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_第1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_第2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_第3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_第4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研究

苏州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现代文化发达、城乡风景秀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代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就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以势不可当的态势快速发展。这受益于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的依托,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代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30多年的发展,苏州人民已形成了以下基本共识: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是苏州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引领苏州不断创新和跨越的“第一动力”;苏州城市因文化而闻名中外,苏州经济因文化而繁荣昌盛,苏州社会因文化而和谐,苏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是“文化苏州”最显著的特征。2011年1月,中共苏州市委发布《关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把“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摆在重要位置。2012年1月,苏州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专门制定《关于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繁荣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建设水平,确保2013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并提出了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体现省内率先、全国示范,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的高标准高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苏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刻矛盾: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何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现代理念和现实要求相适应?原有各类孤立运行的文化设施和机构,如何加快转型为和建设好具有体系化运行、制度化支撑等现代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原有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资源供给,如何运用先进的数字网络技术手段形成高效运行的现代化生产供给方式?原有政府包办、文化事业机构包干、群众被动接受的旧格局,如何向以政府主导,以人民为主体,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现代体制机制转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苏州全面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最佳契机。这几年,苏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目标要求和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完善体系、提高效能、彰显特色、惠及全民”上来,初步形成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重心下移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活力丰沛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承古惠今的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长效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支撑体系等七大子体系构成的苏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网络化、体系化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依托,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化、高效化运行的基本条件。如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成网络,则难以形成对区域内的均衡覆盖,进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不公平。如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成体系,则如同“七宝楼台,拆了不成段落”,成为一个个互不关联的孤岛,无法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整体效应。这几年,苏州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方面,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演艺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市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苏州评弹学校新校,以及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张家港市文化中心、常熟市江南文化展示馆、太仓市图博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平江区市民活动中心、沧浪区图书馆、工业园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也先后落成并对外开放。一手抓公益性文化设施城乡一体全覆盖。为了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市确定了“三同”目标:城乡文化权益“同等”、城乡文化发展“协同”、城乡社会文明“同步”,全市现有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12个,县(区)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53个,镇(街道)均建有单独设置并达到部颁标准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设施设置率和达标率分别达100%和90%以上,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和达标率分别达100%和接近90%,截至2012年底,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分别达0.24平方米和0.19平方米,基本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设施网络全覆盖。为了提高全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的体系化水平,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办公室组织力量开展了相关制度设计研究,在设施体系化运行层面建立了一整套以市带县(区)、以县(区)带镇(街道)、以镇(街道)带村/居(社区)、以城带乡、以中心或骨干设施带基层设施的相关制度,市中心图书馆负责指导全市图书馆设施的总分馆体系运行,市公共文化中心负责指导全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设施的体系化运行。这样,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各归其位、各尽其用、各负其责。二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从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际运行看,占人口较大比例的基层人民群众比较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是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或是自主组织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发现,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中,有的是全市人民期待的重要节日,有的是基层群众以较低成本获得身心愉悦的重要渠道,还有的是基层群众自我表现、提升能力、展示成果的重要载体。苏州市政府文化部门,从实际出发,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爱好,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便利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群众自编自演、自创自办、自娱自乐。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苏州已经形成多层次、结构化、全民可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具体表现如下。1.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苏州近年来成功承办了两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等一大批品牌节庆活动,为苏州市民提供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盛宴;苏州辖区内各市、区形成了周期性举办的张家港市“长江文化艺术节”、常熟市“江南文化节”、太仓市“郑和航海节”、昆山市“外企文化节”和“青春大舞台”、吴江市“运河文化节”、吴中区“太湖开捕节”,相城区“活力岛音乐节”、平江区“盛世观前”文化艺术节、沧浪区“古胥门元宵灯会”和“端午民俗文化节”、金阊区“轧神仙文化旅游节”、高新区“欢乐社区行”和工业园区“端午节龙舟赛”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为了向特定人群提供专题服务,苏州还创新开展了苏州市少儿艺术节、新苏州人优秀新节目展演、群众文化广场舞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些重要节庆活动充分体现出与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相适应的结构化特点。2.文化惠民活动日趋繁荣在打造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苏州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统筹各类文化艺术组织指导、艺术创作、活动策划、骨干培训、产品派送等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受到各层面人群的广泛欢迎和参与。据统计,全市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3万场,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200万人次。“三送工程”向基层送书超10万册,送戏超3100场,送电影1.35万余场。全市范围内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日益成为城乡群众提高“幸福指数”的文化福利。3.群众特色文化和文艺团队建设快速发展引导、鼓励、支持群众文艺团队健康发展是苏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突出亮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个(28个项目)、“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2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4个;涌现民间业余文艺团队近4000支,每年开展各类活动近1.5万次。这几年,苏州精心构建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既表现在市公共文化中心及各级文化馆(站)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悉心组织指导方面,也表现在市、县(区)搭建的艺术指导、技术服务、骨干培训、竞赛评比、品牌建设等平台所发挥的综合服务效能方面。苏州在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建设方面深感获益匪浅。三重心下移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苏州及所辖市(区)城市人口、新建小区不断增加,原有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布局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过多地建造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有可能造成浪费,为了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苏州从2005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施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过去7年中,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制不断向全市、向基层推进,逐步建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和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被国内图书馆业内专家称为“苏州模式”。2011年,苏州市政府正式出台《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建有市级总馆1个,县级市、区级总馆7个,分馆140个(各县级市建制镇、非建制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市、县级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共拥有流动服务车6台,年均服务基层出车600次以上。除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外,苏州图书馆及各分馆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在各青少年分馆开展品牌阅读活动、针对中老年读者开展“扶老上网”培训活动、用流动大篷车将“微型图书馆”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送书进军营等。时至今日,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展现出强大的体系功能。在这一体系中,苏州市中心图书馆充分发挥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组织、指导、协调、培训、支撑功能;苏州所辖各市图书馆担任所在地区总馆职责,负责指导、支持各镇(街道)分馆的建设和运行,并以流动服务车的方式,定点定期定量地为各村/居(社区)图书流通点更换新书。这一体系的建成和运行,在苏州“书香城市”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正在发挥并持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数字网络技术条件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数字网络技术运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这不仅仅是局部性地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仅仅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水平,而且要逐步建立起与数字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于上述认识,苏州各级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具有时代特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苏州围绕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数字网络技术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一是在全国率先创新设立了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覆盖城乡社区(农村)的“四位一体”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目前,苏州市本级及下辖4个县级市已全面完成行政村“四位一体”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实现了全市基层全覆盖。二是重点推进区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及社区(村)级基层点全覆盖,使100%的城乡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美术馆等的资源服务。三是正在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有线数字互动平台”,以便进一步借助有线数字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到家庭。四是市、下辖市(区)均自建了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仅苏州图书馆“文化苏州”网站就建有地方特色数字资源12个,特别是“苏州古籍方志数据库”,藏有285部古籍方志和18种民国报纸,在全国地市级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不但直接惠及一大批习惯于通过数字网络渠道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而且极大地改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载体,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能。五活力丰沛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三加快一加强”,其中“一加强”就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如果没有丰富的产品供给,公益性文化设施就可能因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内容而少人问津,公共财政的文化投入就可能空放;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源源不断地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就难以有效抵制各种消极和负面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在基层牢固确立。为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这几年苏州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不断加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近年来,苏州有2台剧目入选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3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2台剧目获“文华大奖”,3台剧目获“文华新剧目奖”,5部戏剧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部中篇弹词获中国文联的曲艺“牡丹奖”。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分别获“梅花奖”“牡丹奖”,顾芗获“梅花大奖”。10个作品获得“群星奖”。2012年,在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选中,苏州共斩获20金18银20铜,获奖总数和金奖数位居全省各市之首。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深入群众、立足基层的群文创编创演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每年面向基层群众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有万余件。六承古惠今的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悠久的历史文脉、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文化的显著特色。苏州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建立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体系的思路是:坚持以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着力延续富有中国特色、苏州特点的历史文脉,推动各类特色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特色文化传承和发挥重要功能的过程中,苏州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力量、分类推进,着力改善政府服务,加快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传承和弘扬环境,注重原生态保护的文化元素和人民群众喜爱的现实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扶持,市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统筹规划、部署协调和项目实施,各级文化馆(站)负责区域内具体工作,广泛吸纳社会各类特色文化团体、企业和传承人参与,巧妙组接原生态民俗与传统智慧、历史体验与现代生活、经典技艺与创新创造、遗存保护与文化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供展示展演、活动体验、培训指导等体系化服务格局,力求把“活”的民间生活记忆、“活”的民间智慧和创造、“活”的生活体验场景,全面融入苏州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生活之中,全面融入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在特色历史人文资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形态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各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艺术节庆活动之外,苏州还推动各县级市、区广泛开展了“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以及“一村一品”建设活动,鼓励各地结合当地特色举办各类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村、社区文化节。不仅如此,苏州市的每个街道都已建有一支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团队和拥有一项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目前,苏州遍布城乡的评弹书场,在满足城乡居民享受传统特色文化需求方面已经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七长效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支撑体系制度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向完善的根本标志。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全过程中,苏州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狠抓制度设计研究,致力于形成制度体系。经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苏州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主要涉及以制度形式明确: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各级政府责任,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责,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和责任,引导和鼓励基层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文化志愿服务方式等。已形成的制度主要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评的制度,公共财政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均衡覆盖的布局和建设规划,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制度,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服务标准,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评级和活动资助的制度,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运行制度,关于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严密、系统的制度体系,为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八所辖各市(区)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下辖相城、沧浪、吴中、吴江、高新、工业园区六个中心城区,及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四个县级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市(区)特色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苏州着力引导各市(区)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一市一特”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市以及吴江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色极为鲜明。1.昆山昆山走出了一条以“融合创新”为显著特征,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昆山之路”,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方面凸显出典型示范意义。一是推动“昆台文化”、两岸文化融合创新。昆山将4000家外资企业的十万台商、百万外来务工人员视为昆山市民的重要构成部分,纳入昆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昆山2013年大力建设的“台商精神家园”不只是从亲商留商、发展经济的策略层面考虑,而且从保障各类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全社会文化民生的角度,推动“昆台文化”全面融合。二是推动新老昆山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在昆山人口构成中,80%以上是新昆山人,昆山各级党委、政府把做好新昆山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融合创新。结合日益提速的城市化进程,昆山按照苏州市确定的“同等、协同、同步”的“三同”目标,在资金支持、设施布局、产品派送、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全面实现城乡一体运行。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百姓文化生活的融合创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归有光的高尚情操,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已经成为昆山家喻户晓的理念操守、乡规村约,闻名遐迩的昆曲也经由公共文化服务走向社区、学校,成为青少年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五是推动专业艺术、精品创作与基层特色群众文化建设融合创新。昆山文化馆(站)、艺术团体,把对基层特色群众文化团队、骨干的组织、指导、创作、培训、平台服务等,作为各自必须履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职责。基层特色群众文化由于得到专业力量的支持,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精品特色化和特色精品化成为昆山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六是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力量融合和机制创新。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昆山科教文、工青妇、发改委、经济、城建、旅游、台办,甚至农业等部门,已形成主动参与、积极配合、高度协同、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昆山目前已率先建成惠及城乡基层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富有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较为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进入百姓生活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体系以及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撑的公共文化制度体系。2.张家港张家港全面形成以“网格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方面凸显典型示范意义。近年来,张家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的,以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为对象,以文化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形式,以街道社区、镇村基层文化设施为依托,合理划分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明确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工作职责和服务标准,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乐于奉献的“网格文化服务员”队伍,着力推动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高效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均等提供,推动形成市、区(镇)、社区、网格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无盲点均衡覆盖,全面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发展水平。“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张家港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立足于更好地、更全面地、更均等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深入调查研究张家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规律,特别是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基础上,深思熟虑、科学设计和精心部署的成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集中体现了张家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是张家港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要求,积极主动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张家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在党委、政府主导和支持下,重心下移、创新机制、完善队伍、延伸服务、提高效能,着力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科学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水平,着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运行效率,更好地保障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大创举,也为全国各地进一步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渠道路径、载体队伍、体系机制创新,提供了成功示范和经验借鉴。“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张家港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把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力求在切实解决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人的问题上寻求突破,以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真心实意地帮助基层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支持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此举既壮大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也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供给,还切实帮助和支持了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落实中央“以人民为主体”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遍布全市、深度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实现了市、镇、社区、网格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均衡覆盖,对于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普遍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意义。3.常熟常熟基本形成以“多元化供给”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凸显典型示范意义。常熟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呈现出的突出亮点是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镇两级财政提供基本保障,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完善设施体系和服务网络。二是在政府主导基础上,充分发挥有实力的街道、社区、村的作用,鼓励利用自有资金强化特色,如蒋巷村利用自有资金大力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建设。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企业、个人创办为群众免费提供文化服务的特色场馆,如苏作红木博物馆、星海无线电博物馆;鼓励本地企业、银行冠名支持“文化惠民村村行”。四是吸引辖区内高校协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如常熟市图书馆与常熟理工学院共同推进“校地合作”机制创新,采用“双卡通用”“通借通还”的方式,有效打通了图书资源借阅服务瓶颈。五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展现来自原籍的“异乡异地”的文化风采。由于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常熟基本形成立体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服务供给,特色群众创作、特色文化传承、特色博物馆、特色民间民俗活动,构成来源丰富、品种多样、主体多元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新格局。常熟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经验可简要地概括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馆站一体,多元投入,共建共享。4.太仓太仓基本形成以“全民创作”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以人民为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主体方面凸显典型示范意义。太仓素有文化艺术创作传统,历史上曾数度达到美术创作的高峰,这一文脉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得到完美延续。近年来,太仓扶持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开展活动、奖励扶持等途径,重点扶持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鼓励多创作、多演出、多生产、多出名家名作,推动实现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的精品化、品牌化、长效化。市文化馆(站)文艺工作者及广大文艺爱好者自觉坚持“三贴近”,不断开拓创作题材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体现太仓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全市连续数年创作的文艺作品都在600件以上,涌现出了歌曲《心中的祝福》《母爱绵绵》《请君来作沙溪游》《飘香的中国》《穿越黄金水路》,舞蹈《渔歌唱晚》,小戏《老板挑担》等一批在国家和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成功排演了《金桂飘香》《吴健雄》等大型舞台文艺演出。文化行政部门通过开展“太仓文化繁星奖”和“群众文艺创作节目大赛”,举办小戏小品培训班、舞蹈培训班、摄影培训班等,积极调动基层群众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文艺作品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繁荣的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共识。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诗、书、画、歌、戏、舞、摄影、沙溪农民画和连环画皆形成特色团队或特色群体。归结起来,太仓群众文艺创作和活动的繁荣发展,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政府做基础、保基本、给资金、送资源,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