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疏通文章意思,掌握文言知识。2.

赏析文章语句,品味语言内涵。3.

探究写作意图,体会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讲《桃花源记》,先听我读。参照注释,对字音词义作好笔记。

二、整体梳理,归纳文言1.陶渊明运用传统传记文体,灵活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位武陵人的奇特经历。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第1段: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第2-3段:访问桃源: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4-5段: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从形式上看,《桃花源记》由六个事件嵌合而成:(1)武陵渔人捕鱼;(2)武陵人奇遇“桃花源”;(3)武陵人体验“桃花源”生活;(4)武陵人出“桃花源”见太守;(5)郡守派人寻“桃花源”未果;(6)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串起这六个小故事。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不值得。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2)文化知识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髻、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致事、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为八十岁)鲐(tái)背之年——90岁(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jlyi)之年——100岁(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三、赏析语句,品味内涵【提问】第1段中“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词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请分析。【明确】“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写出渔人专注的精神状态。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提问】第1段对桃林美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一种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发生奇境;为桃源的出现做铺垫。

【提问】分析第2段发现仙境经过。【明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源的?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特点?【明确】从生活环境——社会风尚。先写所见所闻: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特点:淳朴真诚,热情好客,珍惜美好生活。

【提问】如何理解渔人“处处志之”“告诉太守”等不诚信行为?【明确】渔人做标志的目的,无非有三:一是以后自己再来,安乐享受;二是带别人来,不劳而获;三是带官府来,横征暴敛。果然,他“及郡下”就“诣太守”,且带太守手下“寻向所志”。“渔人”就是一个“愚人”,文中所述魏晋时期,那时政治黑暗、社会腐败、民不聊生,“渔人”无意中闯入了桃花源,乃三生有幸,却“停数日、辞去”,他为什么不请求留下来居住,逃避现实乱世,而要主动“辞去”呢?不识时务,岂不是“愚人”?桃花源人热情款待他渔人,临别之际,渔人连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要求都无法为其做出承诺。把此事弄得满城风雨,连远在南阳的刘子骥都知道。表达对渔人的不识时务和背信弃义的批判,这是作者的用意之一,其二,为后人找桃花源作情节上的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也表达世人对美好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探究意图,归纳主旨【提问】大家在看作者在描写渔人在桃花源里面所见到的景象时,有没有出现“漏洞”啊?(比如,人的衣着否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保持一种样式风格不变呢?)【明确】“其中往来种作,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如外人”,就是说,渔人看到的桃花源里的男女衣着是和外面人的衣着一样的,这是“破绽”。理由如下: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偶然进入桃源,是个不速之客,他这个外人的衣着如果和桃源里的人一样,就不会令桃花源里的人“大惊”,只有衣着完全不一样,才会让里面的人感到诧异,以至“大惊失色”,因为衣着最能明显地区别人。②“自云先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秦时到东晋应该有500多年了,经历了两汉和魏晋等好几个朝代。试想一下,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特征,各个朝代的衣着不一样的,桃花源外面的人经历了几朝几代,他们的衣着服饰早已变化,桃源里面的人因为“与世隔绝”而依旧保持秦时衣着风格,即使有变化也不会“悉如外人”?

【提问】那么剩下一种可能,“外人”的翻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究竟是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明确】陶渊明生活于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躲避战乱与杀戮,所以很多人的躲进深山,以砍柴打渔为生,成为隐士。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武陵人的眼中的“外人”,应是指相对于他的隐居世界的外人,也就是处于战乱中的人。在他心中,这些人的衣着装束与“处于战乱中的人”无异,却“怡然自乐”。作者为何这样讲?有三个目的:1.

暗示主人公武陵人是一个隐者的身份;2.

暗寓与外界的对比。外界存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少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惨象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3.暗示故事是虚幻的,又要表明故事是真实的,最终欲达到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艺术效果。

【解读《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路曖交通,鸡犬互鸣吠。(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最后八句: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分析】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于是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即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