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_第1页
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_第2页
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_第3页
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_第4页
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解开温州“数学家之乡〞的谜底温州网讯19世纪末以来,温州涌现出了众多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温籍数学家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数学史上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也是国际数学史上的罕见现象。2019年,温州大学成立了以谷超豪教授为参谋的“温籍数学家群体及其成因分析〞研究课题组。近日,课题组历时十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数学家之乡?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胡毓达洪振杰温籍数学家群体的出现,在20世纪即引起中国数学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在1980年代,不少媒体记者曾带着“为什么在20世纪的上半叶,温州会出现如此众多有成就的数学家〞的问题,先后访问了苏步青等温籍数学教授。也有香港的记者专程到温州,采访过当时温州的魏萼清副市长。“温籍数学家群体及其成因分析〞研究课题组经过比拟全面的调查,根据大量史实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了温籍数学家群体出现的四点成因。成因之一具备重视数学的社会传承自清末开始,在温州地区普遍形成了重视学习数学的社会风气和教育传统。近代温州地区的数学活动最早出现在平阳和瑞安。1830年代,清末数学家李锐的弟子黎应南(?一1837)到浙江平阳县任知县。他在平阳任县令的6年期间,一直坚持算学研究。他身体力行带头研习数学的行动,在平阳广为传扬,在知识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19世纪中后期,在提倡学习近代科技的形势下,瑞安那么先后涌现了多位精于算学的学者,如:陈润之(1816—1885)、金晦(1849—1913)、林调梅(?一1906)、陈范(1865—1923)和陈侠(1873—1917)等。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不少人还著书立说,在温州地区形成学习数学的浓厚社会气氛。特别是,1891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主持温(州)处(州)学务的孙诒让(1848—1908),在“明算学而旁及各种新学〞理念的主导下,于1895年发起在瑞安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数学专科学校之一的“瑞安学计馆〞。1897年,从该校毕业的首届局部毕业生,那么在瑞安成立了地区性数学学会“瑞安天算学社〞。与此同时,温州平阳的黄庆澄(1863—1904),在由黎应南影响形成重习算学的社会气氛下,于1897年在温州创办了?算学报?,开了人们学习现代数学之先河。自此,温州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学习数学的社会风气。例如,在姨夫黄庆澄以身作那么的影响下,姜立夫在考取庚款留美时,就明确决定以数学为攻读方向。姜立夫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回乡时,又影响了一些平阳的同乡青年。当时即将从中学毕业的同乡苏步青,就特地去向他请教。同乡的李锐夫,也从此作出“立志攻读数学,一辈子做一个名教师〞的宏愿。以后,白正国和杨忠道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也继续平阳家乡的这一传承选择了攻读数学。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持续影响下,民国以后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普遍形成了重视数学教育的传统。如早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1年(宣统三年)的数学科举人洪彦远,在担任浙江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校长时,就强调:“只有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科学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温州中学和瑞安中学等温州地区的一些主要中学,除了坚持聘任优秀的教师担任数学课教学外,还长期成立学生课外数学社团、开展课外数学兴趣活动、定期出版数学刊物,形成了广阔学生以“学习数学为先,争学数学为乐,学好数学为荣〞的优良传统。成因之二拥有德学兼优的数学师资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数学师资,最初来自瑞安学计馆。20世纪初从该校毕业的近200名毕业生,,后来绝大多数成为本地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另外,温州是清末民初中国最早兴起出国留学热潮的地区之一。据记录,自1898年起的10年间,温州地区出洋留学者达148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共为397人。其中大局部人留学日本,也有少数人远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瑞典、荷兰、比利时、俄国和锡兰等国。在主管孙诒让“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的思想支配下,大多数留学人员都选择数学为攻读专业。例如,算学家陈润之之子、陈范之弟陈恺和瑞安的同学许藩等,就是1904年被公派赴日本东京宏文院修习数理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数学教师的。后来,陈恺曾任瑞安中学监督(主持校政),许藩为瑞安中学校长。温州中学的许多数学教师,如洪彦远和杨霁朝等,也都是从日本留学后回乡任教的。这批留学生在学成回乡之后,绝大局部人均献身于数学教育事业,成为温州地区数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这两局部人组成了温州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根本队伍。因为拥有一批高水平毕生献身于教育的数学老师,温州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普遍较高。这批教师不仅功底深厚教学水平极高,还善于发现学生的数学才能,培育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步入数学殿堂。例如,苏步青读初二时就得到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数学老师杨朝霁的赏识和指点。他对少年苏步青说:“你的历史和文学都学得挺好,但我发现你学数学更有开展前途,今后应多钻研数学。〞在杨老师的推荐下,兼任他平面几何课的洪彦远校长在调任教育部之时,特地对苏步青说:“我就要调离学校了,你毕业后可到日本留学,我一定帮助你。〞后来,果然汇寄银元200大洋资助他赴日本留学。又如,方德植同时考取南京的中央大学、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上海劳动大学和浙江大学4所学校时,其中浙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只开办不到1年,设备和条件都还较差。但早年留学日本的数学老师指导他说:“你数学很突出,正好浙大今年聘到一位叫陈建功的数学教授……今年初他刚在日本拿到理学博士,在国际上也很有声望。你还是进浙大数学系最适宜。〞这样,方德植便决定选择读浙大数学系。白正国中学数学成绩优秀,毕业时也是日本留学的数学老师指点他说:“你们平阳出了两位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和苏步青……你毕业后应去考浙江大学数学系。〞杨忠道的数学老师陈仲武,毕业于中央大学。发现杨的数学才能后,在他高二时即将自己珍藏的原版?微积分?借交他攻读。在他考大学问老师是否该报考出路较好的工科时,陈老师坚决地答复他说:“你当然要去读数学。假设连你也不去读还有什么人去读呢?〞老师的指导,使一批有数学才智的温州学子走上了攀登数学之路。成因之三具有刻苦实干的地域品性南宋时期,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根本上分为三大派,以叶适(1150一1223)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倡“务实不务虚〞。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温州逐步形成了讲求办实事、求实效、勤实干的地域品性。19世纪上半叶,为了强国富民抵御外敌,温州永强的张振夔(1798—1866)致力于研究和复兴南宋叶适“永嘉学派〞的“通经致用〞,结合吸取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认为中学与西学是一致可以互相补充的,并提倡注重教育。鸦片战争后,瑞安的孙衣言(1814—1894)和孙锵鸣(1817—1901)兄弟,进而竭力宣扬叶适和张振夔“永嘉之学〞的“讲功利〞和“通经致用〞。孙衣言的次子孙诒让,更是提倡办实事学科学,并身体力行于“阐西学,办实业,兴学校〞的实际行动。在这种社会气氛下,温州地区的广阔青年继承了务实肯干的作风,形成了勤奋好学的风气,在学习数学中取得很大成效。例如,苏步青在读温州中学时,学校离温州最繁华的五马街仅只1公里。但是在学校住读的4年中,他为了把珍贵的时间用于学习,竟从未去过这条温州名街。潘廷洗在读大学期间,寒暑假回家省亲。为了有清静的学习环境和时间,他在和家人会面后,每次都单独借住到乡间的道观中日夜苦读。徐贤仪中风后身体一直不好,但他在去世的当天,还在埋头修改他的?地物系高等数学讲义?一书。就在这天夜里,他因劳累过度,心肌堵塞离开了人世。谷超豪为了学习,一再退迟婚期。并且,婚后以最简单、最省时的方式处理生活,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和研究。对此,老一辈温籍数学家徐桂芳教授说过:“温州人得山水之灵气,刻苦踏实和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具有学习数学的根本素养。〞成因之四地处信息开通的沿海环境在19世纪,上海树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开展的标尺。因为与上海以及海外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现代科技一经流入中国,便很快在温州传播。中国在近代数学方面,自19世纪中叶嘉兴人李善兰(1811~1882)来到上海后,与英国人伟烈亚力(WylieAlexander,1815—1887)合译完成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后七至十三卷,1858年在上海刊行。1865年,又连同300年之前由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与意大利的利玛窦(RicciMatteo,1552—1610)合作翻译的前六卷,一起在南京出版。1859年,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又合译了美国罗密士(E.L.oomis)著的?代微积拾级?和英国摩根(D.Morgan)著的?代数学?,向中国数学界介绍了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这些工作,连同以后陆续译出的?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以及?形学备旨??代数备旨?和?笔算数学?等,标志了当时中国数学开展的水平。作为中国近代数学开展的另一个标志的是,1868年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的建立。从此,大量近代的科学技术书籍开始出版。在数学方面,该局出版了从初等数学到微积分的许多著作。此外,1879年上海“格致书院〞开始招生,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它说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形成。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开埠较早。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开始在浙海关下设立对外通商的温州分海关。由于水路交通兴旺,温州港与沿海各地,特别是与上海等地贸易往来频繁。此时,还有一些温州的船只也驶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等从事海外商贸活动。1877年,温州海关正式建立。当年,即设立英国驻温州领事馆。英国领事馆除处理英国在温州的事务外,还先后受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和瑞典等国政府的委托,兼管各该国在温州的有关事宜。清末民初,温州地区青年最先读的数学书籍,是本地算学家不多的几种“中国式〞著述。后来,由于温州与上海和国外在交通上的频繁往来,当日本和欧美的现代数学传入中国,便迅即转传到温州。一时,在学校中曾大量采用过日本的教科书,后来欧美的现代数学著作也较快传入温州。不久,在温州的府前街上便开设出多家新式的书店,销售中外新书。其中既有由国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何鲁的?代数学?、严济慈的?几何证题法?和段子燮的?解析几何?等,也有国外如美国的?混合算学?(即几何、三角、代数合编本)、?范氏大代数?和?代微积拾级?等翻译本。同时,还有霍尔(H.S.Hall)和奈特(S.R.Knight)的?代数?和龙尼(S.I.Loney)的?解析几何?等英文原本。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