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人才培养的三业匹配
体育产业要维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必须嵌入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体系中去,否则就会陷入孤立的环境难以生存,可以说,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与行业、专业、职业的三业匹配息息相关,即必须将市场经济中的体育产业、就业市场中的体育职业以及高等教育中的体育专业之间顺应和匹配,充分放大高等教育的经济策动力。认真审视高等教育中的体育专业建设、就业市场中的体育职业设置以及体育市场中的行业构成及其关系,可以看到这些关联性行业、关联性事业对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节中美体育行业、就业市场概况一中国体育行业的规模有限毋庸讳言,近年来,体育人进入其他领域就业,或者系统外人员介入体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开放、互动的态势正在打破体育界传统的封闭格局和社会上不同行业的隔绝状态,使得体育日益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必须承认,虽然中国体育这些年在奥运会上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但总体上看,中国的体育行业是一个并不算大的行业,也不能说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行业。这可以从中国体育系统的从业人数不多、职业和岗位数量有限、职业起薪点或收入偏低等方面体现出来。中国体育行业内消化的劳动力也十分有限,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发布的体育产业调查报告,2006年、2007年、2008年体育行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分别约为256万人次、283万人次以及317万人次,平均约占我国全部劳动人口的0.4%。[1]其中,还包含了体育事业系统内就业人员(如公务员、科研人员、工勤人员等)15.3万人次。体育行业是开放程度很高的行业之一,尤其是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业等市场国际化竞争非常激烈,亟须中央政府从国家产业战略布局的层面给予支持。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对中国体育产业的规划都比较清晰,但实用性较差,缺少体育产业内企业迫切期待的税费优惠、新兴产业补贴等内容。即便把体育行业当作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公共财政支出来分析,体育事业的投入比例也是非常低的。以2012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较之2011年增长12.80%。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119909.75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同年的财政拨款为19.21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总预算拨款的万分之1.60。2012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总支出494.68亿元,国家体育总局总支出33.67亿元,占比约6.81%。这两个比例充分说明了中央政府对体育行业的支持程度是偏低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与美国等国家的对比上看,主要是我们存在行业和产业划分、学业和专业设定、职业和就业服务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第一,我们对于体育的产业和行业划分过分拘泥于体育系统内,较少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第二,我们对于体育学科和专业的设定过分强调“体育姓体”,即便开设了一些新专业,也未能实现体育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良好嫁接;第三,我们对于体育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运动员转型再就业培训还没有摆脱体育的羁绊。二中国体育行业、专业、职业的演进(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发布、修订进程下体育行业的属性变迁我国1994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是将体育和卫生及社会福利业放到一个事业型行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之中的,具体分为3个大类、11个中类和17个小类。这是我国1992年十四大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两年之后,关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新的国家标准。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近10年时,体育才开始在整体上摆脱福利属性步入产业行列(GB/T4754-2002中专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包括5个大类、22个中类和29个小类。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于2011年11月实施,该标准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此次修订除参照2008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llEconomicActivities,简称ISICRev.4),主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做了调整和修改。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关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在这个最新的国家标准中,体育行业整体上代号未变,只是将2002年划在娱乐业中的休闲健身活动划归体育业中,使得体育业的类别从3项增加为4项。具体为8810“体育组织”(指专业从事体育比赛、训练、辅导和管理的组织的活动)、8820“体育场馆”(指可供观赏比赛的场馆和专供运动员训练用的场地管理活动)、8830“休闲健身活动”(指主要面向社会开放的休闲健身场所和其他体育娱乐场所的管理活动)、8890“其他体育”(指上述未包括的体育活动)。在制造业中的体育用品制造类目虽然代号有变,但内容保持不变。娱乐业中增加了894“文化、娱乐、体育经纪代理”和8942“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纪人首次进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从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将体育从福利事业转变为产业,行业分工逐步细化,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体育相关职业种类的逐渐增加,基本符合当前体育行业发展的实际。(二)中国体育类学科、专业建设历史演进历程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也是体现行业取向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学业和专业是联系行业和职业的桥梁和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类别与不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而职业和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密不可分。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开始设置学科和专业,1952年11月8日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院校——华东体育学院就开始设置体育专业。随后,高校体育本科专业从1952年的1个“体育专业”发展为1957年9个专业,1987年时曾大力扩展为29个专业,1991年全国实际设有体育本科专业13种。1998年教育部进行本科专业调整,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调整为5个。经过最新修订,目前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为7个,包括5个正式专业和2个试办专业。5个正式本科专业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个特设专业为运动康复、休闲体育。其中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武术民族传统体育3个专业还被列入控制规模的专业中。值得强调的是,2011年的调整中,还保留了原先设置的经济学门类下的体育经济,以及管理学门类中的体育产业管理,属于试办专业。不过,新闻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目录中没有专门以“体育”命名的专业。体育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前者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强调体育属性,后者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注意适应社会需求,适度顺应体育向其他领域辐射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及相关学科和专业之间实现互动和交融是大势所趋。从目前体育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设置看,多数院校还是过于强调专业化,未能有效应对体育社会化的需求,这使得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人才质量下滑、总体就业率偏低、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不高、专业界限模糊、人才培养趋同、专业设置僵化、与社会需要匹配性差等问题。[2]此外,体育院校乃至其他开设体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以传统体育学科和专业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武汉体育学院拥有全国体育院校最大本科生规模,设置了24个本科专业,覆盖学科门类达8个(多数体育院校为4个左右)。不过,该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休闲、体育装备工程等新设专业在校生746人,仅占7.1%。[3]总体看来,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学科和专业整体上服从国家行业和产业的分类、服务社会职业和就业的思路基本形成,但在社会化的结构调整和贯彻力度上依然存在很多改进的空间。学习欧美体育学科和专业的社会化和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经验,依然是摆在体育人才培养单位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如果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确定这样的理念,体育行业的开放式发展就会遭遇阻滞和排斥,体育院校(系科)向体育行业输送人才的通道就会受到阻碍和束缚。(三)国家职业分类规范下的体育职业分类演进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代表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职业分类和职业管理的态度和思路。我国1986年颁布《职业分类与代码》,1992年编制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劳动部于1993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工种分类目录》,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将我国职业分为11个大类、45个中类、126个小类。其中体育在第八大类“卫生、体育、文化和教育事业”中的“(三十七)体育事业”,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两个专门职业。1999年5月正式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与体育直接相关的职业比重较小,见表15-1。表15-1中国体育行业职业一览表国家颁布了经过四年研究历程的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随后又有2005年、2006年、20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增补本)》。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及时研究和分批分类公布新职业,对社会新职业进行系统划分与科学归类,进一步更新和充实了我国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各类职业2026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的职业种类还在不断增长中,相信体育类新职业也会应运而生。三美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一)没有体育事业主管机构的美国政府美国没有具体的体育事业行政部门,体育就是一项大产业。2008年美国体育行业总产值达到4411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3.05%,这个行业规模约是汽车行业的2倍和电影行业的7倍。[4]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2年美国体育行业依旧有着良好的市场氛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保持在4350亿美元和2.88%。[5]不仅如此,依据服务行业“每一美元核心产业收入带动N美元相关产业收入”的涟漪效应,体育产业对金融危机下整个美国经济的战略意义更甚。美国的体育职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在劳工部的25个职业大类中有专门的“体育与娱乐类”,而其他职业中也有很多与体育相关的职业。中国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将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由此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系统和体育行业。这个系统和行业划分带来的独立性往往产生封闭性甚至排斥性,使得体育系统和行业总想按照自身的逻辑和需求发展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当中国体育产业产值只占GDP的0.6%左右时,整个体育行业的规模,特别是体育产业的规模相当有限。由于美国对于服务业的高度重视,该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以从事服务业为主,美国体育用品业的从业人员多为零售、设计、研发等岗位职员,而中国的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大约80%在体育用品业中,其中多数属于体育用品生产人员。这个反差折射出中美体育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巨大差异。不论是否有专门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一个政府管理的行业或系统,体育业是客观存在的。将体育定位为一个容纳就业,具有生产性和服务性的部门,势必在职业分类中给予体育明确的定位,或者给予确切的归属。而院校中设立体育相关学科和专业是上承政府对于体育的定位和需求,下接市场和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要求。从系统论和匹配观来审视,政府对于行业的划定通过部门设置和职业分类来体现,院校对于学科和专业(对学生来说可以合称为学业)的设置及其实施既符合国家学科目录,又顺应市场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而社会和市场中大量的职业培训、中介等机构则切实服务于体育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体育人才对体育岗位的需求。(二)糅合、交叉与多面辐射:泛学科体系培养出的体育管理形式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政府一般将体育嵌入其他相关的部门中进行管理。单独设立政府一级直属机构的国家很少,美国政府部门没有一个是专门管理体育的,其州和市政府也很少有专门的体育部门。纽约的公园和娱乐管理部门负责全市体育场所的建设、维修和管理,体育事务还是有部门来管理的。欧美国家在对体育的行业地位进行界定时一般也不会有专门的体育职业大类。2000年以前,美国的职业大类没有任何体育字眼,最新的25个职业大类中才首次出现“体育娱乐业”(Sport&Entertainment)这个大类,算是有个体育名分的职业大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发现,大量的体育相关技能人员还是在看不见“体育”字眼的职业门类里就业。换句话说,体育行业自身能容纳的职业数量有限,体育从业人员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向其他行业和职业辐射,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家体育职业领域的显著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门对院校系统的学科和专业目录的设定也体现出体育辐射其他学科、专业的特征。国家的指导性学科专业目录中直接的体育学科和专业数量不多,更多院校的体育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在医学、工程、经管等众多的非体育学科和专业领域,这与政府的体育相关职业目录基本是匹配的。在美国广泛的体育职业服务市场中,也存在大量的相关组织,美国有区域性体育就业服务组织、有某一个运动项目相关岗位就业指导机构、有专门的女性体育从业人员服务机构。同时,医学、健康、营销、公关等行业的职业服务机构也没有向体育技能拥有者关上服务的大门。客观地说,中国和美国基本实现了行业、学业、职业三者的相互支撑和匹配,但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体育的独立行业和系统地位,过于强调体育的事业属性,在对外开放和辐射方面还存在封闭、排外等问题。第二节政府劳动部门分类体系下中美体育职业分类的比较研究一中国职业分类体系中的体育职业2004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成立了体育系统内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全国的体育行业内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该机构设在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目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和游泳救生员四类。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开展的项目设置了游泳、健美操、滑雪等47个工种。这个职业分类是中国体育事业和产业现实背景下的一种规范和引导,但在拓展和开发新职业、加速体育与其他行业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职业分类不应该是完全做事后认定和规范管理工作,而应该根据就业市场的现实乃至处于萌芽中的岗位来引领和设置,从而提升民众职业搜寻和市场匹配职员的效率和效益。二美国职业分类体系中的体育职业美国劳工部将所有职业分为25个大类,其中娱乐和体育职业(EntertainmentandSportsOccupations)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大类,主要职业有运动员和体育比赛参赛者(AthletesandSportsCompetitors),教练和球探(CoachesandScouts),监督、裁判及其他体育官员(Umpires,Referees,andOtherSportsOfficials),这些职位的报酬都十分丰厚,见表15-2。表15-22011年美国体育产业相关职业报酬此外,在卫生保健领域第一个被提到的职业是运动培训师(AthleticTrainers),该职业描述是:专门从事预防、诊断、治疗肌肉和骨骼损伤与疾病,客户目标群非常广泛,从孩子到职业运动员都有涉及。这个职业一般需要有学士学位,年中位数薪水为41600美元。2010年从业人数为18200人,预计到2020年增加5500人,其年增长率为2.7%,明显超出各职业年平均增速。该大类职业中还有理疗师(PhysicalTherapists)及其辅助人员(PhysicalTherapistAssistantsandAides)的岗位与体育密切相关,年中位数薪水分别为76310美元、37710美元,其中前者一般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才能从事。而家庭健康和个人护理师(HomeHealthandPersonalCareAides)、娱乐治疗师(RecreationalTherapists)中也包含着众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内容。该职业年中位数薪水为39410美元或每小时18.95美元。2010年从业人数为22400人,预计到2020年增加3800人,增速与各职业平均数大体一致。在社区和社会服务(CommunityandSocialService)中有一项职业为康复指导人员(RehabilitationCounselors),基本工作为帮助身体或心理有障碍的人独立生活,其中包含不少运动康复的内容。职业门槛是需要有硕士学位,年中位数薪水为32350美元或每小时15.55美元。2010年从业人数为129800人,预计到2020年增加36600人,年增长2.5%。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表明:2011年,美国有12630位职业运动员;有193180位教练和球探;有15630名裁判员和官员。另外,还有489200个美国人在健身中心工作;39700人在滑雪场地工作;68300人在保龄球中心工作;342300人在乡村俱乐部或高尔夫球场工作。总的来看,大约有110万美国人直接从事娱乐休闲行业;另外45000人在体育用品批发行业工作,245800人在体育用品零售店工作,见表15-3。此外,美国劳工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表明,美国大约有198600名物理治疗师和114400名助理物理治疗师从事物理治疗行业,预计到2020年分别增长39%和45%,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表15-32007~2011年以业务类型划分的美国体育产业就业情况续表三“特色建制”: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体育类职位分布与美国体育产业和企业容纳大批体育从业人员相比,中国的体育行政事业系统内职业岗位较为庞大——如果将体育用品业从业人数计入制造业和销售业,中国体育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体育事业单位人员。国家体育总局年度的体育事业统计资料表明,[6]2009年全国体育机构达7081个。这些部门中,独立的体育行政部门数量惊人,体育行政机关3125个(独立1129,合并1996),运动项目管理部门320个(独立308,合并12),本科院校7个(有些体育院校归属当地教育部门管辖),职业、运动技术学院15所(均为独立),体育运动学校225所(独立213,合并12),竞技体校12个(独立10,合并2),业余体校1660所(独立1487,合并173),单项运动学校21个(独立20,合并1),训练基地55个(独立54,合并1),体育场馆744个(独立723,合并21),体育科研机构59所(均为独立),其他事业单位715个(独立709,合并6),其他机构123个(独立119,合并4)。2009年,全国体育从业人员为153398人,其中体育行政机关32786人,运动项目管理部门36943人,本科院校5186人,职业、运动技术学院3757人,体育运动学校15028人,竞技体校575人,业余体校23695人,单项运动学校362人,训练基地3135人,体育场馆16767人,体育科研机构1269人,其他事业单位12134人,其他机构1761人。这个数字近年来一直比较稳定,2010年155527人,2011年157343人,2012年159749人,2013年148043人,2014年148247人。机关和行政系统的规模再大,也无法容纳院校培养出的体育人才,因此必须扩大体育产业中企业人员的规模,促使更多的体育人才进入其他领域,这是中国体育职业开发今后的重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师缺额30万人,但很多院校就是不愿意引进。[7]这类问题必须通过国家法律的干预才能解决。而规划、开发体育系统之外的体育相关职业,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尽快实施的。第三节中美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比较研究一美国院校中体育学科的分布在美国的全国学科和专业目录中,并不明确标示学科和专业,而是以The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CIP)为指导,这一目录将专业收入在16个学科大类中,[8]这和我国的13个学科门类的功能大体一致。美国的体育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学”(Parks,Recreation,Leisure,andFitnessStudies)大类中,除大量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外,直接提及体育类型的有(31.0302)GolfCourseOperationandGroundsManagement,(31.05)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Fitness,(31.0501)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Fitness,General,(31.0504)SportandFitnessAdministration/Management,(31.0505)KinesiologyandExerciseScience,(31.0507)PhysicalFitnessTechnician,(31.0508)SportsStudies和(31.0599)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Fitness。体育相关专业在其他大类也有分布。例如,在传播门类有(09.0906)SportsCommunication,在教育学门类中有(13.1314)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andCoaching,在健康科学中有(36.0108)SportsandExercise和(51.2308)PhysicalTherapy/Therapist,在职业和技术培训中有(60.0546)OrthopedicSportsMedicineResidencyProgram和(60.0577)SportsMedicineResidencyProgram。虽然美国的体育相关学科和专业规模庞大且发展良好,但体育学没有单列一个大类,而是主要附属于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学大类,部分归属于其他大类。这或许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并不必然与其是否具有独立的学科门类直接相关。二中国院校中体育学科的分布我国独立的高等体育院校多达14家,加上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职业学院,体育院校达32家,在目前中国的高校中,仅占全部高校的1.2%,见表15-4,整体规模明显偏小;而艺术类院校100所的数量和3.8%的占比,虽然不如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但还是比体育类院校有明显优势。表15-4按属性分类的中国2661所高校按院校分布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有423所高等院校开设体育本科专业,其中有287所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81所院校开设运动训练专业,219所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28所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43所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体育本科专业的院校几乎覆盖所有类型的院校。其中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是除体育院校之外的重要力量。从设置体育专业的院校数量上估算,全国现有32所体育院校,设置体育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院校、师范院校数量大约为体育院校的5倍和7倍。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2012)》,全国高校开设13个学科门类506个专业。从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量来讲,艺术类专业“艺术设计”有382所高校开设,位居第五,而体育类专业无一入围。虽然专业设置分布院校广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科专业的受欢迎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育类专业在我国的社会需求是有限的,属于小学科。虽然14所专业体育院校大多开办了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但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类专业都局限在体育学类(04020)之内的4个专业。希望升格为大学的武汉体育学院覆盖的学科门类最多,截至2013年已设24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已经达到8个。值得注意的是,与欧美体育类专业依赖相关母学科大力发展的情况不同,我国非体育院校开设的体育类专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学校学科的支撑作用,反而更多地坚持以“体育为本”,少数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实效。多数非体育院校的体育相关专业惨淡经营或难以为继,吉林大学“体育新闻”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体育经济”这两个专业可以看作其中的代表。总体来讲,我国体育院校和非体育院校的体育院系还没有体现出“多学科向体育辐射”的整体态势,多数体育相关专业还没有呈现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总体趋势。学科规模的有限和整体办学规模的局限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体育学科和专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必须积极向其他学科和专业渗透,否则只能在自己狭窄的领域里维持有限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三开放式发展:美国院校中体育学科建设思路从美国的体育相关院系名称看(见表15-5),含Sport(s)的229个,含PhysicalEducation的325个,含Health的322个,含Kinesiology的248个,含Exercise的179个(鉴于美国的分析思维和组合习惯,名称多采取组合词方式,这里的统计显然存在大量重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含Science(s)或Studies的居然达到366个,体现出强烈的科学取向。国内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因为出现“科学”二字,居然成为一个异数,不能不令人唏嘘。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体育院校和院系名称基本采用Sport或PhysicalEducation作为核心词。有意思的是,虽然Sport和PhysicalEducation在美国体育相关院系名称中各自的使用率均比较高,但以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命名的院系居然只有1个,没有一个院系采用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来命名。表15-5美国人类运动研究领域(humanmovementstudies)高等教育项目官方称谓分布续表综合看美国大学的体育院系发展情况,我们还很容易发现另一个现象:大量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撰写专著和研究报告、成立研究机构、培养研究生等多种方式在研究体育问题,发展体育学科。只需随便查询几个美国体育学术组织的成员名单,阅读几本高水平专著和研究报告,就能发现这一现象。可以说,这些可能没有加入国家队之类的高端竞技运动经历的研究者,对于体育问题的深入洞察和系统研究,已经在整体上提升了整个体育学科的层次,赋予体育学真正的科学色彩和人文意象。联想到我国非体育院校中主要依靠公共体育课教师发展体育学科和建设体育专业的现实,我们对中国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不能不平添几分担忧。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体育学、体育界对外开放。当下社会学、法学、生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术组织中体育类学术社团也开始萌芽,但如何构架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体育专业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高教领域已经形成了反对“千校一面”的共识。其实,几百个学科和专业按照同样模式来运行,显然也是极不利于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美国体育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这种百花齐放的盛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美国除大约900所院校设置体育相关专业外,专业的体育学院几乎没有。[9]更加令人深思的还在于,美国的体育院系呈现明显的科学取向,积极与健康、健身、营养、医学、治疗、娱乐、表演、管理等其他专业领域普遍结合。整个与运动有关的治疗、康复、保健行业也蔚为大观,已经成为体育行业中最庞大的职业种类。此外,美国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策划、营销、广告、公关行业也是一个颇具生命力和社会认同度的职业类型。但是,我国的“运动人体科学类”和“体育经营管理类”专业却面临着惨淡的境况。独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固然体现出一种专业情怀,但如果无视社会潮流和市场需求,故步自封、顾影自怜,将会导致整个体育学科、专业无法融入社会,只能在狭小的天地里独舞。美国体育行业的蓬勃发展表明:要想让体育赢得社会的认可、市场的认同,必须主动积极地与其他相关领域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辐射面宽、亲和力强、关联性广的优势,使得体育相关行业、企业、专业逐步发展壮大,这样才能为体育赢得足以“养活体育人”的一片天和一席地。第四节中美体育人才就业路径的比较研究一中国体育就业服务现状(一)体育行业开放趋势与体育人难以“走出去”的尴尬从目前中国现实情况看,处于强势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并不存在无人可用的情况,大量的其他学科和专业领域人员进入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根据笔者对2008~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新上岗人员的名单分析(见表15-6),进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的人员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表15-62008~2010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新上岗人员专业对比及分布然而,体育系统自己培训的人员却很难进入系统外获得就业,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很少进入体育系统外,一些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从事教师岗位的积极性也很低,而其他系统为体育相关技能人才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或者一些其他相关领域寻求合适的体育人才很难如愿。除去院校的体育类相关专业与其他领域涉猎不多外,体育部门关于体育职业的服务体系也没有考虑多少体育领域以外的因素。比如我国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就业服务网站信息主要是系统内体育职业信息的汇集,缺乏更广泛的体育行业、体育企业相关信息。其实,银行、保险、税收、司法、新闻、医疗等众多其他行业对体育人才都有大量需求,这些需求必须通过与这些部门的联合才能挖掘出来并通过体育院校的努力得到满足。只有不再把体育职业视为体育系统自身的职业,将体育学科融入其他学科、将体育专业办学融入社会,体育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二)中国体育职业类网站现存缺点及其改进策略1.中国体育职业类网站的缺点当前,我国各地体育局大多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人才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网站也称为中国体育人才网。然而,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的关于体育职业搜寻与匹配的众多网站所体现的服务功能相比,我们目前基于网络平台上的服务功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具体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站信息主要是系统内体育职业信息的汇集,但缺乏更广泛的体育行业、体育企业相关信息。目前,我们的多数网站对可能不归属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多数企业信息并没有收集,使得服务范围往往局限在体育系统内。而国外相关网站中,体育的相关职业和新兴职业的信息非常丰富。第二,网站主要功能是信息收集和展示,缺乏必要的信息分类和搜索、反馈等基本功能。浏览国外的相关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基于运动项目、地区、职业属性甚至薪水等多维度的分类,网站还为寻找体育职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搜索工具,便于浏览网站的人们快速获得相关信息。第三,各地体育局的网站各自为政,网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更新速度普遍很慢。这种运行状态使得很多网站浏览量十分有限,部分网站可以说到了充当摆设的程度。与此相比,国外的相关网站有专人固定管理,信息更新和互动交流都保持畅通。2.中国体育职业类网站的改进职业搜寻和岗位匹配不对称是世界各行各业都有的情形。但这一问题在中国体育行业领域内显得更加突出。要改进我国目前的体育职业服务体系,使体育行业的职业、就业尽可能充分,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大公共信息的传播、提高信息的抵达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环节,使政府、行业、中介机构和利益相关者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服务体系。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第一,迅速整合全国体育系统内资源,建设一个信息涵盖全国体育系统的体育职业服务网站,在扩大信息量的基础上,安排专人管理,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引入搜索工具,加强互动与交流,使服务对象能便利地获得相关信息。第二,借鉴国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财产公正协议书范本
- 注塑机设备租赁协议合同
- 永嘉专业会计代理协议书
- 汽车挂靠合同解除协议书
- 艺人签约合同之终止协议
- 电动摩托车租赁合同协议
- 混凝土浇灌施工合同范本
- 渡资产使用权合同或协议
- 腾讯产品包销合同协议书
- 汕尾打印机租赁协议合同
- JB/T 20100-2022药用胶塞清洗机
- YY/T 1805.3-2022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胶原蛋白第3部分:基于特征多肽测定的胶原蛋白含量检测液相色谱-质谱法
- GB/T 9775-2008纸面石膏板
- GB/T 1796.3-2017轮胎气门嘴第3部分:卡扣式气门嘴
- 《全过程工程咨询》课件
- 《高等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习兴税(货物劳务条线)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2年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S690高强钢焊接工艺设计与开发
- 万科物业管理公司全套制度最新版
- 深基坑开挖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