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_第1页
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_第2页
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_第3页
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_第4页
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院落布局中国古建筑第一页,共56页。第二页,共56页。第三页,共56页。一、从紫禁城说起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出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紫禁城名字的由来看中国的五行学说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地上的方位分五方;天上的星座五官;颜色分五色;声音分五音阶。第四页,共56页。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于中间,而中官又分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这中垣紫微自然又处于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自称天子,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也应该称为紫微宫。汉朝皇帝在长安的未央宫即别称紫微宫。明、清两朝把皇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据了。第五页,共56页。五种颜色中,东青(青龙)、西白(白虎)、南朱(朱雀)、北黑(玄武)、中央为黄色,黄色是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第六页,共56页。南门(午门)也称五凤楼,也是朱雀门,北门自然称玄武门(神武门)第七页,共56页。二、院落布局中的礼制等级观1、门紫禁城中门有三种:阙门、宫殿式门、城楼门午门采用的是阙门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的北面的太和门采用的是宫殿式大门。天安门、端门、神武门等采用的是城楼门的形式。第八页,共56页。第九页,共56页。第十页,共56页。第十一页,共56页。太和门第十二页,共56页。四合院大小等级的区别也反映在它们的大门形制上。王府的大门自然是最高的等级,但在王府中还有高低的区别,大门形制在《大清会典》中记载,亲王府大门为五开间,郡王府大门为三开间等。其他贵族富商之家多用“广亮大门”,这种形制的门安在房屋正脊的下方,门的位置决定等级,门扇的位置越靠外等级越低。

第十三页,共56页。第十四页,共56页。第十五页,共56页。第十六页,共56页。王府大门第十七页,共56页。广亮大门第十八页,共56页。金柱大门第十九页,共56页。

蛮子门第二十页,共56页。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小四合院的大门不用独立的房屋而只在住宅墙上开门,门上有简单的门罩称为随墙门。第二十一页,共56页。随墙门第二十二页,共56页。2、屋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重檐庑殿式屋顶是最高等级,重檐歇山式屋顶次之。第二十三页,共56页。第二十四页,共56页。第二十五页,共56页。紫禁城的美多样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大与小的对比以小衬大第二十六页,共56页。第二十七页,共56页。高与低的对比太和殿有35.05米高第二十八页,共56页。第二十九页,共56页。宽与窄的对比第三十页,共56页。第三十一页,共56页。明与暗的对比、色彩对比第三十二页,共56页。方圆的对比第三十三页,共56页。第三十四页,共56页。第三十五页,共56页。第三十六页,共56页。曲与直的对比第三十七页,共56页。第三十八页,共56页。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第三十九页,共56页。第四十页,共56页。第四十一页,共56页。第四十二页,共56页。三、院落布局中的环境风水观原来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固定下来,即使没有自然的地势环境,也要人工创造出相应的条件以求得机箱与安宁。紫禁城在兴建时,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如太和门前的金水河,也称玉带河,玉带河不仅具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第四十三页,共56页。乡土建筑南方的天井院(安徽民居),房屋的建造围绕着天井,四面的屋顶皆坡向天井,雨天雨水沿屋顶坡面流向天井,这种做法称为“四水归一”、“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第四十四页,共56页。朝北居: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大门大多是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第四十五页,共56页。第四十六页,共56页。第四十七页,共56页。第四十八页,共56页。第四十九页,共56页。第五十页,共56页。第五十一页,共56页。第五十二页,共56页。第五十三页,共56页。四、佛寺建筑的院落化布局佛教建筑主要有两种:佛教石窟、佛教寺庙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热的夏季很长,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冬暖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第五十四页,共56页。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遣吏赴西域求法,但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时,先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才另建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