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_第1页
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_第2页
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_第3页
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_第4页
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集锦_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同学的思索。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同学活动同学带着“思索与争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索与争论”。

〖提示1.由于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猎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猎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供应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掩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毁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叙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头消失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头定居,并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受10~15年,依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四周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同学活动同学带着“思索与争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索与争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四周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假如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四周会渐渐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消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叙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进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月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方案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力量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力量下降,以及土地严峻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xx年1月起开头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头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xx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掩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掌握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掌握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夫参加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其次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峻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自然 草场得到疗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进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消失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假如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进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削减,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化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状况下,它将成为一个特别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头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毁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患病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峻,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肯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打算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非常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转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状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制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供应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打算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临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的转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安排,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亲密的关系。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的自然因子,由于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转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根据不司于自然进展的道路进行。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掌握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掌握,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根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教育同学要敬重自然,喜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其次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究。而其次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讨论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同学为高一班级的同学,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肯定熟悉,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化浅出,层层深化。在学校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学问,初步把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打算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阐述科学发觉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力量目标】

1、培育分析、质疑、探究、合作沟通的力量。

2、增加动手操作力量,提升科学探究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讨论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争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觉过程中的几个的试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试验,引导同学体验科学家发觉真理、探究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把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同学利用课本和课件供应的资源进行思索,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现: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分,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同学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同学的留意,使其产生剧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同学联系已有学问和生活阅历,激发同学学习爱好,顺当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对这一学问点的教授,我准备采纳:老师供应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同学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老师供应试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同学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明验,充分体现了同学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现试验一和试验二)

鼓舞同学观看试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同学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说?同学依据试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同学自己依据试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熬炼同学观看、分析、总结的力量。随后称热打铁,连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现磷脂分子资料和试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现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同学自主进行小组争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状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老师评价,给出看法。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争论的方式,培育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和动手力量。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现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同学依据试验现象,假如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同学依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试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育同学熟悉到技术进步对科学进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现变形虫视频和试验五)

视频展现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现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依据试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试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淌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帮助,增加同学对微观学问的感性熟悉,培育质疑、创新、探究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进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现模型)

多媒体展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淌镶嵌模型,引导同学结合之前的试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老师订正、展现完整内容并进行具体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学问。

让同学进行回顾,增加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力量,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同学思索:总结学问、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同学所学内容,老师布置课外思索题,之前所学习的学问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淌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同学总结学问,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学问的汲取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学问网络。课后以思索题的形式,既能消化学问,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爱好。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楚直观的展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同学对重要学问把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篇3】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般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学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进展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关心同学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同学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本着以全面推动素养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一般高中教育质量。本书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

1、学问构建功能:

本册书根据两条主要的线索编排教学内容。

一、由简洁到简单的先后挨次,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思想,按章节编写。本书前两章的从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细胞,就是一个典型的简洁到简单的过程。后三章的三个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科结构与其功能统一思想的完善体现。

二、从自然界中的两大类群动植物的分类角度动身,对比学习。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特点和生殖过程中都主要分成动物和植物两部分来学习,如动物的减数分裂和植物的减数分裂等。

对于第一次接触简单生物学学问的高中生来说,这种学问构建体系不但能使同学学习到生物学的基本学问内容,还为同学自主学习,把握基本的生物学学习方法,供应了便利,有助于他们快速而又精确     记忆和娴熟应用。

2、力量培育和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注意培育同学的终身学习力量、创新思维、实践力量和适应社会活动力量。结合教材同学可以自行开展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同学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培育基本的试验操作力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力量、探究创新的力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更为侧重对同学的自主学习的训练,使同学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上适应这种以探究、发觉、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培育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钻研品质,学习和体会科学家在科学讨论中勇于创新,勇于置疑的学者风范。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并坚持始终的做事态度。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首先使同学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正确看待生命的存在问题。其次,在熟悉生命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和熟悉,从而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调整,形成一个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念,关注生物界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从小养成喜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教材编写学问细致详细,难度适中。充分体现对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本册教材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高中生物第一册的内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学中的很多重要分支学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其次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新陈代谢》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整》主要学习《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的重点学问,还接触与《动物解剖学》有关的内容。第五章《生殖和发育》主要学习《遗传学》中生殖方式的重点内容。

本册书的学问内容几乎包括了生物学中全部的分支学科,但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各学科的重点学问,核心内容为主,即能学习到生物学中的精髓,又广言简意赅,难度适中。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课程类型多样,有讲授课、试验课、综合活动课和讨论性课题等。依据素养教育和课改精神的要求,力争实现以同学为本,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同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学习,开拓同学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探究方式,启发引导、调动同学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效教学。利用阅读材料来实现对同学阅读、归纳、总结力量的提高,讨论性课题能够充分把同学调动起来,进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发挥制造性思维,提高同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力量,使同学具备基本的生物学讨论力量。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文字中插有很多非文字资料,如对简单结构的图示、显微照片、表格、对所学习的重难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图形并茂,易于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每节后包括选择、问答、图形分析等多种题型,能够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每节后或每章后有阅读与思索专栏,能够培育同学的制造思维力量和实践力量,以丰富拓展学问面。

三、对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新教材为老师角色的转变供应了宽阔的天地,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进展力量供应了充分的空间,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共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进展。

1、对教材资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内容全面,学问点明确,但在引导同学自主学习时,大量的补充性材料,如图、动画、文字说明等内容,对同学深化理解学问特别有关心。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校内网的便利资源,在互联网中找了很多的帮助学习材料,如用flash影片关心同学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比较二者区分这一难点时,收到的效果非常抱负。再例如,从校内中下载的植物生长过程的影片,对同学理解种子萌发,及个体发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一些拓展性内容,不但促进了书本内容的学习,还大大丰富了同学的视野和学问面,提高了学习的乐观性。

2、对教材内容的增加或删减

教材中有些内容讲解的不够全面,对一些内容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例如对动物的减数分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但植物的却没有,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花粉粒中的两个精细胞性状一样,胚囊中的卵细胞与两个极核性状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容,使同学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遗传学的学习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

再如,对物质代谢与消化的区分,教材对消化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很多习题中都消失了这些问题,对同学的学习影响不小,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复习的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以后,同学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谢的区分,而且在学问上更为清晰的知道食物的整个利用过程。

2、对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学校师资等的差异,教材中供应的试验和活动建议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使得教材设计的内容在真正教学中形同虚设。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试验、观看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的用品多,时间周期长,大多只能以阅读的形式学习。

(2)教材中有些问题不够明确。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影响蛋白质的特点问题,由于同学没有学习有机化学,根本不清晰什么是空间结构,因而对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运动是应激性的一种,书中说:“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我认为,“向性运动体现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为精确     ,不然同学认为,向性运动是适应性。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篇4】

一、教学目标:

【学问】: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预备:

让同学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供应为细胞供应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现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叙述ADP可以和Pi结合,汲取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帮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淌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加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整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________化、结构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进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会通过________调整,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整方式,其中,________调整将起主要作用。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食物链(网)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养分级。能量从一个养分级流向另一个养分级总是________的。

一、1.单方向不行逆

2.反复利用

二、1.自我调整多样简单完善

2.反馈负反馈

三、绿色植物(生产者)第一渐渐削减

聚焦科技扫描学问

生态工程主要原理:物质循环再生。

生态工程是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进展特殊快速,已由最初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扩展到了很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

一、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还田或用来培育蚯蚓等,用蚯蚓粪便再作肥料,既削减或避开了能源的铺张、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

二、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既要留意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要留意浇灌的技术,传统的漫灌铺张大量的水资源,点灌和喷灌能够节省大量水,因此,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浇灌上。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一些工厂、小区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减量排放外,还实施了回收(造纸厂利用废液回收钙粉、木质素等物质)、再生、再循环的措施,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

三、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峻的地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态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进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

四、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作原料,通过产生沼气作清洁可再生能源,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又削减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

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全社会供应能效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我国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便利、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进展草业、牧业或林业的工程。

3.生态旅游: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设施生态化的生态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国家为什么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同地区在造林设计上应当留意什么问题?

探究发觉:三北防护林跨越中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这一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进展,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简单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水泛滥,而危害巨大的沙尘暴的发生也与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关系亲密;同时这里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对我国的经济进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相宜品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其次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应依据当地状况实行不同的策略,如条件恶劣的地区应当结合自然恢复力,而农区的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可能占较大比重。

我的发觉

2.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噪声又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你认为应当实行什么措施来削减由汽车造成的污染?

探究发觉:削减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舞使用电力、自然 气等无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车,以及对其讨论和应用等。

我的发觉

3.为什么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山地)实行不同的措施?

探究发觉:山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恶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相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复力来恢复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虽然水分条件较好,但是仍不相宜种植农作物,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复,也可以人为种植相宜的林木、草或果树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这样既能降低土壤侵蚀,又能制造肯定的经济效益;对沟底而言,应建设堤坝系统,它可以蓄水和淤积土地,还能够削减山体的倒塌和滑坡,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来说,土壤、水分条件良好,交通也较便利,土地生产力高,相宜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人们的粮食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种植,以削减水土流失。依据不同的地形实行不同的措施,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掌握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掌握中心”。

趣味思索: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然后单独培育,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连续培育,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白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需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掌握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简单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爱护并维持细胞外形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殊提示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殊提示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分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掌握中心

【例题1】下图所示为再生力量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A.①B.②C.③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学问的迁移运用力量。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掌握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掌握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需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该试验证明白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试验证明白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比试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试验力量,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比可以使结论更精确     、更具牢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