生-—生论云:是故生等,所相等有相,随相唯四生无无穷过。住-—住住住住——住异—-异异异异-—异灭—-灭灭灭灭——灭于九法中,生不自生,此生相对于其余八法有生的功能。住、异、灭类推可知。而生生等四随相,只于一法有功能,即大生是由小生所生。综上可知,大生生小生,小生生大生,乃至大灭灭小灭,小灭灭大灭,所以生生有为,不须再要生生来生乃至灭灭不须要灭灭来灭,由此说没有无穷的过失。论壬二释难生能生所生非离因缘合本宗主张万有之实在,也就是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故有此种四相变化之述说,然而是唯对“法之用”的说明,而不是依据于法体,也就是说明色心诸法之用之生住异灭.惟四相之说,不以四相为假说,而为实有之说,经部不同意,他主张四相是假立,不承认有部所说的未来有体,实有生相.故难云:若生有实体生在未来生所生法,未来一切法为何不顿生?答:未来的生相,虽能生所生法,但并非离开因缘和合,若离因缘和合,生相也不起作用,所以未来法不同时生起。辛七明名身等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名身等,等取句身、文身。以想释名,以章释句,以字释文,以总说释身。以想释名,梵语“那摩”,此云名。论说:“名谓作想。”想有二义:1、取像义: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说色名,能生色想(闻到名就想起那个境界),因名生想,名谓作想。2、契约义。(想即是名)谓诸圣贤,共为契约,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诠表,故名作想。又名归义、赴义、随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所要称的对象),呼召色等。名是诸法名词,想是依字于诸法共分别度量而安立的.想与名的关系:想是约能安立说,名是约所安立说,通俗一点说,名词人物的称号,是表事物的自性的,如松、竹、花。二个名叫做名身;如梅花等;三个名叫做多名身,如梅兰花。以章释句:梵语“钵陀”,义翻为句,正翻为迹。如象身有足迹。又如一颂,总四句成。今就义翻为句。论云:“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句,以世俗说,如高山流水等;以佛法说,如诸行无常等,是诠显义理的.章乃诠义究竟的意思,非篇章的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联络两个以上的几个词或短语,以表出完全的事物意义的叫做句。以字释文,梵语“便膳那",此云文。就是一个一个字母,如阿、壹、伊等字。它的意义,是能彰显,近显名句,远显义理。如古西国人,呼风为扇,呼味为盐醋,因扇能显风,盐醋能显食中味。以总说释身,身是聚集义,总说是合集义.谓合集总说二三等名,为聚集故,所以以总说来解释身义。简单说就是指合成语.可见文是没有意义的表音字,名句是有诠表意义的了,因此说:“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二明同分等辛一辨名身等庚三诸门分别二辛一辨名身等欲色有情摄等流无记性此颂约界系门、情非情门、五类门、三性门四门分别名身等.欲色:界系门,若约身言,此名身等唯欲、色界系,因为名、句、文身依声音起,无色界无声,所以非无色界系.若约语言,此名身等唯在欲,初禅系(二地).有情摄:情非情门。此名文句身唯有情数所摄,因为能用音声言说的是有情,界外的山河大地等是非所显义,{是所说的}所以不通非情数。等流:五类门。此名、文、句是同类因生,所以是等流性。非业所感,不通异熟;非色法故,不通所长养;是有为故,非真实性;从同类因生,非刹那性。得非得同分无想无想定灭尽定命相名身等五类门刹那性异熟生等流性等流等流异熟异熟等流等流异熟刹那异熟等流等流三性门三性无记无记无记善善无记无记无记三界系三界三界三界色色无色三界三界欲色情非情有情有情有情有情凡外圣人有情情非情有情无记性:三性门。此名文句身,依声而起,非心力亲发,唯无覆无记性。(声虽通三性,是随内心作意思发起)辛二明同分等同分亦如是并无色异熟得相通三类 非得定等流同分亦如是并无色异熟:同分诸门分别.是说众同分除了如上名句文身是欲色系,属有情数摄,唯等流性及无覆无记外,并且还通无色系及异熟生性。由此可见,众同分通三界系及等流、异熟二类。得相通三类非得定等流:得相、非得、二定诸门别。“定”指无想定,灭尽定。得:指能得的得。相:指四相。此得及相通刹那性、异熟生、等流性三类。非得、二定唯属等流性。不相应行有十四法,前半颂说名句文三,此一颂说得、非得、同分、二定、四相,一共只有十二,尚有无想果及命根没有说到,在此略为点出:无想果命根五类门异熟异熟三性门无覆无记无覆无记界系门色界三界情非情数有情有情三三世分别二别显体庚一总标名三明法从因生二明因得果已一正明因体三二四缘戊一六因三丁三六因四缘二如上所述一切有为法,是依四相的作用,刹那生灭相续的,因此叫做刹那生灭法。但这种生灭法并非偶然可以产生,而必须有相当的原因,佛教把这种原因分为“因”和“缘"两种,因就是对于结果而说的直接原因,缘就是间接的原因。因为这两种都是一切诸法生灭的原因。故通常以因缘来称呼它,此中又亲因缘——因,疏因缘-—缘。俱舍把因分为六种,缘分四种,果分为五种——六因、四缘、五果。上说六因四缘,也就是俱舍的因果论.它包哪些范围?它将世上万有生起的因缘,及其相互的关系,由时间的或空间的加以考察检讨,乃至直接间接的把复杂的关系与规则示现出来,就是因果论。因果论不仅论及依其动力而产生新的结果之论而已。就是并没有动力之保有者,也在因果的范畴,而广泛的被挖出!在明六因、四缘、五果当中,俱有因,士用果;相应因,士用果之二对是空间的并立之因果。同类因,等流果;徧行因,等流果之二对是时间的连续之因果,异熟因,异熟果是隔时的因果.能作因,增上果则属于空间、时间之任何一方的因果法。四缘因缘六因士用果有为果五果俱有因等流果等无间缘与力不障能作因增上果所缘缘同类因异熟果遍行因增上缘相应因离系果无为果异熟因庚一总标名上说一切法由因缘生,什么法为因缘?因有几种?能作及俱有ﻩ同类与相应徧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前三句标六因名;后一句结归本宗。六因:能作、俱有、同类、相应、徧行、异熟因。此六因唯有部所忍许.它始出自迦多衍尼子所著的《发智论》.据传说衍尼子修禅定,感天人为说六因,经部师不同意说六因。如大毗婆沙论说:“然此六因,非契经说。”故颂文用“许".此六因的次第,是因范围的广狭而定的。能作因的体遍通一切法,故居先;俱有因的体遍一切有为法,位列第二;同类因较俱有因狭,除去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