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第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表层是一个含有耗散结构开放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结构整体性地球表层系统功效整体性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第1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气候同时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第2页系统:含有特定功效和结构元素集合,每一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络、相互作用要素和过程所组成。系统论(贝塔朗菲,1937):研究系统普通模式、结构和规律理论。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有机整体,含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等特征。系统论第3页系统分类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系统与环境关系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间含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流通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只有能量交换和流通,但无物质交换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络和作用按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系统:未打上人工印记客观系统(天然生态系统)人造系统:人工制造系统(生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自然与人文复合系统:人类利用或改造自然系统按系统状态: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系统论第4页一.整体性概念发展1.传统认识整体性——内在联络性地球表层各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络而形成整体。理论基础:自然综合体学说(道库恰也夫)缺点:①不定量,只能定性描述或解释;②忽略地球表层物质流、能量流等功效。第一节地球表层--含有耗散结构开放系统第5页2.系统科学整体性——结构与功效地球表层各圈层经过物质流和能量流而形成整体。理论基础:系统论(贝塔朗菲,克劳修斯)系统规律: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结构与功效相伴而生,没有“无结构”或“无功效”系统,“没有结构功效”或“没有功效结构”都是不存在。缺点:①平衡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死系统;②只注意到系统内部,而忽略与系统外部联络。一.整体性概念发展第6页3.非平衡有序系统整体性——耗散结构地球表层是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属于非平衡有序系统结构和功效整体性。理论基础:耗散结构理论。经过与外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无序到有序、线性到非线性(耦合)、微涨落到巨涨落、简单到复杂自组织系统。耗散结构基本观点:熵――任何一个能量在空间中分布均匀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运动方向性);dS=diS+deS

平衡结构和耗散结构都是稳定有序结构,但前者是一个死结构,而后者是活结构。一.整体性概念发展第7页关于“熵”例子一滴墨水滴入清水杯一根火柴划过黑房间懒人房间

车窗外扔垃圾中国式过马路某位同学自得其乐在地理课堂上唱歌熵(entropy)第8页克劳修斯热力学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运动时系统混乱程度标志,表征物质系统状态参量。S=Q/T,(dS=dQ/T)S-热力学熵;Q-外界传递给系统热量;T-绝对温度

熵是系统有效能测度:熵越大,有效能越小。熵是系统有序/无序测度:熵越大,系统越无序,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不确定和无规则。玻尔兹曼熵:系统内分子热运动无序性一个量度,是系统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桥梁。S=klnΩk-玻尔兹曼常数;Ω-系统微观分子状态数,Ω越大,系统越混乱熵(entropy)第9页香农信息熵:系统全部信息中排除冗余后平均信息量。系统越有序,组织化程度越高,概率越大,出现机会越多,不确定性越小。

H=-∑pilnpiH-系统信息量;p-随机事件出现概率比如,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个体数组成以下表,则Shannon-wiener指数:HA=-Σni/Nlnni/N=-(1.00×ln1.00+0.00×ln0.00)=0HB=-Σni/Nlnni/N=-(0.50×ln0.50+0.50×ln0.50)=0.69HC=-Σni/Nlnni/N=-(0.99×ln0.99+0.01×ln0.01)=0.056群落总数(N)物种甲(n,ni/N)物种乙(n,ni/N)群落A100100(1.0)0(0)群落B10050(0.5)50(0.5)群落C10099(0.99)1(0.01)熵(entropy)第10页1.为何?地球表层是个巨大开放系统(熵流)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产生与发展(从无序到有序)2.地球表层进化发展天文时期→无机演化→有机演化(人类时期)

3.耗散结构类型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三者关系:发生上联络;能量与物质交换上联络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天然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境,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处境人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输入不但来自于现在或过去自然地理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而且来自于系统之外二.地球表层是一个含有耗散结构开放系统第11页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产生与发展第12页4.地球表层整体性表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产生新功效:生产和平衡功效统一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稳定空间结构二.地球表层是一个含有耗散结构开放系统信息是事物存在形式、运动状态和规律表征,是事物确定性增加。物质、能量、信息是组成客观世界三基元。地球表层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运动、改变和发展协同性。第13页一.组分结构组分结构:地球表层中物质、能量和要素等组成。物质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人类)能量组成:太阳辐射(8.24J/cm2·min,5.53×1024J/年)、地球内能(10.71×1020J/年)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组分结构是空间结构基础。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结构整体性第14页空间结构:在特定空间范围或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组合关系或耦合关系。1.分层结构:地球表层垂直方向上(重力作用)各组成成份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制约关系2.渗透结构:不一样物质圈层之间相互渗透,圈层成份在各圈层中分布。目标:研究物质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流通与转化机制(渗透)大气水(生物)岩石散逸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自由大气层摩擦层近地面层二.空间结构第15页3.地域结构沿着海陆表面水平方向(地域分异),地球表层各结构单元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制约关系。表现:赤道――两极,洋面――山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目标:研究物质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流通与转化机制。二.空间结构中山低山台地阶地河流积雪带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季雨林带雨林带第16页时间结构:地理事物发展演化时间序列,揭示其动态特征和演化规律。(一)自然地理系统发展演化1.古代:新生代之前结构运动:全球性海陆变迁、陆地表面起伏改变、地球表层物质大规模迁移。气候改变:全球性或大范围冷、暖、干、湿改变,以及与其对应大气环流和气候带改变。三.时间结构第17页2.新生代海陆变迁: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扩张,太平洋收缩,喜马拉雅-阿尔卑斯结构运动。气候改变:湿热气候带范围逐步缩小,干旱气候区范围不停扩大,并形成单独干旱气候带;中高纬气候变冷,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随即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生物演进: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空前繁盛,人类出现(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时期)。三.时间结构第18页(二)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规律1.自然节律性:由自然地理过程循环和振荡引发随时间而有规律演替现象。A.分类周期性节律:严格时间间隔,如昼夜(自转)、季节(公转)旋回性节律:不等长时间间隔,如地质旋回、气候旋回固定季节开放花儿1月腊梅2月二月梅3月迎春花4月牡丹5月芍药6月紫丁香7月百合8月凤仙9月桂花10月芙蓉11月菊花12月一品红三.时间结构第19页B.成因天文:太阳黑子活动,潮汐地球:昼夜,季节生物:生命过程,生物群体,生物钟C.节律与振荡、涨落节律是由振荡(有规律可循)产生节律稳定性和变异性是由涨落(偶然、随机)造成为地理模拟、地理预测和地理决议等提供理论基础。三.时间结构第20页2.稳定性与变异性A.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特征。稳定机制:含有反馈机制普通来说,系统越复杂,其反馈机制越多,调整能力越强,系统越稳定因果关系环(正负反馈环耦合)++---大气CO2太阳辐射云量气温ABABAB+-因果关系键输入状态输出信息反馈机制三.时间结构第21页种群增加模型(天敌、疾病、环境等)第22页B.变异性:系统状态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突变论(居维叶,1825):巴黎盆地沉积层;恐龙灭绝→大辐发展渐变论(达尔文,1859):生物进化突变论和渐变论统一(托姆,1972):“微小、连续、不停地施以触发力作用,能否引发结果突然改变?”自然地理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异性统一体(对立统一):托姆理论把地理现象和过程渐变型与突变型产生原因有机地归纳到一个统一基础之上,从而使自然界中两类时间过程类型,从相互对立到相互包容,从相互争论到相互补充,使自然过程本质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认识。三.时间结构第23页一.能量流动与转化(一)太阳能在无机界转化

地气系统能量循环:对流层←→陆面/海面太阳能转化形式被大气、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以大气、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太空被大气层中介质散射、云层反射、大气分子吸收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功效整体性第24页大气圈上界大气圈层地面10020162737短波辐射长波辐射55968108194系统项目收入支出大气圈上界太阳能进入地气圈层(短波辐射)100地面、云层、大气反射(短波辐射)37大气返回(长波辐射)55地面返回(长波辐射)8大气圈层大气返回(长波辐射)55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96地面到大气层(长波辐射)108大气凝结放热19湍流传热4太阳能被大气吸收(短波辐射)20地面直接辐射(短波辐射)27散射辐射(短波辐射)16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96地面到大气层、太空(长波辐射)116地面蒸发耗热19湍流传热4第25页(二)太阳能在有机界转化1.生态系统能量循环:生物←→非生物环境2.太阳能转化形式:光合作用四因子:H2O,CO2,叶绿素,阳光(可见光中红光和蓝光)过程: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到碳水化合物(化学能),然后被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吸收10%……微生物分解,最终以热能形式回到太空。6H2O+6CO2↓

+674卡阳光叶绿素C6H12O6+6O2↑一.能量流动与转化第26页在太阳能不停输入下,地球表层各种物质进行连续不停地化合、分解过程。物质循环过程也是能量转化过程方式: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二.物质迁移与循环第27页(一)化学元素在地球表层中迁移(微观)空气迁移:气体(C、H、O、N等)→有机体、水、土壤等→气体。主要发生在垂直方向上水迁移:Na、Mg、Al、Cl、P、K、Mn等元素经过地表水、潜水、土壤水离子或分子态迁移。主要发生在水平方向上生物迁移:C、H、O、N等元素经过生物有机质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和分解作用(呼吸作用)迁移河流上、中、下游河流左、右岸分水岭、坡地、河谷滩地、水域等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二.物质迁移与循环第28页(二)四大物质循环(宏观)A.大气循环过程:行星风系(全球性),季风环流(海陆间),局地环流(地域性)功效:高低纬、海陆间物质能量交换。二.物质迁移与循环第29页B.地质循环过程:岩浆活动,外力作用(风化,搬运,沉积),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功效:改变地球表层形态,从而影响其它三大循环自然地理系统特有发生体二.物质迁移与循环第30页C.水循环过程:蒸发,传输,凝结,径流功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