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 何小鹏_第1页
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 何小鹏_第2页
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 何小鹏_第3页
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 何小鹏_第4页
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 何小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何小鹏团队越小就越快何小鹏我一毕业就进了亚信,那时还懵懵懂懂。最早学的是计算机,导师推举了3家企业,除了亚信,另外两家是国企,类似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导师带了一车学生,想去哪个企业面试就在哪儿下车。车子最先开到亚信,4个人了下车。导师说:“你们想领会啊。”结果有两个又回车上了。亚信面试了包括我在内的两个人,另一个人没通过。当时亚信是美资外企,另两家是国企,而我对国企一点也不感冒,所以我去了亚信。

人生就是跳下车的一瞬间,到其他地方去的同学后来也有创业的,但是都不告成。有的由于在国企待了几年,劲头儿全消耗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我在亚信做过好多部门。刚开头在开发部,后来运维、测试、客户服务、售前、售后都做过了。亚信在我参与的其次年上市,当时头儿给了我一张纸,说:“小鹏,你一来就有一套房了。”那时的房价还是4000块钱一平方米。亚信的股票第一天上市是120美元一股,上市价是20美元,相当于一股赚了100美元。我拿到1500股,折合10万美元。但这是刚开头的时候,过了半年股价就从120美元跌到了30美元。等到我可以套现的时候,一股就只赚几块钱了。我总觉得还会涨上去,谁知道它从接近30美元跌到了4美元。现在这张纸还在我手上。后来,UC设计股权的时候,我还把这张纸找出来学习了一下。

创始人离开公司,期权不理应留存

能者居上,是UC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刚创业时,我们都没有考虑什么细节,(俞)永福进来之后,就定了一个法则:假设我们做到1000人或更大,察觉没有才能再做得更好了,就请更强的人进来。这点是大家都分外认可的。假设我们做到1万人甚至几万人,就要请一些分外优秀的人进来帮我们,像腾讯的刘炽对等,由于把公司往前推进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统计过,2022年1月,UC员工有19个人,到2022年年底有200多人。理论上,那两年招的员工经过五六年的成长,假设足够优秀的话,都该成长为中高级管理者或核心骨干。

公司越小越好管理,越强的人越好成长。你在一个坑上插一个萝卜,这个坑一年长大了一倍,但萝卜长不大。当你在一个坑上插两三个萝卜的时候,萝卜之间确定会打仗,但你要是把萝卜全拔掉,老员工就会觉得公司大了,变繁杂了。这种问题让没有足够阅历的人处理是很难的。

当创始人离开公司,我认为他的期权不理应留存。多玩就是这样,会把老期权清掉。UC在过去做了好多并购,也有少数譬如第三、第四号员工不容许跟着并购公司一起过来,就把他的股份套现卖了。我们内部有一个员工用10万元买了UC的股份,当时一股还不到1块人民币,现在都多少倍了?不容许留下的人卖股份,员工、高管或天使投资人都抢着买,由于提前退出的人的股票确定会有些折价,而他也容许卖。网易也有这个故事:最开头做《天下》的两个人要把这个嬉戏卖给网易,一个人拿的全是网易的股票,那时候网易的股票快跌成垃圾股了;另一个人拿的全是现金,他后来再开了家公司还是赚钱的,但他辛辛苦苦几年还远远比不上那个拿着网易股票的人,由于后来股票是上涨的。

我创业的动机也很简朴,就是出于“贫下中农”的“嫉妒”。我当时在亚信的老板是广州人,2022年时一个月赚5.2万元,据说已经是广州交个税最高的人之一了。我跟他比差得太远了,总觉得没可能做到他那样。这是一个潜在的底层的动力。当然其中还有好多故事,譬如我曾投了一份简历到惠普去,人家不理我,然后我就选了几个方向,找了梁捷(UC联合创始人)去创业。

当时的想法对比简朴、淳朴:自己的才能在那个处境下也进展不上去了,想要变更生活、提高才能,那么创业5~10年后一年赚的钱就能抵得上这些年赚的钱。但是假设才能不提高的话,现在赚多少、将来还是赚多少。所以,要往远看。但是大片面人都是往近看,太关注现在的价值和利益在什么地方,其实笑到结果的才是笑得最美的。当时我怎么赚钱都赚不到5万多元,由于差得太远了,我只有几千块钱,所以我也不在乎为多赚个一两千而去打工,觉得没有意义。还不如把才能提高,可能将来还有一搏,这是当时真实的想法。

从丁磊到雷军

跟李学凌熟悉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我们创业时没有办公室,丁磊就把他的办公室借给我们。李学凌的办公室在丁磊的办公室隔壁,他跑过来问:“你们是谁?怎么用这个办公室?”然后,我们就经常跟李学凌在他办公室里闲聊。他当时在网易管新闻,聊了之后对我们很有兴趣,就给了我们一些支持,譬如,怎样更好、更快地访问网易新闻。他离开网易后,就把永福介绍给我们了。

我们在亚信时,与丁磊有竞争,他做邮箱,我们也做邮箱。腾讯后来做的Mail也是我们团队的人出去做的,其中一个就是张小龙。丁磊对做邮箱的同行既有一点点敌意,又有一点点合作。后来我们做了两个产品,一个是UCMail,另一个是UCWeb。丁磊他们一使用,感觉还挺好,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原来亚信做邮箱的团队做的,就约我们出来喝酒。我们就这样熟悉了丁磊。实际上,他算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天使,但是他不要股份,只是借了我们那一块地方。

丁磊在后期思路上有一个很大的变更——对移动互联网不看好。为什么不看好?由于2022~2022年时,丁磊是全国首富。有一天我和他喝酒,他接了个电话,突然面色很不好,说要赶着飞走。后来他的秘书报告我,丁磊那天是飞到某一个省去见该省数据处的一个处长,被训了一个小时的话。丁磊觉得这个行业是运营商操纵的行业,就不是很热爱,想退出。我们曾期望丁磊成为其中一个股东,也容许给他一些股份,但那个时候整个网易的策略都在变更。不过丁磊后来还是给了我们好多支持和建议,我们很感恩。

UC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好多贵人。一个贵人又带来下一个贵人,没有丁磊就不会熟悉李学凌,没有李学凌就不会熟悉永福,没有永福就不会熟悉雷军。这是一串一串的人,所以创业告成还要有点运气。在好多转折点,你遇到适合的人,而他们又刚好对你有点兴趣,给你一点点扶助或者建议,所以我后来觉得人脉很有价值。越小的团队边界越领会

公司做大后,在管理上有好多重要的点。我最近在研究如何让一个公司更快,这很重要。越大的公司越要把“快”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但越大的公司也越难做。

在广州有一些更加大的互联网公司,结果做得不是更加好,我认为理由是运转越来越慢了,导致什么都很慢。此外还有好多的理由,和人、架构、制度、文化、体制都有关系。小米在这方面给大家好多借鉴:雷军以前是管业务的,跟踪人、了解处境,做得好给表扬、做得不好给批评建议,管得很细;现在他做小米的风格和做金山的时候有分外大的区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鼓舞他们、让他们去冒死。当然,他也在格局上、人才上做了好多事,结果形成了一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风格。

我觉得包括UC在内的好多中型公司都会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快不起来了。快是一种才能,就像开放也是一种才能。刚开头我曾在武汉公司推“适度的快”,但转不起来,好多流程、制度合作不了,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也不一样,这个环节快、下个环节不快,整体来看当然就快不起来。

小公司天生具备“快”的才能,由于在一个房间说一句话大家都听得到。雷军有一次对我们说,当公司有两层楼的时候就有好多问题了,上层和下层的沟通会差很远。开头我还不是更加理解,我觉得大家都能快,只是有些人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但我们现在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以前一个人做几个东西,不用开会议论,直接往前冲;现在几个人做一个东西,三个部门的人在议论,议论完还要订工程筹划,然后彼此协调、合作时间,有人跟踪工程,有人检查工程,还有人总结。分工越细、做事越慢,竞争力当然就越慢。最开头5个人创业,做事虽然没有现在精致,却比现在几十个人做得还快。所以我们更加热爱租大平层,最好是一层1万平方米推过去,或者整个UC团队在一起租个3万平方米。

UC还收购了大量公司,有的公司很快,跟我们当年一样快。但我们现在已经不快了。一个公司要想持续往前走,快是分外重要的:内部快、外部快、产品快,用户体验也快。前段时间UC达成2000人的规模,明年将达成3000人。我常在斟酌,确定要让团队更强大,要不然这个公司再往上走就会有困难。

我们和马云聊过,提到一个公司在进展过程中会遇到好多门槛,可以从两条线来总结。第一个门槛是人的增加。从几个人到50个人是一个门槛,之后50人到100人、100人到300人、300人到1000人、1000人到3000人、3000人到1万人、1万人到5万人都是门槛。

做UC之前,我们的一个team是50个人,管理完全乱了,分外差。一年从40人上升到60人,入职过上百人又大量流失,大家都做不了这个模式,而且分外累。当时我在两个月里熬了6个通宵,周末没有一天休息,累到如此地步,但效果却很差。这是我开初管理上的一个问题:用高强度的压力只能做出一个低质量、高滚动的团队。UC实际上有2000多人,但光做欣赏器就有1000多人,所以我们已经感觉到管理的压力。

其次个门槛是收入的增长。收入从0到1块钱的变化是一个门槛,从1块到1万块钱又是一个门槛,然后就开头变成年收入了。在中国有一个更加好玩的现象,1亿元是一个槛,3亿元又是一个槛,10亿元也是一个槛。幸运的是,这些收入槛我们都通过得对比轻松。但假设管理门槛做不好,好多公司做到确定程度就做不动了。再往上就是政治斗争、效率低下、组织臃肿……现在网易、阿里、360都这样,只能尽量把团队做小。从我们的角度,要做平台型的公司确实需要好多人,但如何让这些人更快?

我们以前干过一件错误的事,我们想做一些根基创办,认为这么大的公司理应是一个平台,建完了给各个平台使用。这个想法从某种角度是错的。由于一个平台的创办要得志这么多平台的需求,时间上跟它们都不匹配。

平台部门热爱强调:“我是一个平台,所以我要统一考虑,能够得志多个业务的需求。”但结果往往是结果把多个业务的需求都给耽延了,由于他所说的统一考虑是以自己的角度考虑,根本不是从如何把这个事情做成的角度考虑,这样方向就不同。做了5件事情,只做成了2件,有3件是白做了。这个时候把这个平台丢给5个团队分头去做,就算只有一个平台做出来,另外4个都挂了,我的公司还是建了一个平台起来,还是靠这一个去支撑全体业务。在业务单元,大公司甚至几百人的团队,都理应是分得越小越好。越小的团队边界越领会,负责人不会跟其他人为职责争吵。他们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但是在深度里会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