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_第1页
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_第2页
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_第3页
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_第4页
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广播稿的几种常用的形式

一、录音讲话

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是直接广播人民群众和各级负责同志声音的一种重要广播报道形式。它或者是在一定会议上的讲话,经录音以后播出;或者是由记者、通讯员邀请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代表讲话、开座谈会,经录音以后播出。录音讲话的优点,是能直接表达出讲话人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

录音讲话要求有感情、自然,口语化,一般要先准备好文字稿,录音后再加以整理。

例:

我怎么学起医来(节录)

我来的时候是春天,春天是播种季节,不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大概没有我干的活儿。怎么办呢?我就这样等着吗?不久,有一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件事也为我开拓了一条最初的为人民服务的路。村子里的时候,他总是慌慌张张地为我们搬东西,不是提个小篮,就是提个小花盒。后来我看他挺可爱,给他起了个名,叫“小不点”。“小不点”常常到我屋里来玩,他见我看书,柱着下巴喀,站在桌子旁边问:“姐姐,你不出去玩,你闷吗?我推你出去玩吧!”我说:“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吧。”可是有天上午,我正在看书的时候,“小不点”的妈妈匆匆忙忙地抱着“小不点”进来了。一进门就慌慌张张地说:“玲玲,你快看看,你这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你兄弟这是咋啦?”我一看,吓了一跳。他翻着白眼,吐着白沫。当时我还是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加速,只知道他生了病。我就说:“哎呀,你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吧,千万不要耽误!”可是,我们那儿离公社医院绕道走要走十几里路,到县城要走二十多里路。后来,“小不点”走到半路上死了。我当时就非常恨我自己,为什么我不会治病呢?我要是会治病呢?我要是会治病,这个小弟弟不就死不了吗?这件事激发了我,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很不容易,我不能下地干活,学习当个医生给群众看病不是很好吗?

(1983年5月14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张海迪讲的她怎么走上学医道路的,很通俗,很生动,很自然,很亲切。

二、录音报道

这是以新闻发生的现场音响和记者的叙述(或写成文字稿由播音员播读)为手段的一种广播形式。由于内容不同和宣传的需要,录音报道又可分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记问等。它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听其言,闻其声,如临其境。

录音报道受题材和条件的限制比较大,凡是缺少现场音响和捕捉不到典型场面的事物,就不适宜摘录音报道。

采制录音报道的要点:

文字解说。其作用是说明现场(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铺叙事件,提示主题。由于现场中的音响效果和人物谈话,还不能使听众明确地了解报道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概念;关于事件的过程及其意义,也不是实况录音所能完全表现的。因此,在录音报道中必须穿插着解说。

解说词要简洁、鲜明、生动,不要过长地追述。有些录音报道,开始出一点实况,结尾出一点实况,中间却大段地追述背景、过程,听起来又累赘又无味。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在需要解说背景时,由采访的同志逐步引导被采访的对象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说出来;或用介绍现场图表来说明;还可用实况作陪衬加以必要的解说。这样就化背景的东西为现场的东西了。文字解说和现场实况还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凡现场实况的录音素材在报道中能说明问题的,就无须再加以解说。有的生怕群众听不懂,明明实况中的锣鼓声够响了,还要说一句“锣鼓震天响”。还有的文字解说,不大切合现场的情景和人物讲话的表情。这些都是应尽量避免的。另外,文字解说要和音响效果、人物讲话恰当地穿插起来,协调起来;起止不要太突然;要给人以波澜起伏的感觉。

音响和配乐。音响是录音报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反映事物的牲征,说明典型的环境,生动、形象地帮助文字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因此,要善于在复杂的现场中,选录最有特点、最有意义、最能提示人物精神面貌、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音响素材。现场所没有的,绝对不能假造,更不能为了陪衬、头面人物热闹而录一些杂乱无章、枯燥无味、说明不了主题的音响。

为了发挥广播的声音特点,有些录音报道(常见于录音通讯)还可以配乐。在这里,配乐起的是陪衬作用,可以帮助文字描写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更好地深化主题。

人物谈话。录音报道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录好人物的谈话。在录音报道中,可以是一个人的谈话,也可以是几个人之间的谈话。

要选择最有代表性,与主题有联系,在报道中起主导作用的典型人物作录音谈话。谈话的内容要能够直接表达主题。而不是不加选择地讲什么,录什么;也不能录多少,用多少。人物谈话要言简意明,亲切自然。

记者;这就是你的责任田?

孙:对,我包的棉花责任田。

记者:一共有几亩?

孙:七亩。

记者:包产任务是多少?

孙:一亩九十斤皮棉。我这块地一亩收一百二十斤没问题。

记者:你种得不错嘛!

孙:这还不算套种的东西哩!

记者:噢,还套种了别的东西?

孙:套种小麦收了一千多斤,春天还种了水萝卜,在地埂儿上种的。

记者:就这些。

孙:还有红薯、花生。

记者:那你这块地收入可不少呀!

孙:不算多,除了棉花包产任务,能闹三、五百块钱吧!(笑)

(1981年9月12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这一段人物谈话听来十分自然、真切。谈话一定要切合人物的身分和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不要象背书和作报告那样,当然也不能故意做作。

人物谈话的录音要不要先写好文字稿?这要看谈话人的文化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定。一些老工人、农民往往不识字,但口语表达能力好,只要采访者和他们们交了心,他们什么都愿谈,没有文字稿反而说得更具体、更生动、更活泼。有些文化水平虽高,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或文化水平低,而口语表达能力又比较差的人物,就要先写好文字稿。

1.录音新闻

这是一种比较简短,时间性很强,利用现场音响进行报道的广播形式。它应该具备广播新闻所具备的一切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性,必须具有音响场面。

录音新闻由文字新闻演变而业,它要求简短、精悍、迅速、及时。结构上同文字新闻差不多,一般也有导语、主题、结尾,背景材料可有可无。这种形式宜于报道各种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或重要工程开始和完成的消息;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条占线的新成就;国家或民族间的外交活动等等。

录音新闻是由音响和文字两部分共同来表现主题的。因而,除了一般新闻稿件写作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文字和音响之间的配合。

音响和文字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有机的结合。内容上互为作用,风格上协调和谐。音响和文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组成一个完美的作品。一般地讲,通常是文字引出实况音响,或者实况辅以文字叙述。凡是音响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用文字。由于音响是客观存在的,要使音响与文字配合得好,写稿时要认真听取音响的实况,特别是人物讲话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内容、情绪,以便使文字的描写接近现场音响。

这种形式是把记者的现场解说同访问对象的交谈以及现场音响交织起来,表达各种题材的内容。工业的、农业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可以搞。这种形式,比录音新闻及其它形式的录音报道要简单得多、迅速得多、亲切得多。

2.录音通讯

这是一种运用典型音响进行报道的广播通讯。它跟文字通讯一样,不仅有一般过程的叙述,还有一些生动场面和细节的描述。要求有比较丰富的音响材料,包括人物讲话录音、人物活动以及一些生动场面的实况音响。这种形式适合报道典型事件,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反映祖国在实现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面貌。

录音通讯所反映的问题,比录音新闻要细致深刻,应用范围也广。它可能是一条录音新闻的更系统的报道,也可能是记者以目击者的身分对一件事物的发生和成长过程的报道,还可能是围绕着一个人物活动和一个特定的地方所形成的报道。这种形式十分灵活,它还可以包括运用现场音响素材的访问记、游记、巡礼等形式。

例:

花鼓声声庆丰年

(实况:凤阳花鼓)

旭日东升照四方,凤阳如今大变样;自从实行大包干,万众一心生产忙。……

(压低混)

各位听众,听到这悦耳的凤阳花鼓,你一定想知道凤阳的情况吧。春节前夕,记者走记了这个全国闻名的花鼓之乡。所见所闻,正如歌中所唱的:“凤阳如今大变样。”

凤阳在明朝以前,是个穷乡僻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发迹。朱元璋为了显耀门庭,先后从富庶的江南移民二十万充实凤阳。由于淮河连年泛滥,灾荒不断,加上封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群众苦不堪言。江南移民纷纷逃离,返回老家。沿途中,有些妇女靠卖唱花鼓乞讨为生。直到解放前夕,凤阳人民一遇灾荒,就身背花鼓,四处讨饭。日久天长,这声声花鼓,成了当地人们喜爱的民间歌谣。逢年过节,踏入凤阳地界,常常可以听到这传统的歌声。(突出歌声)

解放后,凤阳人民安居乐业了。后来由于“左”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县,长期吃粮靠回销,生产靠贷款,用钱靠救济,成为我省有名的“三靠”县。

党的十一届中全会后,凤阳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九七九年的粮食产量,由一九七七年的三亿多斤,猛增到四亿四千万斤。一九八零年,凤阳低温多雨,粮食总产仍突存了五亿大关,卖给国家粮食一亿两千万斤。

短短的两年,凤阳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县委书记陈庭元和我们交谈时兴奋地说(出讲话录音):“凤阳的变化,是三中全会带来的。我们根据中央放宽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的精神,大力推行责任制具体地说,就是大包干。这办法全县人民都欢迎。干部说:‘联产如联心,谁联谁热心。’农民说:‘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搞上三五年,粮食吃不完。’”

在大溪河公社七里大队,我们新眼看到大包干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三年前,这个大队社员口粮不到三百斤。一九七八年实行了大包干,粮食产量就开始上升,一九七九年全大队的粮食产量由五十九万斤上升到一百一十七斤,七一九八零年达到二百万斤。全大队三百户人家,有一百户粮食达到斤到以上。我们顺便直进社员高文东家,他家有三口人参加劳动,去年收粮食一万一千多斤,花生两千多斤。他们村十七户人家有十户象他家一样。

(出花鼓音乐)春节临近,凤阳城乡又响起了阵阵花鼓。然而,这再不是走村串户卖唱求生,而是歌唱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好,欢庆农业大丰收。燃灯公社是花鼓之乡。在这里,我们见到两位年过花甲的老“花鼓女”。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穿着新崭崭的衣服,一面欣赏着青年人排练的节目,一面和我们愉快地攀谈。(出谈话实况)问:你们两位老人家多大岁啦?

答:我六十七岁,她六十三岁。

问:你们年轻的时候,经常到外地唱凤阳花鼓吗?

答:唉,那时候没吃的,年年逃荒要饭,年年都要南跑北奔,到处卖唱。

问:你们到过哪些地方?

答:跑得可远啦?南京、杭州,哪里都问:你们现在还唱不唱?

答:现在有吃有穿的,不用出去了,年纪也大了,就不唱了。

问:请你们再唱一段给我们听听好不好?

答:好。

两位老人满面笑容地操起花鼓、小锣,当场演唱了一段《要想翻身,参加解放军》。(出实况:老艺人的演唱)

老人们的演唱,激起了姑娘妇们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这时候,姑娘、小伙们也敲起了双条鼓,放开歌喉,高唱三中全会的伟大胜利,高唱农村的新面貌。

(突出实况:山也欢呼水也笑,花鼓阵阵歌如潮;党的政策威力大,农村一派新面貌。……)

(1981年2月3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梅昌龙、王建华)

3.录音特写

这是一种运用音响和文字,集中地、突出地描绘某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景或激动人心的战斗情景的报道形式。它与其它特写一样,允许适当运用文艺笔调,细致地叙述典型事件,刻划典型人物,抒发的感情。录音特写还常常配些音乐,烘托气氛,使报道更加生动、优美,富于感染力。但是录音特写仍属于新闻特写,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绝对不允许虚构情节、假设人物和夸大事实。

4.录音访问

这是利用录音手段进行访问、谈话的一种形式(包括《答记者问》)。有时候由记者在前面加一点简短的介绍和说明;有时候开门见山直接进行访问谈话;有时候在谈话中间插介绍。

这类形式,通常是记者提出问题,请有关人员发表意见,回答问题。除了谈话以外,一般不用任何题外描写和其它背景音响。这种报道篇幅短,主题集中,有针对性,是一种制作较为简便而又受听众欢迎的广播形式。

三、配乐广播

这是根据稿件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或音响效果,与文字混播的一种广播形式。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以加深听众的印象。就报道本身讲,它是

文字报道,但是所配的音乐或音响效果不一定是现场实况,而是配上去的,所以称配乐广播(或称配间广播),以示与录音报道有所区别。

象山西台一九七九年在“解放军和民兵”节目中播出的配乐通讯《两代人的心愿实现了》,其中的火车声、音乐声,都是根据内容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