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邻避时代的来临与知识回应
第一节邻避时代的来临邻避的英文缩写是NIMBY(NotInMy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是对其形象的解释。20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邻避现象日益突出,时任英国环境大臣的尼古拉斯·雷德利就曾使用“粗俗的邻避主义”攻击那些反对新开发项目的乡村中产阶级。由于“邻避主义”泛滥,美国1980~1987年间预定兴建的81座毒性废弃物处理场,只有8座顺利完成。[1]1988年,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这是邻避主义的时代。开发商不管是修建酒店、机场、收容所还是麦当劳,都会遭遇成群结队‘邻避主义者’反对”,“为阻止认为正威胁自己权益的开发商,他们组织起来,游行、起诉、上访。他们拧住政客们的胳膊,也知道如何去影响监管者。他们激烈地斗争,然后又消失不见,无论输或赢”。[2]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邻避现象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曾号称全球最大规模垃圾焚烧计划的马来西亚武来岸垃圾焚烧项目,在遭遇居民和环保组织长达4年半抗争后,于2007年7月叫停。如今,在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国,人们不仅反对在本国修建邻避设施,而且业已发展成为“不要在任何人的后院”的全球社会运动。表1-1国内主要邻避事件(2006~2016年)发生时间(年)事件地点事件名称2006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事件2007福建省厦门市PX事件2008上海市浦东新区磁悬浮事件2011辽宁省大连市PX事件2012四川省什邡市钼铜项目事件2012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石化事件2012江苏省启东市王子纸业排污入海事件201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核废料选址事件2014浙江省余杭区中泰垃圾焚烧项目事件2014海南省海口市结核病防治机构进社区事件2015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养老院入驻事件2016湖北省仙桃市干河生活垃圾项目事件资料来源:相关媒体报道。表1-1国内主要邻避事件(2006~2016年)随着中国内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公民环境意识的兴起,邻避行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厦门和大连的PX事件、北京和广州等地居民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厂事件、沿海地区居民反核电站修建事件等都属于典型的邻避行动。近些年,邻避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相关研究统计,2016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2起,其中千人以上规模的就有12起。事件诉因中,涉垃圾类的有19起,涉工业污染的19起,涉变电站的6起,涉污水处理的1起。[3]有学者断言,集体抗议常常发生在这些由居民邻里发起和参与的、以环境公平为诉求的非政治性的日常生活领域,这构成当前中国“社会运动的日常形式”。[4]中国式邻避冲突管理的最大困境在于:一方面,这些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修建和运营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宏观上具有“社会的、集体的、公共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居住在邻避设施附近的居民自己虽然也需要这些设施提供服务,但是空间的接近性让其总是觉得“风险-收益”比例失衡,进而坚决抵制设施的修建和营运,这在微观上同样具有合理性。冲突双方针锋相对,观点与态度难以调和,最终往往会成为政策“死结”。大多时候,国内的邻避冲突最终会酿成群体性事件,事情陷入“闭门决策-见光就闹-一闹就停-多输告终”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这似乎在告诫人们,在环境风险加剧和“后物质主义”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的邻避时代已然来临。第二节风险知识的生产与回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论断不绝于耳。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又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大潮中,因而既存在亨廷顿所说的现代化中的动荡和风险,又存在贝克、吉登斯所说的风险社会的风险,中国当前的社会风险是叠加共生的。[5]种种迹象表明,高风险社会的到来给当代中国保持“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和个体生活品质的提升。当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变迁时,有序现象减少无序现象增多,知识的生产也从关注发展问题转而聚焦风险问题。[6]邻避冲突几乎每年都有,甚至一年连续多起的状况让其成为社会焦点议题。各利益方急切地需要了解邻避风险的表象,认识邻避冲突的特征,把握其形成机理,进而预测其发展方向,控制并消减其负面影响。完成上述任务,单凭政府的行政监管或依赖于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都难以完全奏效。邻避风险与冲突治理前的理性认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行动,带来目标的明确性和策略的有效性。这一切都让风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可以说,风险知识在当今时代的地位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期显得更加突出。一风险知识生产的社会条件知识不会自然产生。特别是对风险的知识而言,它是被人为、刻意生产出来的。风险知识生产的目的性、应用性和理性等特征非常明显。根据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知识的生产深刻地嵌入社会之中,真理也要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要与其产生的社会联系起来。[7]各类社会性要素都将影响到风险知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影响风险知识生产的方式。(一)风险知识生产的社会背景1.知识的社会需求分析本次分析选择了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学术辑刊四个全文数据库,以“邻避”为篇名,共检索出650篇文献。[8]其中,有235篇(36.15%)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96篇(14.77%)属于社会科学的政策类研究,42篇(6.46%)属于社会科学的行业指导类研究,37篇(7.71%)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5篇(3.85%)属于工程技术类文献,24篇(3.69%)属于行业技术指导。[9]从研究层次上看,社会科学类的基础性研究探讨邻避主题的文献最多。这类研究主要是用社会科学的归纳演绎法对邻避现象的特征、机制和过程做出描述和理论解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社会科学类的政策研究。邻避冲突引发的公共决策困境让政府部门无所适从,他们急需解开邻避死结的方法和建议。因此,政策建议类研究应运而生,这类文献或站在决策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政策过程的建议,或从公众的立场出发,倡导多主体参与决策的政策目标。整体而言,研究邻避的文献主要分为基础性理论研究和政策性应用研究两大类。这也是知识产生的最重要的两大领域,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目标也恰是理解和应用两种类型。知识生产的领域分布很好地呼应着社会的需要,这一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保持。新的风险现象会引发新的认识和控制的需要,进而传导到风险知识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政策应用领域,这些领域做出积极回应,通过科学研究给出理性解释和减轻风险后果的办法。表1-2邻避文献的学科分布(前10位)学科文献数行政管理与行政学227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14公安84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56建筑科学与工程40宏观经济管理36社会学31行政法30新闻与传播学20政治学12表1-2邻避文献的学科分布(前10位)学科分类是对研究层次的细化,通过对邻避文献的统计归纳,可以清楚地展示从事风险知识生产的具体学科门类,从而识别出生产风险知识的主要领域。表1-2显示,行政管理学是生产邻避知识最多的学科,十年间该学科一共发表了227篇有关邻避的文献,占前10学科总数的34.92%;第二位的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占17.54%,发文量第三位学科是公安学,占12.92%。风险知识的学科分布反映的是不同主体的需求。邻避冲突主要发生在带有环境正义分配性质的重要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期间,而这些设施项目又主要是政府投资或者牵头的。此类项目在国内经常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部门对此尤为敏感。于是乎,行政管理学、环境与建筑科学、公共安全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行政法学对这些社会(部门)需求的回应也最多,风险知识的产出量自然相当可观。2.发文趋势中的社会关注风险知识的生产有赖于相关讨论文献量的积累。从2006年何艳玲教授的《“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一文发轫,[10]学界针对邻避议题的讨论不断升温,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06~2011年期间属于缓慢增长期,那些年关于邻避的研究只是以个位数增加,即便是在2011年也只有12篇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专门分析邻避现象;2012年是一个节点,这之后邻避研究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14年的发文量突破了100篇,达到124篇,是2012年发文量的10倍还多。此后每年关于邻避议题的研究论文都保持在140篇以上。截止到2017年7月,文献量已经有81篇,[11]说明邻避议题的研究热度近些年始终没有明显减少。可以预期,未来3~5年该领域的研究的热度依然会持续下去。图1-1邻避文献的发文趋势研究议题的升温自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学界的无病呻吟,而是研究者对当代中国日益明显的社会风险构成与变迁做出的及时而富有洞察力的反应。从图1-1的文献趋势看,2012年出现了数量的抬升。恰是在这一年,影响巨大的宁波的PX事件、启东王子纸业事件和什邡钼铜项目事件相继发生。这三个案例无一例外都是由重大项目工程引起,皆导致了严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甚至是暴力冲突。一时间,重大项目工程决策、环境正义、公众权益维护等话题成为热点,这当然少不了学术界的参与。普通人乃至政府也感到困惑:为何越来越多的重大项目工程遭遇抵制,为何被地方政府看好的“利国利民”的项目总是不为本地居民“悦纳”,为何以前通过多给些经济补偿就能化解的矛盾现在越发尖锐起来?凡此种种,简单的新闻报道和碎片化的自媒体传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邻避死结”追根溯源的渴求。科学知识的作用在于为时代答疑解惑,知识分子善于透过现象剖析本质。风险知识的生产源自知识分子对社会热点、难点的及时把握。结合文献统计和近些年典型案例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生产的数量和频率与社会中“风险-突发事件-危机”连续统的频繁演化密切相关。风险知识的生产深深地嵌入在中国社会变迁的洪流之中。风险知识会及时地捕捉这些变化、洞察其中的奥妙,分析背后的机理,用理论概化的方式给出学界答案。(二)风险知识生产的基础与条件1.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知识生产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在一个时期内,众多的研究者将自己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出版,可以让有关风险的理性认识和前沿探讨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单纯以发文量来看,排名靠前的作者十年间的发文量占总研究的22.62%。可见,在邻避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对知识体系的贡献大,作者群的集中度较高。另外,与欧美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相对成熟的学术共同体系统中的多学科交叉学者群相比,[12]国内的邻避风险学者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理工和管理科学领域的作者较少。表1-3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分布作者文献数胡象明11谭爽10童星10张乐9刘超、马奔6赵小燕5何艳玲、王佃利、王奎明、彭绪亚、杨雪锋、郑卫等各4篇4彭小兵、张向和、王莹、王刚等22人各3篇3表1-3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分布结合表1-4,可以发现,高等院校是风险知识生产的最重要学术阵地。发文量靠前的机构都来自于国内高校。其中,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是邻避研究的重要机构。发文量多的研究团队也大多来自这些院校,如南京大学童星教授领导下的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马奔教授主持的山东大学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胡象明教授领衔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都是该领域著名的研究团队。知名院校中的重点研究基地容易整合学术资源,有相关领域的首席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可以集中研究力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攻关风险学科里的重点、难点问题,自然更易产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表1-4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分布作者单位文献数南京大学29山东大学24华东政法大学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复旦大学13清华大学12电子科大学12浙江大学11重庆大学11北京大学10同济大学10华中科技大学9中国矿业大学9湘潭大学9浙江财经大学9苏州大学8中山大学8西南政法大学8吉林大学8广西师范大学7华中师范大学6广西大学6表1-4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分布2.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风险知识的生产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而研究产出除了受到学术共同体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影响外,主要还与经费支持的力度有关。表1-5显示,在邻避领域,风险知识生产的主要资助者是各类科学研究基金。其中,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产出了最多的邻避研究文献,占17.23%,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产出了5.08%的文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产出文献占1.54%。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资助产出的文献总量也不少,只不过从知识产出比例上分析,它们较为分散。表1-5邻避文献的基金分布基金类型文献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6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4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等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等1表1-5邻避文献的基金分布无论是国家基金还是省部级项目资助,体现的是都是“政-学-研”三者的协作关系。在中国,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评审和经费划拨机构都是政府及其直属机构[13],经费的性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也就是“公款”。公共财政资助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受资助单位、研究团队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为导向,直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现实问题,攻坚克难,在这些方面为国家和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法。事实证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经费支持力度上讲,国家项目基金大多资助数十万到上百万元科研经费不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省部级基金大多在十万元以内。国家的积极投入带来了相当数量的知识产出,二者的正比关系如果能得到维持,则有利于风险知识的稳定生产。3.出版机构的推动文献出版单位是风险知识生产的中介和桥梁。在一个时期内,文献出版单位集中刊载(推出)相同或者类似主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力地促进风险研究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吸引并鼓励相关研究者投身到邻避风险的研究之中。在最近十年中,出版邻避议题文献的单位超过50家。图1-2显示,排名前20位的出版机构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高等学校,以他们的硕、博士研究论文为主;二是专业技术类期刊,主要是城市和环境类学术杂志;三是行政管理类期刊;四是政法类期刊。这一统计结果与文献的学科分布基本吻合,几所重点高校和专业学术杂志成了邻避风险知识生产的出版重镇。该趋势说明,在分工日益细化的当今社会,学术期刊也会有意识地取舍稿件类型,通过聚焦稿件选题的方式打造自身的办刊特色,以增强期刊的影响力,这在客观上对推动风险知识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1-2邻避文献的出版单位(或期刊)分布二风险知识生产的过程分析为了深入分析风险知识生产的过程,这部分内容特别选取了650篇邻避文献中引用率排在前50位的高引作品作为目标文献,这些文献的引用量大于或等于20次。对高引文献的作者相关信息、标题、关键词、摘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论文结论进行梳理,采用内容分析法重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得出以下结论。(一)作者构成对知识生产的作用仅就邻避知识生产来看,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对于风险知识生产的贡献存在差异。表1-6显示,在风险知识生产领域中,女性研究者的比例远低于男性,这再次印证了科学研究分工的性别差异。在为数不多的女性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长远看,女性研究者的潜力巨大。当然,潜在的贡献如果想要进一步发挥,关键还在于这些女性博士、硕士将来能有更强烈的意愿和更多的机会从事科研工作,否则知识生产的性别差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表1-6的年龄结构说明,中青年群体是当代风险知识生产的生力军。更为主要的是,在高引文献前50位的分布中,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壮年期的学者比例,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研究成果是青年研究者生产的,研究者在青年时期的洞察力、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新知识创造力得以发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像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全情投入,有影响力的成果在他们各自研究生涯的早期便得以发表和传播。表1-6高引文献前50位的作者信息简况单位:%作者信息类型有效占比性别男72(68.1)女28(31.9)年龄成熟期(60岁以上)6.9(4.1)壮年期(35-59岁)44.4(49)青年期(35岁以下)48.7(46.9)职称正高级22.5(14.3)副高级25.4(32.7)中级19.7(22.4)硕博研究生32.4(30.6)学校类型985院校65.8(64)211院校6.8(6)普通院校16.4(20)其他单位11.0(10)*括号内是第一作者的相关信息统计数据。表1-6高引文献前50位的作者信息简况通常,高水平的研究者会产出高水平的知识文献。表1-6中,高引作者的职称学历完全符合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4]将近一半的作者具有高级职称。这在第一作者的统计中更为明显,中高级职称的研究者和在读博士研究生是高引文献的最重要贡献者。对此不难理解,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性,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多是文献发表时的第一作者。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建构都需要积累。这种积累反映在研究者身上则是个体的学术成长轨迹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与研究者个人的成长历程是相辅相成的。换言之,研究者不断地努力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风险研究领域知识积累和新知识创造添砖加瓦,而同时,他们(她们)的努力也会得到领域内同行的认可,其自身的学历职称水平也会随着高质量文献的产出、传播力的增加而得到提升。仅以笔者个人和中国矿业大学谭爽副教授为例,即可看到知识生产与研究者个人成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在一个相对短的周期内(5年),两位研究者从风险研究领域的入门者(博士研究生)逐步成长起来,在各自研究团队尤其是研究导师的带领下开展持续的邻避风险研究,多篇文献成了该领域的高引成果,[15]而自身的职称也从中级变为高级。如前文所述,重点大学和科研单位是风险知识产出的最主要来源。6成以上的高引文献来自“985”大学,如果加上来自“211”大学的数据,这个比例高达72.6%。现代科学研究领域早已不是个人单凭过人智慧和思辨能力就能创造新知的时代。当代的知识生产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和学科交叉,重视研究硬件投入和软环境氛围营造对知识产出的影响。在国内,“985”和“211”院校恰是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突出代表。这些院校的经费投入量、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团队数量和质量都显著高于一般院校,身处其中的研究者自然而然地受益于重点科研单位提供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带来的研究便利。另外,科研院校原本就是知识生产的阵地,加之重点院校各类学术研讨会议又多,其就成为思想碰撞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当然,尽管重点院校对于风险知识的生产贡献较大,但是普通院校的作者依然可以生产出高引文献。值得注意的是,非高校机构的作者产出了11%的高引文献。统计发现,这些作者所在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实务部门。可见,在没有太多外部优质资源的条件下,研究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性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深刻认识与洞见一样能指引其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实践的视角看,知识生产可以分为知识收集、分析、传播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16]本章通过对排名前50位的高引文献的研究类型、研究方式、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方法的介绍等内容进行重新编码,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借此展示风险知识生产环节的相关特征。1.知识素材的收集表1-7显示,76%的邻避文献属于经验研究,24%的研究在类型上更靠近规范研究。这从它们具体的研究方式上也可以看到: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在研究方式上都属于经验研究,上述四类文献分析的基础都来自经验材料,有的材料是研究者自己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得来的(占8%),[17]也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收集邻避冲突或者邻避抗争典型事件的资料,[18]更多的研究者偏好使用官方统计资料、新闻报道或者自媒体材料的整理分析,来展示邻避现象的发生机制(32%);[19]还有7篇文献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方式,对一个或者多个案例深度描述,展现邻避冲突的来龙去脉和邻避事件的发生过程(占14%),[20]另外有16%的文献使用了多种方法收集分析资料,属于混合式研究。[21]剩余24%的文献则是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做研究。[22]使用逻辑演绎方式开展的规范研究,都没有在论文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似乎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约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邻避研究高引文献中,案例研究有1篇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参与式观察与访谈,其他6篇案例研究都是使用的详细文献资料整理与事件重建的方法收集资料。表1-7邻避领域高引文献的研究方法单位:%类型/方式/方法频率有效占比研究类型经验研究3876.0规范研究1224.0合计50100.0研究方式调研研究48.0实地研究36.0文献研究1632.0案例研究714.0逻辑演绎1224.0混合研究816.0合计50100.0资料收集方法问卷48.0观察与访谈48.0文献法2244.0混合方法816.0无说明1224.0合计50100.0表1-7邻避领域高引文献的研究方法由于邻避风险议题的特殊性,即便是学理性的研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概念的推演和纯粹理性的思辨。因此,概念演绎式的规范研究在风险知识生产领域并非主流,经验的、实证和案例研究方法已经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不过,目前经验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也没有达到较高水平,这从研究方式和具体资料收集技术的使用统计上可以看出: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参与观察方法在高引文献上的使用率也不高,不到10%的比例说明实证、田野调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应的,大量研究者采用了案例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这些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总逃不过理论分析上的“事后诸葛”的嫌疑,与通过第一手资料开展先期洞察、预测归纳并最终创新理论的研究相比还是有些“后知后觉”。当然,随着风险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知识生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16%的高引文献采用了一种以上的混合研究方法,这让多元的研究视角和多样的资料来源相互补充、相互佐证成为可能,大大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度,这将是未来风险知识生产方式革新的新方向。2.知识分析的过程知识的分析是建立在对收集到的原始材料的整理、分类、统计、描述和解释之上的生产过程。在邻避风险研究领域,研究者通过前文所述的资料收集方法获取了大量经验性的材料,需要在明确的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开展资料整理归纳,以便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得出新结论,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亦即知识生产的中心环节的结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知识生产的质量,体现着风险研究的理论水平,更关乎知识(结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的高低。因此,本章根据邻避高引文献前50位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8邻避高引文献的研究目标*单位:%研究目标频数响应占比描述3331.7解释3129.8对策4038.5合计104100.0*此题采用多选题编码,使用多响应变量分析统计。表1-8邻避高引文献的研究目标*知识分析需要有具体且明确的研究目的做指导。当代中国正在经历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描述、解释乃至削减这一进程中所蕴含的各类风险及后果,是所有风险研究的终极目标。具体到每一篇研究文献,宏大的目标自然会分解为细致可操作的研究目的。通过对50篇文献摘要和正文的编码统计,大体分为三类研究目标:描述(特征介绍)、解释(原因分析)和建议(政策分析)。通常,一篇学术论文或者硕博论文大多有1~3个主要研究目标,更多情况下研究者会在有限的篇幅中聚焦一个问题。在邻避风险研究领域的高引文献中,对策建议是邻避文献首要的、核心研究目标,它被选择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对邻避现象、特征的描述性分析,相对而言,将解释作为邻避风险研究的主要目标的研究的文献数量要少一些。研究目标由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来实现。通过对邻避研究高引文献前50位的数据统计发现(见表1-9),知识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五大类:数据统计、理论概化、概念演绎、政策分析和混合分析法。研究者最擅长使用的是政策分析法,首先对经验现象进行问题情景的设定,然后分析决策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备选政策方案。早期的高引邻避研究文献相当一部分论文遵循的恰是这类方法。[23]其次被广泛采用的是理论概化法,研究者根据实证材料、文献资料或者典型案例细节进行理论提炼,或是概括出不同以往的邻避冲突种类,使用类型学基本方法归纳出新知[24];或是通过案例深描,透视经验材料的表现,发现其内在机理和本质,创造出新的概念、分析框架,以丰富现有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基底。[25]第三类分析方法是概念演绎法,这类研究主要借用国内外现有的邻避研究特定概念,将其放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去分析邻避效应或邻避情结的逻辑演变。这些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没有自己的调研资料甚至没有任何经验材料佐证,全凭研究者深厚的逻辑推演能力支撑论证。[26]第四类分析方法是数据统计法,在风险研究领域采用该分析方法的研究比例与前面三类方法相比还比较低。尤其是研究者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经验资料进行量化整理,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初步的描述和深入的因果关系检验的论文更少。第五类分析方法是混合分析,少部分研究者在自己的邻避风险研究中采用了一种以上的方法,如数据统计和理论概化结合,或者概念演绎与政策分析并用。表1-9邻避高引文献的资料分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频率有效占比(%)数据统计918.0理论概化1122.0概念演绎1020.0政策分析1734.0混合分析36.0总计50100.0表1-9邻避高引文献的资料分析方法如果说早期的研究先从简单案例或文献资料入手开创先河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未来新的研究想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丰富风险知识体系,那么大规模的定量分析和更大体量的案例数据库建设将不能缺少。否则,对于风险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整合而言,众多的“孤例”只能让知识分析变得更加碎片化,难以形成中国话语,更无法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对话。未来,知识生产也将越来越多地倡导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的交叉,这样既能让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相互印证,同时也能尽量避免单一方法特有局限带来的研究偏差,让风险知识的分析结论更加严谨、科学。3.知识创新的形成逻辑知识的整理、归纳是分析的重要步骤,更是形成新知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无法知晓除自身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者和研究团队的这一步骤,但可以从其文献的题目、关键词、摘要以及标题中展示其分析思路和过程,进而揭示风险知识创新的形成逻辑。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又称为主题词,原来是方便其他读者(作者)检索已有文献时提高准确性和相关性而制定的规则。站在研究者的视角看,关键词则是其对自己研究资料分析后的理论概括,是研究者对创新点的提炼,有一些关键词更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的升华。所以,通过关键词统计可以透视知识分析的思路、旨趣和概括提炼的大致取向。统计数据显示,邻避风险研究的高引文献前50位的关键词最少3个,最多5个。图1-3展示的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前15位。图1-3邻避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关键词是研究者对知识创新点的把握和提炼。这些关键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状况特征、垃圾环保、行动过程和结果建议。从1-9表可知,风险知识想要创新,则需要在分析主题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尤其是要关注研究的基础性问题。故而,对邻避的概念内涵与特征、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也是顺理成章。这其中,邻避过程的冲突性被研究者展现得最为充分。而且,在原因分析中发现,决策模式的不协调是导致冲突的根源所在,邻避的最终结果则是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过程与原因的探讨找到了症结,分析的落脚点在于有关邻避设施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增加公众参与。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规划营造带来的负外部性与风险-收益分配的不平衡性让垃圾环保处理首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这类问题进行积极的理论回应反映出学界的社会责任感和洞察力。表1-10关键词分析与创新点提炼研究主题聚类创新点分解状况特征邻避效应邻避设施邻避邻避现象外部性垃圾环保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行动过程邻避冲突社会冲突决策模式选址决策结果建议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表1-10关键词分析与创新点提炼关键词属于风险知识创新点寻找、归纳等基础性工作,而研究内容的安排却更能体现知识分析的逻辑架构。在邻避研究前50位的高引文献中,超过80%的论文采用了“三段论”的分析框架,其大体论证思路是:背景交代与现象描述-原因解析或类型归纳-对策与治理建议。从内容安排上看,仅有少数文献跳出了三段论窠臼,使用了“事件-过程”分析法,对经验案例进行深度描述,通过还原邻避抗争的多方博弈过程,揭示中国式邻避行动的内在逻辑,对特定地区和时期的邻避现象进行本土化的类型化和机制化研究,并尝试对国内邻避现象的理论概化和抽象,让风险研究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这类研究就比单一的“状况-对策”研究更加容易形成新知,对于整个风险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贡献了宝贵的值得借鉴的概念体系。另外,有理论归纳提炼的研究,由于其研究过程完整,分析严谨,其最终提出的治理建议也更为有针对性,避免了对策建议的一般化和泛化倾向。4.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和信息共享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尽管学理性的知识属于“小众文化”,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从事风险研究的群体规模还是可观的。在风险研究学术共同体内部,较早出现或具有创新点的新知总会被大量的查阅乃至引用,这一过程恰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积累、创造和激发新知的过程。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可视化统计结果,邻避研究领域被引前50位的文献的总被引用次数为2733次,篇均被引次数为54.66次,总下载次数为100704次,篇均被下载次数为2014.18次,下载被引比为36.85。考虑到这些高引文献最早发表于2006年12月,最晚发表于2014年5月,文献存在期最长已经125个月,最短周期为38个月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文献实际被关注度较高,知识的传播度也较为理想。通常情况下,风险知识的传播与其文献生产的时间相关。650篇文献中引用率排在前50位的文献,有44篇发表于2014年之前。如果说在大量邻避冲突现象集中爆发后才有研究给予回应是后知后觉的解困之举,那么这之前的少量文献的发表则能体现出部分学者对于邻避风险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极具先见之明。引率居前50位的文献中,2010年之前的文献占14%,2012年的文献占12%,2013年的文献占36%。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我们将文献的发表时间、引用量和下载量三个变量进行了相关矩阵分析(结果见表1-11)。“发表时间与引用量”两两相关系数表明,整体上看,知识进一步激发新研究的能力与文献产生的时间具有显著相关,且风险知识产生的时间越早,其被引用量就越大。但是,如果以10年为一个研究周期的话,就风险知识生产领域来看,作为“元知识”的文献(引用率最高的文献)并非一定是最早出现的文献,而那些在研究周期中间阶段的文献更容易激发出新知,成为“元理论节点”。这或许与风险研究领域需要积淀和承上启下的研究规律有关。表1-11邻避研究文献发表时间与引用率和下载量的相关矩阵50315173表1-11邻避研究文献发表时间与引用率和下载量的相关矩阵①发表时间引用量下载量发表时间1-0.516(0.016)-0.227(0.113)引用量-0.516(0.016)10.676(0.001)下载量-0.227(0.113)0.709(0.001)1①括号内是皮尔逊相关的显著度。表1-11邻避研究文献发表时间与引用率和下载量的相关矩阵[27]考察风险知识的传播水平还可以从文献的下载量入手,分析其与时间和引用情况的关系。表1-11显示,风险知识受关注的程度与其激发新知的能力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09。那些被大量下载阅读的风险文献,其被后来的研究者加以引用,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当然,风险新知受关注的程度与时间轴之间并未呈现出线性的趋势。二者大于0.05的显著度指标说明,风险知识的下载热度与其发表的时间之间就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只要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的张力存在,有关风险的话题就永不会停歇。就邻避议题而言,人们对风险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依赖于风险知识的生产,这种生产既有量的累积,也有质的飞跃。风险知识的生产是社会对自身危险状况的判断的积极反应,社会对安全的普遍追求让人们认识风险、控制风险的动机越来明显。学术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需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了解风险,凭借逻辑缜密的分析把握其内在机制,更试图结合政策过程给出对策建议。种种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风险知识的体量在不断增大,风险知识生产的技术在不断更新,风险知识的理论基础在不断夯实,风险知识的价值也在不断体现。可以预期,未来通过国内风险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合力,在克服学科间的分散性和话语体系的碎片化之后,[28]有关风险的知识体系中就会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本土化概念、论断和理论将会为世界风险治理贡献自己更大更多的智慧。第三节本书的内容结构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交代写作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邻避风险知识的生产,借此进行文献回顾,提出本书的研究主旨。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对邻避行为、邻避情结的生产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使用典型案例和历时性分析方法解释多元主体参与下的邻避冲突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学习机制。第三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七章,探讨邻避决策困境和源头治理邻避冲突的政策路径,提出以完善决策稳评体系与方法为手段的治理思路。在第一章里,通过具体数字和案例统计说明中国大陆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及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地区一样,正全面迈入邻避时代。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给全社会带来了困扰,其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着社会稳定。当人们渴望摆脱邻避困境的时候,知识界适时地做出了回应。从风险知识生产的角度看,国内邻避研究具有显著的社会嵌入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风险状况是邻避知识生产的源泉。邻避知识数量的增加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和各类基金等外部条件的支持,而研究者自身素养、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研究思路与逻辑等内在因素影响着知识的质量与水平。整体上看,有关邻避知识的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院化”为主,生产目的以政策回应为主,理论概括为辅,生产方法以文献提炼为主,缺乏大样本、多案例库的经验支撑,产出效率虽高,但创新点少且增长乏力。本章提出,未来的邻避议题研究需要克服学科间的分散性和话语体系的碎片化障碍,不断增加中国“元素”,用更多本土化概念、论断和理论为世界风险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和邻避情结的影响因素。本章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站在居民的立场上揭示他们的邻避动机和社会心理。本章认为,邻避行动既非居民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不同类型的邻避行动有着迥异的生成机制。经济理性、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三种行动逻辑分别主导着污染类、风险集聚类、心理不悦类三种典型邻避行动的生成过程。而社区压力与从众心理、社会信任缺失与无效的风险沟通,以及居民过度的风险想象等社会心理与文化因素的联合作用,让孤立的邻避行动演化为群体性邻避冲突成为可能。居民的邻避情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反对性态度、二是心理接受距离、三是搬迁意愿。其中,多数居民的邻避态度坚决,心理接受距离较远,而搬迁意愿不太强烈;在影响居民邻避情结产生的诸多因素中,邻避设施的健康威胁、风险的长期性和居民对设施带来的收益判断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另外,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居民的邻避情结。第三章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述邻避冲突形成的内在机制。在这一章里,通过核电站备选厂址的案例,分别讨论了邻避抗争的驱动力和邻避议程的设置过程,借此展示中国式邻避的独特之处。研究表明,一个由“价值-理性-权力”构成的复杂交互链条推动着邻避冲突事件的不断发展,事件的走向为这种力量所主导。在其中,不同行动者在其价值观指引下对核电站选址问题进行着迥异的性质认定,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基调和必要的情感准备;而行动者在其理性权衡下做出的行动策略又起到了再平衡的作用,最终权力间的相互制约性运作对整个邻避事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英语一课一练-Unit 3 Do you want some rice 第二课时 湘少版(三起)(教学 版含答案)
- CAD课程设计及原理
- 图书管理系统c 课程设计报告
- 东莞工控课程设计
- 妊娠合并滴虫阴道炎的临床特征
- 元宵馅料课程设计
- 大基数跳绳课程设计
- 技术机密使用合同
-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程设计
- 医生课程设计理论
- 单片机论文之流水灯及数码管控制
- 新概念英语一册Lesson75UncomfortableshoesPPT演示课件
- 举行大型活动审批表.doc
- 浅析中国古典舞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表演专业论文
- 51单片机单词测试器(单片机单词记忆器)
- 《乡土中国》 第9篇 《无讼》(经典实用)
- 关于电能计量采集运维及故障处理措施探讨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表
- 水土保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急预案
- 项目提成制度(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