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三十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十三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一、(2021•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

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鳏、酷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

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物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

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

胆盾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

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

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废展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

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

“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

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

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

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眼邪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

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

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日/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

下亦皆记之/

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

天下亦皆记之/

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日/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

天下亦皆记之/

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

天下/亦皆记之/

答案:C。

【解析「'卿”做“亦记之邪”的主语,不可断,排除A、D两项。“载笔”借指史官,“不敢

不记”主语是“臣”,“载笔”不可断;“天下”做“亦皆记之”的主语,不可断,排除B项。

故选Co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昨,指走上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受禅”是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与“践祚”含义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

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但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

记载,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

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

臣们的论治政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答案:B。

【解析】根据“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可知,褚遂良“同意唐太宗查看”的

说法是不正确的。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

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4分。“是故”“拥蔽”“上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

啊。(4分。“胜”“独”“谦谦”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

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谦虚、不妒能。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②他中正平和。能够合理安

排贤才和平庸的人。③他胸怀宽广。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每点1分)

附【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样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

方面的意见,就会做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就会昏庸。从前尧清楚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

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视听,所以共工、鳏和雕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

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

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

的下场。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

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你还在掌管起居注,我可以看看里面所写的内容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

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

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

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

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

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

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大家敞开心扉据实说说你们的看

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不

是这样。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罢了。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

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行

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

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而我见

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贤才和无能之辈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君主

们往往厌恶耿直坦率的人,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

是耿直坦率的人,(我)从来没有贬斥责罚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

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

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啊。”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

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

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甲】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

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

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

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

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

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候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

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

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

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

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

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

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未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

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

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乙】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1市之上,则举

大汉之风,登二辜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

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

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

(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答案:C。

【解析】“古之贤人”做长句子的主语,后面可以停顿,且“古之贤人皆负”不完整,可排除A、

D两项。“可致之才”做句子的宾语,后面应停顿,排除B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公爵;又泛指达官贵人。绛侯,指汉代周勃。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代指王猛。

C.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遮雨,也指屋檐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

D.三皇,上古皇帝,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常与五帝合称,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

答案:B。“代指王猛”错误。

【解析】文中代指苻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

而倍感痛惜,语意深沉。

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

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

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少年,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

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

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

答案:C。“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错误。

【解析】C项,''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曲解原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之:到,往;申:陈说;勤:殷勤。⑵见:被;安:怎么;自残:自我摧残。

答案:(1)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陈说。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

殷勤。(“之”“申”“勤”各1分,句意1分)

(2)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

摧残到如此地步。(“见”“安”“自残”各1分,句意1分)

10.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①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②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欧阳修:汉

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才。(每点1分)

附【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作为帝王的辅佐

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

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

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既然这样,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

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

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陈

说。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勤。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

“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

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

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

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绛侯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

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这种君臣间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

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

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

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

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

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

郁结烦闷,心绪不宁,努力超脱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

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

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

见识不足啊!

古代的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

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

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

占据了半个天下,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地评

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

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

身处世啊!

【乙】

并且用贾谊的主张,孝文帝只要稍微运用一下,(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

德媲美。况且在朝廷上使用他的主张的话,就重振大汉的风气,超过三皇的功绩,犹如决堤放

水、稗草成熟后的子粒脱落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疏远了

他呢?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

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

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再说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

他寿命短呢?

教师专用◎【备选题库】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

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

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

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

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

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即竽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

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

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可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

四十余辈,颁行天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

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

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

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

宁府。安石性强性,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

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讪。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

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俱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

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排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

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

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

也。

(明-张溥《宋史论》,有删改)

(丙)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

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

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渝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

吾国则荆公。

(选自梁启超《王刑公》,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

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B.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

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C.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

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D.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

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答案:C。

【解析】“朕”是“恐惧”的主语,故“朕”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尔”为句末语气词,

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如唐玄宗的

年号有开元、天宝等。

B.三司,古代机构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皆由朝廷重臣掌

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职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

高的职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以表尊敬,如

“王介甫”。

答案:C。“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

【解析】“权”指暂代某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

向。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

王安石自请引退。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

朝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

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答案:B。“王安石自请引退”错误。

【解析】旱灾时,王安石是被皇帝罢免了宰相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俄,不久;母忧,母亲去世;起,征召。(2)卒,最终;嗣,相继;流毒,贻害。

答案:(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

都不肯就职。

(2)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5.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干、品行,而否定他的观点可从“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

务……而祸乱极矣”得出。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不世出之杰”,是三代以下的完人。至于自

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⑴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干、品行、志向,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获取财物货

利、征战作为国家的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

为他是盖世英杰。

(2)我赞同朱熹的观点。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的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

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附【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看过

一次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开始时好像写得很随便,完成后,看过的人都佩服他文

章的精妙。王安石评议问题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辅助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按自

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

“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使国家出现祸患,出现祸患是因为治理天下的财

富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

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常有的事情,却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

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

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

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任宰相)掌管国家,他所施行的政

策措施,大体上都是按照这份万言书而来的。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

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

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

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

庸常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术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

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当务之急。”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举官四十余人,颁行新

法于天下。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

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石说:“水灾旱灾,是常会发生的事,就是尧、汤也无

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应对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

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现在收取免

行钱太重,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从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

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混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神宗也

怀疑王安石,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王安石性格倔强,

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讨论变法时,百官都坚持不能变法的意

见,王安石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众人都驳不倒他。他甚

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年高有德的人几

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聪敏慧黠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

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

被召回朝廷。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

经世济民为己任。(王安石)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世人才有机会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

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

迫不及待地将获取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的首要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

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都浮躁起来,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

继为虐,贻害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

宗打算任命宰相时,询问韩琦说:“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士则才学有

余,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却不可。”宋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任用王安石为相。悲哀

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

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给他铸像来祭

祀他。距离王安石逝世已经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么看待他,我每次读《宋史》,都

要放下书,内心悲痛万分。拥有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斥骂,时代变迁,罪名没有

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1)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

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

诏除黄门侍郎,以四亭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傥,不甚重也。表

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野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日:“方今

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

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

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

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

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有删改)

(2)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①之通浦兮,

倚曲沮②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搴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

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

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

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

潦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

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阑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仍怛而懵恻。循阶除

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选自王粲《登楼赋》,有删改)

【注】①清漳:清澈的漳水。漳水发源于湖北省南漳县,后向东南流,至当阳市内入沮水。②曲

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源于湖北省保康县,向东南流至当阳市与漳水汇合,最后注入长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自以为西伯可规/

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自以为西伯可规/

C.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自以为西伯可规/

D.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

/自以为西伯可规/

答案:D

【解析】“河北”是“起”的地点状语,故应在“河北”之后断开,由此排除C项。“大众”,

人数众多,应为“仗”的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连接“好贤而

不能用”和“奇士去之”,表结果,“故”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京,意为西边的京城。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以洛阳为东京,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

B.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央官署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推荐。

C.黍稷,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D.纪,古时以十年为一纪,如李商隐《马嵬》中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今指

更长的时间。

答案:D。“十年为一纪”错误。

【解析】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少时才能超群。左中郎将蔡邕认为王粲有非凡的才能,王粲来访,蔡邕来不及穿好鞋子,

急忙亲自迎接他。

B.王粲善于审时度势。在长安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因为局势混乱没有就职;后来劝刘表归顺

太祖,之后受到太祖重用。

C.《登楼赋》运用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

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D.《登楼赋》首段写登楼所见,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惧。“忧”字贯串全篇,风格沉

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

答案:B

【解析】“劝刘表归顺太祖”错误。应是刘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显著,非常有名;贵重,位尊权重;“贵重朝廷”状语后置,在朝廷位尊权重。(2)

逾迈,流逝;俟,等待;高衢,太平盛世。

答案:(1)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前去他家的车马经常堵住了里巷,(家里)

宾客满座。

(2)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国家统一安定,借太平盛世施展

自己的才能。

10.《登楼赋》大约写于王粲的哪个人生时期?请根据《王粲传》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登楼赋》第一段关于地形和位置的描写''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

弥陶牧,西接昭丘”可以确定此时王粲在荆州。因为此句中的“清漳”指漳水,位于湖北。另

外,《登楼赋》第三段中的“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襟之莫食”写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一

点正好与《王粲传》中的''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傥,不甚重也……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

俊杰也;表不知所任”相呼应。

答案:大约写于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期。从文中的“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看,

所登之楼是在荆州一带;从“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谍之莫食”看,此时王粲不得志,与《王粲

传》中的“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傥,不甚重也”相符。

附【译文】

(1)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

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前去他家的车马经常堵住了

里巷,(家里)宾客满座。他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

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

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都应当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他为僚属,皇帝又下诏

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时局混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

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

琮,让他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太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

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

不能重用,因此有杰出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自认为可以

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杰出人才;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

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招揽那里的豪杰并

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待到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任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

天下归心,顺应时势而期望得到太平,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干,这是夏、商、

周三代开国明君的做法啊。”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

粲见多识广,学识渊博,询问他(问题)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弛,恢复建立新

的礼仪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2)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

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供灌溉的河流。北边满是陶朱公放

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

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

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

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

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

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

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国家统一安定,借太平盛世施

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

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

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行

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悲痛。(于是)我沿着台阶走下楼来,

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排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

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事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

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①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

苟以弋②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泡水之盟③,曾未

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星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

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

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

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

把「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氐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

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肌手月氐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④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

秦丕极强不能灭玄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本极其恶木盈亦丕熊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亦国之

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注】①逆:预先。②弋:取。③阻水之盟: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国君在泡水盟誓“合力

抗秦④刘: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

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

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

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

/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中,“是故”是“因此”的意思,往往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引出结果,所以排除A、

B两项。比较C、D两项,断句的区别主要在“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这句。根

据句式特点,“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句式结构相似,两个“其恶”分别作这两个句子的主语,

排除D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岁,文中指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小孩刚生下来算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加一岁,一般比

实岁多一至两岁。

B.纵约,即合纵之约,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联盟战略。秦国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并呈

南北方向分布,故称合纵。

C.昆弟,兄弟的意思、。《史记》“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中的

“昆弟”意思与本文相同。

D.生民,即人民,《诗经》中有《大雅•生民》。

答案:A。“虚岁”为两个词语。

【解析】''虚”是空闲、间断的意思。文中“无虚岁”是说兵祸连年,没有空闲的年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答案:A。“旗帜鲜明地提出"错误。

【解析】A项,分析错误。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

观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恶,痛恨;岂据难道不是;以,因为。

⑵然,这;误,错;所为,所做的事。

答案:(1)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

(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15.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分别归纳他们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主要观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苏洵的观点很明确,即“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重点应明确李桢的观点是六

国“皆欲为秦之所为",然后他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这三方面来说明六国与秦无

异,皆为不施仁义。

答案: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李桢: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不施仁义。

附【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六国不知道

坚守合纵盟约;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六国认为必

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然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

所做的事,不能只认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靖山以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

能超过秦国的。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

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简直没有空闲的年份。假使有像秦国那样占据有利地理形

势的诸侯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成为另一个秦国。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

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苏秦当初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为秦国所用,而使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

容易(的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苏秦,(那么)他为秦国做的谋略,就和张仪(连横的谋略)一样

了。只因他不为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相亲结为联盟,他难道没有预先料想到合纵的

盟约是无法保住的吗?他只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盟约的计

谋不会失败。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泡水之盟,还未满一年,

然而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因为秦国出征了。

张仪的辩说,虽说是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

弟,还有为了争夺钱财,而使用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的。”以此来描述衰微时代的人情,

也没有多大错误。那六国用攻打的方式相互图谋,欺诈的方式相互推崇,(六国之间)没有兄弟

骨肉之亲,六国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威势,

用言语恐吓六国,即使贤明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人,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谢罪,想要

长久地保持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

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

天的帮助啊。

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

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

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而生命终结于虐杀吗?上天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

国不最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不会恶贯满盈,

那它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

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它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六国没

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

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四、(2021•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锦死,子克埃幼,诸将刘国轩、

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

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

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

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己简水

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

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

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

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人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

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

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

日:“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胡,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

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

己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耳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

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

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

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埃纳士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

师,诏授克壤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摩,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

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木于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