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滨州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和《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立足滨州实际,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是指导今后五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和“夯实基础、埋头苦干、调整提升、巩固完善”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科学实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计划顺利实施,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和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100元,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99亿元,年均增长2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66亿元,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16亿元,年均增长19.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13.66:59.48:26.86调整为10.02:54.61:35.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0家,实现增加值919.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73亿元,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8%。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人口70万,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启动。荣获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取消农业税。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到10家,邹平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实现进出口总值50.92亿美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1.9亿美元;上市企业达到11家,募集资金累计133亿元。基础设施继续加强。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框架初步搭成。滨德高速主体基本完工,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滨港铁路一期工程正式运营,德龙烟铁路、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蓄水能力达到8.6亿立方米。新增城市道路445.3公里。

生态建设成效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关停96.9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分别削减4.62%和8.19%。空气质量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00天。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实施“粮丰林茂,北国江南”规划,大力开展“林水会战”,林木覆盖率达到20.3%。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4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3.5%。就业扶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建立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均达到85%。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09.5万平方米,农房建设、危房改造完成10.8万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群众文化四级网络基本形成,5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国家标准。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功承办全运会两项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国防动员、残疾人、老龄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交通设施相对滞后。滨州港万吨级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刚刚起步,铁路建设层次低、运量小,公路路网密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初级产品比重较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偏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6个百分点。三是科技人才相对不足。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全省的2.9%;高素质企业家、高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足。四是民生问题欠账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较慢,农村住房、社区建设等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第二节发展环境分析与预测

“十二五”时期,是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超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机制活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从区域环境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地区日益融合,滨州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交汇处,凭借地缘优势有条件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载体,有利于滨州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面临挑战。“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也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从周边环境来看,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滨海新区、曹妃甸、渤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发展迅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竞争异常激烈。黄骅、东营、潍坊等港口腹地条件相似,疏港通道基本建成,对滨州港发展构成挑战。工业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地方财力薄弱,自身积累慢、市场融资能力差、信贷资金规模小,资金瓶颈仍是重要的约束条件,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十分艰巨。

趋势预测。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滨州积蓄了加快发展、追赶超越的坚实基础和后发优势,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追赶超越黄金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两大机遇,有利于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二是产业结构转型期。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和高效生态经济的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调整孕育着重大突破。三是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期。“十二五”期间,随着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滨州万吨级大港的建成投运,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四是比较优势显现期。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加剧,滨州的土地、水、岸线、油气等资源优势将逐渐显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的热土。五是城乡统筹加速期。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发展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

第三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改善社会民生事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坚持追赶超越,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提升发展质量与扩张经济总量并重,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追赶超越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二是坚持工业兴市,促进跨越发展。继续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质量兴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次逐步前移。三是坚持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六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机遇、趋势和条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跨越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达到3000亿元,人均达到7.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960亿元;物价涨幅每年控制在3-4%之间。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2:42;城镇化水平达到5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7%左右;经济外向依存度达到18%。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岁。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林木覆盖率达到28.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万元取水量20.09立方米;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消减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消减1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再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公共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50元/月以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800元/年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每万人拥有病床数50张;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不高于0.11。

到2015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在黄河三角洲乃至全省的战略地位显著增强。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先导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环渤海西南岸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到2020年,人均主要指标达到黄河三角洲地区规划平均水平,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上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亿元,人均GDP达到14万元,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五节总体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

打造一个中心名城。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辐射带动,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名城。

构建两条城市轴线。依托国道省道、铁路干线、黄河大桥,构建以博(兴)滨(城)沾(化)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东线、邹(平)惠(民)阳(信)无(棣)为西线的两条贯穿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轴线,积极促进南北县(区)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三项基础工程。按照打基础、强支撑、利长远的思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调整、科技人才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在产业升级调整上,坚持“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加快构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在科技人才支撑上,深入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整合高校资源,挖掘职教潜力,搭建科研平台,引进培育人才。突出四大发展亮点。按照高点定位、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原则,集中培育以邹平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高端制造业示范区,以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拓展区,以滨州高新区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实验区,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临港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区等四大发展亮点。

建设五十个特色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明确定位,科学布局,重点建设25个工业园区,15个服务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园区,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格局。

做强六大支柱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全力做大做强纺织家纺、石油及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建设六个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高效、生态、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发展精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构建七大体系。立足区域特点,确定功能定位,科学布局空间,合理调整结构,构建七大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1:七大农业产业体系

优质粮棉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耐碱、耐寒、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可纺性强的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基地。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万吨,优质麦面积比例达到95%以上,优质玉米面积达到90%以上,抗虫杂交棉面积达到30%以上。

优质蔬菜产业体系:推广大棚、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鼓励发展全自动数控生态大棚,积极发展精细名优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以上,总产量260万吨以上。

生态畜牧产业体系:实施优质牧草生产与草地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调整优化畜禽结构,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集约化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肉禽等畜牧业,建成一批特色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到2015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培植80个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

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文蛤、对虾、海参等特色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捕捞。重点发展贝类增殖护养及其水产品深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继续推行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工厂化养殖,建成全省重要的苗种生产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5万吨。

绿色果品产业体系:稳定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红富士苹果、蜜桃、水杏的种植面积,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储藏保鲜,争创名优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120万吨。

苗木花卉产业体系: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进、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重点扶持一批花卉企业,积极发展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成鲁北最大的鲜花集散地、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种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畜禽水产原良种场、畜禽改良站、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和区域性检测中心。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推进“七化”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专栏2:农业“七化”建设

产业化:壮大一批关联度大、技术装备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领办、创办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家。

标准化: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检测。到2015年,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60万亩。

科技化: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研究集成增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市场化:依托现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骨干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展示与配送中心。建立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健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一站式服务等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到2015年,大型农产品专业化市场达到40家。

生态化: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和集养殖、种植、沼气、太阳能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农业循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逐步建成现代循环农业新体系。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户用沼气池达到10万户。

规模化: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加快土地流转,寻找有效的土地流转形式,把土地集中流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能手手中,形成种植区域优势和规模效应。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完善配套服务,形成基地、市场、销售一体化发展。

机械化:大力发展大型、复式、先进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1%。

强化两大支撑。一是基础设施支撑。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沟渠路涵桥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到2015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达到80%。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开发治理荒碱地。搞好马颊河、沾化两个中心渔港和海防、岔尖、埕口三个一级渔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管运营机制,到2015年,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达到100%。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二是政策支撑。增加“三农”投入,落实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投入农业的长效机制,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七节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建立四大产业基地。依托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关联度,突出集约化,延长产业链,培育大品牌,加快改造和升级换代步伐,打造四个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专栏3:四大产业基地

家纺服装基地:改造提升纺纱织造、印染,加快发展家纺、服装、装饰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开发时尚、健康、个性化高档家纺服装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建立产业链条完善的特色纺织产业链,建设全国纺织家纺之都。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档家纺等产品,加快推进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培育魏桥纺织、亚光毛巾、愉悦家纺、基德纺织、渤海实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家纺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利税140亿元。

新型生态化工基地:推进与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生态化建设为方向,加快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延伸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生态化工基地。重点培育滨化集团、滨州海洋化工、京博集团、东瑞化工、三岳化工、鲁北集团、滨阳燃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4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精密成型、快速原型成型、激光加工等新技术,积极扩大船舶、数控机床、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油田机械、石材加工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形成集群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套尔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盟威集团、海得曲轴、华兴机械、三星机械、力丰机械、龙马重工、长星集团、齐星集团、开泰集团、安凯动力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以粮油、肉食、水产、果蔬加工等为重点,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和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支持西王、香驰、渤海油脂、三星油脂、泰裕麦业、金汇玉米、美孚德食品、黄河粮油面粉、中惠食品、广富牛业、舜园枣业、浩华果汁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山东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

专栏4:六大战略新兴产业

海洋经济: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汇泰集团、正海集团、友发集团、海王星等企业为依托,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利用等产业。

新材料:以双峰石墨、金太阳锆业、雅美化纤、西王特钢、齐星铝业、创新金属、政通新型铝材、鲁丰铝箔、珍贝瓷业、宏桥新材料、华星集团、益谦非晶金属材料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密封材料、陶瓷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提高高档铝材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

新能源:以长星风电、红星车业、天利新能源、忠谊水煤浆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利用产业,陆续启动海洋能、地热能开发项目。

生物医药:以鲁北制药、康和药业、绿都生物、六和科技、颐兴医疗器械、金缘生物、西王集团、科伦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生命医药、基因药物、畜禽疫苗、化学原材料、医疗器械等。

电子信息:以阳信长威电子、齐星新能源、利德金融电子器具、普友电子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环保电源、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及光伏电池、软件等。

节能环保: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全省三个“节能100项”、市重点研发推广的100项节能新技术,重点开发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发展中小企业。激活民营资本,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培育壮大成长性好的特色产业,打造商用厨具、涂镀板、化纤绳网、家俱、工艺品、苇帘、畜禽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合理引导行业协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特色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创建3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提升,以工业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开展设计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等实用共性技术研究及开发。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广先进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虚拟制造等技术应用。

第八节快速壮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通过品牌引领、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环渤海西南岸物流和商贸中心、黄河三角洲金融服务中心。

优先发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滨城区秦皇台陆港物流、滨州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邹平铁路物流和高新区物流五大物流园区。支持发展航空物流。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设立滨州市商业银行、滨州市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鼓励发展信托、租赁、典当、担保、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科学引导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信息服务业:实施社会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滨州”建设。积极推动山东省农村信息化(滨州)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法律、鉴证、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

改造提升四大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开发旅游新产品,尽快构筑起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网络配套、服务完善的旅游体系,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商贸餐饮业:合理布局商业区、商业零售网点和商业街,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支持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豪德商贸城、世贸广场、中博国际商贸城、浙江大市场等项目建设。分层次管理餐饮企业,规划建设集餐饮、休闲、演艺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宜旅宜居宜创业的中心商务区。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商业地产开发,科学发展楼宇经济;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搞好拆迁安置房、农民多层公寓和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引进著名房地产中介企业,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保洁、养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鼓励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专栏5:四大旅游板块

黄河生态旅游区:以滨州城区为核心,加强中、南、北海及蒲湖等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增强休闲度假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积极开发中心城区休闲娱乐项目。深度开发三河湖、杜受田故居、渤海革命纪念园、秦皇台、梁才采摘果园、打渔张森林公园、麻大湖、兴国寺、龙华寺遗址等旅游资源,形成以“母亲河”水文化为主线的风情体验旅游区。

山岳风光旅游区:以邹平县境内的长白山脉为核心,发展山岳休闲旅游,提升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唐李庵、醴泉寺、范公祠、雕窝峪规模档次,开发范仲淹故里、丁公遗址、梁漱溟与中国乡村建设等文化遗产资源。孙子文化旅游区:以惠民县城区内的中国孙子兵法城为核心,由武圣园、魏氏庄园、古城遗址公园、温泉文化博览园及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武定府衙)、毛岸英纪念堂等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组成,形成以孙子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区。

滨海湿地旅游区:以无棣县、沾化县和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原生态保护为主,整合贝壳堤岛、黄河岛、候鸟迁徙地及万亩盐田、虾池、草场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贝壳堤岛、黄河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无棣古城开发、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徒骇河生态旅游长廊、冬枣采摘等旅游项目,形成以滨海旅游开发为重点,独具特色的度假观光旅游区。

培育发展三大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剧创作、绘画、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传媒、工艺品设计等创意产业,扶持一批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和奖励以滨州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创意成果。服务外包产业:承接大城市在岸外包转移,积极拓展日韩、欧美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培育服务外包品牌。会展业:发挥滨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继续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办好中国滨州家纺博览会、黄河三角洲经贸洽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培育会展业的知名品牌。

第九节加强园区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发展,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的思路,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聚,打造经济增长高地,规划建设50个左右的特色经济园区。到2015年,各类经济园区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占县域经济的70%以上。

加快发展四大亮点经济园区。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港口、土地、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统筹发展,打造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增长极。加快发展滨州、博兴经济开发区,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先行区、示范区和集聚区。继续保持邹平经济开发区领先发展优势。

壮大六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滨州工业园、博兴经济开发区、无棣经济开发区、沾化经济开发区、惠民经济开发区和阳信经济开发区,鼓励支持园内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逐步提高投资强度,努力实现经济开发区发展速度高于县域经济5个百分点以上。

培植四十个专业经济园区。鼓励区域经济特色化、产业化、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经济园区。建立完善园区进入和退出新机制。加快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经济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

专栏6:十大经济园区

北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及盐化工、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高技术、高效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滨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家纺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机械、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粮油果蔬深加工等产业。

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生态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

邹平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纺织家纺服装、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电子信息、铝制品深加工、煤化工等产业的优化升级。

滨州工业园:重点发展印染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造纸、建筑建材、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产业。

博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铝箔加工、镀锌板、工艺品等产业。

无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环保型服装面料、高档贝瓷、可再生清洁能源、机械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农副产品深加工、木制品加工等产业。

沾化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盐化工、镍铁新材料等产业。

惠民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数控机床、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

阳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油气化工、不锈钢制品、家纺地毯、木器制造、电子信息、仓储物流、肉牛加工、鸭梨深加工等产业。

第四章完善基础设施

第十节建设综合交通网络

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加快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与周边重要经济区大通道贯通,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网络。

加快港口建设。以建设黄河三角洲综合性港口为目标,重点建设滨州港防波堤、2×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3—5万吨级航道、3×5万吨级液化泊位和多用途泊位、套尔河3000—5000吨级航道整治及套尔河港区码头群、徒骇河千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海港港区陆域围堰及临港产业园区吹填造地等工程。到2015年,滨州港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

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加快建成与重要经济区域的铁路运输通道。加快建设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黄大铁路、滨港铁路二期、寿邹铁路博兴至邹平段、济滨城际铁路;升级改造山东第五纵向铁路运输通道滨州段;电气化改造淄博到东营铁路滨州段。到2015年,全市铁路里程达到450公里。

完善公路网络。围绕建设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优化路网结构,形成中心城区与各县城相连接的“四十分钟交通圈”。重点建设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鲁冀界—沾化高速公路及连接线、长深高速与东青高速连接线、北海经济开发区至长深高速连接线、疏港公路、市县政府驻地一级路连接线、黄河四桥、孙武黄河大桥、套尔河大桥、渤海大桥、县(区)中心客运站等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600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600公里。

提升机场功能。依托滨州大高通用机场,积极争取开展低空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积极争取改扩建为4C级民用机场,建设区域性支线机场。

第十一节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在发展高效火力发电的同时,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利用以及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山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加快生态电厂建设。建设大型高效燃煤电厂,重点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以及30万千瓦以上高效发电供热两用电站。建设沾化电厂2×600MW超临界、博兴2×1000MW、无棣2×1000MW超超临界发电项目和大唐滨州2×300MW级、北海经济开发区2×300MW及惠民、阳信、邹平等大型热电联产工程。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有序发展风电。注重做好风电项目与盐化、海水养殖、工业项目的立体布局,引导风电项目沿防潮堤、导堤、防波堤“三堤”布局,沿河流、公路两旁布局,积极发展近海风电项目,打造鲁北风力发电基地。到2015年,风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30万千瓦。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重点建设秸秆直燃发电、气化发电,鼓励燃煤小火电改造为秸秆发电机组,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畜牧养殖企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发电装置。到2015年,秸秆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7万千瓦,规划建设垃圾发电厂1座,日处理能力达到800吨。大力发展太阳能。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未利用荒地、盐碱地以及城乡建筑物屋顶、南立面墙,实施光热发电、地面光伏电站、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工程。

加强电网建设。合理规划和加快电网建设,形成以500千伏为主网架,220千伏辐射供电,分层分区供电,高、中、低压网络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型电网。到2015年,500千伏变电站达到3座,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8座。

第十二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蓄水工程建设。新建扩建一批千万方平原水库,新建平原水库9座,扩建增容及配套12座。搞好河道拦蓄工程建设,新建河道拦蓄工程项目10个。加强水资源跨区域合作,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到2015年,蓄水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

搞好引黄灌区改造。继续实施引黄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衬砌治理干、支渠系,维修改造涵、闸、桥、渡槽等,搞好13处引黄灌区的改造。到201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0万亩,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

实施防洪减灾工程。按照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防潮堤工程,新建132公里,改造护砌158公里,新建拦潮闸8座,形成基本完善的防潮堤体系。对马颊河、秦口河、徒骇河、潮河、土马沙河等主要防洪除涝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对8座病险水库和43座病险水闸实施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水土保持。南部丘陵区,采取山坡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平梯田方式,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平原风沙区,营造防护林网,实施林粮间作,实行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第十三节完善城市基础功能

立足建设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完善,不断提升城市层次,增强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中心城市道路网络的建设,构建多元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适时发展符合城市实际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统筹路网与城市其他管网建设。

完善供排水系统。进一步整合供水资源,完善现有供水体系。加强城市供水输配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完善中心城市各区块内的污水收集系统,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加快城市排污管网的改造,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实现污水全部达标排放。

完善气热供应系统。构筑城市燃气系统,积极发展管道燃气。加快城区供热中心建设,搞好热源点和供热管网建设,实施城区集中供热。

提升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建设国际国内互联、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信息网络,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三网(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信息源建设,充实完善政务公开与管理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等多个本地数据库系统。

第五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第十四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综合科技实力,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吸引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在滨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质检中心。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沾化分中心等建设,办好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和省农科院滨州分院等科研院所,成立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到2015年,组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省级以上质检中心4个。

推进重大技术攻关。以重点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为突破口,加快研究与开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调整振兴项目。推进重点新产品研发,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加快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突破70项重大关键技术,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过万件,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行列。

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各种科技计划向联盟单位倾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大中型企业达到3%,一般企业达到1%。到2015年,建设5个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

第十五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市。继续强化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所有中小学达到标准化学校基本要求,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重视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每个县(区)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支持滨州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积极创建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市技术学院、滨州市技师学院等高等院校教育水平。优化学科结构,着重加强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等学科建设,特色学科达到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5.5万人以上,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第十六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以建设文化强市、体育强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建设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及以上标准,每个乡镇都建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到2015年,城乡每百人文化设施面积超过8平方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企业,着力提升黄河文化、孙子文化、董永孝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红色文化等品牌的影响力。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印刷发行业、文化创意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演艺业、文体旅游业、休闲娱乐业、书画古玩业、广告会展业、文化用品与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打造跨媒体、跨行业、跨县(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善体育训练条件,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进全民健身馆和综合训练馆建设,搞好社区、各种广场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积极承办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

第十七节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公共卫生中心、疾控机构网络检测中心和血液检测中心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贴政策,加强市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县级医院建设,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农村卫生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市、县(区)中医院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紧急救援和三级应急处置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医疗急救圈。“十二五”期间,新增三级医院3家,专科医院6—10家,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0处,服务站40个。

健全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广适宜医药技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强药品监管,建立健全药械不良反应检测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提高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十八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目标。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确保参保人数和基金收缴稳步增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市级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劳动者收入“倍增计划”,力争收入翻一番。重点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十九节加强平安文明建设

坚持依法治市,发展民主政治,弘扬时代精神,营造民主团结、公平正义、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和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社情民意反馈等制度。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弘扬滨州精神,增强广大市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保持社会平安稳定。推进平安和谐滨州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切身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搞好民族团结,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拥军优属模范单位等活动。重视发展气象、地震事业,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统筹发展档案史志、国防动员等事业。

第六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十节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加快中心城区、县域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步伐,构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按照“南跨、北扩、西进、东优”的发展思路布局中心城区发展。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特色,高层次建设“中海”、“黄河”两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继续推进“36桥、72湖、108园”工程,完善提升“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品牌。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人口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到“十二五”末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00万人左右。

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依托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培育优势产业,提质扩容,聚集人口,壮大规模。到2015年,邹平县城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成为济南都市圈连接滨州中心城区的重要节点型城市;博兴、无棣、惠民县城达到20万人以上,阳信、沾化县城达到10万人以上,引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发展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合理确定小城镇空间布局,加大供暖、供电、供水、排污、道路和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动承接城市项目、资金和技术扩散,吸引生产要素聚集,到2015年,力争所有乡镇驻地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2万人以上的8个。

第二十一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科学确定农村社区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合村并居,率先选择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沿交通主干道村和经济强村建设集中居住区。鼓励投资者参与旧村改造,加快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复垦和置换。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新型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到2015年,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600个。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扶持发展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活动。

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弘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继续扎实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落实村民自治制度,扩大村务公开,提高农村工作民主管理水平。

第二十二节完善城乡统筹机制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统筹发展新机制。

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市域二三级城镇规划、新型社区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合理划定功能分区,逐步改善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交相混杂的状况,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强城乡非农产业空间布局的统一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通讯、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供热、供气管网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身份证为基础、城乡统一、市内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健全财政金融等支农政策体系,提高政府投资、土地出让收益等用于“三农”的比例,实现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高于正常性收入增幅。完善城乡对口支援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鼓励企业设立专项农村公益基金。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下乡制度。

第七章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节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围绕生态市建设,合理规划生态布局,突出生态节点、廊道建设,构建以农田、林带、水系、湿地为主的生态格局。到2015年,邹平、博兴、惠民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标准。

构建绿色屏障。加强风沙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沿海、沿黄生态防护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构筑近海海域生态防护屏障,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在交通干线、区域性河流两侧营造防护林带,在重要开发节点建设绿化隔离带。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和村庄绿化工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保护重点生态区。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搞好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生态廊道、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麻大湖湿地、徒骇河生态区、孙子故里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高度重视沿海地区生态保护,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科学界定、适当调整自然保护区规模。逐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平原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增强水源供应和调节水土平衡能力。到2015年,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8%以上。

优化滩涂围垦布局。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二十四节着力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环保法规,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突出防治水污染。坚持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实现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加强境内水系污染治理。开展工业水污染防治,稳定污染源达标排放。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在中心镇、重点镇规划建设1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3处以上污泥集中处理工程。

着力防治大气污染。所有燃煤电厂和锅炉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稳定运行脱硫设施,逐步建设脱除氮氧化物装置。抓好化工、冶金等企业排放尾气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到2015年,空气质量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建设危险废弃物收集转运站和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完善安全处置体制。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体系,推进垃圾资源再利用。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保护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国家“百乡(镇)千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加大对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重点流域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减少农膜对耕地的污染。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第二十五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延伸21家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的产业链条,重点支持魏桥创业、滨化集团、鲁北化工、西王集团、铁雄能源、龙马重工、龙福环能科技等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扩大大宗工业废渣的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电池和家电等回收利用水平。

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设备、技术与工艺,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总量,重点淘汰造纸、制革、酿造和印染等行业落后工艺,限制钢铁、焦炭、火电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提高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水平。严把节能环保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大力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的新照明光源和装置。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推广免耕、覆膜等旱作农业技术和集约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国产化以及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节能环保产品,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中心。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第二十六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水、土地、海域集约节约利用为重点,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

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水务改革,整合供水、排水资源,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加大城市节水力度,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加强工业用水管理,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建成一批示范项目。发挥黄河的优势,增强生态建设用水保障能力。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严格的土地开发和保护政策,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8.55万公顷。加强用地预审和审批,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支持黄河淤泥综合利用。实施以土地开发整理、涝洼地综合治理、滩涂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综合开发,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建设全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

科学使用海域资源。加快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编制重点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和重点支持现代渔业、石油及盐化工、风力发电、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等七大产业用海。严格执行围填海建设项目海域使用预审和审批制度。合理利用近海高涂,适度推进围海造地。

第八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二十七节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胆探索,重点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立足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搞好强镇扩权试点工作。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深化财税价格体制改革。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配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围绕建立公共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健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强化国有资产和政府资源监管运营。

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信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健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产权交易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城建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继续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模式,在未利用地丰富区域适度划定建设用地备用区。创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机制,实行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农村零散存量建设用地整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与考核制度。探索实施“飞地”政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推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第二十八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外经外贸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外经外贸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发挥各类经济园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积极争取滨州、博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临港物流园区升级为省级现代服务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园区。做好设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综合保税区等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争取工作。支持出入境检疫检验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滨州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提高招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