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_第1页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_第2页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_第3页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_第4页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的发展【课程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一一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一一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3、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一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地域: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

土地制度的演变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提高)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可免徭役;汉初的“与民休息”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元朝时,设立机构,编写《农桑辑要》禁毁农田,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明清前期奖励垦荒。)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楼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米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楼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难点分析】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3、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产的劳动。(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4、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5、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在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原因,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人口主要向南迁徙),不仅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5)南方温和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影响:(1)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基础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转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例题精选】例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发展初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耕作方式经历了由“耜耕”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牛犁耕”的过程古代的水利兴修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农耕方式的变化才能掌握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例题2: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狭小的生产规模②水利的兴修③社会动乱④沉重的赋税⑤自然灾害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例题3: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要认识井田制的性质,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租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例题4:地主私有土地不断膨胀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国家授田D.豪强地主力量壮大答案:B.规律方法总结土地兼并是地主私有土地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其根源。例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受到破坏②南方相对北方较为安定③三国时期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本题既要清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还要清楚江南经济赶上北方的原因。【相关材料】(相关网站http:〃/cyyc/)①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分析:这个神话说明了农业在古代中国人民生活的地位比较重要,同时也说明古代统治者试图以神话让百姓坚信农业生产,利于统治者统治等等。为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