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_第1页
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_第2页
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_第3页
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_第4页
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这宣示了推进质量型发展的紧迫性。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为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精细化制度安排与管理。经过70年的发展,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考研人数突破300万人,[1]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由需求不足转变为资源稀缺,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报告以经济学科为例,围绕内涵式发展,通过相对细化的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教育作为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创新引领取得成功的国家,研究生教育水平一定高,研究生教育水平低势必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和政府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端人才。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今,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0708人发展到2019年的91.65万人,40年间增长了84倍多。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电力、电信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而教育作为核心“软件”基础设施之一,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从现实情况看,除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钱老之问”,也应看到国内优秀本科毕业生出国读研人数有明显增加趋势。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这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堪忧。据不完全统计,自费出国留学人数由2004年的10.43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59.63万人,年均增幅为13%,其中出国读研人数年均增幅为54%。[2]除各种客观原因之外,培养模式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从招生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则相对滞后,其中由数量型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和效率导向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是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解决,是本报告想深入探讨的。在过去40年里,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大量改革实践与探索,由数量型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条件日趋成熟,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对策,对制度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主要涉及推荐免试招生制度中的公平与质量间的矛盾与平衡问题[3]、研究生奖助贷体系的激励效果[4]、导师团队知识结构合理性[5]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6]等。也有学者建立了培养模式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7]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基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理论,构建学生工作、导师制度和培养方案三维指标框架,权重分配也限定在各主维度内一级指标之间;评价指标和等级设置相对细化,以捕捉内涵问题;问卷抽样兼顾不同地区、不同人员类别(学生、导师和管理者),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问卷调查对象限定在经济学科(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结论可能更适用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也可供其他学科参考。二理论框架(一)概念界定与指标设置原则对于“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龚怡祖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8]董泽芳认为,培养模式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制度而设计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开放性与可仿性等特征的培养模型与操作样式。[9]综合上述观点,总体来看培养模式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前者是目标,后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为确保对现行培养模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问卷数据的特点,本报告在指标设置与分析中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对培养模式的综合评价既要相对系统全面,还应突出重点、合理简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评价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对不同指标量化结果进行比较。但由于问卷数据的主观性特点,须对量化结果和基本逻辑与价值取向进行综合判断。(二)指标框架与分析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理论,高等教育属于服务性消费,包括供求主体和供求客体,供求主体又分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10]需求主体即学生,供给主体主要是导师,供求客体就是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三者构成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11]据此,本报告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相应设立生源选拔与管理(统称“学生工作”)、导师制度、培养方案三个主维度,构建“主维度+子维度”的层次分析框架(见表1),本报告根据已有研究以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观察,归纳出了9个一级子维度、16个二级子维度,力图反映主要培养目标及方式选择。其次,权重确定体现重要性,三个主维度孰轻孰重往往可比性较弱。本报告以主维度内一级子维度(指标)为单位进行比较。最后,评价等级相对细化,以便于准确判断。比如招生规模过大或过小均不可取,简单分为“好”或“不好”容易导致评价过于笼统。表1评价指标体系主维度一级子维度二级子维度文献来源学生工作(生源选拔与管理)招生方式统考陈立章等,2015;陈少雄,2005;裴魏等,2015;李菲等,2018推免学生资助奖学金刘文等,2015;毕鹤霞,2006;魏红梅等,2014;裴秋蕊,2015;李海生,2010;吴雪萍等,2019三助津贴困难补助学生管理阶段考核张强等,2010;陈少雄,2005;裴魏等,2015;胡玲琳,2004兼职管理招生规模招生规模陈少雄,2005;陈少雄等,2004导师制度指导时间单导师制胡玲琳,2004;张强等,2010;张杰等,2017;李娜等,2020双导师制指导小组制知识结构完整单导师制胡玲琳,2004;姚金水等,2012;刘彩红,2012;郑浩等,2013;李占华等,2020双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学术道德培养单导师制胡守强,2017;单珏慧等,2017;王超等,2020双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学生讲解比重胡玲琳,2004;裴魏等,2015;董泽芳,2012;张颖伟等,2016作业量考试频率科研训练研究方法训练胡玲琳,2004;张强等,2010;王明喜等,2016;卢阳等,2017;韩国高,2017;陈新忠等,2020调研能力训练|Excel下载表1评价指标体系从具体指标设置看,学生是培养(需求)主体,学生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入学前通过科学合理的招生方式选出最有潜力的生源,二是入学后根据研究生阶段的年龄与学历特点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管理。因此,设置了招生方式和学生资助等共4个一级指标。第一,招生方式决定生源质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统一考试(简称“统考”)和推免[12]。推免制度对扩大生源、提高质量、促进在学生本科阶段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意识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引发了教育界对公平与质量平衡等问题的担忧。[13]尤其近年来推免生占比不断提高,有可能扼杀有潜力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第二,学生资助下设3个二级指标:奖学金、三助津贴和困难补助。研究生处于高等教育最高阶段,同时也是科研生力军。学历和年龄等因素使得学生面临各种兼职机会和经济保障需求,读研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资助制度设计核心目标是兼顾经济保障和学术实践与训练。第三,学生管理主要包括阶段考核和兼职管理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开题审查、中期检查、预答辩等保障学习进度与质量,兼职管理则与“学生资助”呼应,从限制角度确保资助体系设计目标的实现,例如不允许限定时间和范围之外的兼职等。第四,招生规模过大或过小均不可取,故设了5个评价等级:过大、偏大、适中、偏小、过小。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在培养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部2018年《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对此做了进一步强调,如何落实并产生效果则有赖于制度设计。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研究生教育更像“手工业”,需要个体培养及相应的时间投入,知识结构完整和学术道德培养均为重要培养目标。本报告以指导时间、知识结构完整、学术道德培养为导师制度评价准则(一级指标),以目前国内实行的单导师、双导师和指导小组制度为主要选择方式(二级指标)。培养方案作为连接供、求主体的供求客体,是对具体施教内容的考察。不同学科培养方案具体内容不同,但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科研训练两部分,设为两个一级指标。理论教学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认知、操练、考核,对应设置3个二级指标:学生讲解比重、作业量和考试频率。“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是我国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理论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和自学能力训练,但学生讲解比例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知识系统化与独立学习能力训练的平衡。因此对二级指标均设置了5个评价等级,以获取更确切的信息。理论课教学系统性强、容量大、内容更新快,应发挥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主观上,教师可能想借此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更新快、理论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过多依赖学生自学易产生知识碎片化等问题。科研训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科研方法训练,二是科研实践。本报告根据社会科学学科的规律,相应设立研究方法训练和调研能力训练两项指标。三研究方法基于上述框架,本报告通过评价性问卷获取第一手质性数据,然后进行合理的量化。以下简要介绍抽样和量化方法。(一)抽样为保证样本代表性,本报告对问卷对象的背景和所在地区做了合理筛选,涵盖国内七大地区16所211和(或)985大学(见表2),包括培养过程的三个主要参与方——学生、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其中学生占3/4,以反映其作为需求主体和服务对象的重要地位。首先,211大学与985大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骨干机构,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选择相近层次的学校可避免样本的异方差。其次,对七大地区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样本点之间的独立性。问卷采用邮寄自填的方式,为保证数据质量,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每所学校由本报告作者通过内部渠道选定一名联络人,一般为研究生院(部)或经济学院相关负责人,由联络人从金融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专业随机选出8名问卷对象:学术学位研究生6名,导师和教管人员各1名。为确保随机性,要求6名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行政班级。对三类人员的选择,主要考虑对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不同视角的覆盖。问卷采取有偿、不记名方式;权重分配代表不同指标对培养质量的贡献程度,需要参评者进行综合判断,故对象限定为导师和教管人员。表2学校选取地区学校环渤海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三角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珠三角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西北西安交通大学西南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部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Excel下载表2学校选取(二)量化指标的量化借鉴了陈少雄提出的方法[14],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反映对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二级指标的满意度评分采用了模糊数学法。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本报告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确定权重。该方法由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基本逻辑是通过多位专家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权重,并可通过一致性检验避免非理性判断带来的偏误。具体来说,首先以9级评分制两两比较各因素重要性,1、3、5、7、9五个奇数值依次表示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很重要、极端重要,四个偶数值为介于上述相邻判断之间。例如在a、b、c三因素比较中,重要性两两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两两对比示例-1因素因素abca158b1/513c1/81/31|Excel下载表3两两对比示例-1以i和j分别代表矩阵的行和列,各元素两两对比结果yij由表4中的方法确定。比如y23=5反映了矩阵第二行(a)与第三列(b)的比较结果。表4两两对比示例-2yij两两对比重要性的差异程度y22=1同等重要y23=5a比b明显重要y24=8a比c的重要程度介于很重要和极端重要之间y34=3b比c稍微重要|Excel下载表4两两对比示例-2可通过对表3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运算和归一化处理,得出a、b、c三个因素的权重。为确保权重确定过程客观,需按照式(2)对表3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这里n表示矩阵阶数(因素个数),λmax表示矩阵最大特征值,RI表示随机一致性指标临界值,可通过查表获得。如果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C.R.<0.1,说明专家评分过程客观可靠。表3矩阵一致性指标C.R.=0.0633,可视为权重分配结果可信。2.模糊数学法:满意度评分二级指标满意度评分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该方法是针对大量经济现象具有模糊性而设计的评分方法,适合本报告评价指标的特征。比如评价某种导师制度对学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影响时,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分数。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建立评价因素集U。比如假定某事物由d、e、f决定,U=(d,e,f),这些事物因素具有模糊性。第二,建立评判集V。V是与U中因素对应的评价标准,比如等级划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分别为4、3、2、1时:第三,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式(4)中:i=1,2,…,n;j=1,2,…,m。其中rij表示对于因素集U中第i个评价因素做出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计算公式为rij=dij/d,即对因素Ui做出第j级评价人数与总人数之比。第四,建立二级指标评分矩阵:同理可求得其他n-1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分。四结果与分析(一)评分二级指标评分反映了参评人对现状的认同度或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5]12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24份。以学生工作模块为例(见表5)。根据式(3),四个评价等级“非常好”、“比较好”、“一般”和“不好”的对应分数区间为76~100分、51~75分、26~50分、1~25分,取对应区间中位数建立评判集V1=(88,63,38,13);分五等的对应区间为67~100分为适中、34~66分为偏大或偏小,1~33分为过大或过小,取中位数可得评判集V2=(17,50,83,50,17)。各等级的选择人数占比构成模糊评价矩阵R(见式4)。评判集乘以评价矩阵可得二级指标加权评分,结果见表5。其中“选择人数占比”构成模糊评价矩阵。比如招生方式对应的两个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为:即认为目前统考方式非常好的占50%,认为比较好的占39%,依次类推。按式(5),评价矩阵R1乘以评判集可得统考和推免两项二级指标加权平均分(73,61)。表5学生工作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单位:%,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选择人数占比加权平均分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招生方式统考503910173推免254625461学生资助奖学金354616366三助津贴314816564困难补助244129659学生管理阶段考核345015168兼职管理829362743过大偏大适中偏小过小招生规模招生规模7334812064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数据整理。|Excel下载表5学生工作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二)权重权重体现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或重要性,问卷对象限定为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16]32份,每所样本学校两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以往研究多数对所有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可比性值得商榷。譬如理论教学和学术道德培养分属“培养方案”和“导师制度”两个不同模块(主维度),很难比较哪个更重要。本报告以主维度内一级指标为单位进行比较。仍以“学生工作”为例,下设招生方式、学生资助、学生管理和招生规模4个一级指标,参评人在4项指标之间进行比较,取平均值[17]可得判断矩阵A。计算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可得权重向量:W=(0.37,0.09,0.15,0.39)T四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为0.90,依式(2)进行一致性检验:,说明专家对比过程客观,权重计算结果可信。(三)综合评价二级指标加权平均分加总后取平均值可得各项一级指标评分,乘以各自权重后相加可得三个主维度的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见表6。三个模块综合评价分别为62分、62分和60分,从本报告取值区间1~100分看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表6评价指标测算结果单位:分主维度综合评价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评分权重指标加权平均分学生工作62招生方式670.37统考73推免61学生资助630.15奖学金66三助津贴64困难补助59学生管理560.39阶段考核68兼职管理43招生规模640.09招生规模64导师制度62指导时间620.24单导师制64双导师制67指导小组制54知识结构完整630.33单导师制57双导师制71指导小组制61学术道德培养620.43单导师制61双导师制68指导小组制58培养方案60理论教学710.17学生讲解比重67作业量73考试频率73科研训练580.83调研能力训练55研究方法训练60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数据整理。|Excel下载表6评价指标测算结果1.学生工作一级指标中,招生方式评分最高(67分),学生管理最低(56分),反映了参评人对后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一个关系入学前学生选拔的公平与质量,另一个影响入学后的管理。该两项指标的权重也最高,分别为0.37和0.39,表明两者最受关注。二级指标加权平均分为43~73分,平均分为62.25分。兼职管理评分最低(43分),是学生管理(一级指标)评分低的主要原因,63%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和“不好”。如前文所说,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因年龄、学历和教学安排等原因有更大和更多的有偿兼职动力和机会,单纯以经济收入为目的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兼职将分散学生对学业的专注与投入。没有明文规定将给学生和学校双方带来不确定感,不合理的非学术性兼职往往造成学生时间的无效利用,校方和导师的管理也缺乏依据。虽是细节问题,但对培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往往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困难补助(59分),1/3以上受访者选择了“一般”(29%)或“不好”(6%),认为“非常好”的只占不足1/4(24%),反映了受访者对现行困难补助制度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低。学生管理的另一项二级指标是阶段考核,获得相对认可(68分)。对招生规模的评价中等(64分),但从表5看,认为适中的不到50%,40%认为偏大或过大,12%认为偏小,反映了现行招生指标管理体制下可能存在规模失衡。指标分配一般向211学校和985学校倾斜,研究样本也都是这些学校,不难理解为何有2/5的参评者认为招生过多。二级指标加权平均分最高的是“统考”(73分),这解释了招生方式获得较高认可度的原因。统招统考从形式看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竞争,但同时也应看到评分并未处于“非常好”评价区间,认为“非常好”的只占50%,体现了受访者对进一步完善的诉求。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一般为四门,即政治、英语、数学、专业,根据不同专业有个别调整。总体看这些考试偏知识、轻能力,且存在一定“应试”色彩,较难准确衡量考生的整体素质,这也可能是推免制度受到招生学校普遍欢迎的原因。虽然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规定各招生单位推免生比例不得超过本单位招生计划的50%,但有些双一流高校实际招收比例出现超过半数的趋势,[1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有统考方式本身存在较大局限。虽然推免制度总体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61分),但与统考制度评分相比较仍有明显差距,说明该项自1985年开始实行的重要招生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如何保障公平与质量的统一。[19]比如高水平大学往往要求推免生须来自211学校和985学校,复试早于统考生,奖学金分配一般也有倾斜。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不利于提供动态的公平竞争,有些学生很有潜质但“大器晚成”,以本科出身为门槛很可能构成这些生源进入高水平大学读研的障碍,带来潜在的人力资源浪费。以上对统考和推免制度评价结果的分析,反映了两种招生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引言所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报考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数出现大幅增长,研究生教育已由“需求不足”变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因此把握好公平与质量的统一成为在生源选拔环节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2.导师制度在时间投入方面,单导师、双导师和指导小组三种方式分别获评64分、67分和54分。本报告也就此专门对导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问卷进行了单独统计,对指导时间的总评价分为50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师生比偏低的状况,与上文提到的招生规模偏大相呼应。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扩招,到了2019年招生规模超过90万人。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在校研究生高达286.37万人(其中硕士243.95万人),[20]而指导教师仅有41.4万人,[21]也就是说,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6.9名,实际上部分导师甚至需要同时指导10名以上的学生。而发达国家的高校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上限一般为6人。例如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属较高水平。相较而言,双导师制得分高于单导师制,符合预期,且近40%选择了“非常好”(见表7),正副两位导师毕竟能给予更多的指导时间。指导小组制评分为54分则是意料之外。小组一般由3名教师以上组成,学生本应得到更充足的指导时间,获最低评的原因,应是在实际操作中只注重了指导成员的增加,对合理分工等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在分工与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简单的成员增加将降低单个成员的责任感和时间投入。在知识结构完整方面,单导师制获最低评价(57分),这也符合预期,双导师制再获最高分(71分),仅1%认为双导师制不好,指导小组制得分(61分)显著低于双导师制,原因应与上文对指导时间的讨论相同。对学术道德的培养,双导师制仍获最高评(68分),两名导师客观上可以互相监督,指导小组制再获最低评分(58分)。另外,参评人普遍认为学术道德培养是导师制度设计的最重要目标(权重为0.43),其次是知识结构完整(权重为0.33),反映了人们对现有导师制度的关注重点。综合以上分析,双导师制在学术道德培养等各项指标方面总体获评最高,指导小组制最低,只在知识结构完整方面略高于单导师制。学科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交叉融合趋势的不断增强,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单导师制显然难以适应这一需求。而就一般逻辑而言,指导小组制在指导时间和知识结构互补方面具备明显的潜在优势,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也更有利于学术道德培养。所以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中普遍采用这一制度。由此反推,获差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只注重了该制度的外延——指导老师人数增加,忽视了合理分工等主要内涵。再者,虽然双导师制各项指标获评最高,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主导师和副导师之分削弱了导师间的平等和分工的实质意义。单导师制作为现行最主要的导师制度,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具有明显的局限,尤其在人们较关注的知识结构完整等培养目标的实现方面。表7导师制度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单位:%,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选择人数占比加权平均分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指导时间单导师制245717264双导师制393821267指导小组制153842554知识结构完整单导师制164833357双导师制39537171指导小组制244628261学术道德培养单导师制176316461双导师制365013168指导小组制224135258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数据整理。|Excel下载表7导师制度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体现主要教育内容。理论教学综合评分为71分,二级指标中“学生讲解比重”为67分,作业量为73分,考试频率为73分,其中认为作业量与考核频率适中的分别占69%和71%(见表8),认为学生讲解比重适中的也占近60%,均占大多数,说明认可度普遍较高。对科研训练的综合评分为58分,与理论教学相差较大,其中作为社会科学科研基本能力之一的调研能力训练获得55分,显著低于平均值,也是所有二级指标中获评最低之一,反映了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缺失或不足。理论教学和科研训练两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7和0.83,表明参评人普遍认为科研训练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应占绝对主导。也就是说,参评人一方面普遍认为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远高于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对科研训练内容的认同程度明显低于理论教学。解释这一结果所反映的实质问题需要全面分析。根据笔者在研究生教学与指导实践中的观察,理论教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开始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研究生的可持续性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素养,是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理论教学与科研训练在培养方案中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问卷数据中两者权重分配的强烈反差,明显反映了对教学相对轻视的理念和导向。同时也说明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心态。就像建房子一样,常识告诉我们,地基牢才能建得高。国内许多一流大学已经不再将成果发表作为获得学位的必需条件,从而使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从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看,在重视科研训练的同时,基础理论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有专门的教授委员会负责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择、授课教师遴选,并大都没有毕业前发表成果的要求,以便在有限的学习期内切实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表8培养方案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单位:%,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选择人数占比加权平均分过大(多)偏大(多)适中偏小(少)过小(少)理论教学学生讲解比重7175916167作业量2156914073考试频率1117116173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科研训练调研能力训练193542455研究方法训练224729260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数据整理。|Excel下载表8培养方案二级指标问卷结果统计五总结: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在现阶段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已成为世界性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现行模式经过多年改革总体来看获得了一定认可,但粗放型、数量型发展理念依然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评价最低、影响较大的兼职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资助和兼职之间也缺乏统筹安排,反映了对过程管理精细化不够重视的普遍现象。第二,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也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一方面,推免与统考两种方式的评分差距明显,反映了对招生考试进一步重视公平的诉求,也反映了从1985年开始的该项招生方式多元化改革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另一方面,统考虽然评分较高,但一些高校对招收推免生的倾向以及比例提高的趋势,反映了统考方式本身对提高生源质量存在较大束缚。第三,应全面审视现行三种导师制度。双导师制总体获评分数相对最高,但主导师和副导师之分削弱了导师间的平等和分工的实质意义,多数情况下是主导师带学生过多问题衍生出来的一种方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仍有待评估。指导小组制获评最低,只在知识结构完整方面略高于单导师制,主要反映了对该制度内涵重视不够,只注重了该制度的外延——指导老师人数增加。单导师制作为现行最普遍的导师制度,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具有明显的局限,尤其在人们较关注的知识结构完整等培养目标的实现方面。第四,在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从我国研究生基础训练环节实际情况以及与发达国家培养质量的对比来看,现有设计普遍存在轻教学、重成果的理念,从长期看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训练必然成为科研和学术水平提升的主要瓶颈,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第五,科研训练是问卷中获评最低指标之一,也是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薄弱环节。第六,本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了招生规模偏大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数量型发展理念的影响。数量和质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辩证看待两者,对其进行合理取舍。在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供不应求资源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六改革建议本部分根据上述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先简要讨论基本思路,然后是具体建议。(一)基本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开放等五大发展理念,同时强调要保持制度、理论、道路、文化自信,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大方向。2015年10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方向,要求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双一流”建设关键环节之一,应紧紧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与开放,增强改革的内外部动力。而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认识。1.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是体现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核心基础设施服务行业之一。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目的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渠道,体现了国家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研究生教育也应按照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从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向以追求效率和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化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需求。2.新常态时期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与开放研究生教育是管理制度密集型行业,提高教育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我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开放、吸纳世界精英人力资本要素为国家服务成为许多行业已经采取并行之有效的战略转变,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经验之一。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研究生教育改革。3.对外开放是国家自信的体现,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2020年6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对外开放意见》)提出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推进教育等服务业有序开放。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体现了高度的国家自信。高等教育开放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中华文明五千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外部文化的融合。可凭借我国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积累,加强监管,采取由点及面开放的渐进方式。多年实践表明,改革效果显著的领域一般开放程度也较高,凡是开放做得好的行业大都在竞争中实现了创新型发展,乃至进入国际一流甚至领先行列,既体现了自信,也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也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是赶超型国家后发优势的主要来源。(二)具体建议结合国情和发达国家实践,本报告提出六点建议仅供参考和商榷。1.按照公平原则,建立“两个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一是逐步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国家统一标准考试体系,以完善现行统考制度;二是设立“综合成绩+标准考试成绩”的统一录取条件,以兼顾生源选拔过程中的公平与质量。我国自古就有统考传统(例如最早的科举),而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建立统一的标准考试制度相对更有利于生源选拔质量与效率的提高。现行统考制度的主要缺陷,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二是专业课各校自行命题的方式难以确保统一的质量标准。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考试体系既有利于统一解决考试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也有利于高效率地形成统一、稳定的试题质量标准。实行国家统一标准考试体系还有利于推行一年多考,以提高生源选拔的效率,避免“一考定终身”。而设立“综合成绩+标准考试成绩”的统一录取条件,有利于解决推免制度的公平问题。具体施行中,两者的权重可适当区分,推免生可以综合成绩为主、标准考试成绩为辅,普通考生则以标准考试成绩为主、以综合成绩为辅。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招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全国统一标准考试为主、本科或硕士阶段综合成绩为辅的制度(北美、欧洲等);第二类是以后者为主、以欧美通行的GRE或GMAT的标准考试成绩为辅(新加坡等);第三类是以日本为代表,完全由学校自主招生,教授拥有命题和招生决定权,考试一般为英语、基础、专业三科。值得注意的是,能力测试是各国招生考试的共同重点。GRE是一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一般能力测试和专业测试,前者内容为文字推理、数量推理、逻辑思维、分析性写作四部分。GMAT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包括分析性写作、综合推理、数学、语文四部分。考试一般为一年多次,试题来自标准题库。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相对更适合建立一个以能力测试为主的统一标准考试制度。2.创新与完善体制机制,对学生的兼职管理和资助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在建立相关制度方面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将兼职与学术实践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教学助理或研究助理兼职方式进行资助,相对更有利于提高资助效率,值得我们借鉴;二是在提供生活保障基础上严格限制兼职时间,以保证学业为主;三是根据研究生年龄特点,明确兼职津贴的生活保障属性;四是资助制度设计应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建立等级制和等级动态化调整机制。以博士资助为例,其目前基本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不利于资助效率和培养效率的提高。3.以指导小组制为基础将目前三种导师制有机融合导师制度设计是研究生教育供给侧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应根据合理分工、成员平等、互相监督的制度内涵,以指导小组制为基础将目前三种导师制有机融合。发挥单导师制的主要责任人优势,同时结合指导小组制在知识结构完整等各项指标实现过程中的潜在综合优势。例如导师可主要负责课题选择、研究设计与总体指导,其他成员主要保障过程公平和对知识结构的补充等。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长期实践看,其多以该方式为主。4.培养方案改革应重点加强对教学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针对轻教学、重科研理念的影响,建议加强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规范化要求,并在学位点评估等方面给予教学更高的权重与地位。也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并对学位核心课程及教材选择与编写提出指导性意见。5.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培养方案中可加入“实地调查”必修课程教育管理部门可鼓励和倡导以正式学分的形式增设“实地调查”等相关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是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学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更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入实际进行观察的能力,这应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得到体现。6.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思路,从重点管数量逐步过渡为重点管质量对质量的评估可根据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包括建立毕业生去向、留学生层次与来源国家以及毕业生后续发展状况等评估指标和相应的跟踪数据库等。上述建议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现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增强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涉及更深层次的改革。对此也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明确研究生教育核心管理岗位的责、权、利,实行专职化,培育制度创新内生激励。实行核心管理岗位专职化,有利于落实责、权、利原则。效率与创新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专业化意味着专职化。高校研究生管理大部分核心岗位采用“双肩挑”形式,即由教授兼任。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授对教育规律认知的积累,但双肩挑人员同时需完成学术职务的工作量,这必然分散投入管理工作的精力,是制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本原因是未能真正落实责、权、利配套措施。应逐步减少核心管理岗位双肩挑的学术考核要求,同时提高与职责匹配的薪酬待遇。这在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很普遍,教授高薪受聘专职管理岗位期间一般不需要同时承担或只承担少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不再参加学术工作考核。需要注意的是,应科学论证岗位设置数量,遵循按工作量和职责要求设岗原则。第二,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区,增强制度创新的外部动力。研究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