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文学_第1页
辉煌灿烂的文学_第2页
辉煌灿烂的文学_第3页
辉煌灿烂的文学_第4页
辉煌灿烂的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辉煌灿烂的文学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材料〕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①,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②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③”。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④。──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解读】《诗经》本名《诗》,是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同时,《诗经》又是我国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之一,是研究儒家思想文化的必读著作。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采集而成,一种认为是经过孔子删定而成。《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持第二种观点。此处所引的这条材料就是司马迁观点的集中反映,对于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上古时候,《诗》的内容有三千多篇。等到了孔子的时候,他重新对《诗经》进行了整理,删除掉一些重复的篇章,从中挑选出一些思想内容符合礼义的篇目,其上起商、周的先祖契、后稷,中间包括殷商、周王朝极盛时期在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一些内容,一直写到周幽王、周厉王的乱国。《诗经》以《关雎》作为《国风》的开始,以《鹿鸣》为《小雅》第一篇,以《文王》为《大雅》开头,以《清庙》作为《颂歌》篇首,共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孔子都能弹唱,属于正统的高雅音乐。从此以后,礼、乐开始完备起来,成为辅佐帝王统治的手段和基本的六种经典中的两种。【注释】①契:商的始祖;后稷:周的始祖。②幽厉:即周幽王、周厉王。③《关雎》《鹿鸣》《文王》《清庙》都是《诗经》里面的篇章。④六艺:一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即礼、乐、射、御(驭)、书、数。2.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①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②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③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④,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⑤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解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后一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资料记述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主要思想,对了解屈原及其所作《离骚》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屈原嫌怨楚怀王受奸人蒙蔽,不能采纳忠言,因此心情忧郁。屈原以文抒情,作《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天地者,人所立足社会的根本先决条件;父母者,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就开始追问生活的终极意义。因此在身体极其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天喊地的;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没有不哭爹喊娘的。屈原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他竭尽全力效忠其君主,然而遭小人谗害,因此所处的环境是极其窘困的。他的真心诚意被人怀疑,他的忠诚被人所诽谤,能没有怨言吗?屈原所作《离骚》,实际上就是排泄自己心中的怨气。《诗经》中的《国风》辞藻华丽但不淫秽,《小雅》中表现的怨愤是有节制的。屈原的《离骚》兼备前两者的长处。《离骚》通过对历史上帝喾、汤武、齐桓公等人的评价来讽刺当时的楚国统治者。《离骚》所表现出的对理想道德的尊崇、对社会动荡的具体治理措施,贯穿全篇。《离骚》行文简约、语言平和,同时屈原为人品行端正、举止得当,所以在文中有时用极小的事例来指称意义极其深远大事件。由于他高尚的品行和行为,在当时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到死的时候他都不愿苟合于俗流。他自称出污泥而不染,浮游于这个污浊的社会之上,不受污染。他的这种高尚的志趣,可与日月同辉。【注释】①“反”,通“返”。②穷:窘困。③《国风》《小雅》都属于《诗经》的一部分。④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有四子四妻:姜嫄生后稷,是周族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⑤靡:没有。3.司马相如与汉赋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①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②、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③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衣,乘法驾,建华旗,鸣玉鸾,游乎六艺之囿,骛乎仁义之途,览观春秋之林,射狸首,兼驺虞,弋玄鹤,建干戚,载云毕,群雅,悲伐檀,乐乐胥,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述易道,放怪兽,登明堂,坐清庙,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喟然与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乎三皇④,功羡乎五帝⑤。若此,故猎乃可喜也。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⑥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从此观之,齐楚之事,岂不哀哉!地方⑦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垦辟,而民无所食也。夫以诸侯之细⑧,而乐万乘之所侈,仆恐百姓之被其尤也……──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解读】西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这其中又以司马相如为最成功、最有名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歌颂了统一帝国伟大的气魄和声威,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无比的骄奢和荒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司马相如(?—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击剑,所以他的父亲就昵称他“犬子”。因其羡慕战国时代蔺相如的为人处世,所以后来更名为相如。汉景帝时,司马相如用钱买官,做了个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所愿意做的事情。在当时,汉景帝不喜辞赋,就在这个时候,梁孝王来京朝见皇帝,从游的有邹阳、枚乘、吴庄忌夫子等人。因司马相如与他们志趣相投,所以见面后就非常高兴。于是辞官随他们同为梁孝王门客,著《子虚赋》。几年之后,汉武帝有机会阅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加之此时狗监杨得意又乘机推荐,汉武帝就召见了相如,相如乃改赋天子游猎之事,就是现今所传的《子虚赋》。赋中,司马相如假设了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的互相夸耀,最后亡是公又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举,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此处节选的内容就是亡是公叙述中的一段。这样,作品就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在统一帝国政治经济空前发展,中央王朝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斗争取得进一步胜利的时代,这种歌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作品主要部分在于夸张帝王的物质享受,渲染贵族宫廷生活骄奢淫佚的风气,迎合了武帝的好大喜功。在赋的结尾处,流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即认为过分奢侈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但是文章结尾处的讽谕,相比全文的长度和主体来说,起不了多少真正的作用。司马相如的赋,显著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波澜壮阔,大量运用连词、对偶、排句,词采富丽,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注释】①赀:财也。②枚乘:汉初重要的辞赋家。其代表作《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③说:高兴,通“悦”。④三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六种说法。⑤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三种说法。一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一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⑥抏:磨损,通刓。⑦方:方圆。⑧细:弱。4.唐诗的成就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它歌咏了重大的政治题材,也描写了社会的一般习俗风尚。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李白、杜甫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屹立并峙的高峰,而且他们的一些杰出的诗歌,还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无不齐备,这些形式,上承风骚、下启词曲,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唐人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空前,而且也可以说是后人所难以企及的。──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解读】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这条资料着重描述了唐代诗歌所取得的四大成就,对了解唐代诗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5.感情充沛、变化莫测的诗仙──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④。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⑦。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⑧。──《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李白二·将进酒⑨》【解读】《全唐诗》为清朝康熙时彭定求等十人编辑,共九百卷。以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两千二百余人,按时代前后排列,并系小传。为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书。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李白的浪漫主义是以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将进酒》就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这是李白的代表作。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当时诗人自长安放还,已经快九年了,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处作客。尽管李白天性豪爽,但仍无法掩饰仕途失意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平。因而在好友欢聚饮宴时,便将满腔的不合时宜借助酒兴诗情,来个淋漓尽致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奔放的笔调,傲岸不羁的豪情,狂吟高歌。一方面是仕途失意的悲愤消极,想在长醉中了却一切;另一方面又很乐观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现实又好像有所期待。这种矛盾,是李白诗歌里特有的现象。它表现了一位胸怀远大抱负而又处处不得志的伟大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与抗争。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无人能出其右。【注释】①高堂:厅堂。青丝:乌黑的头发。②樽:酒杯。③会须:正应该。会:正。④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⑤钟鼓馔玉:指豪门富贵。古代富豪人家宴会上,常鸣钟击鼓作乐。馔:饮食。馔玉,即玉馔,精美的饮食。⑥陈王:曹操的儿子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平乐:即平乐观,宫观名。恣欢谑:纵情的欢乐、调笑。⑦径须:直须,只管。沽取:买来。⑧五花马:五色花纹的良马。千金裘:价值千斤的皮衣。将出:拿出来。尔:你们,指岑勋、元丹丘。⑨将进酒:属乐府《鼓吹曲·饶歌》旧题。将:请。6.爱国爱民的诗圣──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①。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③。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④。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⑤。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⑦!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⑧。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⑨。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⑩。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全唐诗》卷二百十六《杜甫一·兵车行》【解读】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首诗一说为唐玄宗开边用兵吐蕃而作,一说为杨国忠击南昭大募兵而作,说法不一。全诗以人哭开始,鬼哭结束,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相送惨状,终身服役,从多方面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府兵制度的种种弊端。感情沉重,字字句句带着血泪,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在战争中不幸遭遇的同情,抨击了唐王朝的扩边政策。“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甚至连唐玄宗也敢批评。杜甫的诗,被世人誉为诗史。这就是其中的一页。【注释】①辚辚:车轮滚动声。萧萧:马嘶鸣声。行人:指应征的战士。②耶:通“爷”,即父亲。妻子:指妻和子。走相送:跑着相送。咸阳桥:即渭桥,在长安西北。③干:冲。④道旁过者:即大道边过路人,指杜甫自己。但云:只说。点行:按名册强制征调入伍。频:频繁。⑤或:有的人。十五:即十五岁。北防河:在黄河以北设防。当时唐与吐蕃经常交战,常调兵驻西河(今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连界一带),称为防河。便:就、即。西营田:在河西营田。营田,即屯田。指驻守边防的战士,兼作垦荒的工作。⑥里正:地方小吏,即里长。唐制:百家为里,设里正一人。与裹头:替被征者包裹头巾,言被征者年幼。⑦边庭:边疆。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人诗中称明皇为武皇。开边:以武力开拓疆土。意未已:指用武力开拓疆土的想法还未停止。⑧山东二百州:指华山以东地区。唐代潼关以东共二百一十七州,这里举其成数。荆杞:荆棘、杞柳两种落叶灌木。⑨陇亩:田亩。无东西:言土地里的庄稼长得杂乱,不成行列,不辨东西。⑩秦兵:指陕西一带的兵丁。长者:对年老的尊称,指“道旁过者”。役夫:服役的人,这里是“行人”的自称。敢申恨:岂敢申诉心中的怨恨。且如:就像。关西卒:指函谷关以西的士卒,即上面所说的“秦兵”。因连年征战,应该轮换回来的关西卒也没有回来。县官:指官府。信知:真的明白了,确知。恶:不好。比邻:近邻。埋没随百草:是说生了男儿后,因出征打仗,战死后只有弃骨荒野。青海头:青海湖边。唐高宗以后,唐与吐番经常在这一带交战,唐军伤亡很重。声啾啾:象声词,这里指呜咽抽泣声音。《兵车行》:此诗与《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皆为诗人自创的新题乐府。7.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人──白居易上阳人上阳人①!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②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③遥侧目④。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⑤,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六《白居易三·上阳人⑥》【解读】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这个事实不仅存在于一般的中下层社会,同时还存在于封建帝王的后宫中。白居易对于这些被迫断送自己青春和幸福的宫女,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这方面,《上阳人》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唐诗中以宫女为题材的并不少,但很少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宿空房,秋夜长”一段,叙事、抒情、写景,三者融合无间。尤富感染力。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使诗人还只能发出“须知妇人苦,从此末相轻”、“人身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和呼吁,但在那时已是很可贵了。【注释】①上阳:宫殿名。唐玄宗天宝五年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众多嫔妃很少有人再能得到唐玄宗的宠幸,上阳宫就是这些后宫妃子居住的宫殿之一。②末岁:晚年。③杨妃:即杨贵妃。④侧目:指受到嫉妒。⑤唐玄宗天宝末年,有所谓的“花鸟使”,秘密选天下美色女子入宫,吕向作《美人赋》以讽刺。⑥该诗也名《上阳白发人》。宋词和元曲1.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①。【解读】苏轼的词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性,他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原有框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把中唐以来的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在这首词里,作者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予热爱。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这些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注释】①婵娟:月亮。2.壮志难酬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①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②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③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解读】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辛弃疾在词上的独特成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其雄奇阔大的意境。这首词上半部分主要在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半部分以蛾眉遭妒忌来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至于以“斜阳”、“烟柳”来讽刺昏暗王朝,在这首词里就表现的特别明显。【注释】①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也用来指女子貌美。②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③玉环飞燕:指杨玉环与赵飞燕。3.清丽、典雅的优秀女词人──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解读】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视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在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中,她想到的却是可能到来的风雨;因为她是经历了中州的盛日,也尝到如今的憔悴的。这就正好说明她在经过兵火之后对现实所怀的深忧,使作品里这位女词人的形象同那些在江南半壁江山里香车宝马、寻欢作乐的人物有所不同,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4.关汉卿《窦娥冤》选段(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①。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②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佰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解读】关汉卿是我国伟大的戏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他的作品无论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是取材于历史故事,都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多方面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窦娥冤》主要记述了善良正直的年轻寡妇窦娥受流氓张驴儿迫害,被诬陷杀人;官府判窦娥死刑;临刑时窦娥指天为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白己冤。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官,予以昭雪。窦娥因此而成为黑暗势力下敢于反抗的妇女模范。关汉卿深入生活,掌握了各种丰富的生活素材,这就使他有可能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此处节选内容,出自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地贴切!它使我们感觉不到有半点加工的痕迹,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所表示的那样自然、生动。【注释】①典刑:接受刑罚。②瀽(音jiǎn):泼、倒。5.马致远《汉宫秋》选段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呀!俺向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春。犬褪得毛苍,人搠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②,打猎起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将;泣寒将,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③,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解读】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品。《汉宫秋》取材于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但马致远做了改编。元帝时国势衰弱,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汉宫秋》的产生和流传,是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戏曲舞台上的集中反映,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此处节选内容,是《汉宫秋》第三折,主要是元帝送别昭君后唱的曲词。一境一物都深深染上悲凉的色彩,缠绵往复地抒发了元帝内心的忧伤。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理解历史上昭君出塞的积极意义,对元帝过于同情和美化,感伤情调较浓。【注释】①搠(音shuò):戳、刺。②糇(音hòu)粮:干粮。③昭阳:指昭阳宫。明清小说1.明小说的两大主要潮流: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