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义_第1页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义_第2页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义_第3页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义_第4页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教学时数:6学时目的与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途径;熟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采用的方法;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史、现状及发展和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重要意义。重点与难点: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及方法;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及采用的方法。§1-1绪论一、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1、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的一门实践性科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将波谱解析方法(NMR、MS、IR、UV)用于推导化合物的结构,甚至用X-晶体衍射来确定化合物结构的发展,以及分离手段的进步,天然药化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发现的新化合物数目大为增加,微量成分、水溶性成分的分离、提纯;稳定性差的活性物资的分离等也不再是难题了。天然药物化学本身也已不再是原先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而是逐步发展成生物活性测定指导下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及半合成修饰和全合成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依其目的不同可分为3个方面:①以阐明药用生物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②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③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在不断深入。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有毒成分:能导致疾病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另外,一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它们受采收、加工、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次生产物,或它们口服后经人体胃肠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为有效成分。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2、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区别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中药:凡是以中国传统的医药学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燥、配伍反畏等)为指导,来解释其作用和用途而用以防病、治病、保健的药物,均可称为中药。传统中药复方:严格按中医基础理论组方,按中医的征候用药,通常方中用药多是传统的中药材,采用的剂型多为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剂等)。现代复方中药:按照中医理论下组方,但功能主治采用非传统术语表述或制剂工艺采用现代方法(如醇提、提挥发油等)制备。现代复方中药处方中包括中药材和中药提取物。我们都能够理解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尽管中医和西医研究的都是人的健康问题,都是要把非健康的人变成健康的人。但是由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区别,而成为两种医学。同样道理,中药和天然药物虽然经常都在面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想把它们用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但是它们在研究理论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某些中药研究者呼吁要改变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把中药和天然药物区分开了,成为了两种概念:(1)解决的问题不同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所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辩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2)研究对象不同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升红丹、轻粉等。中药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豆豉、神曲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3)研究的方法不同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制备的。天然药物研究是按照和现代化学药物研究同样的方式来进行的。(4)研究人员不同不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就无法研究中药;不懂得现代药物研究就不能研究天然药物。换句话说,研究天然药物的人可以对中医一无所知,研究中药的可以不熟悉现代药物研究。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原理(物质基础)。通过对天然药物特别是中草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物物质,也为探索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α-松油醇是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其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如:民间草药鹤草芽驱蛔,其成分鹤草酚也是我国发现,现已合成成功。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之间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后者常发生在中药方剂的煎煮或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生脉散为中医古典精方,古代医家用于抢救热伤元气,脉微欲绝等危重病人。经研究,其三味药单用均不如复方。以红参-麦冬-五味子(1:3:1.5)水煎,发现生成一种新物质,经结构测定为5-羟甲基糠醛(5-HMF),该物质三味药中只有五味子少量含有,药效试验表明5-HMF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可代表生脉散的疗效。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研究重要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中药炮制的内容。如对于黄芩炮制的研究。黄芩有浸、烫、煮、蒸等炮制方法。过去南方认为“黄芩有小毒,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成饮片,叫淡黄芩”。而北方则认为“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经中药化学的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的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故抑菌活性较强,且药材软化易切片。因此,认为黄芩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煮的方法进行炮制。2、从天然药物中研制开发新药,开辟新的药源。这是我们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的。有人预测,未来的天然药物将与化学药物平分秋色,与生物药一起构成三足鼎立之势。(1)西药药源的扩大在天然药物的研究中发现了各种生理活性的成分,如:抗菌消炎药,西药有抗菌素,现在发现天然药物中有很多成分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如:黄连素、双黄连粉针(复方)、穿心连内酯、芦荟系列药品等。这些发现,使抗菌素的药源扩大了。(2)中药药源的扩大黄连素是黄连中的主要成分,现在又发现小檗科、防已科、芸香科的一些植物中含此成分。所以,这些植物均可以做为提取黄连素的原料。再如:有抗菌作用的芦荟,品种繁多,众所周知。这些发现使中药的药源扩大了。3、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需要改进药物剂型,提高制剂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付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天然药物制剂的质量,药物越纯,质量越易控制。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也是中药现代化的过程。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了研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为了更好地控制中药的质量,在严格按照中药材栽培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进行中药材栽培、生产,以及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进行中药制剂生产的同时,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中药化学的检识反应、鉴别方法、各种色谱法以及各种波谱法对中药材及其制剂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尽可能对其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在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如果能确定其有效成分,则应以其有效成分为指标,建立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此来控制质量。如果其有效成分还不清楚时,可以采用该主要化学成分或标志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进行。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供应管理规范4、从天然物中研制高质量的保健品这是维护身体健康,实现美好梦想的需要,随着医疗由治病到预防为主的观念转变,保健为了健康被重视,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要做好人体保健,必须学好天然药化。研制出好的、真的天然保健品,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三、天然药物化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1、历史天然药物在中国起步于明代,1575年《医学入门》和《本纲》中都记载了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为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它比瑞典药师及化学家舍勒从天然药物中制得到有机酸要早200年,还有如用升华法制取樟脑的过程见于1711年,而欧州直到18世纪下半叶才提出樟脑的纯品,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医药化学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故有“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应当引以自豪的。1769年酒石酸的分离瑞典化学家舍勒K.W.Schelle1806年从鸦片中分离出吗啡(Morphine)2、发展尽管它的发明历史比较久远,但是它真正的发展历史并不然。所以,天然药化的发展体现了这样三个字:新、兴、快新:(1)发展历史短:天然药化做为一个学科而存在看,它是个新学科,因为它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与中草药学相比应为新学科。(2)它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新,它采用现代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理论及当代最先进的物理方法(例:四大光谱等)。就连最简单的提取现在都采用超声波、微波提取了,大家知道的中药煎煮一次至少要30分钟以上,用超声波、微波提取时间明显减少,但提取效果却增加。(3)天药的成果多为新的,首次的、领先的,这在天然药化的研究论文中是常见的、多见的。兴:即兴盛,兴盛的标志是三多一大:研究者多、成果多、传媒宣传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1)研究者多。A、由于全世界都在研究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爱滋病、糖尿病、气管炎等,人们发现天然药物中有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这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所以,研究的人就多了。B、另一原因是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使药物的研究速度加快了。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的人。(2)成果多研究者多,所以成果就多了,各种杂志、学报、中草药等刊物大量报道着天然药化的研究成果及发现。如:抗Ca药物美登木素分离成功,红豆杉中的紫杉醇半合成成功,大蒜和生姜的有效成分研究等等。(3)传媒宣传多电视报纸上宣传多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天然药品、化妆品、食品、饮品等信息。这些都是天然药化工作者的汗水和结晶。目前,国家新药报批有要求,天然药物必须完成化学成分的实验标准,否则不能问世。(4)领域扩大A、天然化妆品类:护肤、沐浴、清洁护发等品种繁多。70年代后期化妆品工业就有一个口号“一切返回大自然”,人们对自然化妆品类的需求与日俱增。B、天然食品、饮品业:以天然饮料为龙头的系列天然饮品、食品、小食品等发展迅速,势不可挡,这些领域都是我们的开发战场。例如安利产品(注:正确对待)。快:即速度快,本学科发展速度快,真可谓日新月异的在变化着,前进着。快的表现:(1)新理论、新技术的采用,使得从前研究一种药物要十几年,现在时间可减半,有些3-4年即可完成。从时间上看,比原来快。(2)知识更新及新知识应用快,我们的教材更换频率加快;结构测定早就采用四大光谱了,近年又使用二维、三维光谱;提取已采用微波、超声波了,天然药物可以制成纳米微粒了……等等。(3)内外交流快:国内外有专门信息机构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对外交流就快了。通过网络、新媒体、电视的发展协助宣传,这几年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天然药化的知识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普及甚广。如:人们在购食品、水果、蔬菜时首先要问、要考虑的是营养,是含有什么物质(东西)。我们的术语叫成分或营养素。人每天吃的都是天然物质,常听到的是:西红柿含VC、茄子含Fe、香蕉含鞣质、菠菜含有机酸不能与豆付同食,否则会导致肾结石……。着实懂得不少,实在是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提高了,人们不再以吃的饱,而是以吃的好为准。因为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所以都在关心研究保健。这种保健意识的提高使天然药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接受。3、现状及发展趋势(1)社会背景a.民族药、传统药在历史上对人类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和生育繁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b.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药物开发愈来愈难*“回归大自然”浪潮高涨*医疗模式由单纯的“治疗医学”、“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单纯的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传统药、植物药重新受到重视(2)当今世界植物药开发研究的发展趋势*植物药的使用方式:药品、保健品、饮食补充剂、化妆品等*原料:植物药粗提物标准化提取物单一成分及以其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半合成的衍生物①利用现代分离手段和结构测定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代活性筛选体系,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②用近代的活性筛选体系,对已发表过的天然产物样品重新进行活性筛选。③对单一或“复方”药用植物的提取物进行多靶点的追踪筛选。④采用天然药物的粗提取物或标准化提取物作为保健食品或饮食补充剂。(3)天然药物(植物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国内植物药品种的开发研究:a.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分离单一化学成分,通过活性筛选、药理毒理等实验创制新药。b.提取分离植物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弄清其大部分化学成分,制成标准化提取物,研制新药。c.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复方制剂,以粗提物为主要形式,有相关化合物的质量指标。d.以植物的标准化提取物为原料,开发功能性食品、饮料、化妆品等。国外植物药品种的开发研究:a.欧洲:以药用植物的复合活性成分为主,开发以标准化提取物制成的新药。b.美国:*过去:寻找单一活性化合物,或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当前:研究开发植物药的复合活性组分和复方为近年来选题的热点。(4)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存在的问题:一、一些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发表文章,对活性则极不重视,很少有人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一些人对有临床多个经验积累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宁可去研究寻找新的植物资源,而不管它是否有活性或是否有临床经验。二、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后,再送至有关活性筛选部门进行活性筛选。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但未能投入实际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化学家即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也常常无法进行。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但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的有关成分的研究,化学家很少涉足。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西医多强调外因的作用,中医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因此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的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则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这种情况更为多见,导致研究成效不大。六、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不大。研究成果也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起的作用不大。主要的差距:1)活性筛选方法、技术和模型相对落后2)产业化提取、分离、纯化的工程技术比较薄弱。*大部分植物药厂具备提取、蒸发、干燥设备*部分药厂具备树脂分离技术和设备*膜分离、低压柱层析、CO2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和设备,尚未达到工程化的程度或尚处于初期未成熟阶段天然药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是灿烂广阔的。因为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物资源。从蛇分泌液中制取的抗栓酶、银杏系列药物、丹参注射液等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从银杏及叶子中提取的双黄酮是心血管的首选药物,银杏叶子出口,前几年价很高,富了一大批人。在云南农村当地农民称之为“摇钱树”。§1-2生物合成一、一次代谢及二次代谢一次代谢产物:植物体(绿色植物)以二氧化碳及水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三羧酸循环、固氮反应等一系列物质代谢与生物合成途径,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植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物质的过程称为一次代谢过程,产物称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此外,一次代谢产物还包括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植物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为原料和前体,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生成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的过程称为二次代谢过程。二次代谢产物很多都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是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二、生物合成假说的提出三、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acidpathway)桂皮酸途径(cinnamicacidpathway)氨基酸途径(aminoacidpathway)复合途径四、生物合成的研究意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并测定它们的结构。生源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分类或推测结构;2)对植物化学分类学及仿生合成等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3)对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物质生产有实际指导意义。§1-3提取分离方法一、有效成分的提取(一)常用溶剂的特点:环己烷,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极性:小————大亲脂性:大————小亲水性:小————大1、比水重的有机溶剂:氯仿2、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环己烷~正丁醇3、能与水分层的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正丁醇4、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混溶的有机溶剂:丙酮~甲醇5、极性最大的有机溶剂:甲醇6、极性最小的有机溶剂:环己烷7、介电常数最小的有机溶剂:石油醚8、常用来从水中萃取苷类、水溶性生物碱类成分的有机溶剂:正丁醇9、溶解范围最广的有机溶剂:乙醇(二)各种提取方法: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其中,溶剂提取法应用最广。1、溶剂提取法(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相似者相溶原理,选择与化合物极性相当的溶剂将化合物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出来,同时,由于某些化合物的增溶或助溶作用,其极性与溶剂极性相差较大的化合物也可溶解出来。(2)各种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一般包括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其使用范围及特点见下。浸渍法:水或有机溶剂,不加热,效率低,适用于各类成分,尤遇热不稳定成分,出膏率低,易发霉,需加防腐剂渗漉法:有机溶剂,不加热,脂溶性成分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煎煮法:水,直火加热,水溶性成分,易挥发、热不稳定不宜用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脂溶性成分热不稳定不宜用,溶剂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节省溶剂、效率最高,亲脂性较强成分,用索氏提取器,时间长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如挥发油、小分子的香豆素类、小分子的醌类成分。3、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不经过熔融,直接变成蒸汽,遇冷后又凝固为固体化合物,称为升华。中草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可以利用升华法直接自中草药中提取出来。如樟脑、咖啡因。二、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法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的改变的性质以分离物质。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称结晶;将不纯的结晶进一步精制成较纯的结晶的过程称重结晶。(1)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不反应;冷时对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度较小,而热时溶解度较大;对杂质溶解度很大或很小;沸点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小。若无理想的单一溶剂时,可以考虑使用混合溶剂。一般常用甲醇、丙酮、氯仿、乙醇、乙酸乙酯等。(2)结晶操作:结晶操作实际是进一步分离纯化过程,一般是应用适量的溶剂在加热至沸点的情况下将化合物溶解,制成过饱和溶液,趁热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放置冷处,以析晶。(3)结晶纯度的判定:结晶形态和色泽:单一化合物的结晶具有结晶形状均一和均匀的色泽。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结晶前后的熔点应一致,熔距很窄,在1℃~2色谱法:单一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层析中经三种不同的溶剂系统展开,均为一个斑点者。2、沉淀分离法:(1)改变溶液的极性:在中草药提取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如:水—醇法除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醇—水法除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醚法或醇—丙酮法使苷类成分,而脂溶性树脂等杂质则存留在母液中。(2)改变溶液的pH: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通常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以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如:酸提碱沉法,碱提酸沉法等。(3)加入沉淀试剂: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沉淀等析出。如加入铅盐、雷氏铵盐等。3、盐析法:中草药的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到饱和状态,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或被有机溶剂提取出的分离方法。常用的无机盐:NaCl、Na2SO4、MgSO4、(NH4)2SO4等例:三七皂苷乙----三七的水提取液中加MgSO4至饱和小檗碱盐酸盐----三颗针根粉的稀酸提取液中加NaCl至饱和(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两相溶剂萃取法(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萃取时如果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相差越大,则分离效率越高。①分配系数K值(即分配比):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K)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②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b:分离因子b可以表示分离的难易。分离因子b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一般情况下,b≥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但100≥b≥10时,则需萃取10~12次;b≤2时,要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b≌1时,则KA≌KB,意味着两者性质及其相似,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实际工作中,尽量选择分离因子b值大的溶剂系统,以求简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③分配比与pH:对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来说,分配比还受溶剂系统的影响。因为pH的变化可以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影响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比。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羧酸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一般pH<3时,酸性物质多呈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则呈解离状态(BH+)存在;但pH>12,则酸性物质多呈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则呈非解离状态(B)存在。据此,可采用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与有机溶剂中进行分配的方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的以分离。pH梯度萃取分离模式图见P21。(2)各种萃取方法:①简单萃取:利用分液漏斗进行两相溶剂萃取。②逆流连续萃取法:是一种连续的两相溶剂萃取法。其装置可具有一根、数根或更多根的萃取管。③逆流分配法(CCD):又称逆流分溶法、逆流分布法或反流分布法,与两相溶剂逆流萃取法原理一致,对于分离具有非常相似性质的混合物效果较好。④液滴逆流分配法(DCCC):本法必须选用能生成液滴的溶剂系统,且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较差,处理样品量小,并要有一定的设备,操作较繁琐。一般b>50时,简单萃取即可分离,b<50时,则易采用逆流分溶法。2、纸色谱(PPC):纸色谱的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原理:分配原理支持剂:纤维素固定相:水流动相:水饱和的有机溶剂Rf值:化合物极性越小,Rf值越大;反之,化合物极性越大,Rf值越小。应用:用作微量分析,特别适合于亲水性较强的成分,其层析效果往往比吸附薄层色谱效果好。但纸层析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3、液—液分配柱色谱:原理:分配原理支持剂: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等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水、缓冲溶液流动相:固定相饱和的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洗脱顺序:化合物极性越小,越先出柱;反之,化合物极性越大,越后出柱。应用:通常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石蜡油、化学键合固定相流动相:固定相饱和的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有机溶剂洗脱顺序:化合物极性越大,越先出柱;反之,化合物极性越小,越后出柱。应用:适合于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4、液—液分配薄层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也可在硅胶薄层色谱上进行。因此,液—液分配柱色谱的最佳分离条件可以根据相应的薄层色谱结果(正相柱用正相薄层色谱,反相柱用反相薄层色谱)进行选定。5、化学键合固定相:常用反相硅胶薄层色谱及柱色谱的填料是普通硅胶经下列方式进行化学修饰,键合上长度不同的烃基(R)、形成亲油表面而成。其中以硅烷化键合型最为常用,其根据烃基(R)长度(—C2H5、—C8H17、—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RP—2。键合固定相的作用并非只是分配,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6、加压相色谱法:加压相色谱法又分为:快速柱色谱(约2.02´105Pa),Lobar低压柱色谱(<5.05´105Pa),中压柱色谱(5.05~20.2´105Pa),分析用HPLC,制备用HPLC(>20.2´105Pa)。固定相:RP—2、RP—8或RP—18流动相:水—甲醇或水—乙腈洗脱顺序:化合物极性越大,越先出柱;反之,化合物极性越小,越后出柱。应用:通常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苷类、酚性化合物等。(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其中以固—液吸附用的最多,并有物理吸附(硅胶、氧化铝、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的吸附色谱)、化学吸附(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氧化铝吸附、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及半化学吸附(聚酰胺与黄酮类、醌类等酚性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吸附力较弱,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之分。1、物质的吸附规律:(1)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但吸附强弱大体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经验规律。(2)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的三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常用的极性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硅胶显微酸性,适于分离酸性和中性化合物,分离生物碱时需在流动相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碱;氧化铝呈碱性,适于分离生物碱等碱性成分,不宜用于分离有机酸、酚性等酸性成分。均为极性吸附剂,故有以下特点(P26):①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强,吸附力越强。强极性溶质将优先被吸附。②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越强。随溶剂极性的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力将减弱。③当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后,先前被硅胶或氧化铝所吸附的溶质可被置换而洗脱出来。常用的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炭。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的物质时,溶剂的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1)官能团的极性强弱(P26表1-3):(2)化合物的极性与官能团极性、数量、位置等因素决定。(3)溶剂的极性可大体根据介电常数的大小来判断。介电常数越大,则极性越大。3、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以硅胶或氧化铝为吸附剂进行柱色谱分离时:(1)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或用极性稍大的溶剂溶解样品后,以少量吸附剂拌匀挥干,上柱。(2)一般以TLC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0.3的溶剂系统作为最佳溶剂系统进行洗脱。实践中多用混合的有机溶剂系统。(3)为避免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胶、碱性物质宜用氧化铝作为吸附剂进行分离。通常在分离酸性(或碱性)物质时,洗脱溶剂中常加入适量的醋酸(或氨、吡啶、二乙胺),以防止拖尾、使斑点集中。4、聚酰胺吸附色谱法:(1)原理:氢键吸附。一般认为系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吸附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2)吸附能力的强弱(P29)通常化合物在水溶剂中大致有以下规律: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能力越强。②成键位置对吸附能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响应减弱。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这,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一般情况下,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致强的大致顺序如下:水—甲醇—乙醇—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其中,最常应用的洗脱系统是:乙醇—水(3)应用:①特别适合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和分离。②脱鞣质处理③对生物碱、萜类、甾类、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也有着广泛的用途。5、大孔吸附树脂:通常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类。(1)原理:吸附性和分子筛性相结合。吸附性是由范德华引力或氢键引起的。分子筛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产生的。(2)影响因素:①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糖是极性水溶性化合物,与D型非极性树脂吸附作用很弱。②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3)应用:广泛应用于化合物的分离与富集工作中。如:苷类与糖类的分离,生物碱的精制,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等。(4)洗脱液的选择:洗脱液可使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最常用的是乙醇—水。(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1、凝胶过滤法:(1)原理:分子筛原理。即利用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筛的过滤作用将化合物按分子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2)出柱顺序: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3)常用的溶剂:①碱性水溶液(0.1mol/LNH4OH)含盐水溶液(0.5mol/LNaCl等)②醇及含水醇,如甲醇、甲醇—水③其他溶剂:如含水丙酮,甲醇-氯仿(4)凝胶的种类与性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Sephadex-G:只适用于水中应用,且不同规格适合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②SephadexLH-20:为SephadexG-25经羟丙基化后得到的产物,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具有分子筛特性,可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作用,适合于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离。应用最广。2、膜过滤法:(1)概念:膜过滤法是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方法。(2)分类:膜过滤技术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液膜技术等。3、透析法:透析法是膜过滤法中的一种。(1)原理: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本质上是一种分子筛作用。(2)应用:对于生物大分子,一般可以通过透析法进行浓缩和精制。如药用酶的精制。分离和纯化皂苷、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可将其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如无机盐、单糖、双糖等小分子的物质透过半透膜,进入膜外的溶液中,而加以分离精制。应用:(五)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具有酸性、碱性、两性基团的化合物在水中多呈解离状态,据此可用离子交换法进行分离。原理:离子交换原理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水或含水溶剂洗脱液: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H型)——稀氨水洗脱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OH型)——稀氢氧化钠洗脱1、分类:根据交换基团不同分为:①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SO3-H+)弱减性(—COO-H+)②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N+(CH3)3Cl]弱减性(—NH2及仲胺、叔胺基)2、应用:①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如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两性化合物的分离。②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如同为生物碱,但碱性强弱不同,仍可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六)根据物质的沸点进行分离——分馏法1、概念:分馏法是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液体混合物沸点相差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沸点相差252、应用:挥发油、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1-4结构研究法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方法: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敏锐的熔点(熔距一般为1~2℃)及色谱法。其中色谱法包括:TLC、PC、GC、HPLC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1.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2.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3.确定分子式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4.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5.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构象)文献检索、调研工作贯穿结构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利用中、外文主题索引按中药拉丁文学名进行检索,来获得已分出化合物的种类、个数、性质、用到的提取方法、提取溶剂、色谱的溶剂系统、生物活性等信息。获得文献后,最好整理成一览表以方便检索比较。已知化合物,还需做混合熔点测定和混合的IR光谱;未知化合物,需按测定程序进行,如有不对称中心,还需测定绝对构型。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1、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a.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元素定性分析——如钠融法,分析化合物中含有几种元素。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各元素百分含量,根据倍比定律确定分子中的原子比分子量测定:冰点下降法、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凝胶滤过法及质谱法。b.同位素丰度比法c.高分辨质谱(HR-MS)法HR-MS还可以给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从氢核磁共振波谱和碳核磁共振波谱中可直接获得碳氢的个数,再结合质谱给出的分子量的信息,就可以得到氧的个数,用这种方法也能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d.不饱和度u=Ⅳ-Ⅰ/2+Ⅲ/2+1Ⅰ、Ⅲ、Ⅳ分别代表一、三、四价原子的数目。2、质谱法常用的质谱有:电子轰击质谱(EI-MS)、场解析电离质谱(FD-MS)、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等。质谱常用于确定分子量,并可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它结构信息。3、红外光谱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4000~625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包括特征频率区和指纹区,可用于鉴别羟基、氨基、双键、芳环等特征官能团以及芳环取代类型。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由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图谱,在200~700nm范围内,含有共轭双键、发色团及具有共轭体系的助色团分子的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主要用来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5、核磁共振波谱(NMR)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1H–NMR和13C-NMR,能提供分子中有关氢及碳原子的类型、数目、互相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以及构型、构象等结构信息。在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时,NMR(1)1H-核磁共振(1H–NMR)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化学位移(δ):是指1H核因为周围化学环境的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时产生的磁的屏蔽效应也就不同。在一定的外磁场作用下其回旋频率也不同,因而需要相应频率的射频磁场才能发生共振而得到吸收信号。这些信号将会出现在不同的区域,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以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物,将其化学位移定为0,测定各质子共振频率与它的相对距离,这个相对值就是质子的化学位移值。质子数:过去是根据氢谱的上峰的积分面积并结合已知的分子式求得每个信号所相当的氢的个数,现在1H–NMR可以直接给出每个信号代表的质子的个数,并可以直接获得分子中总的质子数。信号的裂分及偶合常数:磁不等同的两个或两组1H核在一定距离内会因相互自旋偶合干扰而使信号发生裂分,而出现单峰,双峰,多重峰等。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其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按间隔键的多少可分为偕偶、邻偶及远程偶合。此外还有同核去偶、重氢交换,加入反应试剂、及各种双照射技术等许多帮助结构分析的辅助技术。(2)13C-核磁共振(13C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及计算机的引入,才使13C-NMR13C-NMR在确定化合物结构时比1H–NMR13C-NMR中常应用的参数是碳核的化学位移,异核偶合常数(JCH)及弛豫时间(T1),其中我们常应用的是化学位移。13C-NMR谱中13C-13C之间的偶合很弱,一般不予考虑,而常见的13C-NMR谱类型及其特征a.噪音去偶谱(全氢去偶或宽带去偶)采用宽频电磁辐射照射1H,使其对13C偶合全部消除,13b.选择氢核去偶及远程选择氢核去偶:对某个氢核进行选择性照射,以消除其偶合影响,与之相关联的13Cc.DEPT谱:通过改变照射1H核的脉冲宽度(θ)或设定不同的弛豫时间,使不同类型的13Cθ=45˚时季C信号消失,其它都向上θ=90˚时季C信号消失,CH3,CH2信号消失,CH↑θ=135˚时季C信号消失,CH3,CH↑,CH2↓(3)二维核磁共振波谱(2D-NMR)2D-NMR技术使一维核磁共振谱中复杂和堆积难于分辨的信号得以识别。包括:同核的1H-1H化学位移相关(1H-1HCOSY)谱,异核的13C-1HCOSY谱、以及NOESY(示氢核之间的NOE同核的1H-1H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COSY),是同一个偶合体系中质子之间的偶合相关谱。可以用来确定质子的化学位移以及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和连接顺序。1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特别是13C-1H化学位移相关谱,对于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它包括HMQC谱和HMBC谱。HMQC谱是通过1H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此谱反映1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13C的关联关系。HMBC谱是通过1H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反映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的关联关系。(4)NOESY谱(1H核之间NOE相关)NOE效应:选择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信号强度增高的效应称为核的Overhauser效应,简称NOE。NOE主要用来确定两种质子在分子立体空间结构中是否距离相近,若存在NOE,则表示相近;NOE越大,则两者在空间的距离就越近。NOE是确定分子中某些基团的位置,立体构型和优势构象的重要手段之一。NOESY谱是为了在二维图谱上观察NOE效应而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在其谱中,空间相近的质子间NOE效应可以观测到,并能作为相关峰出现在图谱上。6、旋光光谱(ORD)用不同波长的偏振光照射光学活性化合物,并用波长对比旋[α]×10-2或分子比旋[φ]×10-2作图,得到的曲线即为旋光光谱。主要有三种谱线类型:(1)平坦谱线(2)单纯Cotton效应谱线(3)复合Cotton效应谱线旋光光谱及其Cotton效应谱线特征与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对于推断非对称分子的构型与构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思考题:1.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其各自的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是什么?2.分离中草药成分常用的色谱方法有哪些?他们分别适用于哪些类别化合物的分离?各自最常用的洗脱剂及洗脱顺序是什么?3.化合物在进行结构鉴定前应注意什么问题?进行结构鉴定常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解决结构式中的什么问题?

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疏浚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方法疏浚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本工程疏浚工程,我所考虑派一名航道专业监理工程师担任疏浚监理组的组长,并配备一名监理员全过程进行现场疏浚施工的监理,特别要杜绝承包人抛泥不到位的现象。质量控制基本方法水深测量测量是检验本疏浚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检查承包人的测量作业,包括GPS控制网参考站基点布设、检验、交接、高程基准面的确定,检查GPS仪器定位精度、测深仪精度、施工定位及水深测量验收等工作。在认真履行测量监理工程师职责的基础上,还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指导各驻船监理工程师熟悉船载GPS方法检查施工定位,随时跟班检查施工船位保证挖槽的平面尺度,检查抛泥到位情况。指导驻船监理工程师掌握船载测深仪系统工作方式,随时检查挖泥水深情况。督促、检查承包人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核,对督促检查中间过程检测及竣工测量。定期对中间测量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关承包人案、技术措施的建议。船机管理疏浚施工船舶是实现工程目标的工具。工程实施过程中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都集中体现在施工船舶的运作上,所以,船机管理是实现工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监理部中设置一名熟悉船舶性能、船机设备、主要仪器仪表的监理工程师,负责对施工船舶设备性能、仪器仪表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并指导驻船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对船机运行状况的掌握,随时跟班检查,保证施工过程质量。监理工程师除履行岗位职责外,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工前督促承包人对所有船舶设备、仪器仪表进行一次校核。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查船机设备的运行状况。指导驻船监理工程师检查船机状况、仪器仪表的记录读数,提出船机运行状况检查的标准表示,检查驻船监理工程师的日常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承包人检修、校验,向总监汇报船机工作状况,并提出船机状况报告及施工适应性意见。驻船监理监理部在每条施工作业的船只上配备监理人员,对船舶施工进行旁站监督,除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外,主要做好以下几点:认真做好监理日记,包括每挖泥船次,每作业班及每日的施工情况记录,记录内容全面,表示标准。向监理部提交监理日报。监理日记、日报中,记录每日、每班施工起止、停歇时间、完成挖泥船次,按要求计算船载方。每船挖泥记录中,记录挖泥土质情况、泥浆浓度、满载吃水与装载指示器显示值。检查承包人施工日志的真实详细情况,签认承包人的施工日报。检查督促承包人的安全管理措施。

船机设备检查监理程序11、施工船舶调遣计划、拖航计划2、施工船舶性能一览表3、各船机定编人员一览表4、施工船舶调遣进场申请表施工船舶调遣报告承包人 提交报告资料施工船舶调遣报告承包人审查调遣报告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审查调遣报告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11、施工船舶配备与施工组织设计一致2、船机性能满足施工要求3、工程船舶安全措施检查登记表4、工程船舶调度令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批复施工船舶调遣申请表,同意调遣或签发整改通知批复施工船舶调遣申请表,同意调遣或签发整改通知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11、施工船舶进场报告2、施工船舶启舱报告施工船舶调遣、进场承包人 施工船舶调遣、进场承包人检查进场船舶的船名、船型、数量检查进场船舶的船名、船型、数量检查进场船舶的主要性能检查进场船舶监理工程师整改检查进场船舶监理工程师整改1、签署施工船舶进场报告、批准船舶启舱报告;21、签署施工船舶进场报告、批准船舶启舱报告;2、不符合要求的船舶通知返航。核查结果核查结果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船舶主要仪器仪表一览表、技术说明主要仪器仪表率定报告船舶仪器仪表率定承包人船舶主要仪器仪表一览表、技术说明主要仪器仪表率定报告船舶仪器仪表率定承包人参加仪器仪表率定,检查仪器率定过程和记录参加仪器仪表率定,检查仪器率定过程和记录旁站仪器仪表率定监理工程师整改旁站仪器仪表率定监理工程师整改核查结果签署仪器仪表率定报告或整改通知核查结果签署仪器仪表率定报告或整改通知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同意船机使用同意船机使用 监理要点船机性能及数量的配备,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把关,认真审查承包人对施工条件的分析,承包人案和船机配备。施工船舶调遣进场前,必须向监理提交报告,监理实地检查船机情况,符合要求时方同意调遣进场。船机设备、仪器仪表必须经过校验,监理检查签认后同意使用。挖泥施工监理程序施工计划安排、承包人案施工计划安排、承包人案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开工准备承包人 提交报告资料开工准备承包人检查开工条件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检查开工条件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不同区段的船机布置有无互相影响不同区段的船机布置有无互相影响与组织设计的安排一致技术条件可行、方案合理、安全可靠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签署《挖泥开工报告》或签发整改通知签署《挖泥开工报告》或签发整改通知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施工定位施工定位承包人挖泥区间就位,端部及边线位检查施工水尺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挖泥定位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挖泥区间就位,端部及边线位检查施工水尺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挖泥定位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不合格合格(续前表)提交挖泥施工记录表计算挖泥施工统计汇总表挖泥施工承包人提交挖泥施工记录表计算挖泥施工统计汇总表挖泥施工承包人检查挖泥作业效率检查施工水尺的设立精度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挖泥过程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检查挖泥作业效率检查施工水尺的设立精度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挖泥过程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发现不符合要求时,提出改进要求或签发整改通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提出改进要求或签发整改通知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抛泥区范围、水深、容量及抛泥顺序安排航行、抛泥承包人 抛泥区范围、水深、容量及抛泥顺序安排航行、抛泥承包人检查航行线路及抛泥区水深泥门布置、开启方式、开启顺序抛泥是否到位检查航行、抛泥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检查航行线路及抛泥区水深泥门布置、开启方式、开启顺序抛泥是否到位检查航行、抛泥监理工程师核查结果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发现不符合要求时,要求改进或签发整改通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要求改进或签发整改通知不合格批复/指令合格单循环结束单循环结束监理要点挖泥施工工艺方案及承包人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密切注意施工条件及船机仪器的工作状况,决不能盲目施工。驻船监理工程师跟班旁站,监督检查船机设备与仪器仪表的工作状况以及气象、水文、施工干扰等施工条件,并认真记录。严格检查挖泥的装舱及抛泥到位。

浚前及竣工测量监理程序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计划安排人员组成、船机配置、主要仪器装备一览表测量施测报告测量准备工作承包人 提交报告资料测量准备工作承包人检查准备工作监理工程师检查准备工作监理工程师人员、船机、仪器及施测时间安排测量任务书、技术报告书符合要求船舶、仪器性能满足要求整改检查审核内容整改签署测量施测报告或签发整改通知签署测量施测报告或签发整改通知核查结果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